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芪的升提作用,上一则医话谈及对高血压之属于气虚痰浊者,重用可降;但对于脏器下垂者,又宜重用黄芪以升之,血压之升降与脏器之升提不同。如子宫脱垂,治以补中益气汤加何首乌,黄芪必须重用30克以上。曾治胃粘膜脱垂之患者,用四君子汤加黄芪30克,配枳壳3克作为反佐,一升一降,升多降少,未用一味止痛之药,再诊时已无胃痛。《中药大辞典·黄芪》条目内载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治脱肛方,用黄芪四两,防风三钱。此方实出王清任治脱肛之黄芪防风汤,王氏方:黄芪四两、防风一钱。李东垣认为:防风能制黄芪,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乃相畏而相使也。则王清任之黄芪防风汤源出于东垣,防风之分量不宜多用。
曾治一气阴两虚之胎死腹中患者,用平胃散加芒硝不效,后借用王清任治产难之加味开骨散,外加针灸,一剂而死胎产下。该方即开骨散(当归一两,川芎五钱,血余炭三钱,龟板八钱)加黄芪四两,龟板缺货未用。此例说明黄芪重用又可以下死胎,可上可下皆在于气虚故也。
黄芪在外科疮疡方面,也是一味重要药物。曾在某西医院会诊一患者,腋下肿瘤摘除之后,伤口久不愈合,不断渗液,一天不知要换多少纱布。用补益气血之剂重用黄芪一两药后渗液减少,不半月而伤口愈合,此黄芪内托之功也。
疖疮不是大病但相当棘手,每每此伏彼起,反复不已。1978年曾治一小孩,自两岁开始,每至夏季,疖疮发作,用抗生素时稍好,稍好又发,如是反复,交秋之后乃愈。三岁时夏季又发,至秋而愈。及四岁,时正六月,满头疖疮,人虽不瘦而面黄唇淡,舌胖嫩苔白,脉细。此正气虚不能抗拒病邪所致,拟扶正袪邪标本同治,处方:黄芪、皂角刺、青天葵、野菊花、浙贝母、金银花、蒲公英各三钱、陈皮、白术、甘草各二钱,四剂。再诊,新起之疖疮已少,继用前法:黄芪、白术、茅根花各三钱,皂角刺二钱,云茯苓、绿豆、炙甘草各四钱,四剂。疖疮乃不再起。患儿之父为军医,翌年一月求治断根,为处预防方:黄芪三钱,防风、甘草、浙贝母各二钱,陈皮一钱,白术、蒲公英各四钱。嘱其于四月开始,每周两剂,此后疮未再发。
王清任善用黄芪,特别是重用黄芪,最重者用至八两,我仿其法治一截瘫患者,曾用黄芪十二两,效果不错。药理实验与临床都证明黄芪无毒性,但黄芪到底是药而不是粮食,用之对证则效,用之不当则出偏差。四十年代治一肺结核患者,于养阴除痰药中加入黄芪三钱,服一剂后觉额部发热,第二剂全面部发热,三剂面颈均觉热,撤去黄芪热自消失,使我印象深刻。曾用补阳还五汤治脑血栓之中风患者,药后觉头皮痒甚而体温增高一度左右,脉稍浮,误以为外感,改用辛凉解表之剂,一剂而热退,再用黄芪三两,又再发热,右上肢活动反而退步,失语稍有进步,乃知辨证不准确。细察患者脉虽然虚大,但舌苔厚腻而舌质不胖亦无齿印,此证痰瘀比较,痰湿重于血瘀,气有些虚但不甚,改用祛痰为主稍加去瘀之药,以五爪龙代黄芪,证遂向好转。这又是一次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