燥,是从阳明的金气化生而来。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人为“大肠”。
阳明以燥金主令,主管气机化生,胃土顺从燥金而化气;太阴以湿土主令,肺金顺从湿土化气。胃土的燥气是从化之气,不是主令之气,所以阴盛的情况下,胃土常常是湿病;肺金的湿气是从化之气而不是主令之气,所以阳盛的情况下,肺金多是燥病。
太阴的本性是湿的,阳明的本性是燥的,燥和湿的调和、平衡在于中气。中气旺盛,肺金化气于湿土(脾)而肺不会得燥病,胃土化气于燥金(大肠)而胃不会得湿病。如果中气衰弱不振,就导致阴阳不能互济,燥和湿的症状就会显现出来。
湿气泛滥,燥气衰弱,湿胜其燥,导致饮食减少、小便梗涩不利、大便滑溏泄泻。如果燥气胜过湿气,则出现饿得快、容易干渴、小便畅利、大便坚硬。
人体阴气容易泛滥,而阳气容易衰落,燥胜者少,湿胜者多。肺金得湿病的十之八九,胃土得燥病的一百个里面不过两三个。
阳明的本气是燥,常常因为湿胜土败而病。土燥胜水的情况,只有伤寒阳明这一个症状,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因燥而病的情况,所以张仲景说过“少阴负趺阳者为顺”(少阴肾水不敌阳明戊土的阳气)。火盛则土燥,水泛则土湿,阳盛土燥的能活,阳衰土湿的会死。土能胜水,中气就不会衰败,中气充足自然身体强健。
燥处于寒和热之间,上焦生燥就会化火成热,下焦生燥就会化水成寒。反胃噎膈之病,大便干结如羊粪,这都是胃湿肠燥造成的。
湿,是阴气中的邪气,它的本性是亲下的,所以湿病的根源在脾,而症状表现在膝和踝部;燥,是阳气中的邪气,它的本性是亲上的,所以燥的根源在大肠,而症状表现在肘和腕部。阴邪居下,阳邪居上,这是不变的道理。
人体上焦的燥热,根源却是中下焦的湿气。中风的病人,血液干枯减少,筋脉萎缩,然而膝踝是湿病,肘腕是燥病。如果己土(脾)不湿,自然肝木繁荣、血液流畅、骨韧筋荣,风又能从哪里来呢?
为医者,最基本的是要明白燥和湿的此消彼长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