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章
药用资源

一、野生药用资源

桂林市药用资源丰富。桂林域内天然药物资源约 3 500 种,其中植物药居多。

(一)野生药用植物

1.分布特点

(1)种类丰富,主要由 200 多科组成。其中分布最多的是蝶形花科 155 种,其次菊科 146 种,蔷薇科 136 种。

(2)多分布于低海拔地区。绝大多数种类生于海拔 1 000 米以下,以海拔 500 ~ 1 000 米地段生长的种类最多,海拔 500 米以下生长的种类次之,海拔 2 000 米以上种类最少。

(3)有较多的珍贵种类。根据《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桂林有多种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如桫椤、福建柏、穗花杉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收录的有 4 种,分别为金毛狗、红豆杉、南方红豆杉和樟树。

(4)多数种类集中在天然林区。如红豆杉、南方红豆杉、三尖杉、短萼黄连、天麻、罗汉果、灵香草、马尾千金草、半枫荷、八角莲、七叶一枝花、黄精等。

(5)石灰岩石山药用植物种类较少,有一些特有道地药用植物。如搜山虎、牛耳朵、菜豆树等。

(6)以全草类、茎类和根类药材为主。野生药用植物若按药用部位分,其中属全草类药材的种数最多,如淡竹叶、淫羊藿、卷柏等。其次为茎类和根类药材,前者如大血藤、买麻藤、通脱木等,后者如大蓟、小蓟、乌头等。再次为枝叶类和皮类药材,前者代表如艾草、薄荷等,后者如川楝、苦楝。果类药材如山苍子、金樱子等。花类和种子类药材种类最少,如野菊花与金银花等。

2.种类组成

根据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不完全统计,桂林市中药资源约有 3 500 种,桂林市的药用植物资源主要由200 多科组成,资源种类组成丰富。

其中,被子植物蝶形花科 155 种,菊科 146 种,蔷薇科 136 种,茜草科 124 种,唇形科 91 种,兰科 80 种,大戟科 74 种,百合科 62 种,荨麻科 62 种,莎草科 62 种,樟科有 61 种,玄参科 57 种,山茶科 54 种,马鞭草科 52 种,禾本科 49 种,毛茛科 56 种,蓼科 49 种,葫芦科 47 种,芸香科 46 种,葡萄科 42 种,禾亚科 42 种,忍冬科 41 种,桑科 41 种,茄科 37 种,伞形科 36 种,苦苣苔科 33 种,紫金牛科 33 种,卫矛科 31 种,天南星科 30 种,木犀科 30 种,五加科 30 种,杜鹃花科 29 种,夹竹桃科 29 种,萝藦科 29 种,冬青科 27 种,菝葜科 25 种,鼠李科 25 种,爵床科 24 种,十字花科 23 种,锦葵科 23 种,苏木科 22 种,报春花科 22 种,防己科 22 种,野牡丹科 19 种,绣球花科 18 种等。

裸子植物与蕨类植物约 260 种。其中,水龙骨科 40 种,鳞毛蕨科 39 种,铁角蕨科 26 种,金星蕨科18 种,蹄盖蕨科 17 种,凤尾蕨科 16 种,松科 15 种,卷柏科 14 种。

菌类 43 种,25 科,如肉座菌科、猴头菌科、红菇科、多孔菌科、木耳科、口蘑科、银耳科等。

3.资源分析

蝶形花科 155 种,桂林全境都有分布,主要有崖豆藤属、猪屎豆属、黄檀属、山蚂蝗属、木蓝属、胡枝子属、鸡血藤属、槐属、豇豆属等 48 个属,没有特别优势的属,种类最多的是崖豆藤属,有 11 种。蝶形花科常用的中药材较多有密花鸡血藤、猪屎豆、降香、千斤拔、野葛、槐花、苦参、赤豆、排钱树等。

菊科 146 种,桂林全境都有分布,主要有兔儿风属、蒿属、紫菀属、鬼针草属、艾纳香属、蓟属、鱼眼草属、一点红属、飞蓬属、泽兰属、菊三七属、斑鸠菊属等 49 个属,其中占比例较大的属是蒿属、紫菀属、艾纳香属等,菊科常见的药用植物众多,主要有黄花蒿、艾草、茵陈蒿、五月艾、婆婆针、鬼针草、馥芳艾纳香、艾纳香、野菊、地胆草、一点红、田基黄、千里光、蒲公英、苍耳等。

蔷薇科 136 种,桂林全境都有分布,主要有樱属、山楂属、蛇莓属、枇杷属、桂樱属、石楠属、蔷薇属、悬钩子属等 24 个属,其中悬钩子属的种类最多,有 32 种,占该科药用植物的 23.5%。主要代表药用植物有龙牙草、小果蔷薇、金樱子、粉团蔷薇、枇杷、野山楂、中华石楠、华南悬钩子等。

茜草科 124 种,桂林全境都有分布,主要有水团花属、栀子属、耳草属、巴戟天属、蛇根草属、茜草属、鸡仔木属、乌口树属、钩藤属等 29 个属,没有特别优势的属,耳草属的种类最多,约有 10 种,主要代表药用植物有风箱树、山栀子、白花蛇舌草、巴戟天、鸡矢藤、毛钩藤、钩藤等。

