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什么是帕金森病

一、什么是帕金森综合征

帕金森综合征(Parkinson’s syndrome)是临床上神经科医生常用的诊断概念,特指由各种原因造成的以运动迟缓为主的一组临床症候群,主要表现为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不稳等。

帕金森综合征主要是由脑血管病、脑动脉硬化、感染、中毒、外伤、药物及遗传变性等造成的以运动迟缓为主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在病程的中晚期,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如抑郁、便秘、睡眠障碍、认知损害等可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帕金森叠加综合征(Parkinsonism-plus syndrome,PPS)在神经病理学上属锥体外系统多处变性疾病,其病因、发病机制未明,临床表现以帕金森病症状为基础,随着病程发展,逐渐出现广泛锥体外系统多处受损的症状。帕金森叠加综合征中最多见的是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广泛的锥体外系统的组织结构受损与神经递质紊乱相互联系,相当复杂。诊断MSA多依靠病史、症状、体征与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的资料,活检或尸检取标本检测均十分困难。

二、帕金森综合征有哪些类型

(一)按病因分类

1.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

(1)血管性病变:脑动脉硬化、多发性脑梗死、低血压性休克。

(2)感染:脑炎、慢性病毒感染等。

(3)毒物: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一氧化碳、锰、汞、二硫化碳、甲醇、乙醇等。

(4)药物:吩噻嗪类、丁酰苯类、抗抑郁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和三环类抑制剂)等。

(5)其他:甲状腺/甲状旁腺功能障碍、颅内占位性病变、正压性脑积水。

(6)外伤:脑外伤、拳击性脑病。

2.原发性帕金森综合征

(1)原发性帕金森病。

(2)少年型帕金森病。

3.多系统变性-帕金森综合征叠加

(1)帕金森综合征-痴呆肌萎缩性侧索硬化复合征。

(2)进行性核上性麻痹。

(3)Shy-Drager综合征。

4.遗传变性型帕金森综合征

(1)Hallervorden-Spatz病。

(2)脊髓小脑变性。

(3)橄榄-脑桥-小脑变性。

(二)根据治疗效果分类

依据美国神经病学协会(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AAN)和国际运动障碍协会(Movement Disorders,MDS)对帕金森病药物疗效的分类,此类药物可分为轻度疗效药物、中等疗效药物和强效药物。

1.轻度疗效药物

(1)MAO-B抑制剂:司来吉兰或雷沙吉兰,往往在治疗开始1周后疗效明显,但建议从小剂量开始服用,每天最后一次服药应在下午4—5点,以免诱发失眠。

(2)金刚烷胺:服用时应注意出现如失眠或幻觉等不良反应,肾功能不全者服药时需监测。

(3)抗胆碱能药物:苯海索,对震颤有疗效,但结果不尽相同,部分震颤患者服用后效果不佳,且不良反应大,需要密切观察,不能以损害患者认知功能为代价。

2.中等疗效药物

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可直接刺激多巴胺受体位点,包括麦角类和非麦角类,非麦角类优于麦角类,作为首选推荐(森福罗、泰舒达、罗匹尼罗等)。

3.强效药物

左旋多巴制剂是治疗帕金森病的金标准,对于早期帕金森病患者,不建议首选左旋多巴治疗,可首选受体激动剂(如森福罗),但还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社会地位、对疾病控制的要求等因素。

为41~64岁年龄段的新发帕金森病患者给药,LD(左旋多巴)明显提高,原因是这一年龄段的帕金森病患者是家庭的经济支柱,且他们需要有效的药物去控制症状。因此,用药需综合考虑患者、药物双重因素。

(三)按照症状分类

按照症状类型,帕金森病可分为震颤型、少动和强直型、震颤或少动和强直型伴痴呆、震颤或少动和强直型不伴痴呆。

(四)按照起病的年龄分类

帕金森病存在明显临床异质性,如发病年龄、疾病进展速度、运动障碍的程度和类型等,因此可以分为不同亚型。1987年Quinn等首先提出发病年龄在21~40岁典型特发性帕金森病为青年型帕金森病,发病年龄<21岁的称为少年型帕金森病。近年来多数文献将起病年龄在20~50岁称为早发型帕金森病(young onset Parkinson’s disease,YOPD),起病年龄>50岁称为晚发型帕金森病(late onset Parkinson’s disease,LOPD)。既往研究认为,YOPD与LOPD不同,YOPD对抗帕金森病药物,特别是左旋多巴治疗反应良好,疾病进展缓慢(平均可达 20 年以上),患者的认知功能保留较好,但出现各种运动并发症的概率极高(92%),有70%的YOPD出现异动。也有报道称,YOPD出现的震颤多为姿势性或不规律性,而非帕金森病特有的静止性震颤。

