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一贯认为黄芪是升阳之药,每当我讲黄芪能治疗高血压时,听者多产生疑问。1986年8月有机会到新加坡交流中医学术,又被问及升阳之黄芪何以能治高血压?我举出《中药研究文献摘要》有这方面的研究。中华医学院图书馆管理人员检出该书第617页,其中日本寺田文次郎等报告:“与其他六种可以注射的降血压制剂比较,证明黄芪的作用强大。虽然有的药剂可使血压有持续性下降的作用,但此种药剂大量使用后,可使动物衰弱。”我的经验得到药理研究的证明。但李东垣《脾胃论》升发脾阳,必用黄芪;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之升陷汤治胸中大气下陷以生箭芪八钱为主药。张氏认为黄芪补气,兼能升气,善治胸中之大气下陷,又说黄芪之升补,尤善治流产崩带。怎样解释黄芪降压与升陷之理?有人会想到中药往往有“双相作用”,故黄芪既能升提又能降压。但如何掌握升降之机?我的经验,黄芪轻用则升压,重用则降压。为什么药理研究只得一个降压的结果?因为动物实验都是大剂量用药进行研究的,所以得出降血压的结果。我治疗低血压症,喜用补中益气汤,汤中黄芪的分量不超过15克。治疗气虚痰浊型高血压,黄芪分量必用30克以上。当然,论方剂补中益气汤除了黄芪之外还有柴胡与升麻,可使升提之力倍增;在重用黄芪降血压时亦可加潜阳镇坠之品,效果当然更好,但不加镇坠药亦有降压的作用,这是可以肯定的。我曾会诊一中风患者,偏瘫失语而血压偏高,辨证为阳虚血瘀之证,处方以补阳还五汤,黄芪照方用四两。该医院西医主任学过中医,对黄芪四两有顾虑,拟加西药降压,我说不必,照方服药后血压不升反而下降,乃信服。
虽说黄芪重用可以降压,有证有据,但黄芪仍然是益气升阳之药,这一点不可不加以注意。如果辨证为肝阳上亢或有内热之高血压亦想用几两黄芪以降压,则犯“实实之诫”了!慎之,慎之。由此可见,药理学之研究目前尚未能为我们解答全部之问题也。辨证论治乃中医之精华。
李东垣认为黄芪能补三焦之外,又能实卫气。卫气者,所以温分肉而充皮肤,肥腠理而司开合者也,“实卫”就是“固表”。李氏又说防风能制黄芪,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乃相畏而相使也。其后《丹溪心法》有治自汗之名方“玉屏风散”之创立。此方不但治自汗,有些盗汗之属气虚者亦适用,我用此方治疗不少盗汗证。《丹溪心法》原方防风与黄芪一两,白术二两,每服药散三钱加姜3片,水煎服。我用此方为了方便,常用汤剂,各药之分量为:黄芪12克,防风3克,白术15克,不用生姜。这是根据方歌“发在芪防收在术”之意也。有一例自汗盗汗之患儿,治以玉屏风散,稍见效,后因药房缺白术,有一医者建议用苍术代白术,服后盗汗淋漓。不知苍术功能燥湿发汗,凡阴虚内热,气虚多汗者忌服。玉屏风散治自汗盗汗若兼阴虚者,加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或加浮小麦、糯稻根各30克,若汗出特别多者则加麻黄根10克。至于纯阴虚之盗汗,李东垣之当归六黄汤往往效如桴鼓。我曾会诊一烧伤患者,每晚盗汗严重,仅用当归六黄汤一剂而汗止。本方黄芪之分量为其他药量之一倍,此阴阳互根之义也。
我曾建议某中医院按我惯用之比例,制成玉屏风散,每用10~12克,水煎服,每天一剂,服半月至一月,以治疗容易感冒之患者,以取代注射丙种球蛋白(该地喜用丙种球蛋白成风)据说有相当好的效果。用玉屏风散预防感冒,是名医蒲辅周的经验。蒲氏认为此散用三至五钱即可,用量过重有胸闷不适之弊云。此散预防感冒,值得作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