唇形科 91 种,主要有筋骨草属、风轮菜属、香薷属、小野芝麻属、活血丹属、香茶菜属、益母草属、石荠苎属、鼠尾草属、黄芩属及香科科属等,唇形科最多的药用植物是鼠尾草属,有 14 种,常见的中药材有广防风、风轮菜、灯笼草、活血丹、香茶菜、紫苏、半枝莲等。

樟科 61 种,桂林全境都有分布,主要是乔木,其中樟属 8 种,山胡椒属 12 种,木姜子属 10 种,润楠属和新木姜子属各 7 种,楠属 3 种,琼楠属和厚壳桂属各 2 种,檫木属和黄肉楠属各 1 种。阴香、山鸡椒及山胡椒等是比较常用的中药材,已有开发与应用。

毛茛科 56 种,桂林全境都有分布,主要为铁线莲属,占了 22 种,毛茛属 7 种,唐松草属 3 种,乌头属、人字果属和银莲花属各 2 种,翠雀属和天葵属各 1 种。比较常用的药材有乌头、山木通、威灵仙、铁线莲、猫爪草等,已经进行了开发与应用。

木兰科 21 种,主要分布于全州县、龙胜各族自治县、兴安县、资源县、灵川县、灌阳县等地,主要有厚朴、鹅掌楸、荷花木兰、桂南木莲、白兰、平伐含笑、阔瓣含笑、金叶含笑、天女花、玉兰等,其中含笑属植物最多,占了 11 种。比较知名并已得到开发利用的药材是厚朴,在资源县与灌阳县一带有人工种植。

五味子科 10 种,南五味子属和五味子属各 5 种,南五味子属有黑老虎、异形南五味子、日本南五味子、南五味子、冷饭藤,五味子属有绿叶五味子、五味子、翼梗五味子、东南五味子、华中五味子,其中黑老虎已经进行了开发与应用,主要是作为新型水果进行开发,是近几年比较热门的药材。

番荔枝科 8 种,其中鹰爪花属 1 种,为香港鹰爪花,假鹰爪属 1 种,为假鹰爪,瓜馥木属 4 种,为白叶瓜馥木、香港瓜馥木、瓜馥木、凹叶瓜馥木,还有野独活属野独活和紫玉盘属光叶紫玉盘,主要分布于阳朔县、荔浦市及灌阳县等。

(二)野生药用动物

桂林市有丰富的传统药用动物资源,常见的药用动物资源有眼镜蛇、银环蛇、蜈蚣、蛤蚧、蟾蜍、穿山甲、麝、麋、豺狼、麂羊、竹鼠、广地龙、九香虫、梅花鹿、豪猪、大鲵、赤 等,然而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及人为活动的干扰,许多品种已难觅其踪影,如穿山甲、麝、麋、豺狼、麂羊、豪猪、大鲵等动物已濒临灭绝,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重新修订,国家对珍贵、濒危的野生动物实行重点保护,将野生动物资源在此罗列仅为告知广大民众保护野生动物,不再杀戮野生动物。

(三)药用矿物

广西滑石矿探明储量为 3 187 万吨,主要分布在龙胜各族自治县、上林县、环江县。桂林龙胜滑石矿是世界著名的优质滑石矿,属于碳酸岩型软滑石,成矿母岩为白云石大理岩,经岩浆期后热液蚀变形成。矿体厚大似层状,透镜状,间隔式分布。矿石以灰白色、淡绿色、灰绿色块状、片状软滑石为主,有的含少量斜绿泥石、方斜石、石英、黄铁矿。龙胜古坪上朗滑石矿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16—2020 年)》划定的重点矿区,也是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基地。该矿区位于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保有滑石矿资源储量 1 285 万吨。未来,将主要提高滑石矿的利用率和提纯技术,使产品技术质量指标完全达到高档终端产品的质量标准要求。建成滑石矿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对全区同类型滑石矿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起示范作用。

二、栽培、养殖药用资源

(一)种类与规模

桂林市拥有药用资源约 3 500 种,国家重点经营的 20 种中药材,有黄芪、金银花、绞股蓝等 16 种,桂林本地特有的中药材资源有 125 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共有 98 种。桂林连续几年来大力推动本地中药材种植产业,使其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个新亮点。据统计,至 2015 年,桂林中药材种植面积达 81.03 万亩,且逐年增加。

桂林各县市栽培、养殖药用资源情况根据当地条件,略有不同。其中:

灌阳县药材品种众多,主要有天冬、何首乌等 1 200 多种。栽培品种主要有厚朴(7 700 余亩)、黄花倒水莲(2 000 余亩)、灵芝(700 余亩)、茱萸(200 余亩)、覆盆子(400 余亩)、吴茱萸(300 余亩)、黄柏(300 余亩)、紫苏(200 余亩)、金银花(200 余亩)、七叶一枝花(100 余亩)、白及(100 余亩)、姜黄(100 余亩)、冷饭团(100 余亩)、金钱草(100 余亩)。

