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位于南岭山系西南部,地处湘桂走廊南端,广西东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 109°36'50''~111°29'30'',北纬 24°15'23''~ 26°23'30'',境域南北长 236 千米,东西宽 189 千米,土地总面积约 278 万公顷,占广西总面积的 11.74%。桂林市北部、东北部与湖南省的 8 个县(市)交界,东南部与贺州市毗邻,南部与来宾市、梧州市相接,西部、西南部与柳州市接壤,区位条件优越。
桂林市地形为西部、北部及东南部高,中部较低。以中山或低中山地形为主,山峰海拔多在 1 000 米左右,越城岭主峰猫儿山海拔 2 141.5 米,为华南第一峰;越城岭主峰真宝顶海拔 2 132.4 米,为广西第二高峰。平乐县海拔低至 97 米。山峰与盆地间的相对高差为 600 ~ 1 600 米,坡度 20°~ 45°。市区东西两侧为低山丘陵地形,海拔 300 ~ 600 米,相对高差 200 ~ 300 米;南北两端为低缓的丘陵。岗垄丘地形,海拔 160 ~ 200 米,相对高差 10 ~ 20 米,中部为典型的岩溶地貌,峰奇水美,呈现为岩溶峰林及地势开阔平坦的孤峰平原和河谷阶地,地面海拔 150 ~ 160 米,峰顶海拔 200 ~ 300 米。越城岭、海洋山和都庞岭构成了珠江和长江水系的分水岭。在分水岭南北两侧,沿湘江和漓江河谷,形成西南—东北走向的兴安—全州河谷平原和西北—东南走向的岩溶山地—河谷平原区,因此从全州县、兴安县到灵川县,桂林市区一线有“湘桂走廊”之称,是广西的东北门户。整个桂林市范围内,丘陵山地面积占总面积比例达 79%,其中,中山占总面积的 51%,低山占 12%,丘陵占 16%,而平原占 19.5%,水面仅为1.5%。
桂林市地质结构复杂,既有喀斯特地貌,又有丹霞地貌。桂林地质发展的历程经历 8 亿多年,包括上元古界、下古生界、上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的 13 个系 50 个地层单位,其中以泥盆系、石炭系分布最为广泛,典型发育,层序清晰,化石丰富,沉积类型多样,表面为碳酸盐岩台地相,最终形成世界闻名的桂林山水岩溶地貌。组成桂林地层的岩石有岩浆岩和变质岩两大类。其中,岩浆岩较广泛,主要分布于龙胜各族自治县、资源县、全州县、灌阳县、兴安县、平乐县等地,火山岩和基性侵入岩仅分布于龙胜各族自治县部分乡镇,花岗岩分布面积最广,在龙胜各族自治县、资源县、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等多个地区均有分布,脉岩主要分布于越城岭、海洋山、都庞岭等区域。桂林境内有变质岩,主要为区域变质岩,分布于永福县、兴安县、全州县以北一线。
桂林市处于低纬度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空气湿润。桂林四季分明,季节性强,春季(3—5 月)温度升至 12℃以上,降水增多,空气湿度大,光照偏少;夏季(6—8 月)阳光明媚,雨水较多,平均气温在 27.5℃;秋季(9—11 月)降水偏少,经常出现干旱现象,平均气温在 20.9℃;冬季(12 月至翌年 2 月)雨雪稀少,平均气温为 9.7℃,偶见低于 0℃的气温,时有霜冻现象发生。
气温:桂林市多年平均气温约为 19℃,气温由北向南呈递增趋势,最北部资源县年平均气温约为16.8℃,中部兴安县等地年平均气温约为 18.2℃,南部地区年平均气温约为 20℃。7 月、8 月最热,平均气温约 28.5℃;1 月、2 月最冷,平均气温约 8.3℃,偶尔降到 0 ℃以下。
光照:桂林市多年平均日照时数约为 1 487 小时,1—4 月多阴雨,光照少,月日照时数不足 80 小时;7—10 月多晴天,光照充足,月日照时数在 150 小时以上。
降水:桂林市降水丰富,年平均降水量在 1 900 毫米以上。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季风活动强弱密切相关,如 2002 年受环流影响,桂林市降水量达到 2 807.9 毫米,而 2011 年全年降水量仅为1 254.3 毫米。降水的月际分布和空间分布差异较大。从月际变化来看,3—8 月为雨季,月降水量在 100毫米以上;4—7 月,月降水量在 200 毫米以上;而 5—6 月为降水高峰期,月降水量在 300 毫米以上,降水集中,暴雨多发,局部地区容易引发洪涝等灾害。在 8 月中下旬至翌年 3 月上旬,降水量显著降低,干旱现象时有发生。从降水空间分布来看,东部地区的降水量高于西部,山区的降水量高于河谷和平原。
空气湿度:桂林市空气湿润,年平均空气湿度约为 75%,4—7 月受雨季影响,空气湿度大于 80%,秋、冬季最为干燥,空气湿度低于 70%;在春季南风天、雨天及大雾天气时,空气湿度可达 100%。
