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坚持改革创新 服务社会发展
——广东探索新经济统计方法制度的实践与成效

刊发于《中国统计》(ISSN 1002-4557)

2020年第12期(总第468期)P4—6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

改革创新是统计发展的不竭动力。统计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风向标”“晴雨表”“导航仪”,在推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构建更加科学适用的统计指标、调查制度。近年来,广东统计始终敏锐把握经济发展脉动,感知“春江水暖”,以深圳统计“三新·两试”为前卫,以“9+n”“7+n”为链接,以构建经济大省之统计强省为目标,取得一系列在全国可复制和推广的广东经验。

一、中国统计改革创新赋予广东上不封顶、持续不断

一是紧贴经济社会发展脉搏,主动作为求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处于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代表的新动能新经济加速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经济新常态对统计改革创新提出了新课题。深圳处于我国改革开放前沿,主动承担国家统计局赋予的统计改革创新任务,探索出“试点、试行”的“两试”统计创新方法。2011年开展房屋租赁业调查制度试点任务,2014年开展研发支出纳入GDP核算试点任务,2015年开展服务业生产指数编算试点任务。2016年4月,国家统计局向深圳发出全国首个“三新”和新经济统计改革试点批文。

二是从“9+n”到“7+n”,再接再厉再创新。国家统计局积极鼓励深圳在方法制度和统计调查类别等方面持续深入开展改革创新,除赋予原有试点任务新内容外,还赋予“五大发展理念”统计评价指标体系、基本单位方法制度改革创新、500万元以下固定资产投资抽样调查、“未观测金融”专项调查、地方资产负债表编制等5项改革创新试点任务。在取得9项改革突破基础上,国家统计局又先后赋予深圳实行地方资产负债的股权、债券债权、建筑业按产业活动单位统计、绿色低碳经济统计、“外单内共”统计数据共享应用系统、规范引领统计中介(民间)服务、GDP统一核实等8项改革,形成“9+n”深圳统计改革新格局。2018年广东省统计局秉持“新(改革创新)、先(先行先试)、实(落实求实)”的南粤统计之风,继续大胆破冰,以“7+n”切入推动统计改革创新。“7”是指国家统计局赋予广东的7个国家级统计改革创新试点。主要内容包括:①建立新经济统计制度,全面真实准确反映广东“三新”业态,按季度核算发布新经济增加值;②推动电子统计台账试点,加强统计基础建设;③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统计协作机制,做好人口普查专项试点;④首创分性别统计制度,加强性别统计监测;⑤构建农业生产联网直报核算系统,完善数据质量评估方法;⑥开发“广东智能普查”项目,提供便捷高效的“互联网+普查服务”;⑦开展部分行业总产出核算研究,对改进完善新兴行业总产出核算方法提出创新建议。“n”是指在7个国家级统计改革创新试点的带动下,开展建筑业企业研发统计会计辅助记账标准试点、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统计史研究、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体系、“杜甫指数”测算、服务消费试算、“双百调查”等一系列统计改革创新试点,如今已在南粤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三是稳扎稳打,多措并举保创新。“上予支持,下固根基;内增效能,外引助力。”2016年2月至今,省领导对“9+n”和“7+n”广东统计改革创新都一一做了批示。广东统计对标对表,明确改革路线图,列出创新时间表,一步一个脚印。2015年11月,深圳提出为完成目标与重点突破,需建立“九个方面”的有针对性保障机制与举措:①构建与统计调查任务相匹配的常态人力机制;②建成适应统计业务需要的现代统计网络信息技术应用机制;③扎实认真执行统一统计报表制度的专业机制;④创新提供优质数据产品的服务机制;⑤铸造及时传导准确经济数据变化的能力机制;⑥优化挖掘数据、分析数据和优质统计分析出品的终端机制;⑦形成统一方法审核、测算与发布的管理机制;⑧推行适应深圳市场与政府双层需要的统计代理服务的购买机制;⑨建立与完成统计目标任务直接关联的部门及条条单位统计的合作机制。2016年3月和2018年8月,深圳市统计局和广东省统计局先后成立统计专业(咨询)委员会,秉承“平等、高效、尊崇”的核心价值观,在扁平化管理、内部资源整合共享方面展开积极探索。迄今,广东省统计局专业(咨询)委员会已召开106期会议。2019年11月,广东提出全面加快“7+n”改革创新步伐,进一步完善统计调查体系,真实准确反映广东经济发展变化,为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优质统计服务,必须提高“三力”保持广东统计创新力。“三力”:原创力、动手能力和执行力。原创力由“五个构件”组成:独立思考能力、深入碰撞出清力、抓主要矛盾能力、与时俱进创新力、厚积薄发力。动手能力以“六个元素”为核心:不等不靠“两先”(求上先求下、求人先求己)自制力、身体力行克制力、熟悉情况果断力、攻坚克难力、办法比困难多行动力、数据解读应对力。执行力在于提升“五个境界”:无条件、无我、无敌、无畏、无包袱。

