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关于文化软实力量化指标评价问题研究

刊发于《统计研究》(ISSN 1002-4565)

2008年第9期(总第203期) P44—48

摘要:相对文化软实力研究而言,文化软实力数量评价硬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项严谨而又复杂的科学事项。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目的,在构建文化软实力的硬指标体系及其统计评价模型上做从理念至实证的探微,力求促进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与观念的演进在理论与实践上的互动,从中窥见文化软实力发展过程中的规律性变化,以期对调动文化执政方略的禀赋与提高施策水平有所裨益。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数量评价;硬指标体系;统计评价模型

一、主体理念与原则

1.文化软实力硬指标的含义。本文设置的文化软实力硬指标体系,指的是通过筛选确立若干个统计数量标志的指标(一、二、三级类别),以期从数量上同度量地描述文化软实力的总体实力、变化趋势及结构特征,并可进一步揭示文化软实力的内源动力、构成元素及战略配置。

2.文化软实力硬指标的构建主体理念。基于文化软实力的硬指标这样的一个定义,笔者以为构建文化软实力的硬指标体系及其统计评价模型的主体理念应包含以下设计思想。①坚持指标构建的本体论,反映文化根本属性。文化的根本属性就是其无形性、主导性与穿透性,而其表现出来的数量特征就是文化力。②坚持指标构建的复合性,反映文化元素多重性。文化是个综合体,包罗万象,要从中抽丝剥茧,由里到外,层次分明地体现其文化力的数量表达。③坚持指标构建的动态定律,反映文化的内核创新性与文化永变性。④坚持指标构建的中国特征,反映文化特定性。

3.文化软实力硬指标构建的基本原则。为此,构建文化软实力的硬指标体系及其统计评价模型应遵循下列原则。①按文化本体论构建理念,体现从高从严设置文化软实力硬指标原则。文化的属性赋予了文化软实力硬指标的设置必须有文化层次,这从根本上规定了指标设定的意义,即从高处着眼,从严密入手,有创意地展开指标的设置。②按文化元素多重性构建理念,体现按三大产业分类原则。针对文化的广泛存在,但又高度依附实体产业这一特性,文化软实力硬指标的设置必须按一、二、三产业划分,设置为核心层、相关层与外围层,以此来廓清理顺纷繁复杂的文化软实力硬指标。③按文化动变性构建理念,体现“评价、衡量、预警、调控”多维角度原则。文化的根与魂在于创新,而创新无止境,文化也就不停步,在文化不断孕新的过程中,更需要文化软实力硬指标具备相应的“评价、衡量、预警、调控”功能。④按文化中国特征构建理念,体现求实求简原则。文化软实力硬指标的构建既要求遵循上述原则要求,更要立足中国国情和中国统计现行的方法制度,从指标的可取性、可操作性、可比性上,通过综合法、分析法、抽样法进行聚类和细分,使之建立在国家标准的统一平台上。

二、统计评价模型

(一)文化软实力硬指标体系的主体构建内容

1.文化软实力的价值指标。

(1)文化软实力的产出指标。既要能体现有关直接文化产品生产经营及涉文表现的各行各业文化价值量,又必须统归至中国统计的国家行业标准可取的数据:①反映文化力总体状况的价值指标——文化软实力产业增加值;②反映文化核心价值并通过创新转化结果的价值指标——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

