我帮“马行”算了一本时间账,光是在接受我们节目采访的那段时间,他就去了十几趟美国、欧洲,国内也去了很多地方。你会发现影响力投资、资本向善、商业向善,这些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而且在他的鼓励和推动之下,也会有更多的人参与慈善公益事业,甚至是亲力亲为。
在采访中,我特别想知道“马行”做出这样的选择,他不会累吗?毕竟人类都是血肉之躯,而非钢铁,即使是年轻人,想要挑战一个新的领域,开创一番新的事业,精力也是有限的。我想要知道,他是如何缓解日常的疲惫?与此同时,我还想要知道,究竟是怎样的动力让他可以如此心怀执念,勇往直前?
邓璐: 您有统计过您为影响力投资大概做了多少场演讲吗?
马蔚华: 没有,我没有算,不过每年起码有个百八十场。今年百八十场没问题,基本上一个月讲十场八场,一年就一百场。我有一天就连续讲了三场。那天我记得从意大利回来,在北京下飞机就连续讲了三场。
邓璐: 您不会觉得疲倦吗?
马蔚华: 疲倦就调节呗。我的身体还行,把这些事当作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不把它当作一个工作压力。我觉得包括给学生讲课也是,教学相长,你不是光给别人讲,学生也给你传授知识。所以,我觉得最有意思的工作就是当老师。
我当行长的时候也去当老师,让学生向老师提问题,一定要拿出时间让他们提问题。学生提的一般都是前沿问题,或者是最前沿的理论。虽然不一定每道题都能回答得很完美,尽善尽美。但是它会给你一种好奇心、新鲜感和求知欲,对不对?
学生提的问题你尽管不能完全回答,但是知道他的问题对你有启发,就会给你带来强烈的学习欲望。这是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是使你不断产生学习兴趣的过程。
邓璐: 好奇心、新鲜感、求知欲,这是您最好的自我定义。
马蔚华: 对,媒体提的都是热点问题,学生提的都是前沿问题。如果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都能把握的话,就不会落后,起码不会落后于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