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发于《经济景气监测与社情民意调查报告》P46—60
挥手作别2019年,我们看到广东全省经济是一个“总量上十万亿台阶、增长稳在六字头、保持可持续发展势头”的不凡之年,为迎来2020年经济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吐故纳新,辞旧迎新,全省经济运行,主体上可归结“两个五”的表现:过去一年经济的“五个字”运行特征与新一年经济的“五个看”可能变化。
在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及全省一系列“六稳”工作举措的作用下,2019年广东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2019年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全省生产总值分别增长6.6%、6.5%和6.4%,初步核算全年GDP10.77万亿元,增长6.2%,处于经济增长合理区间。2019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36万亿元,增长4.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7万亿元,增长8.0%;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3.92万亿元,增长11.1%。
广东经济总量优势扩大。2019年广东地区生产总值首破10万亿元,达107 671.07亿元,同比增长6.2%,增速比2018年回落0.6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今年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和全年增速分别为6.6%、6.5%、6.4%、6.2%,在全国较大经济下行压力下基本保持平稳增长。广东总量比江苏的9.96万亿元多8 000亿元左右,比2018年全年的差距4 682亿元扩大了3 000多亿元。
第三产业比重继续提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4 351.26亿元、43 546.43亿元、59 773.38亿元,增长速度分别为4.1%、4.7%和7.5%。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6%、33.6%和63.8%,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调整为4.0%、40.5%和55.5%,其中第一产业比重提高了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了0.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了0.7个百分点。
实体经济企稳向好。从可比价增速看,金融业、营利性服务业均增长9.3%,是增长最快的行业,房地产业和非营利性服务业增长速度分别为6.8%和8.7%,高于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也对全省经济增长起到带动作用。从基础指标看,农林牧渔业、工业、批发和零售业基础指标均比前三季度有所提高,其中规模以上工业、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比前三季度提高0.2和0.6个百分点,合计拉高地区生产总值0.1个百分点,显示实体经济企稳向好(见表1)。
表1 2019年广东地区生产总值
2019年,珠三角地区生产总值86 899.05亿元,增长6.4%,占全省比重80.7%;沿海经济带14 566.33亿元,增长5.0%;北部生态发展区6 205.69亿元,增长5.5%。从区域看,“一核一带一区”此消彼长共同撑起了广东经济增长(见表2)。
表2 2019年广东区域经济增长情况
从对GDP增长的贡献来看,根据初步测算结果,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总额对GDP增长表现出较强的拉动作用,其中,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0.6%,资本形成总额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1.1%;货物和服务净流出对GDP增长拉动作用较弱,贡献率为8.3%。
1.固定资产投资平稳较快增长。2019年,广东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9 244.61亿元,同比增长11.1%,增速比前三季度小幅回落0.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加快0.4个百分点,其中:项目投资自一季度以来呈逐月加快态势,全年增长12.1%,为2019年最快增速;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0.0%,比前三季度回落1.4个百分点。2019年,广东第一产业投资下降18.0%,第二产业投资增长6.3%,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3.0%。
2.消费品市场稳步回升。2019年,广东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4万亿关口,达4.27万亿元,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同比增长8.0%,增幅同比回落0.8个百分点,比1—11月提升0.1个百分点,比前三季度提升0.2个百分点。自年初以来,在各地大力推动促消费政策落地实施刺激下,汽车、石油等大类商品零售降幅收窄,其他类商品零售稳步回升,广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得以保持较高增长速度,比山东、江苏和上海分别高1.6、1.8和1.5个百分点。
3.进出口总量继续稳居全国首位。2019年,广东在出台“稳外贸九条”的基础上,出台新“外资十条”、优化口岸营商环境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若干措施,多措并举降低经贸摩擦的不利影响,外经贸大省向外经贸强省转变进程加快。2019年,广东外贸进出口7.14万亿元,下降0.25%,总量占全国的22.6%,继续稳居全国首位。其中出口4.34万亿元,增长1.6%,进口2.8万亿元,下降2.9%;实际利用外资1 500亿元、增长3.5%。参见表3。
