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口脉象,心脉、肺脉是上浮的,肝脉、肾脉是下沉的。脾胃脉居中,位于沉与浮之间。阳气浮而阴气沉,是气的本性。
然而阳主降,阴主升(阳极生阴,肺金收敛心火下降化生肾水;阴极生阳,肾水化生肝木,再上升化为心火),所以阳气虽然是上浮的,却含有下沉之意;阴气虽然是下沉的,却带有上浮之意。浮而微沉,阳气不会飞散;沉而微浮,阴气不会寒凝。
如果寸脉只浮不沉,是阳气向上飞散不能收敛;尺脉只沉不浮,是阴气寒郁下陷不能升发。阴阳不能互济,水火分离,上热而下寒,则百病丛生。
阴阳升降之权,在于中土。脾土升则肝木随之而升,化生清阳之气;胃土降则肺金随之下降,化生浊阴之气。阴阳互为其根,水火互济,所以寸脉不能只有浮,尺脉也不能只有沉。
木气不能正常升发就会侵害土气,使中土升降失职。木生于肾水,长于土,如果土气调和能正常升发,则肝气随脾土上升,胆气随胃土下降,肾气能生长升发,肺气能收敛肃降,木气自然繁荣畅达不会郁塞。如果土气弱,不能使木气畅达,则肝郁下陷、胆火上逆而生病。木气的病邪横侵中土,脾不能升而胃不能降,于是两关的脉象就大。左关脉大,是肝脾郁塞不能升;右关脉大,是胆胃郁结不能降。
胆木顺从相火化气,从右下降,带动相火随之下降蛰藏,使相火不会逆行上炎。若胆木不能下降,相火就会逆行上炎,肺金被侵害,清气郁蒸而生上焦之热,于是右寸脉也大。
肝木主升,如果不能升发就会郁塞抑遏而生下焦之热,于是左尺脉也大。
右寸脉大,是胆胃上逆、肺金不能收敛肃降的原因;左尺脉大是肝木郁陷不能升发的缘故。
胃主降,如果胃气不能降而是上逆,就会出现恶心、呕吐一类的症状;脾主升,如果脾不能升而是下陷,就会造成清气郁塞也不能上升,于是出现饮食不化、胀满泄利等症状。肺藏气,它的性情是收敛下降的,如果肺金不能收敛肃降而是向上逆行,气机也随之逆行郁塞于上;肝藏血,它的性情是向上生长升发的,如果肝木向下郁陷,血就不能温升而是下陷脱血,则出现经血不止、痔疮、痢血、便血等症状。
肺主收敛,肝主疏泄。血上升而不至于向外流溢而出,是肺金收敛的原因;气下降而不至于凝固郁结,是肝木疏泄的原因。
木气下陷导致血脱于下,金气不收则血向上溢出。以此推断,凡是惊悸、吐衄、盗汗、遗精一类的症状,都是金气不能收敛的原因;淋癃、泄利、嗳腐、吞酸一类的症状,皆是木气不能升发造成的。
金气上逆不能收敛,就会导致君火失根而左寸脉脉象大;木气下陷滥行疏泄,则三焦相火下拔而右尺脉脉象也大。
脉象大的,是气有余的表现。《黄帝内经》中所说的“大则病进”(脉象大而病情加重),另有玄机,并不是后世医书所说的阳盛阴虚。
总之,肺金上逆不能下降,右寸脉大,左寸脉受相火上逆的影响也会脉象变大;左关脉大是肝脾郁塞不能上升,右关脉大是胆胃郁滞不能下降;左、右尺脉大是肝木和三焦相火下陷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