文化软实力硬指标中的产业增加值核算,是一个探索性的创新工程。其核算指标体系的建立,宜本着遵循“务实可操作、先易后难剥离、尽可能囊括”的基本原则,依照国家标准分类,从“核心层、相关层与外围层”三大部分进行划定细分。第一部分为文化力的核心层——文化服务,包括:①新闻业;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可分为书、报、刊出版发行和制作,音像及电子发行和制作,知识版权服务;③广播、电视、电影的制作、发行与传输;④文化艺术服务,可划分文艺创作、表演及场所,文化保护和文化设施服务(文物、文化遗产、博物馆、烈士陵园、纪念馆、图书馆、档案馆),群众文化服务,文化研究与文化社团服务,其他文化艺术服务;⑤现代网络文化服务,包含互联网新闻、出版、电子公告、其他信息服务;⑥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可分为旅游文化(旅行社、风景名胜区管理、公园管理、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观赏服务)、娱乐文化服务(室内娱乐活动、游乐园、休闲健身、网吧);⑦其他文化服务,分为文化艺术商务与经纪代理,模特服务,文化活动组织策划,文化产品出租与拍卖服务(艺术品、收藏品),广告和会展服务。第二部分为文化力的相关层——提供文化硬件服务,包括:①文化用品生产制造,包含乐器、玩具、游艺器材、机制纸及纸板、信息化学品、照相机及器材制造;②文化设备生产,包括印刷专用设备、广播电视设备、电影机械、家用视听设备、复印和胶印设备、其他文化办公机械制造;③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含文具用品、通信设备、家用电器、首饰工艺品等的批零销售。第三部分为文化力的外围层——文化增值服务,包括:①文化品牌构建价值;②文化遗存挖掘升值;③文化资源成长估值;④精神文化的重大附值;⑤文化的影响具有不可低估性与难以估值性。因此,文化力的外围层研究是一个难题,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课题,本文将在后面建立统计评估模型中予以相对衡量。

(2)文化软实力的投入指标。从现行的国家统计、会计报表制度设置的取数可能与进数的真实可靠来看,需在三个层面反映其投入的支出状况:①政府投入文化软实力的公共财政数额——“科技三项费用与教育、科学、文化事业费”;②企业投入文化软实力的开支数额——“科技研发及文化”支出;③居民收入用于“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

2.文化软实力的实物指标。

(1)直观的文化事业实物指标。能直接体现核心层上的文化活动果实,又具备可比可操作的实物总量:①区(县)以上公共图书馆及达标社区公共图书馆(座);②公共图书馆总藏量(万册件)与总流通人数(万人次);③有线广播电视站(座);④杂志与报纸出版印数(千册、份)。此外,还涉及传统意义上普存的相对静态的群艺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及广播电视台(个)与覆盖率(%)。

(2)相关的教育事业实物指标。能体现教育整体规模与质量,又相对可考的普通范畴的指标:①各级学校(所)与毕业人数(人);②普通高校与中等职业学校(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毕业人数(人):③至初中毕业的九年义务教育升学率(%)

(3)内核的人才科技人力实物指标。最具广泛意义的是人的创新因素,其核心价值观念所形成的物化表现指标:①专业技术人才(万人);②已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个)。

3.文化软实力的相对指标。

(1)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该指标主要用于反映一个地区文化力的相对水平变化,便于比较及建立文化力统计评价模型。

(2)人均文化产业增加值。这一指标以常住人口计算出的人均文化产业增加,体现人头的文化力水平,抽象化地消除文化与人群的一般差异,而具有评价意义。

(3)文化软实力综合指数。依据文化软实力的价值和实物指标,借鉴西方净福利经济学观点及人地关系理论上的“集合理论”研究方法,从其价值和实物两个方面来编制文化软实力综合指数。即以上述文化软实力 X 个价值指标的年增长率相乘,再按文化产业增加值率比例折算,加上 N 个实物指标的年增长率相乘,再按文化产业增加值率比例折算,以权数为1,两者相加之绝对平均后得出文化软实力综合指数。其计算公式如下:

文化软实力综合指数

=(

×文化产业增加值率

+ ×文化产业增加值率)之绝对平均数(即权数为1,需除以2)。

当价值指标的年增长率或实物指标的年增长率为负增长时,将按1-负增长%得出的小于1比例予以计算,以消除不可比因素。

(二)构建文化软实力硬指标主体方阵的统计评价模型

笔者认为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实力GDP中应占有不可低估的份额,其总实力的统计评价模型要包含两大主体方阵。

1.核算的文化产业增加值,成为第一个主体方阵,其构成要素如前述。

2.间接核算的文化力增加值,成为另一个主体方阵。主要应计算GDP总量中的文化价值考量。其统计评价模型计算公式如下:

间接核算的文化力增加值=(GDP总量-直接核算的文化产业增加值)×文化软实力综合指数。

3.文化软实力总体评价指标模型。可归结为“一增一率一数”:①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直接核算的文化产业增加值+间接核算的文化产业增加值)报告期÷基期;②文化软实力对GDP的贡献率(%)=(直接核算的文化产业增加值+间接核算的文化产业增加值)÷GDP总量;③文化软实力综合指数=( X 个价值指标平均指数+ N 个实物指标平均指数)÷2。

可见,考量文化软实力宜从直接与间接两个方面度量其综合实力。所建立的上述统计评价指标模型,完全能遵循笔者在《南方论丛》上发表的《关于文化力命题研究——从人文地理时空意义上去观察文化力现象及其变化规律》(2007年第4期,总第22期)中提出的有关文化软实力的“三大内核规律”:文化与文化力发展的不平衡规律、文化关系一定要适应文化力发展状况的基本规律、“文化力零增长”可求不可见终极的特殊规律。

以总体衡量评价文化软实力指标模型中的相对指标做趋势分析,会出现下述规律变化:①当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文化软实力对GDP的贡献率(%)、文化软实力综合指数3个曲线图上扬时,表明文化关系一定要适应文化力发展状况的基本规律在发挥主导作用;②当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文化软实力对GDP的贡献率(%)两个曲线图上扬,而文化软实力综合指数下行并出现3个曲线图交叉时,表明文化与文化力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在起主导作用;③当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文化软实力对GDP的贡献率(%)两个曲线图同时下行,而文化软实力综合指数上行时,表明“文化力零增长”可求不可见终极的特殊规律在起牵引作用。

通过文化软实力指标模型中的相对指标趋势分析,可以形成某个区域文化软实力的主要走向。但是,文化软实力走向的主要表现是利还是空,并不可一概而论,必须因地因时根据经济与人文环境做具体剖析,以利于当政者抓住其文化软实力发展上的主要矛盾,及时调动执政方略的禀赋与施策。

三、实证分析与结论

本文选择以中国一个典型移民城市,又最具多元文化意义的区域深圳经济特区(有56个民族居住)为例,就构建文化软实力的硬指标统计评价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时间长度选择2005—2007三个年度数据)。

(一)采集相关文化软实力指标数据

从现行中国统计报表制度和地方建立的统计调查项目中,可采集到相关文化软实力指标数据如下。

1.文化软实力的价值指标。

(1)文化软实力直接创造文化产业增加值(产出指标)。

(2)价值核心观念创造——高新技术与主要产品增加值(产出指标)。

(3)政府、企业、居民投入文化软实力开支(投入指标)。

2.文化软实力的实物指标。

(1)直观的文化事业实物指标。

(2)相关的教育事业实物指标。

(3)价值内核的人才科技人力实物指标。

3.文化软实力的相对指标。

(1)文化软实力直接创造文化产业增加值(见表1)。

表1 文化软实力直接创造文化产业增加值

价值观念的创新是文化软实力的巨大表现。表2中列选了反映深圳最具创新特色的高新技术文化力的增加值部分。其文化内核——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率分年度为:2005年28.65%、2006年28.73%、2007年28.99%。

表2 高新技术与主要产品增加值

“科教文费”指政府投入文化软实力的公共财政数额——“科技三项费用与教育、科学、文化事业费”;“企研发文”企业指投入文化软实力的开支数额——“科技研发及文化”支出;“居民文教”指居民人均收入用于“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见表3)。

表3 政府、企业、居民投入文化软实力开支

(2)文化软实力综合指数。

表4中列出的直观的文化事业实物指标,指既能直接体现核心层上的文化活动果实,又具备可比可操的实物总量,尚未含涉传统意义上普存的相对静态的群艺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及相对静态的广播电视台(个)与覆盖率(%)。

