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包容性增长的路径选择与指标监测

刊发于《特区实践与理论》(ISSN 1673-5706)

2011年第2期(总第187期) P47—51

深圳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已成为一个较为发达的城市。在下一个30年战略发展构想中,如何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发展经验,转变增长方式,加强区域合作,更加注重公民社会建设,建立“考量评价包容性增长转型与低碳社会构建主要指标体系”,作为特区建设的行动指南,以进一步谋划深圳的新发展,成为执政者们在执政方略与发展模式上面临的又一次重大战略抉择。

通过在美国南加州大学学习和对大洛杉矶许多城市的考察,本文试图从深圳转型低碳发展这一角度,讨论深圳下一个30年选择发展模式的意义。

一、深圳30年的快速发展与积累,孕育着实现包容性增长转型的重大经济基础与条件

(一)GDP总量持续迅速增长

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之年,GDP总量为2.7亿元;到2009年,GDP总量达到了8 201.32亿元,经济总量位居国内大中城市第4位。从GDP增长速度来看,从1980年至2009年(以1979年为基期),经济以年均24.7%的增速飞速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的一个奇迹。2010年全年GDP突破9 000亿元,达到9511亿元,增速16%。2009年全市人均GDP地区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835元增至106 093元,增长了127倍,人均GDP连续多年位居国内大中城市榜首。

(二)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优化显著

1980年,深圳三次产业结构为28.9∶26.0∶45.1,一次产业所占比重还略高于二次产业比重,农业还是主导产业之一。特区成立5年后的1985年,工业迅速发展,工业化进程持续快速推进,二次产业所占比重升至41.9%,一次产业所占比重降至6.7%。到2009年,一、二、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0.1∶47.5∶52.4,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超过了一、二次产业占比之和。

(三)三次产业贡献率变化更加符合深圳实际

2001年以来,深圳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一次产业贡献率一直很小,由2001、2002年的0.3%到随后年份的负值,说明一次产业在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极小,且总体增长速度慢于GDP的增长;二次产业的贡献率从2001的49.0%升至2003年的66.1%后,逐步回落到2009年的45.0%,呈倒“V”字形走势,表明二次产业在经济结构中占重要地位,在多数年份是经济增长的主动力;2001年起,三次产业贡献率先降后升,从起初的50.7%到2003年最低的34.4%,之后逐步走高到2009年的55.1%,说明三次产业对GDP的拉动力越来越强,三次产业地位也越发重要。

(四)工业增加值凸显巨量支撑作用

30年来,深圳工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变“三来一补”为主体到自主创新为主导,国内外知名企业从无到有,创造了世人瞩目的工业发展奇迹。1979年建市时,工业现价总产值只有7 128.00万元,到2010年已达到182 110.75亿元,年均增长39.8%;工业现价增加值由1979年的2 313万元,快速增长到2009年的4 092.63亿元,年均增长37.9%,有力地带动了深圳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

(五)内外销市场变化巨大

在内销市场上,凭借经济特区的迅猛发展和优越的地理位置,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从1980年的1.96亿元到2010年的3 000.3亿元,30年间,总量增长了1 530多倍,年均增长28.1%。1983年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超过10亿元;不到10年,1992年总额突破100亿元;从100亿元到1 000亿元的关口,才用11年时间;从2005年到2010年,又翻一番。在外销市场上,进出口总额由1980年的0.18亿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3 363亿美元,增长18 683倍,年均增长39.9%。

(六)固定资产投资

1980—2010年,深圳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从1.38亿元到1 933亿元,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7.3%;其中1980—1985年的年平均增长速度最高,达到89.0%;为深圳经济特区发展奠定重要基础。1990—2010年,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从11.20亿元到460亿元,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0.4%,其中1990—1995年的年平均增长速度最高,达到55.9%;之后,随着房地产开发总量的不断扩大和房地产建设用地的不断减少,年平均增长速度逐期下降。

(七)地方财政收入

1980年,深圳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0.30亿元;到2000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200亿元大关,达到221.92亿元;2010年,深圳市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 106.8亿元,在国内大中城市中排在北京、上海之后,名列第3位。改革开放30年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保持了32.9%的年均增速,占GDP的比重除1985年达到16.2%,其他都保持在10%左右。