表3 2019年三大需求相关指标增速
2018年广东R&D经费支出2 704.70亿元,比上年增加361.07亿元,增长15.4%。经测算,2018年R&D新增GDP为1 744.09亿元,同比增长9.3%,比同期GDP增速高2.5个百分点。分行业看,工业是研发经费投入最大的行业,其次是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教育和信息传输软件技术服务业,产生的R&D新增增加值分别占R&D新增GDP的66.2%、17.4%、7.5%和4.4%。分地区看,江苏和广东是研发经费投入最多的省,两省R&D新增GDP合计占全国的26.47%(见表4)。
表4 2018年全国及主要省市R&D经费对比
2019年广东完成新经济增加值27 232.81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5.3%,在整体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占比较1—3季度提高0.1个百分点,相对于传统经济较好地对冲了下行风险。2019年新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长8.0%,高于同期GDP增速1.8个百分点,显示出广东新经济的强大发展韧性。
目前广东经济总量达107 671.07亿元,与韩国、俄罗斯经济总量相当,大体量背后离不开无数微观经济体的支撑。虽然减税让利使政府财政收入减少,但随着减税让利措施效果的逐步显现,企业竞争力和活跃度得到进一步提升,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居民收入得到进一步提高,经济总量并未受到影响。
从行业增加值看,国民经济行业中超3 000亿元增加值的行业有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银行业、商务服务业、教育业、房地产开发经营业、信息传输软件和技术服务业等,基本上都是以企业为主体的营利性行业,减税让利政策促进了这些行业更健康、更稳定、更可持续地发展。从GDP收入角度看,减税让利优化了企业、政府、居民三者的收入分配格局,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2018年,反映居民所得的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为50.4%,比2017年提高1.8个百分点,反映政府所得的生产税净额占12.8%,比2017年降低0.7个百分点,反映企业所得的营业盈余占比24.0%,比2017年下降0.5个百分点,下降幅度略小于政府所得的下降幅度(见表5)。
表5 GDP四项构成及占比
从行业产值看,2019年全省有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石化产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建筑业,这4个产业产值超万亿元,其规模经济为保持全省经济总量和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019年实现产值4.31万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9.3%;石化产业实现产值1.51万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10.3%;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实现产值1.49万亿元,占比10.1%。三大产值超万亿元产业合计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9.7%,对全省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62.9%,拉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3.0个百分点。建筑业实现产值1.66万亿元,且保持快速增长,2019年同比增长21.3%(见表6)。
此外,汽车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这4个产业2019年产值超过5 000亿元,未来有望突破万亿元。
表6 2019年广东产值超万亿及超5 000亿的产业情况
广东规模优势明显,七大主要指标总量居全国首位,涵盖了经济、财政、民生等多个方面,显示出广东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强省。主要指标包括GDP总量10.77万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7万亿元、进出口总额7.14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7万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40.05万亿、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数2.47万个、电信业务总量1.09万亿元。(见表7)其他主要经济指标也位居全国前列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如人均GDP同步全国突破1万美元目标、GDP增速超全国平均水平等,充分反映出广东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
表7 居全国首位的主要指标
注:电信业务总量为1—11月数。
但同时也要看到,广东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仍然较为突出,珠三角核心区人均GDP是沿海经济带的3.2倍,是北部生态发展区的3.8倍(见表8)。
表8 “一核一带一区”2018年人均GDP
2019年经济已翻篇,新一年的经济运行又开启,世界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多样性与不确定性,不以时间刻度的变化而改变,仍将延续到新的一年。依然可见,2020年全球经济纷繁而复杂。逆全球化暗流涌动、世界贸易摩擦加剧、民粹主义持续抬头、英国“脱欧”不确定性上升,全球投资水平趋于萎缩,经济增长动能不断减弱。世界主要经济体增速同步放缓,短期内难以逆转,全球经济趋向低增速、高风险和碎片化。