表4 文化事业实物指标

表5选择的是既能体现教育整体规模与质量,又相对可考的普通范畴的指标。根据教育部统一要求,将普通中专、成人中专和职业高中合并统称为中等职业教育。

表5 教育事业实物指标

最具广泛意义的是人的创新因素,表6列出的是核心价值观念中的主体人才及其所形成的物化表现指标。

表6 科技人力实物指标

可以看出,该地区的文化软实力崭露强势走势,综合指数连年攀升,与近年广东提出建设“文化大省”发展战略的实施结果相吻合,也与深圳经济特区连续举办“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强势推进文化力发展紧密相关,并得以实证。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指标,主要用于反映一个地区文化力的相对水平变化,便于比较及建立文化力统计评价模型;人均文化产业增加值,这一指标以常住人口计算出的人均文化产业增加,体现“人头”的文化力发展水平,抽象化地消除文化与人群的一般差异,而具有评价意义(见表7)。

表7 文化软实力的几个相对指标

依据文化软实力的价值和实物指标,借鉴西方净福利经济学观点及人地关系理论上的“集合理论”研究方法,从表1至表7取得相关数据,再按文化软实力 X 个价值指标的年增长率相乘,以文化产业增加值率的倒数比例折算,加上 N 个实物指标的年增长率相乘,并以文化产业增加值率的正向比例折算,编制出文化软实力综合指数。结果见表8。

表8 文化软实力综合指数

(二)建立文化软实力硬指标主体方阵的统计评价模型及曲线图

1.统计评价模型两大主体方阵数据(见表9)。

表9 统计评价模型两大主体方阵数据

直接核算的文化产业增加值,为第一个主体方阵;间接核算的文化力增加值为另一个主体方阵。主要应计算GDP总量中的间接文化价值考量,其统计评价模型计算公式如下:间接核算的文化产业增加值=(GDP总量-直接核算的文化产业增加值)×文化软实力综合指数。

2005年:间接核算的文化产业增加值=(4 950.91-300.46)×0.3 864=1 796.93(亿元);

2006年:间接核算的文化产业增加值=(5 813.56-381.96)×0.4 151=2 254.65(亿元);

2007年:间接核算的文化产业增加值=(6 765.41-465.50)×0.4 510=2 841.26(亿元)。

结果显示该区域3年间的文化软实力总增加值中直接与间接文化软实力增加值之间比例变化不大,说明直接与间接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十分协调,同步增长,表明这一区域直接与间接文化软实力发展渐入佳境。

2.文化软实力总体评价指标模型数据(见表10)。

表10 文化软实力总体评价指标数据

上表“一增一率一数”计算公式:(1)文化软实力总增加值增长速度=(直接核算的文化产业增加值+间接核算的文化产业增加值)报告期÷基期;(2)文化软实力对GDP的贡献率(%)=(直接核算的文化产业增加值+间接核算的文化产业增加值)÷GDP总量;(3)文化软实力总体综合指数=( X 个价值指标平均指数+ N 个实物指标平均指数)÷2,为便于曲线图直观比较,按百分数换算为总体综合指数。

3.文化软实力总体评价指标评价。

从表10可以看出,文化软实力总增加值增长速度、文化软实力对GDP总贡献率、文化软实力总体综合指数三项文化软实力总体评价指标基本呈一致平行向上趋势,说明这一地区的文化软实力在增加值增长速度、对GDP总贡献率、总体综合指数等三个方面协调并进,充分表现文化力的直接推动、渗透转化和整体推进效果,处于文化力上扬阶段,文化关系较好地适应了文化力的发展。

(三)对文化软实力硬指标及其模型构建研究的结论

由上可见,对文化软实力硬指标及其模型构建的研究是本文的一个创新性的尝试,其研究结果基本符合一个区域文化软实力发展状况和变动趋势及规律,具有较强的前瞻性、现实性与可操作性。当然,尽管笔者占有相对充分的有关数据,但仍有许多取数的局限性,以及对构建文化软实力硬指标及其模型的偏爱也会造成个人狭隘拙见,这些均需要做进一步分析研究,以在实际应用中日臻完善。 /cvvweI2rMPjxSFy10wJ/1J57IYs/AoW5CyOQNozX3Yos1YDjs48sNW8GYOPznG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