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气,在春季和夏季是生长的,在秋季和冬季是收藏的。而人体的气机循环和天地之气是一致的。阳气生长,脉象就是浮升的;阴气收藏,脉象相应的就是沉降的。所以春天的脉象是上升的,阳气初生,脉象也如初生嫩芽的柔软枝条;夏天阳气逐渐达到鼎盛,所以脉象是浮起来的,洪大有力;秋天的脉象也是浮的,浮中有沉降之机,是因为秋天阳气渐收而阴气渐生,阴气生则收敛而肃降;冬天的脉象是收藏的状态,地冻天寒、万物蛰藏,气机也是这样,深沉的蛰藏在体内。所以说,春脉升,夏脉浮,秋脉降,冬脉沉。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人体的阴阳变化与天地相应。春天的暖发展成夏天的暑热,秋天的萧索发展成冬天的肃杀寒凉,脉象的变化与四季的变迁相应。春天的脉象应合于规(圆润),夏天的脉象应合于矩(方正洪大),秋天的脉象应合于衡(度量衡之意,浮有沉意),冬天的脉象应合于权(秤砣,沉伏之意)。所以冬至四十五天,阳气渐生而阴气渐收,夏至四十五天阴气渐生而阳气渐收。天地阴阳之变化与脉象是一致的……春脉上浮,如鱼游于水中;夏脉在皮肤,洪大充盈;秋脉微沉收于皮肤之下,如蛰虫将要归洞穴;冬脉沉伏在骨,如同蛰虫深藏。
升、降、浮、沉的脉象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的:寸脉本是浮的,而一到秋冬季节就会出现下沉的脉象;尺脉本是下沉的,而一到春夏季节就会出现上浮的脉象。浮中有沉,沉中有浮。
仲景脉法言:春弦、夏洪、秋浮、冬沉。即春脉沉而有上浮之意;夏脉浮起而洪大;秋脉浮而有沉意;冬脉全部沉了下去,阳气蛰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