荔浦市域内的中药资源以野生资源为主,栽培药材品种不多。荔浦市对中草药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后,陆续引种了一些药材,包括铁皮石斛、千斤拔、山栀子、吴茱萸等。栽培品种主要有生姜(5 000 亩)、千斤拔(200 ~ 300 亩)、山栀子(500 ~ 700 亩)、铁皮石斛(林下种植约 50 亩,大棚种植累计约 150 余亩)等。

灵川县域内除了银杏种植历史较悠久以外,其余品种栽培历史不长。已形成一定栽培面积及栽培历史的药材品种为鱼腥草、灵芝。栽培品种主要有鱼腥草(2 000 亩)、灵芝(750 亩)、葛根(230 亩)、吴茱萸(210 亩)、天冬(200 亩)、铁皮石斛(130 亩)、牛大力(50 亩)、布福娜(18 亩)等。

龙胜各族自治县注重瑶药、侗药、苗药本地药材品种的开发种植。全县境内种植的主要品种有:姜黄、郁金、罗汉果、野菊、凹叶厚朴、杜仲、忍冬、钩藤、土茯苓、黄柏、百合、千斤拔、五倍子、金银花、佛手、何首乌、草珊瑚、铁皮石斛、六月雪、黄花倒水莲、桂皮、天冬、灵芝、黄精、金葵、栝楼、青钱柳、艾草、药菊、罗汉果、板蓝根、桑蚕树、山药、酸浆、钻骨风、八月瓜、鱼腥草、天麻、木瓜、白及、茯苓、冬枇杷、魔芋等。栽培品种主要有凹叶厚朴(60 000亩)、罗汉果(30 000亩)、百合(9 000亩)、八角(3 000 亩)、黄柏(2 250 亩)、杜仲(2 250 亩)、黄姜(2 000 亩)、草珊瑚(1 580 亩)、山药(525 亩)、葛根(500 亩)、铁皮石斛(200 亩)、灵芝(200 亩)。药用动物资源有眼镜蛇、银环蛇、蜈蚣、蛤蚧、蟾蜍、穿山甲、麝、麋、豺狼、麂羊、竹鼠、广地龙、九香虫、梅花鹿、豪猪、大鲵、赤 等。

全州县栽培品种除了罗汉果和金银花种植历史较悠久以外,其余品种栽培历史不长。已形成一定栽培面积及栽培历史的药材品种为槐花、罗汉果、金银花和天花粉。栽培品种主要有槐花(178 000 亩)、生姜(22 500 亩)、厚朴(24 000 多亩)、罗汉果(3 900 亩)、天花粉(2 000 亩)、杜仲(1 500 亩)、金银花(1 300 亩)、葛根(1 200 亩)、千斤拔(500 亩)、山栀子(300 亩)、玉竹(200 亩)、黄柏(150 亩)。养殖药用动物品种有蛤蚧。

永福县中药材的种植主要以罗汉果、佛手、草珊瑚、灵芝、十大功劳、钩藤、百合、牛大力等产品为主。其他分散种植的中药材有铁皮石斛、吴茱萸、甜茶、金线莲、何首乌、三叶青藤、金银花、艾草等。据调查统计,永福县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 3.48 万亩。栽培品种主要为罗汉果(3.26 万亩)、草珊瑚(620 亩)、十大功劳(500 亩)、钩藤(240亩)、艾草(220亩)、灵芝(200亩)、佛手(180 亩)、百合(140亩)、吴朱萸(80 亩)、牛大力(10 亩)。

资源县因特殊的气候条件,20世纪60年代种植中药材主要以“三木”杜仲、黄柏、厚朴为主,近年来,除“三木”药材外还种植金银花、天麻、茯苓、百合、玉竹、生姜、罗汉果、白及、七叶一枝花、铁皮石斛、吴茱萸和灵芝等。栽培品种主要有金银花(5.5万亩)、百合(3 800余亩)、生姜(2 500亩)、白及(2 500亩)、铁皮石斛(2 000亩)、玉竹(1 800亩)、罗汉果(1 500亩)、七叶一枝花(1 500亩)、吴茱萸(800亩)。没有规模化养殖药用动物品种。

恭城瑶族自治县境内种植的药材品种有草珊瑚、黑老虎、黄花倒水莲、天冬、山豆根、灵芝、黄精、金葵、栝楼、金钱草、桔梗、艾草、药菊、金银花、罗汉果、板蓝根、桑蚕树、山药、酸浆、钻骨风、八月瓜、山楂、厚朴、钩藤、黄柏、一点红、牛大力、三七、鱼腥草、吴茱萸、天麻、木瓜、药牡丹、射干、白及、茯苓、生姜、冬枇杷、赤苍藤、魔芋等。栽培品种主要有生姜(5 000 亩)、山药(3 000 亩)、山楂(3 000 亩)、草珊瑚(2 000 亩)、黄花倒水莲(2 000 亩)、葛根(2 000 亩)、罗汉果(1 000 亩)、黑老虎(1 000 亩)、艾草(800 亩)、灵芝(500 亩)、黄柏(300 亩)、厚朴(300 亩)、桔梗(150 亩)、铁皮石斛(150 亩)、走马胎(100 亩)、牛大力(50 亩)。药用动物资源有蕲蛇、金环蛇、银环蛇、蜈蚣、蛤蚧、蟾蜍、穿山甲、麝、竹鼠、广地龙、九香虫、梅花鹿、豪猪等。