二、新经济指标设置体现出现阶段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兴起,新技术进步及其带来的产业、模式升级及创新不断展现出旺盛的活力,新动能日益壮大。2017年2月,国家统计局印发《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统计分类(试行)》,界定“三新”统计范围,同年正式印发《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统计监测制度(试行)》。2018年国家统计局正式建立了“三新”统计分类,满足统计上观察、测算“三新”经济活动发展规模、结构和质量等需要。与此同时,广东省统计局和深圳市统计局相继开展了新经济统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一是选准出发点。从2011年底深圳市开始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探索起,广东省逐步建立并完善“新经济”统计方法制度。从2012年起选取福田区作为统计改革创新综合试点,先后对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电子商务、会展经济、“大个体”经济和房屋租赁业等七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探索新兴经济业态的统计方法和手段,为全市推广提供可行经验。到2015年,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新材料、生物、新能源、节能环保、文化创意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方法制度。2015年6月,首次对航空航天、生命健康、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海洋等未来产业进行试统试算。到2018年,全省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24 973.29亿元,占全省GDP比重为25%。

二是找对立足点。新经济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概念,随着时间变化、经济发展、社会变革,新经济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变化。广东作为新兴服务业业态发展较快较好的地区,理应系统梳理新兴经济业态的各种活动类型和统计缺口,在行业分类、制度设置、增加值核算等方面积极探索。广东新经济统计监测制度涵盖新经济综合情况、新兴现代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产品、新服务、高技术产业、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企业创新、电子商务、互联网平台、城市商业综合体、开发园区等13项重点内容,共29张调查表。

三是巧用结合点。广东新兴产业统计经历了产业由少到多、统计口径由“四上”到全口径的过程,统计方法制度不断完善。在标准认定和范围界定上,由相关经济职能部门提供。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范围根据本省相关发展规划的产业定义来确定,主要采用企业法。即由省发改委联合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委宣传部等职能主管部门共同认定符合政策条件的法人单位,形成涵盖工业、商业、服务业和建筑业等四个行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单位名录库。在此基础上,按照企业一套表制度,对企业进行规模认定,筛选出符合一套表平台统计范围的“四上”企业,生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常规统计调查单位库。在数据来源上,立足现有“四上”一套表企业数据库提取。以国家联网直报系统为依托,直接从一套表平台上采集企业数据,实现由间接采集转为直接采集,从而提高数据处理效率和数据生成过程的透明度和可控性。对“四上”企业,采取全面定期统计报表调查方法测算相关统计指标,按照企业行业归属,采集对应行业报表数据,分行业测算企业增加值。对“四下”企业,利用第三、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及抽样调查推算相关统计指标。在质量控制上,与相关部门指标比对修订调整。加强与税务局、市场监管局等相关部门联系,对新兴产业企业相关指标数据进行比对和验证,修正、补充、完善广东省的统计数据,提高数据质量。

