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炎,比较常见而反复难治。黄疸型肝炎,中医一向有治黄疸之法,疗效甚佳,故有人以此引申,喜用清利湿热与清肝利胆之法治疗本病。不知慢性肝炎之病位虽然在肝,但其所表现之证,却以脾为突出。从临床表现来看,慢性肝炎患者,大都有怠倦乏力,食欲不振,恶心,腹胀便溏等一系列脾胃的症状;亦有胁痛,胁部不适,头晕失眠等肝的症状。从脏腑辨证而论,应属肝脾同病而以脾病为主之证。
从论治的角度来看,根据《难经·七十七难》:“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张仲景赞成此说,于《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篇》:“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根据这一宝贵的理论,治肝炎应注意“实脾”,是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问题。
我在“实脾”这一思想指导下,积累了一些经验,拟一方名“慢肝六味饮”,方药配伍如一下:
党参(或太子参)15~30克,茯苓16克,白术12~15克,甘草5克,川萆薢10克,黄皮树叶
15~30克。
本方取四君子汤补脾气健运脾阳以“实脾”,用黄皮树叶以疏肝解毒行气化浊,川萆薢入肝胃两经升清而降浊。
加减法:①脾虚甚,精神不振,气短,声低,舌胖嫩有齿印,加黄芪15~20克;②湿浊上泛,脘闷,恶心呕吐,苔厚浊脉缓滑,加法半夏10克,砂仁3~6克;③肝气郁结,胁痛明显,急躁易怒,头痛头晕,舌嫩苔薄,脉弦,加白芍15克,郁金10克或合四逆散同用;④若肝阴不足,头目眩晕,失眠多梦,舌边尖红、苔少,脉弦细或兼数者,照原方用太子参30克,去川萆薢,加旱莲草12克,桑葚子10克,楮实子、菟丝子各10克;⑤兼血瘀者,必见面色黯滞少华或唇色紫黯,胁痛明显,肋下癥块(肝大质稍硬),舌质紫黯或舌尖边有瘀点、瘀斑,脉弦或弦涩者,加丹参15克,茜根9克,或加土鳖虫6~10克;⑥若湿郁化热,口干口苦,小便黄,或兼发黄,舌嫩红、苔黄白或厚浊,脉弦数者,可选加金钱草、田基黄、绵茵陈、虎杖、溪黄草各用15~30克,但用其中一二味便可。
慢性肝炎之所以反复发作,原因不一,但治疗不彻底乃重要原因之一。我治此病,即使肝功能检验已正常,仍应继续服药数月至半年,不再反复乃可停药。又应注意者,服上方时,其他一切护肝之中西成药均应停止,以免互相干扰影响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