临桂区现有栽培药材 158 种。其中药用根茎类有白芷、党参等 38 种;全草全株类有白屈菜、白菜等28种;枝叶类有茴香、穿心莲等31种;花类有菊花、美人蕉等13种;果实及种子类有香橼、橄榄等41种;皮类或其他有肉桂、厚朴等 7 种。栽培品种主要有罗汉果(31 000 亩)、葛根(9 900 亩)、山药(1 800 亩)、灵香草(1 300 亩)。

平乐县具有非常适宜发展中草药种植的自然条件和瑶医的人文文化。全县境内主要中药材品种有金银花、陈皮、山药、首乌、佛手、桑白皮、桑叶、益母草、石斛、茵陈、青蒿、金银花、鱼腥草、桔梗、仙人掌、苍术、川芎、五加皮、黄柏、蒲公英、天南星、大叶桉、两面针、厚朴、葛根、生姜等。栽培品种主要有山药(35 700 亩)、生姜(6 000 亩)、葛根(5 000 亩)、山楂(3 000 亩)。药用动物资源有龟、鳖、山瑞、蛤蚧、穿山甲、万蛇、山万蛇、银环蛇、金环蛇、青竹蛇、水律蛇、广蛇(三线蛇)、索蛇、眼镜蛇、过树龙、泣泥蛇、草花蛇、五步蛇、马鬃蛇、大南蛇、狗婆蛇、壁虎、蜜蜂、蜈蚣、土鳖虫、蝎子、斑蝥、蝉。

兴安县的银杏种植有悠久栽培历史,佑安村至永安村一带是理想的罗汉果栽培地,当地罗汉果的栽培保持在50万株左右。栽培品种主要有厚朴(6 000亩)、罗汉果(2 130亩)、牛大力(1 000亩)、黄柏(25亩)等。

阳朔县 2017 年全县完成中药材复种面积 2 020 亩,药材品种主要为山药、葛根、生姜、槐花、山栀子和铁皮石斛,栽培品种主要有山药(900 亩)、生姜(525 亩)和葛根(375 亩)。

(二)开发利用

桂林境内的中药材中,有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驱虫药、温里药、止血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开窍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补虚药、收涩药、拔毒化腐药等。传统使用的药物有:发散风寒用生姜、紫苏、苍耳、葱、花椒、香薷等,发散风热用薄荷、桑、菊花、北柴胡、浮萍等,清热泻火用芦苇、山栀子、夏枯草、鸭跖草等,清热凉血用玄参、牡丹皮、紫草等,清热解毒用忍冬、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半边莲、土茯苓、射干、马齿苋、脱皮马勃等。

目前,桂林中医药产业已初具规模,产值超亿元以上的有三金、集琦及南药公司。在国家新药和国家中药保护品种中,桂林市就有几十种,包括西瓜霜、三金片、青蒿素等一大批知名产品。如天和药业、中族药业、万丰制药、禅方药业等龙头企业都有了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品牌。据了解,桂林吉福思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罗汉果甜苷水果型甜味剂,获得了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的GRAS(公认安全)认证,并创造了一体化的罗汉果甜苷供应链。全州县以金槐为公司发展重点的广西禅方药业公司则开发了“芦丁粉”“芦丁片”“金槐冲剂”等系列产品。

(三)发展趋势

桂林市的中药资源品种较多,但蕴藏量有限,与传统农业相比,中药材种养殖水平相对落后,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亟待推广。通过研究药用植物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积极引种栽培、育种驯化,发展道地药材、建设药材基地的方式保护野生药用资源,是保护中药资源的有力措施。

中药材种殖对促进桂林市的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潜力。桂林市中药材种植业在基地选址、土壤和水环境检测、种植地整理、种苗繁育、播种、移栽、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控、中耕除草、收获、产地粗加工等方面的水平不断提高。溶江镇、高尚镇、白石乡、华江瑶族乡等地地理环境非常适合罗汉果生长,目前已利用田地大规模种植,克服了过去只在山地种植的局限性。在种植模式上,药农、药企借鉴大农业中的种植模式,不断开发新的组合模式。随着标准化基地越来越多,结合当地的种养习惯和消费市场,一些新的中药材种养结合模式不断创新。其中,溶江镇金石当地药农在毛竹经济林下种植了草珊瑚,长势好,品质高,但这种种植模式是否可以推广,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在种植技术上,随着精准农业的发展,新技术在中药材的种植上也不断应用。近年来,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土壤修复技术和中药农业机械化等,都在中药材种植上快速推广应用。在质量方面,中药材种植开始回归自然、近野生和仿野生的生态种植模式的药材基地日渐增多,不仅生产出高质量的中药材,也提高了种植效益。七叶一枝花模拟野生生境的栽培方式已经在桂林一些县域施行,为野生灵芝等其他名贵药材的栽培开了先例,这种栽培方式不仅可以推动经济发展,帮助农民脱贫致富,而且可以减少毁林开荒,保护林业资源。此外,产地初加工技术升级将有效保障中药材质量,降低原料药材运输、贮藏成本,延伸中药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推进桂林中药产业经济发展。