(八)新经济业态的出现

总部经济不断涌现,互联网、新能源、生物等新兴战略产业崛起,文化、高新技术、物流、金融等支柱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亮点。2009年深圳市认定第一批总部企业180家,主要集中在工业、金融业和批发零售业,分别为39家、35家和28家,占全部比重的57.6%。互联网发展方兴未艾,至2009年底资产达2 495.5亿元,2010年互联网产业增加值11 690.9亿元,增长16.7%;生物产业增加值141亿元,增长23.9%;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2010年深圳市新能源企业增加值182.4亿元,增长29.1%,呈现高增长势头,2010年单位GDP能耗0.513吨标准煤/万元。与此同时,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602亿元,增长6.3%;金融业增加值1 279亿元,增长13.5%;物流产业增加值926.3亿元,增长1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从1999年的251.3亿元,迅速扩张至2010年的3 058.9亿元,增长32%,占GDP比重也由13.9%提高到31.8%。

二、实现包容性增长转型与构建低碳社会是深圳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深圳建设低碳社会的基本取向

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深圳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要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提升深圳发展能效技术、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以促进深圳产品的低碳开发。这也是深圳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

(二)建设低碳社会的复杂性

从实践上看,深圳建设低碳社会面临着一系列难题,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征。(1)后发性。相对于西欧、北美及俄罗斯、日本等地区和国家而言,深圳是我国比较晚进入现代化的地区。这种后发性使得深圳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现代化的先行者为榜样的,是一种移植和赶超的现代化。(2)多目标性。由于现代化转型的时序差别,西方社会在不同发展阶段所提出的发展目标,在深圳都成为共时性的目标,诸如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环境保护等,这些都不可能像西方那样按部就班地解决,而需要同时面对。(3)复合性。因为深圳现代化转型的外生性,不同区域、不同行业进入现代化的时序也不同,内部发展存在着巨大差异。

由此,对于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建设低碳社会而言,深圳面临的深层制约主要体现在几个困境上。(1)选择困境。由于深圳现代化转型的多目标性,特别是这些目标在很大程度上都需要同时兼顾,没有太大回旋余地,所以,深圳所面临的不仅是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困境,更是鱼与熊掌必须兼得的困境。(2)整合困境。任何社会都有整合的问题。对于建设深圳低碳社会,已有比较强的民意基础,但很多人对于低碳经济、低碳社会还非常陌生,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之间都存在着巨大差别。如果不能系统地贯彻低碳社会建设的各项政策,实现以低碳为中心的政策整合,就不可能有效地建设低碳社会。(3)持续困境。建设低碳社会不是喊口号,搞运动,需要有持续的社会经济效果,需要制度重建。没有整合的、有效的制度支撑,低碳社会建设也许可以取得一时一地的效果,但注定是不可推广、不可持续的。(4)突围困境。在创新技术、开发新能源、调整产业结构上实现低碳社会建设的“突围”,事实上面临着很多制约,关键是深圳掌握的低碳技术并不是很充分、很先进,很多技术依赖于发达国家。即使得到技术转让,也要为适应新技术做大量工作,并检验技术的稳定性。

(三)建设低碳社会的深圳优势

深圳人均碳排放水平还比较低,存在后发优势,可避免走发达国家的老路,通过加大技术创新和引进力度,可以用较低的成本实现低碳转型。

深圳的优势在于坚持市场经济体制。深圳在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单位产值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有降低的趋势。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有效配置资源和鼓励技术创新中的作用,是深圳低碳转型的一个重要路径。

深圳不仅仅依靠政府来建设低碳社会,而是强调通过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形成政府、市场与公民社会的适当关系,共同推动低碳社会建设。深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公众社会参与低碳转型的意愿与能力在提升,公民社会力量在成长,深圳低碳转型的前景由此可期。

(四)建设低碳社会要求转变发展方式,这是深圳新的发展特征

低碳转型发展,成为科学发展的核心路径。深圳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必须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保持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相协调,把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摆在更加优先的位置,以质取胜、赢得未来。

低碳转型发展,是深圳新时期发展的战略任务。深圳在过去30年担当改革开放排头兵的基础上,必须坚决带头打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实现从“深圳速度”到“深圳质量”的跨越,勇当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低碳转型的排头兵。

