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采访霍氏兄弟期间,我问了他们两个比较个人的问题。对于霍启刚,我想要知道他对于人生节点“四十而不惑”的看法。对于霍启山,我比较好奇他作为公众人物是否有一些困扰。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这句我们很喜欢写在中学作文里对时间的感慨,其实真正体会到它还是要到青春逐渐逝去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是中国古语云“四十而不惑”。在年轻时,我们无所畏惧,大不了从头再来。但到了不惑之年,我们需要的是内心笃定、有所信仰、坚定前行。所以,我问霍启刚这个问题,就是想知道他在刚满40岁这一年,是否确实“不惑”。
另一方面,大部分人都生长在普通家庭,没有“豪门”加持的我们不会从出生那一刻起就获得来自外界的关注,只有在社会层面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才会引起别人的关注。但如果我们成功了,可能下一代就会像霍氏兄弟一样,从出生开始就获得来自全社会的很多关注。我也想要知道这种在聚光灯下成长的关注度究竟给他们的人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邓璐: 我发现有一个很有意义的时间节点,现在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40年的节点上,对于人来说,40岁可以是正青春,但也可以套用老话来说是“四十而不惑”。现在您也是在四十不惑的这一人生节点上,对您来说,在这个节点上有没有困惑,或者说最大的挑战和难题会是什么?
霍启刚: 我是那种向前看的人,不会因为有困惑就却步,所以我一直觉得很幸福。四十岁在我看来,就是更有沉淀了,做事情更加坚定了,当然有没有做对不是我来评论,应该是外界来评论。
但我觉得现在这个年纪就是具备更多的条件,也有更多的平台。实话说这些也主要来自社会给我的支持,像政协委员这样一个公职对我来说也是新的平台,让我可以参与其中。在南沙,我们有了自贸区这样一个平台。正是因为有这些平台,我的理想和理念都可以向更好的方向去实现和贯彻。而且对于香港地区来说,我认为目前内地欣欣向荣的环境也在助推香港的未来。我今年恰恰是40岁,所以无论是内地还是香港的事业,我希望都可以多花时间参与其中吧。
邓璐: 所以,您对这个命题的回应是四十确实不惑?
霍启刚: 对,但还是充满信心的。
邓璐: 作为大家族的一分子,其实你们也是公众人物,长期以来都会受到多方关注。无论大事小情,还是做任何事业或者是投资,都有一双双眼睛在紧盯着你们的动向。从您个人来说,会被这种关注所困扰吗?传承到你们这一代,您认为这些社会责任和义务,它们会是很大的挑战吗?
霍启山: 其实这个主要是习惯,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成长环境,我是非常之荣幸在这个家族和企业里长大,从小就习惯了对自身有更多的要求和约束。
正是因为肩负更多的责任,我才会督促自己不断进步,以充分发挥好我的能力,尽到我应尽的职责。所以,你提到说作为公众人物,社会会比较注意我们的每个行动,但对于我们来说,时刻的监督也可以变成正向的能量。我们不仅仅要做好自己的企业,也要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为社会做贡献、回馈社会上。和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人们多一些接触,可以更好地在不同群体中发挥我们的能量。
所以,在这一方面,我觉得反而可以将压力转变为动力,可以利用我们的身份做得更好,以鼓励和带动更多人去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中去,让我们整个社会有更多正能量。
如今的南沙,已经从过去的荒凉偏僻,到现在的熙熙攘攘、川流不息。霍氏兄弟们的努力,仍然以当年霍英东所开创的体育事业为立足点,以体育产业和青少年体育事业拉动南沙的区域发展。他们的做事风格或许更具有传统性,或许更具有开创性,但整体来说又展现出某种共性,那就是紧张、忙碌、有序,而且高效、充满活力。
此时此刻,时间的沉淀可能还不足以让年轻一代做出超越老一辈先驱者的贡献。但作为新时代的建设者,他们让我想到一位伟人的词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