三、珍稀濒危及特有药用资源

(一)珍稀濒危物种

根据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初步结果,桂林市的珍稀濒危药用植物有金毛狗、半枫荷、喜树、乐昌含笑、瘿椒树、金钱松、马蹄参、银杏、青天葵、观光木、长枝油杉、桫椤、黑桫椤、大叶黑桫椤、宽叶粗榧、蛇足石杉、福建柏、篦子三尖杉、白豆杉、银杉、伯乐树、竹节参、穗花杉、南方红豆杉、木花远志、独脚柑、八角莲、短萼黄连、巴戟天、虾脊兰、瘤唇卷瓣兰、多花兰、寒兰、硬叶兰、墨兰、串珠石斛、细茎石斛、斑叶兰、高斑叶兰、橙黄玉凤花、叉唇角盘兰、镰翅羊耳蒜、阔蕊兰、石仙桃、独蒜兰、毛唇独蒜兰、绶草等。

(二)特有物种

根据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初步结果,桂林市的特有物种有瑶山山黑豆、大旗瓣凤仙花、兴安梅花草、半枫荷、广西蒲儿根、圆耳紫菀、膜叶卷柏、龙胜金盏苣苔、铁皮石斛、金钱松、八角莲、短序十大功劳、银杏、马兜铃、报春苣苔、凤仙、恭城马兜铃、恭城报春苣苔、桂林小花苣苔、羽裂小花苣苔、恭城凤仙、龙胜梅花草、三脉叶荚蒾、龙胜梅花草、大旗瓣凤仙花、香姜、肉质伏石蕨、龙胜香茶菜、小叶十大功劳、矮山姜、庐山瓦韦等。

四、道地药材及常用药材

(一)道地药材

道地药材是指经过中医临床长期应用优选出来的,产在特定地域,与其他地区所产同种中药材相比,品质和疗效更好,且质量稳定,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药材。道地药材具有优质性、稳定性、区域性、较高的知名度、一定的规模等属性。道地药材源自特定产区、具有独特药效,需要在特定地域内生产,才能保证其优良的品质。

1.区域特点

桂林市位于南岭山系西南部,地处湘桂走廊南端,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干湿明显。年平均气温为 19℃,年平均降水量 1 900 毫米以上,年平均相对湿度为 75%,年平均日照时数为 1 487 小时,具有非常适宜中药材生长的自然条件。

2.主要品种

桂林市优势道地品种主要有罗汉果、杜仲、厚朴、黄柏、白果、槐花、钩藤、鸡血藤、佛手、千斤拔、山银花、青蒿、草珊瑚、葛根等。

3.核心产区

罗汉果的核心产区在永福县、临桂区和龙胜各族自治县,资源县、灵川县、全州县、兴安县等地也有部分种植,种植面积达 14 万亩,交易量达 11.94 亿个。厚朴的核心产区在资源县、全州县和龙胜各族自治县,灌阳县、兴安县、恭城瑶族自治县、平乐县等地也有部分种植,种植面积达 27 万亩。黄柏的核心产区在资源县和龙胜各族自治县,灌阳县、兴安县、恭城瑶族自治县、平乐县等地也有部分种植,种植面积达 2.3 万亩;资源县 2 万亩,龙胜各族自治县 2 250 亩,灌阳县 300 余亩,平乐县、兴安县 425 亩。杜仲的核心产区在资源县和龙胜各族自治县,全州县、灌阳县也有部分种植,种植面积达到 8.3 万亩。槐花的核心产区在全州县,兴安县也有部分种植,种植面积 17.8 万亩,交易量达 5 200 吨。白果(为银杏的成熟种子)核心产区在兴安县、灵川县两地。据 20 世纪 90 年代统计,桂林境内有百年以上树龄的银杏树有 57 000 多株,由于近年遭到非法采挖和变卖运往外地,造成现存不到 17 000 棵。

(二)常用药材

桂林市自然条件优越,非常适宜植物生长,该地区常收购的药材有:葛根、山药、生姜、广佛手、广金钱草、重楼、青蒿、栝楼、铁皮石斛、灵香草、玉竹、千斤拔、吴茱萸、甜茶、绞股蓝、青钱柳、艾草、山银花、白及、百部、黄花倒水莲、红豆杉、五指毛桃、大钻、草珊瑚、海金沙、金樱根、益母草和牛大力等。

五、民族药物

桂林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民族药物十分丰富。据统计,有瑶药555种、侗药298种、苗药213种。

(一)种类分布

由于生活环境和民族的应用不同,桂林各民族药分布也有所不同。瑶药主要分布如表1 所示。

表1 瑶药在桂林市的分布

(续表)

壮药和其他民族用药在桂林市的分布如表2 所示。

表2 壮药和其他民族用药在桂林市的分布一览

(续表)

(续表)

(续表)