而全球化语境下的全国全省经济运行,下行的压力不可避免在加大,过往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依然存在,工业放缓,制造业观望情绪较浓,“猪通胀”掣肘货币政策,这些因素对2020年的经济目标形成挑战,但中国的制度优势和经济基础决定稳定增长格局没有改变。预判中国经济在2019年展现出的韧性与活力依然会在2020年保持,广东在全国经济中的基本盘基本稳定,尽管面临经济增长的复杂性、多样性与一定的不确定性,但全省“稳、韧、新、实、首”的经济运行存在着理由和依据,全年保持6%左右的经济增长率目标可期。
1.2019年全年入库单位数量创历史新高。截至2020年1月10日,全省2019年全年共有29 579家单位申报进入“四上”调查单位库,13 743家退出“四上”调查单位库,净增15 836家单位。2019年广东净增单位15 836家,较2018年增加5 215家,同比增长49.1%。分专业看,净增较多的是批零住餐6 187家、工业4 666家、服务业3 554家。分地区看,净增数量排名前5位的市有广州6 248家、深圳4 859家、佛山2 127家、东莞913家、珠海598家,“四上”调查单位量负增长的市有茂名减少288家、揭阳减少211家、湛江减少51家和河源减少22家。
2.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夯实了广东经济发展土壤。通过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全面掌握了全省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经济总量等情况。数据显示,广东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占全国的14.3%,产业活动单位占13.8%,单位从业人员占12.0%,五年间规模与速度倍增是今后发展坚实基础。广东经济发展有着厚实的“土壤”,也是当前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呈现良好态势的底气和有力保证。2018年末,全省共有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312.66万个,比2013年末增加205.40万个,增长191.5%,其中,企业法人283.43万个,比2013年末增长215.1%;产业活动单位338.86万个,增加213.32万个,增长169.9%;个体经营户517.60万个,增长12.9%(见表9)。
表9 广东单位数与个体经营户数对比
1.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对GDP增长具有强大的拉动作用。从2010年到2018年的数据看,固定资产投资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建安工程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平均分别增长0.588个和0.446个百分点,建安工程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每增长一个百分点,间接拉动建筑业现价增加值和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约0.965个和0.570个百分点,这两项指标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分别拉动GDP平均增长0.031和0.020个百分点。因此,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影响带动GDP增长平均0.015个百分点(见表10)。
表10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一个百分点对GDP的带动作用
2.全省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尚有较大提升空间。2019年,广东固定资产投资占同期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6.4%,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从全国范围来看,广东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尚有一定提升空间。从各地市来看,广东21个地市中有11个地市投资率低于50%,广州、深圳、东莞、中山和茂名均低于30%,其中东莞更是低于25%,通过增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空间很大。
3.应调整投资结构,推动投资方向转变。各地在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同时,要逐步减少对传统行业的投资力度,将投资重点转移到新兴行业和高新技术领域,并加大对基础设施及教育、科技等领域的投资。应从促进投资规模扩张转变为促进投资结构优化,提高投资质量,推动广东投资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减少资源浪费,提高投资效率。
1.乡村振兴推动农业生产逐季提升。2019年以来,全省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生产逐季提升。2019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全年预计4 478.51亿元,同比增长4.3%,增幅比前三季度提高0.3个百分点(见表11)。
表11 2019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情况