低碳转型发展,必然是深圳未来发展的选择。深圳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发展环境、生态的刚性约束等瓶颈和难题,土地空间和能源资源愈显紧张,人口承载已近极限,外部竞争日趋激烈,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深圳必须率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探索发展新路,推动经济进入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低碳绿色的发展轨道,为经济社会发展释放新的活力、创造新的空间。

(五)着力点与主要举措

以自主创新推动低碳转型发展。(1)提升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从产品输出向技术输出、研发服务延伸。(2)广聚优质创新资源。加强创新区域合作与国际合作,强化自主创新载体建设,促进各类创新要素的有机结合,增强自主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动力作用。(3)大力引进和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低碳转型发展。(1)按照市场主导、创新驱动、重点突破、引领发展的要求,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2)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服务业的区域辐射力和影响力。推动制造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实现二、三产业在更高层次上协调发展。(3)拓展先进制造业的前沿领域,推动“深圳加工”向“深圳制造”“深圳创造”转变。(4)坚持品牌化、国际化、集约化的导向,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的战略转型。

以深化改革推动低碳转型发展。(1)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基本取向,全面深化综合配套改革。(2)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机制,努力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制度保障。(3)创新行政管理,提高政府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能力。(4)推动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以开放式发展推动低碳转型发展。(1)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提高深圳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2)完善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功能,增强服务区域、服务全国的能力,提高外溢型经济发展水平。(3)提升国际影响力。

三、构建包容性增长与低碳社会的考量与监测指标体系

借鉴美国加州大洛杉矶地区郡、市、社区发展经验,按照建立公民社会的要求,需建立衡量评价深圳包容性增长转型与低碳社会构建的主要考量指标体系,以达到适时监测的目的。

(一)从包容性增长出发,按照质量速度要求继续完善《“效益深圳”统计指标体系》

继续完善《“效益深圳”统计指标体系》。“效益深圳”不仅仅是新的经济目标和理念,更是一项扎扎实实的经济运动和过程,因此必须建立和实施相应的《“效益深圳”统计指标体系》及其长期报表制度,对“效益深圳”进行描述和计量,进行监测和导向。

进一步明确设置《“效益深圳”统计指标体系》的总体原则和基本方法。(1)总体原则。要体现“四个性”:一是前瞻性,以“效益”为着力点,突出指标的前瞻性;二是科学性,从效益的基本定义出发,精选最能反映“效益深圳”本质的指标,并能纳入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计量和核算,主要指标能与国际指标对接;三是实用性,增加全面调查、抽样调查方法的应用,突出统计数据长期支撑的可操作性;四是简洁性,指标设置宜简不宜繁,既区别于其他相关指标体系,又要突出其独立与简洁性。(2)基本方法。要多种方法综合应用:一是指数法,需把一系列不能直接相加和不能直接对比的社会经济指标,换算为一定的指数,来进行总体预测和评估;二是关联法,当指标体系中有一个或几个指标无法取得时,可根据关联法,用与其类似的指标值来推算该指标;三是权数法,权数决定指标的结构,其作用体现在各组单位数占总体单位数的比重大小上;四是其他分类法,包括产业、行业、部类等分类方法。

调整充实《“效益深圳”统计指标体系》的主体内容。主要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人的发展”四方面构建《“效益深圳”统计指标体系》,形成独具特色的“效益深圳”综合指数。包括:(1)每平方公里土地产出GDP、万元GDP能耗、万元GDP水耗、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人均受教育年限、人均可支配收入、空气综合污染指数、污染治理指数、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等9个指标;(2)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GDP比重、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扣除经济发展所引起的环境损失成本后的GDP占GDP的比率、无形资源开发利用指数等6个指标;(3)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物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等4个指标。

(二)从建设公民社会出发,按照福利制度要求制定《深圳市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

从建设公民社会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制定《深圳市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以下简称《指标体系》)是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标志。

明确《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指标体系》以福利经济学为理论背景,内容涵盖市民的生活安全、教育质量、健康水平、舒适程度及自然和社会环境等方面。《指标体系》力求从收入分配、政府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等多环节反映深圳市民的生存、生活和福利状况,从国民收入三次分配、群众能分享到的直接福利和间接福利等多角度反映深圳市民公平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水平。