(二)民族应用

1.瑶药应用

瑶族是一个古老的山地民族和国际性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及与自然灾害、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防病治病及康复保健方面的有效经验,创造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传统医药文化。瑶医用药品种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与瑶族居住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种属的多样性及瑶族族系的复杂性密切相关,加上瑶族医药没有本民族文字的记载,只是靠族系亲属口传心记,指药传录,指症传经,世代相传,自成体系。瑶医根据天、地、人“三元和谐”,万物消长的“盈亏平衡”等理论以及“祛因为要”“风亏打盈”等治疗原则和临床实践经验用药。在 1 300 多种普通瑶药药用资源中,常用瑶药占 104 种,有“五虎”“九牛”“十八钻”“七十二风”之称,故瑶族仅以 100 余种药用植物,构成了整个民族的医疗体系用药核心。瑶药不仅是瑶族人民的健康之源,还是业内专家公认功效独特的传统医药,深为世人关注,业内推崇。瑶医认为“虎类药”性迅猛而速效,为攻剂,具有一定毒性,多为“打药”;“牛类药”性强劲而持久,为补剂;“钻类药”性强劲渗透,通达经络,透利关节,多为“打药”;“风类药”性多样,用途极广。“风药”“打药”“风打相兼药”临床配伍得当均有独到疗效。瑶医药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药源,千百年来为我国瑶族的繁衍生息和文化传承作出了不可磨灭贡献。瑶族住高山区,大桶药浴,淋漓痛快,祛风去病,实属民间一绝。

2. 壮药应用

壮药属于发展中的民族药,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基本上处于民族药和民间药交融的状态。壮族居住区地处岭南亚热带地区,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由于壮族人早有食蛇、鼠、山禽等野生动物的习俗,因此动物药应用较为普遍,民间历来有“扶正补虚、必配用血肉之品”的用药经验。壮药的另一特点是善于解毒,而且解毒的范围较广,包括解蛇毒、虫毒、食物中毒、药物中毒、金石发动毒、箭毒、蛊毒等。广西著名的蛇药就是壮药的一大贡献。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壮药主要有广西马兜铃、千斤拔、龙船花、闭鞘姜、阳桃、两面针、鸡蛋花、刺芋、金锦香、南蛇簕、薯莨、马鬃蛇、褐家鼠、蟒蛇等。

(三)传统知识

1.灌阳县

明洪武十七年(1384),县设医学(中医机构)。清代设惠民药局。民国二十四年(1935)设县医务所,管理民间中药店药物供应。民国三十年(1941)撤销医务所,建立县卫生院。据统计,当年还有私人中药店(房)79 家,其中圩镇 37 家、农村 42 家,药源由全州药房供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县内最大药店是程龙甫中药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保留 27 家民国时期的中药店,继续从事个体行医。1954 年 10 月 27—30 日召开全县第一届中医代表大会,出席代表100 人。1955 年将个体中医组织起来成立中医联合诊所6 家,分所 3 家,公私合营药店 2 家,共有中医师 44 人。1958 年,卫生主管部门将 71 名集体、个体中医人员纳入各人民公社卫生院和生产大队卫生室从事医疗工作。1959 年中西医合并,部分中医人员分配到县、社卫生院(所)和县医药公司。1959 年 4 月 20 日,召开全县第二届中医代表大会,出席代表173人,其中中医代表59 人,草医代表61 人,其他代表53 人。大会贯彻了有关中医政策,发展中医队伍,实行中草医结合。大会评出先进单位 4 个、先进个人 56 名。大会期间发掘了大量的民间医药遗产,代表献出验方秘方 68 本、药方 4 700 条、药膏 7 种、药散 62 种、药酒 13 种,生药标本 300 余种、野生植物标本 71 种、草药标本 60 种。经整理辑成《灌阳县药物志》一书,载药 108 种;《灌阳县验方秘方集》一集,载方 1 754 条。1959 年统计中草医 487 人,其中在圩镇的 26 人、在农村的 461 人。其中专业行医的55 人,占 11.29%,兼搞其他行业的 432 人,占 88.71%。按民族分类:汉族 458 人,占 94.05%;瑶族 29人,占 5.95%。从行医资历看:行医 10 年以下的 166 人,占 34.29%;10 ~ 19 年的 133 人,占 27.31%;20 ~ 29 年的 109 人,占 22.38%;30 年以上的 79 人,占 16.22%。1962 年,全县有中医联合诊所 12 家,医务人员 42 人。1974 年将其合并到公社卫生院,1990 年全县保留中医联合诊所 1 家、医务人员 5 人,中医门诊部 1 个、医务人员 6 人、行政管理人员 2 人,另有分散的个体行医 54 人。2000 年发展到 12 所医院,16 个医疗卫生机构,287 个农村医疗点,609 名医务人员,247 张病床。各村有经过专门培训并考试合格的个体医生、接生员、计划生育服务员。设立了医药公司、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计划生育服务站等机构,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县的医疗保健网络。2017 年全县有医疗卫生机构 333 个,其中,医院5 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327 个(其中乡镇卫生院 9 个)。医院床位 978 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 361(407)张;医院卫技人员 1 232 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 258 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技人员 635 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 99 人。

