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剂型

中医治病,汤药、针灸、按摩、刮痧、外贴、外熏、外洗、浸渍、灌肠、药栓等手段众多,今天反而范围缩窄,绝大多数只用汤剂,部分用针灸,少数用按摩。本来许多疗法在病房适用,而病房却多采用注射、输液,把许多简便验廉之治法遗忘了,这是值得考虑的问题,会不会把宝丢了?

汤剂饮片是每天大量应用的治病手段,可以说约占95%以上,而饮片汤剂之质量,大大不如新中国成立以前,其质量之低下,已到了不能容忍的程度了。一方面中药药物常短缺,一方面由于中药加工粗劣,医生不得不加大剂量,更加速中药之短缺。中药品种不齐,甚至以伪乱真,老药工之技术又未被好好继承,药工抓药以手代秤。中药处方既无法保“质”,亦无法保“量”!医生绞尽脑汁之处方,常受药物质量的影响,使人痛心!中药如不加强管理,将足以消灭中医。中医之所以历尽劫难而仍能保存者,全靠能治好病人,照此下去,疗效日降,中医中药便不能继续生存了!

为了使中药保质保量,除了加强药品管理之外,加速中药剂型之改革,才有出路,才能促进中医药之发展。剂型改革,不要只想到针剂之类。当然进行针剂之研究也是需要的,但不应是唯一的。中药复方制成符合标准的注射液,不是三几年可以成功,其发展恐怕要数十年,远水救不了近火。该怎么办?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广东星群制药厂曾搞单味中药水剂,由于多种原因被一棍子打下去了!当时“维新联合诊所”用星群制剂三四年,疗效是肯定的,如果让其不断改进,今天已有可观之成就了。这是行政干预科学研究的惨痛之教训。

我认为剂型改革第一步可向日本学习,日本以冷冻干燥法把一二百个方剂制成不含糖的冲服剂。因为提制合理,既减少了用药分量,又保证了疗效,方便了患者,我们何乐而不为呢?辨证论治的精神,不必每方都加减。我个人的经验,凡用仲景方不加不减效果更佳。因为那些方都是经过多少人、多少年的筛选才确定下来的经验方。当然,成方应包括从汉代以至民国,为历代医家所公认的有效药方。历代验方甚多,各个地区可由一些中药厂与广大中医合作,选出最常用的若干方加以提制,是一个可行的措施。另外,还可以单味药提制,代替饮片配方。加温冲溶的过程,也是化合作用的过程,或略加煎煮,煮沸即服,岂不是好?

古方中有不少是膏丹丸散,过去往往改为汤剂,若仍制成膏丹丸散则用之甚便。如我们在七十年代到顺德陈村巡回医疗,用平胃散散剂,每次只用五分至一钱 ,一天二三次服,治疗胃肠病,疗效显著,比汤剂好得多。止血散、止痛散、三黄散等都是散剂胜于汤剂。笔者曾用三黄散内服治疗胃肠湿热腹痛如刀绞之患者,用乌梅丸一钱(一天二次)溶化加蜂蜜冲服治疗一个五岁小孩反胃(幽门痉挛)久治不愈之患者。山西一老中医用大黄蛰虫丸治愈一例已经反复开刀六次之肠粘连患者。因此,在剂型改革之同时应恢复原有之丸散膏丹等有效之剂型。 Ls8dMX2BoAoR8WzwbMdKDTdW+wfDaN1pAhbF0eaQpEbO0++waiuTgNGHKOzrb1M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