设置《指标体系》遵循的原则。(1)采用广义概念。从民生净福利的基本内涵出发,对民生净福利在经济学上作广义的理解,根据现实需要进行科学设计。(2)客观实在。选取最能反映人民群众生存、发展状况的指标,客观真实地反映市民群众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水平。(3)可操作性。按有利于实施现有统计报表制度来设计,能实现分区核算,并能通过一定的统计设计、统计调查方式获得可靠数据。(4)深圳特色。既反映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反映了深圳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特别是人口构成的特殊性及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的状况。

构建《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指标体系》共选用21项指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基尼系数;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超标率;药品安全抽样合格率;达到Ⅰ级和Ⅱ级空气质量的天数;主要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交通事故死亡率;城镇登记失业率;零就业家庭户数;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比例;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劳务工工伤保险参保率;劳务工医疗保险参保率;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社会捐赠款;财政性教科文卫体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财政性环保投资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财政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人均受教育年限;职工在职培训学时数;人均公共图书馆馆藏图书。

(三)从可持续发展出发,按照构建低碳社会要求设置《深圳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评价指标体系》

1.设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测指标的基本原则。(1)本质性。选择的方法和选取的指标能够说明监测对象工作目的的本质要求。(2)共性与完整性。监测涉及的各方面及选取的指标要在各区中有共性,以便具有可比性,以满足公平公正原则。(3)协调性,指监测对象发展状况的特征是多方面的表现。(4)可综合性。由于设计的是监测方法,所以监测系统中的所有指标要协调一致,最后能得出一个综合概念。这里还包括选用的综合方法要科学合理,有说服力。(5)可操作性。设计监测方法的目的是应用,如果只是理论上可行而无法操作,或者只有专家能使用,普通工作人员无法使用,不具推广性,也违背设计目的。(6)动态性。动态性是指一方面认识在不断深化,研究还要不断深入,监测系统要能动态更新。

2.统计监测方法与设计指标的主体要求。整个人类生存系统以人的再生产为中心、为主线,以生态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为条件、为支撑,以科技再生产为进步、为提升,促进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全面进步。监测指标主要从这四大系统来考虑。(1)生态再生产。主要包括天然环境的保护、环境损害的降低和环境的修复。(2)经济再生产。主要指为满足需求的不同层次而进行的投入产出活动,活动的结果是有用产品,是使居民得到实惠,社会福利不断提高。(3)生态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是满足人类生存系统或满足人类自身再生产的重要和必要条件。(4)科技再生产。人类生存系统要不断进化,要用更高级的手段去改造自然、改造经济、改造社会,这就是科技。这里主要指自然科技。

(四)从打造和谐幸福新特区出发,按照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基本要求设置《深圳市社会建设考核指标体系》

《深圳市社会建设考核指标体系》的主体内容。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社会结构、社会管理等社会制度的完善;社会公正、社会参与、社会融合等社会机制的健全;以教育、文化、生态环境、公共设施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备;社区、社会中介组织等社会组织的成熟。从建立考核指标体系上讲,社会建设侧重的是主观努力过程,而社会发展侧重的是主客观作用的结果。《深圳市社会建设考核指标体系》的考核方法。由于指标不便于总体上、直接地判断一个区的社会建设状况,应采用指数法编制社会建设指数,用一个数量概念来反映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编制社会建设指数的步骤如下。(1)确定权数。对不同的指标,根据其在体系中的重要程度,通过专家法赋予相应的权数。(2)计算综合指数。把29个不能直接相加的指标,通过赋予不同的权数,加权计算出社会建设指数。

即社会建设指数=∑(N1×W1+N2×W2+…+N29×W29)×100%。

建立社会建设考核指标体系的主要借鉴参考内容。ASHA(美国卫生协会指数)、美国PQCI(生活质量指数)、美国ISP(社会进步指数)、联合国HDI(人类发展指数);国家统计局、省统计局有关社会统计报表制度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中国人居环境奖基本指标体系,《广东省市厅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评价指标体系及考核评价办法(试行)》;《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原有的效益深圳指标体系、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文明指数等;北京等地的社会领域指标体系。 fYCTgIMtVeFncSoFNzLXLRzCb99j1VJwH2hwG4g98VI2ip+cf0qsGpAcnW5TVMA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