中西医结合是指医疗技术的结合,是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西医各自在临床诊治方面实行中西医结合,互相取长补短。1954 年召开全县第一届中西医代表大会,成立县卫生协会。1959 年召开全县第二届中西医代表大会,实行中西医合并,促进了中西医医务人员的团结。并总结推广西医学习中医的经验,一边学习,一边一病一方入口临床治疗,达到了随症加减和辨证施治。1958—1980 年,县医院选送 30 名医务人员到大中专院校学习中医基础知识。回县医院后推广中西医结合治病,对烧伤、阑尾炎、骨折、胆石症、胆囊炎、毒蛇咬伤、胃肠减压等病,进行中西医结合的探索,收到较好的效果。

理疗也是中西医结合新的医疗方法,如按摩、推拿、针灸、拔火罐等,并结合西医的电疗治理,医治各种风湿、类风湿、劳伤、胃疼等症,能起到较好治病效果。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开展过的科研项目有针刺麻醉、中药麻醉、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大面积烧伤、骨折、老慢气、肝炎等,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效果。

2.荔浦市

当地药用传统知识广泛,如:端午节用菖蒲、老艾草煮水洗澡,有祛风祛湿、舒筋活络的作用,猪尾煲千斤拔、杜仲治疗腰痛等。

3.龙胜各族自治县

全县侗族占总人口的 28%;瑶族占总人口的 18%;苗族占总人口的 14%;壮族占总人口的 20%;汉族总人口的 22%。全县各乡镇长期定点的收购药材店铺 14 家,当地药农会在不同的季节采集不同的药材,拿到收购站出售。每年在药材收购站交易的药材种类多,数量大,且以植物药材为主,是桂北地区重要的药材集散地。药材收购站收购的药材大部分销往外地,有广西玉林市中药材市场,广州、福建、厦门等地制药公司,还有少部分是自用或卖给当地瑶医。

4.全州县

全县汉族占总人口的 95.28%;瑶族占总人口的 4.35%;壮族占总人口的 0.18%;其他民族 1 322 人,占总人口的 0.19%。当地药农会在不同的季节采集不同的药材,拿到收购站出售。每年在药材收购站交易的药材种类多,数量大,且以植物药材为主。全州县药材收购站收购的药材大部分销往外地,其中以广西玉林中药材市场为主,少部分运往湖南、安徽、广州等地制药公司,还有少部分是自用或卖给当地中医。

5.永福县

永福县的药材很丰富。瑶族人民长期以来,便于耕作之暇入山采药,认识各种各样的药材不下 2 000种。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至今没有任何关于瑶药种类系统详细的记载。据县内资深瑶族民间草医对瑶族地区药物资源的调查统计,一般瑶医用的药物品种约 1 000 多种,常用的 800 种。一些资历深的老瑶医,可识药、用药近 3 000 种。

瑶药药浴,是瑶族独有的保健医疗方法。自古以来,生活在大山深处的瑶族同胞,每天都要洗澡,酷爱清洁并很少得病。他们洗澡不同于其他民族只用清水,而是用药水洗,即药浴。瑶医称之为“黄桶药浴”。瑶家到处可见到用杉木制作的高约 1 米、宽约 0.6 米、长约 0.7 米的大木桶,这就是用药水洗澡的“黄桶”或“大桶”。每到冬天寒冷季节,瑶族人每晚必入黄桶浸泡洗身解乏,流通血脉。永福县的瑶族至今仍有药浴的习俗。这种看似简单的“黄桶药浴”造就了强健、长寿的瑶族人民。瑶族药浴的药材采用当地的草药。一次药浴所用的草药,少的有二三十种,多的到五六十种,甚至上百种。所用之药物因地制宜,功能多种多样,有清热解毒、祛风散寒、舒筋活络、滋补气血等。药浴时根据不同季节、不同疾病选择不同的药物。新生儿及产妇选用温补和消炎作用的药物,如大血藤、五指毛桃、九节风、穿破石等 36 种;这样可预防产妇和新生儿的各种感染,滋补气血,促进产妇子宫恢复。这种产后进行的药浴,瑶族人称为“坐月浴”。许多瑶族妇女,经过产后药浴的调养保健,产后 1 周即可上山和下水参加体力劳动。“月子药浴”至今不仅瑶族仍在广泛使用,而且在瑶族地区周围的其他民族,也在逐步推广。劳动时淋雨受寒,也要进行药浴,选用桃树叶、青蒿、大发散、小发散、千斤拔等药材,起到温中散寒、舒筋活络及恢复体力、预防风湿的作用。老年人更注重药浴,一般用活血温补之类的草药。如大钻、小钻、大血藤、扶芳藤等。这样对促进人体新陈代谢、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大有帮助。对患有风湿骨痛或外伤后遗症者,多选用祛风散寒、活血化瘀、强筋健骨的药材,如山苍子、九节风、大驳骨、小驳骨、松筋藤、毛杜仲等。这些药能起到舒筋活络、恢复肢体功能的作用。如患有肩周炎、坐骨神经及骨质增生等风湿病痛,就选用祛风散寒、除湿、活血镇痛之类药物。如十八症、四方藤、两面针、大钻、小钻及其他各种有刺的植物。