2.工业增长对经济具备较强支撑作用。2019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3 616.10亿元,同比增长4.7%,比1—11月提高0.3个百分点,比前三季度提高0.2个百分点,比2018年全年回落1.6个百分点。全省工业生产增速虽较上年有所回落,但从结构看增速此消彼长,有升有降,工业发展具备较强支撑。全省在产的40个工业大类行业中,行业增长面为67.5%,比前三季度提高5.0个百分点;18个大类行业增速比上年有所提高。电子、电气、汽车三大支柱产业中,除汽车制造业增速下降外,电子和电气业均增长较快,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7.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8.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1个百分点,两大龙头行业合计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60.1%,合计拉动增长2.8个百分点。
3.规模以上服务业运行走势稳定。2019年,广东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31 468.1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其中,营业税金及附加239.7亿元,增长17.3%;利润总额4 907.3亿元,增长10.9%;应交增值税645.1亿元,减少1.5%;应付职工薪酬6 382.8亿元,增长12.0%(见表12)。
表12 2019年广东规模以上服务业主要指标情况
40%经济重心分界线,指的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体里的两个方面,二产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与15~34岁劳动力在总人口中的占比,保持这一结构水平,是经济发展或当代经济的重心分界线。离40%越远,经济重心愈大;反之,经济失重。
2019年,经国家统一核算,第一产业平稳向好,增加值实现增长4.1%,增幅比前三季度提高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稳中略升,增长4.7%,比前三季度提高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总体运行平稳,增长7.5%,比前三季度放缓0.4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重为4.0∶40.5∶55.5,与前三季度相比,第二产业比重提高0.6个百分点,在“稳增长”中起到关键作用(见表13)。
表13 2019年与2018年广东三次产业比较
但近年来,广东第二产业比重呈逐步下降趋势。30年来,广东第二产业占比一直大致位于40%~50%波动,维持“一、四、五”结构。但由于产业转移等因素影响,近10年广东第二产业比重以年均近1个百分点的幅度下滑。2018年,广东第二产业比重41.8%,比2008年和2013年分别降低9.1个和5.3个百分点;2019年广东第二产业比重40.3%,比2018年全年低1.1个百分点。
从省内各市第二产业占比情况来看,第二产业占比超过40%的地市大部分能达到8%以上的GDP增速,且年度间相对保持稳定,如佛山、珠海、汕头、东莞和深圳,第二产业比重低于40%的地市增速较低且波动较大,如清远、梅州和韶关。部分市的GDP增速随着第二产业占比下降而下降,如清远和梅州(见表14)。
表14 部分地市第二产业占比与GDP增速对比
从省内各市第二产业增速情况来看,第二产业增速与GDP增速有较强的相关性,如珠海的第二产业增速与GDP增速趋势基本保持一致,2015年、2017年均达到了两位数增长,东莞和韶关的GDP增速随着第二产业增速的上升而上升,而广州、中山、惠州、阳江、梅州、潮州的GDP增速则随着第二产业增速下降而下降(见表15)。
表15 部分地市第二产业增速与GDP增速对比
广东人口年龄、劳动力与经济增长存在较强逻辑。充足的年轻劳动力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推动作用。广东15~34岁人口比重从2005年的37.9%下降为2015年的35.9%,经济增速也由13.8%下降为8.0%;深圳市15~34岁人口比重达48.5%,居全省第一,GDP增长8.9%,居全省第三;GDP增长居全省前两位的珠海和惠州,15~34岁人口比重都在36%以上。但从2012年开始,广东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净减少,人口红利逐步减弱。
保持40%的经济重心,需要重视制造业高质量的发展,避免去工业化,包括制造业的空心化。制造业有几个效应,比如说创新效应,真正的创新来自制造业,也应用于制造业;另外是所谓的外汇效应,这都是靠制造业,如果这个效应达到一定的比例,效应外溢已发挥了,才可能使服务业占有较大的比重。我们制订“十四五”规划,都应该高度重视这个问题,避免去工业化过快过早。
根据国家统一核算工作部署,2020年初正式实施统一核算改革,国家统计局统一核算各省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省统计局统一核算各地市地区生产总值。国家GDP和各省地区生产总值合计在总量、结构上保持衔接,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和各地市地区生产总值合计在总量、结构上保持衔接。
由于分级核算,广东省省市两级核算数据不衔接问题长期存在,各市生产总值汇总数大于全省数。2018年采取规范地区生产总值核算、夯实专业数据基础、加强数据审核评估、分季度衔接调整缺口总量等多种举措,省市数据差距问题得到明显改善,2018年快报各市汇总数比全省缩小了1 022亿元,相对差缩小到3.85%,比上年缩小1.5个百分点,为近7年来的最小差距。2019年前三季度,通过加大审核力度,已将省市差距缩小到2%以内。
统一核算改革实施后,省市两级核算数据要完全衔接,对地区生产总值核算的基础数据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2019年全省GDP总量10.77万亿元已与21个地市GDP实现完全衔接。GDP核算的基础数据涉及国民经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影响因素和参与单位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全国统一采用24个基础指标进行地区GDP季度核算,不同地区、不同季度会略有不同。GDP好不好,关键看这24个基础指标。各地市要高度重视这24个基础指标的增减变动,以此为抓手,强弱补短,以核算为龙头带动和引导专业统计和部门统计加强“两防”(防虚假、防瞒漏)做实做细数据,确保经济发展成果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