四是抢抓时间节点。改革开放初期,深圳曾创下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神话。深圳统计系统引美国西点军校22条军规为我所用,无条件执行、不找借口、专注细节、立即行动,续写了一个个神话。2016年全国统计工作务虚会后,深圳市统计局立即按照国家统计局批示要求,对“未观测金融”测试探索,短期内完成调查工作方案和调查表表式起草工作,9月底获得国家统计局试点批文,年底形成工作成果并上报国家统计局。领导对此项工作批示:“深圳统计局这项工作抓得紧,有初效,希按进度实施。”又如500万元以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调查,国家统计局2016年8月布置“考题”,9月份深圳市统计局就交出“答卷”,得到领导“动作快、成果已见,向市统计局同志们和杨局长致敬”的批示肯定。2020年1月7日,广东推动知识产权投资统计试点,得到了领导“行动快、成果新”的批示。

三、“新经济”测算结果反映统计制度的稳定性、借鉴性和质量性

2017年8月《广东省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统计监测制度》开展试运行,2018年11月《广东省新经济增加值核算方案》(试行稿)正式上报省主要领导。目前,按照广东省“新经济”监测制度,共完成2016—2018年3期年度基础数据和2018年3季度至2020年3季度9期季度累计基础数据的采集和报送,并开展了相应的增加值测算工作。测算结果显示,“新经济”统计制度运行平稳顺畅,具有“三性”特征。

一是稳定性。“新经济”增加值测算使用的基础指标数据,按照制度设计,主要来自现行“四上”企业联网直报平台,部分来源于部门统计调查和行政记录资料,同时也需要少量的专项调查结果。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背景下,“新经济”统计制度能很好适应新常态下广东经济波动和新经济活动蓬勃发展带来的挑战,季度和年度增加值测算使用的基础指标均可以顺利、完整地按照制度规定进行采集,指标数据能全面反映“新经济”规模、效益和结构,测算得到的增加值数据与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相符。2020年1—3季度,经测算,广东省完成“新经济”增加值20 030.69亿元,占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5.6%,同比增长1.6%,季度增速年内首次转正,并高于同期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0.9个百分点,显示出广东省新经济的强大发展韧性。

二是借鉴性。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试验区,南粤统计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寄予的厚望,奋力在为“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提供优质统计服务上不懈探索,现在立足反映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上有新作为新贡献。广东“新经济”统计制度建立完善过程中,2016年3月在国家统计局常务会议上笔者又做了介绍发言,2016年7月在国家统计局统计工作务虚会上做专题汇报,先行先试的成果朝着可复制、可推广的要求不断完善。2017年2月浙江省统计局来粤考察“三新”统计工作思路及核算方法测算情况;2019年11月浙江省统计局来粤学习考察建立和实施新经济统计监测制度情况。另外,还有北京、青海、宁夏等省(区市)来粤考察交流建立和实施新经济统计监测制度情况。“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广东“新经济”统计制度在与上级和兄弟省市的交流中不断完善,测算方案也在制度的锐意创新下树立鲜明地方特色,为统计方法制度改革创新贡献了广东智慧。

三是质量性。广东省“新经济”统计监测制度的12项重点内容涵盖了经济活动的生产、研发、销售等各个环节,反映了规模、结构、速度和效益等各种数量关系。通过制度收集的指标数据所测算的增加值能全面反映三次产业和重点领域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2017年到2020年1—3季度,广东省“新经济”增加值占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25%以上,同比增速持续高于同期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测算结果与同期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动能的发展趋势一致,有效监测了“互联网+”“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相关政策部署的实际进展,提高了政策建议的基础数据质量,为党政宏观决策和科学管理提供更加坚实的统计支撑。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在新起点上,广东统计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紧紧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积极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数据经济统计创新,为“十四五”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高质量的数据支撑。 /cvvweI2rMPjxSFy10wJ/1J57IYs/AoW5CyOQNozX3Yos1YDjs48sNW8GYOPznG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