永福县的瑶族至今还有应节药浴的习惯。如农历的五月初五,家家户户都派人上山采集药浴用的草药,药浴用的草药少则 30 种,多的达 100 种。大部分草药是采集植物的枝叶,有的用皮或根茎,有的则采集花和果实。草药采集回来后,将其砍成 10 ~ 20 厘米长的小段,放进大锅里,加入数桶清水大火煎熬。晚上,全家人按传统规矩,按年龄大小顺序,各人舀一盆药水到“黄桶”去洗澡。洗澡时除头部外,全身都浸泡在药水里。药液气味芬芳,经浸泡在药水里洗浴几分钟之后,人们顿感筋骨轻松,浑身舒适爽快,精神倍增。瑶族民谣:“若要长生不老,天天洗个药水澡”。瑶族药浴全用采自家乡的野生草药,一般都自采自用鲜药,平时则将采回的草药洗净晒干备用。通常无固定的配方,根据药物的性能,各种药物的分量,均凭习惯和经验而定。

6.平乐县

平乐境内民族有汉族、壮族、瑶族、回族等 13 个民族。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各民族都有相关由来的传说,大多是与预防病疫、祛邪除祟、讲卫生、求幸福有关。《燕京岁时记》载:“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额及鼻耳间,以避毒物。”谚语云:“端午佳节,菖蒲插壁。”民谣唱道:“五月初五过端阳,吃罢粽子帮忙插秧。”壮族、汉族在过节时,除杀鸡、买肉、包粽子或做糯米饭外,认为五月五采的药最好,都开展中草药的采集、交流和病疫防治活动。壮族懂草药的人,当天大量采集各种草药,有的加工备用,有的拿到市场出售。在节日期间,有的拿菖蒲挂在大小门上,还将菖蒲根与雄黄泡酒备用,把菖蒲根串起来给小孩戴以此驱邪,促进身体强壮。

7.恭城瑶族自治县

用草药熬汤洗“药浴”,是端午节习俗之一。民间传统认为,端午“药浴”不仅可以祛毒还可防病保健。端午节当日,恭城瑶族自治县城乡农贸市场艾叶、青蒿、菖蒲、香茅、龙船花、大枫叶、黄皮叶等中草药热卖。每逢端午节到来,恭城瑶族自治县家家户户都要在门上挂菖蒲、艾草,以祛病消灾。每年端午节前后,恭城瑶族自治县各乡镇的药农就会带着自家采来的中草药到县城出售,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现在的端午药市。不少人除了购买菖蒲、艾草外,还会趁着端午药市购买自己想要的各种中草药,恭城端午药市历史悠久。

端午药市是恭城瑶族自治县独特的瑶族医药风俗,当地人觉得端午节的草药,根叶肥壮茂盛,药力大,疗效好。远近的村医、药农及稍懂一方一药的群众纷纷将自采自种的中草药、药用动物、矿物等,肩挑车载到圩镇、县城出售。药市上的药材品种数百以上,赶药市的人来自四面八方。清早就有人挑药上市。早上八九点钟后成市,但是恭城瑶族自治县现在缺乏规范的药材市场,药材都是在临街摆卖,临时成行,来去匆匆,没有有效的形成规模和固定摊点。以恭城瑶族自治县二十四米街最为集中。当然药市还起到了互相交流瑶医用药经验,传授瑶医知识,互相取长补短,达到共同进步的作用。

过去,端午节上山采的草药主要是为了自家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恭城人已把采的草药当成了商品以增加收入,同时也满足社会的需求。现在农历五月初五的恭城端午药市已是热闹非凡,由于药材材质好,招来了大量的本地人和外商来选购药材,本地人购药多是自己用于药浴和治疗,而更多的是药商来此采购药材,满街的药材几乎被销售一空。瑶医瑶药是恭城的文化瑰宝,为更好地挖掘瑶药资源、发挥瑶药价值,用好瑶医民间高手,使他们具备行医资格,恭城瑶医药学会于 2018 年 4 月登记注册成立。恭城端午药市由来已久,年年如期而至,是因为恭城瑶族同胞们大多识药会医。瑶医们是自己诊病,亲自采药加工和配方发药,没有医药分家的现象,行医者必识药,采药者必懂医,行医而不识药则医不灵,采药而不懂医则药无效。千百年来,民间瑶医瑶药因其颇具特色的诊疗方式和独特的疗效,为其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恭城瑶族自治县是瑶族人口最多、最集中的瑶族自治县,其森林覆盖率达 83.23%,中草药生长齐全,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最新统计,恭城常用中药、瑶药、动植物药品种 1 445 种。经常使用的品种200~300种,在实践中根据药物的性味功能及治病的特点,总结出“五虎”“九牛”“十八钻”“七十二风”独具一格的 104 种“老班药”,这对瑶医临床用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瑶族人民与恶劣生存环境作斗争的历史长河中,瑶族医药以其简、便、验、廉之优势,享誉全国。自古以来瑶族人民以“食药同源、崇尚自然”的理念不断传承和发展瑶族医药,“药膳、药浴、药熏”最为典型,为振兴瑶族医药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8rCNJQw3nLeYTdL62NenVJoTux3kpMC35i+Bud46469ON/eR7UfBcV04iPKDKx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