(五)按照病情的轻重分类

采用定量方法即是客观评定,主要采用简单测试或复杂的实验方法和病理性指标进行测量,这种方法的成本颇高,要求技术性强,而且要有一定的实验条件和较昂贵或复杂的仪器设备。虽然得到的各种数据比较客观、可靠,但有时因时间、地点、经费、技术和设备条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难以在日常临床工作中推广。

1967年,Margaret Hoehn和Melvin Yahr发表了帕金森病Hoehn-Yahr分级评分量表,提出将帕金森病分为5级。该评分量表简明清晰,易于掌握,临床应用广泛,沿用至今。但是,该评分量表主要是对帕金森病进展的自然史和病情严重程度进行评定,对帕金森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没有进行详细评定,所以不能全面地反映帕金森病症状和体征的变化,甚至不能反映药物的治疗效果。

1987年,由Fahn等制定了统一帕金森病综合评分量表(UPDRS),该表包括精神状态、情绪和行为能力、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对药物的不良反应等项目,并修订了Hoehn-Yahr分级(表1-1)、Schwab和England日常生活活动量表等部分。量表项目相对完整,但量表要求较高、内容较多,常需用表者经专门培训后才能增加量表的可信度,目前主要运用于临床科研与药物临床试验评估中。

表1-1 帕金森病 Hoehn- Yahr(修正)分级评分量表

(六)按照疾病的病程分类

1.良性型

病程较长,平均可达12年,运动症状波动和精神症状出现较迟。

2.恶性型

病程较短,平均可达4年,运动症状波动和精神症状出现较早。

(七)按照疾病的遗传性分类

1.按疾病的遗传性进行分型

(1)家族性帕金森病。

(2)散发性帕金森病。

(3)少年型帕金森病。

2.遗传变性型帕金森综合征

(1)染色体显性Lewy body病。

(2)亨廷顿病。

(3)肝豆状核变性。

(4)哈勒沃登- 施帕茨病。

(5)家族性橄榄-脑桥-小脑萎缩及脊髓-小脑变性。

(6)家族性帕金森综合征伴周围神经病。

(7)神经棘红细胞增多症。

(8)神经元蜡样脂褐质沉积症。

(9)格-施-沙病。

(10)神经系统亚速尔病,线粒体病变伴纹状体坏死,家族性特发基底节钙化,痴呆综合征。

三、什么是原发性帕金森病

原发性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是指病因不明,或依据现有临床检测手段不能找到确切病因的帕金森病。其典型病理改变为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脱失、变性、坏死和(或)凋亡,多巴胺递质分泌减少,残留神经元胞浆中形成路易小体(Lewy body,LB)伴胶质细胞增生。典型临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姿势异常。原发性帕金森病运用左旋多巴制剂药物治疗有效。

四、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有何相关性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较为常见的老年期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神经精神异常。临床以大脑皮质获得性高级功能受损,即痴呆为主要特征,包括不同程度的记忆力、感觉能力、判断力、思维能力、运动能力等受损,以及情感反应障碍和性格改变。阿尔茨海默病与帕金森病都具有中枢神经系统多系统退行性改变的特点,不论是在病理生理上还是在临床转归上都具有趋同性。

(一)病理学都有相似性

AD的病理变化主要发生于前脑基底、海马和大脑皮质,其主要病理特征为:①颞叶和海马皮质等部位神经元丢失。②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s)。③老年斑(senile plaques,SPs),其主要成分为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protein,Aβ)。④脑血管淀粉样病变。由于对AD的发病机制认识还不充分,目前有许多有关AD发病机制的学说,如Aβ级联学说、Tau蛋白学说、遗传因素学说、神经细胞膜代谢功能异常学说、慢性炎症学说、氧自由基导致的神经退行性病变学说等。其中,Aβ级联学说和Tau蛋白学说是最主要的两种学说。现有AD的治疗方法虽涉及多种途径,但仍缺乏有效阻止疾病发展、根治疾病的药物和治疗手段。认识AD的发病机制,有助于对AD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可为药物研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支持。

(二)临床表现与转归上具有趋同性

不论是帕金森病还是阿尔茨海默病,都具有神经多系统损害的症状和体征,特别是晚期症状逐渐趋同。但早期帕金森病的表现以肌张力增高、面具脸、行动迟缓和震颤等为主,同时还伴有认知功能障碍、嗅觉及感觉障碍、便秘和胃肠功能障碍等自主神经功能异常。而阿尔茨海默病早期则是以认知功能障碍为主,晚期也会出现帕金森病的症状,如肌张力增高、面具脸、行动迟缓和震颤等,以及感觉障碍、便秘等自主神经功能异常。

(梅志忠) C85Bg9y9ycnGO43WvyIyXXqj1MJWKqfnoUjImOS9wMGtsqXISvH4ipiEkSjjksH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