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实施的药品带量采购,一定程度上借鉴了集团采购模式。这一模式在美国等国家药品集中采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至今仍然是最主要的药品采购方法。过期专利药要降价,仿制药要参与竞争势必降价,这是全球仿制药走过的路,因此放眼国内、国际的背景下,药品带量采购都是政策与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仿制药消费国,美国仿制药行业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宽松管理,初步萌芽;严格控制,缓慢推进;有序监管,高速发展。1984年通过的《药品价格竞争与专利期补偿法》(俗称“Hatch-Waxman法案”)对推动美国仿制药发展起到关键作用,不仅建立了现代仿制药的审批制度和流程,对适用于药品的专利法也做出了重大的更改,推动了美国仿制药替代原研药之路。
美国从1964年开始做药品一致性评价,并从2007年起发布单个药品的生物等效性指南,从技术层面为企业研发仿制药提供具体有效的指导,保证了仿制药的质量。为了让仿制药尽快替代原研药,1984年美国出台《药品价格竞争与专利期补偿法》,授予了首仿药180天的市场独占期,大力促进仿制药的发展,以此控制不断上涨的药品价格。从2015年开始,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建立首仿药的优先审批通道,每个首仿药申请的时限只需15个月,为首仿药提供更为快速的审评服务,力保原研药物专利到期之时仿制药可以及时上市。此后,FDA大量批准仿制药,仅2017年授予的ANDA文号近900个,2018年超过1000个,美国已成为全球仿制药替代率最高、替代速度最快的国家。
美国仿制药工业协会每年都会发布数据报告,介绍仿制药低价机制,促进仿制药价格的下降。美国原研药专利到期后原研药和仿制药均出现断崖式降价,尤其是在专利到期1年后整体降幅达51%,口服药降幅达66%。根据FDA 2005年公布的数据,首仿药约为原研药价格的94%,而在第二个仿制药上市后其价格降至原研药的52%,且随着上市仿制药数量的不断增加,降幅不断加剧,到同品种有接近20个仿制药之时,其价格降至原研药的约6%。
美国商业医疗保险发展成为重要的支付方后,由于医疗卫生支出日益增长,医疗保险机构控费压力明显。同时,美国最大的公立医疗保险项目Medicare由按项目付费转为预付费,倒逼医疗机构控制其医疗成本,最终促进能够以规模效应降低医疗机构采购成本的GPO迅速发展。由于美国药品价格完全市场化,GPO组织可根据会员医疗机构的购买意愿集合订单并进行价格谈判,运用临床导向来指导药品购买,即购买产品的选择由临床一线医师及专家组成的临床委员会决定,这使得药品的临床疗效得到保障,用药习惯得到尊重,还兼顾了价格因素。采购组织越集中,交易成本节约越显著,带量采购降价效果越明显,仿制药使用量持续大幅度上升,根据2003年美国仿制药的处方量,其处方替代率为54%,至2017年,达到了90.3%,替代率很高。尽管如此,美国FDA还在推行仿制药全球一体化来推动仿制药的竞争,以进一步降低药价。
药品集中采购如今在美国已被广泛采纳,药品集中采购相对于分散采购而言,能够降低采购成本,能够帮助医疗机构和医保部门节省大量的费用。美国从2007年到2017年共节省了1.97万亿美元医疗基金支出,2018年节省的医疗开支达2650亿美元。
日本政府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注重仿制药工业的发展,1997年制定并颁布国内《仿制药生物等效性试验指导原则》,后续经过三次仿制药品质再评价工程(一致性评价),大幅度提升仿制药的品质,促进整个仿制药工业的发展。
为推动仿制药的使用,日本政府近10年来出台了多项激励仿制药使用的相关政策。在2007年,推出《仿制药安全使用促进行动计划》;2008—2010年,引入“仿制药处方奖励机制”和“仿制药使用奖励机制”,具体做法是,如果医生处方用原研药,药师有权用仿制药予以替代;并对使用仿制药的处方进行额外的奖励。2013年制定了推广仿制药使用的路线图。在接连多项政策的作用下,日本仿制药使用比例逐年上升,2007年仿制药销售量在总药物销售量中的占比不足30%,提升至目前的接近80%。
日本由政府对于所有专利过期药,以及上市的仿制药,在同一个通用名下,相同剂型下,实施统一的定价。获批上市的仿制药进入《药价标准》,按照原研药现行价格的60%进行一刀切定价,对于《药价标准》收录超过10个品种以上的同一成分的仿制药,收录价格会相应下调至50%,并且随后每两年一次,仿制药也会进行集体下调医保支付价。根据2018年版《药价基准目录》,9254种仿制药占所有处方药数量的56.3%,是原研药数量的2.4倍。而以价格计算,仿制药占比只有15.0%,基于这种以相对定价方式为主、每两年一次下调的药价形成机制,日本有效控制了药费。
日本医疗机构药品采购普遍注重经济实用性,其采购目的都是围绕降低药品采购成本而展开。为取得更好的折扣,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采用医疗机构联合体的集团化采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