桂林市优越的气候条件,为各种药用植物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条件。
桂林市地处南岭山系的西南部,属红壤土带,以红壤土为主,面积 108.99 万公顷,其中耕型红壤土4.01 万公顷,土壤pH 4.5 ~ 6.5。依其成土的母质可分为红壤土、石灰土、紫色土、冲击土、水稻土等 5种土类,14 个亚类,36 个土属,89 个品种。河流冲积而成的母质沙壤土和水稻土,土层深厚,耕种性良好,是水稻和蔬菜高产区。中色石灰土和黑色石灰土,宜旱地作物和林业生产。
桂林市主要耕作土壤为水稻土,水稻土是经过人类长期灌溉、施肥、水耕、水耙、种植水稻发育而形成的特殊土壤。桂林市水稻土面积约 22 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 77.9%。水稻土分为 31 个土属,其中生产力较高的为潴育水稻土,土壤熟化程度高,土层较厚,主要分布在平原、河谷、缓丘的垌田,排灌方便。潴育水稻土面积约 12.3 万公顷。另有石灰性水稻土、淹育性水稻土、潜育性水稻土等多种水稻土亚类,包括多个土种。
桂林市处于西江支流的桂江流域,集水面积约 193 万公顷。桂江上游的漓江和湘江有运河(灵渠)沟通。桂林市河流水系发达,在流域上跨长江与珠江两大流域,分属于长江流域资水、湘江水系和珠江流域西江水系。
长江流域资水、湘江水系包括资江、湘江两大河流,流域总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 30%,其中,湘江境内河流长 190 千米,流域面积 70.49 万公顷;资江境内河流长 83 千米,流域面积 13 万公顷。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包括桂江、洛清江、浔江三大河流,约占全市总面积的 70%。其中,桂江平乐县城以上段又称漓江,境内河流长约 288 千米(漓江长 214 千米),流域总面积 136.69 万公顷;洛清江境内河段长 103千米,流域面积 28 万公顷;浔江境内河段长 139 千米,流域面积 38.68 万公顷。古人在兴安县修建著名的灵渠,将两大水系沟通。
桂林市境内五大河流按年平均径流量从高至低排名,分别为:浔江年平均径流量为 1 860 亿米 3 ,桂江年平均径流量为 175 亿米 3 ,洛清江年平均径流量为 79.8 亿米 3 ,湘江年平均径流量为 61.3 亿米 3 ,资江年平均径流量为 20.34 亿米 3 。
受气候和降水影响,桂林市内河流汛期集中在 3—8 月,汛期径流量占全年总径流量的 80%以上。
桂林市植被类型属常绿阔叶林范畴,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 70%,各县森林覆盖率55.3%~ 78.8%。植物资源种类众多,有维管束植物 249 科,1 103 属,区域内已知高等植物 2 000 多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银杉、红豆杉、南方红豆杉、资源冷杉、银杏、钟萼木、香果树 7 种。
桂林市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由于人类活动等原因,原始常绿阔叶林面积不断减少,逐渐被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演替。植被分布随海拔高低呈现明显垂直地带性差异,总体分布情况表现为:海拔1 200 米以上的中山地带以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海拔 400 ~ 1 200 米的中山和低山地带以常绿阔叶林、次生常绿阔叶林为主和次生落叶阔叶林为主,另外包括人工种植的针叶林和果木林;在海拔 400米以下的丘陵地带,大多被开垦为耕地,以农作物和人工林植被为主。
常绿阔叶林乔木植物以栲树、细枝栲、红润楠、华东润楠、长叶木姜子等为主;小乔木和灌木植物以乌药、山胡椒、木姜子、冬青等为主;藤本植物以华南猕猴桃、南五味子、毛金银花等为主;草本植物以山姜、苔草、华里白等为主。
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树种丰富,包括铁椎栲、光叶石栎、多脉青冈、青冈栎、青栲、长柄水青冈、亮叶水青冈、黄连木等,同时有红豆杉、南方红豆杉、银杉等名贵树种生长。
次生常绿阔叶林中会留有部分不成材的老龄常绿阔叶乔木散生,同时混生一些落叶阔叶树种,以青榨槭、光皮桦、石灰花楸、缺萼枫香树等为主。
次生落叶阔叶林以光皮桦林、枫香林、拟赤杨林为优势种群,同时伴生青榨槭、白叶安息香、鹅耳枥等树种。林中小乔木与灌木层以贵州杜鹃、广西杜鹃、厚皮香、长柄楠为主。
人工林植被以人工林和耕地为主,人工林主要树种为杉木、马尾松、毛竹等,同时混有枫香、白栎、麻栎、乌桕等,灌木植物以桃金娘占优势,草本植物以铁芒萁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