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癌性发热

正常人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经常保持动态平衡。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体温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产热过程增加,而散热不能相应地随之增加,或散热减少,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癌性发热又称肿瘤热,一般是指肿瘤患者出现的直接与恶性肿瘤有关的非感染性发热和患者在肿瘤发展过程中因治疗而引起的发热。癌性发热是晚期癌症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中医学上,癌性发热多属内伤发热,以阴伤气耗为主。《症因脉治》最先提出“内伤发热”这一病证名称。早在《黄帝内经》中有关于内伤发热的记载,其中对阴虚发热的论述较为详细,《素问》明确提出“气虚身热”“阴虚则内热”的理论。《景岳全书·寒热》对内伤发热的病因作出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另外,宋代王怀隐《太平圣惠方·第二十九卷》在治疗阴虚发热的处方配伍组成方面也提供了理论基础。

癌性发热有以下几个特点。

1)热程或短或长,有的可达数月之久,可呈间歇性。

2)常为不规则热或弛张热,少数呈稽留热,体温37.5~38.5℃。

3)发热时全身症状可不明显,患者有时不能获知或无明显不适。

4)抗感染治疗无效,对解热镇痛药反应较好。

5)单纯的癌性发热常以低热为主或仅自觉身热,而体温并不升高,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值大多正常。

6)癌性发热患者多不伴有恶寒或寒战,表现为中低度发热,以下午或夜间发热为主。

一、发生机制

(一)西医学发生机制

1)恶性肿瘤生长迅速,组织相对缺血缺氧而坏死。

2)或由于治疗引起肿瘤细胞大量破坏,释放肿瘤坏死因子,导致机体发热。

3)恶性肿瘤细胞本身可能产生内源性致热原,如肿瘤内白细胞浸润引起炎症反应、恶性肿瘤细胞内释放抗原物质引起免疫反应而发热。

4)肿瘤细胞能分泌一些活性物质,如类癌产生5-HT、嗜铬细胞瘤产生儿茶酚胺、肝癌细胞产生甲胎蛋白,以及许多肿瘤细胞能产生异位激素等,都会使机体产生各种不同的反应,其中有些物质可引起发热。

5)在肿瘤治疗中,放疗、化疗、应用干扰素、白介素Ⅱ、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肿瘤疫苗等制剂也可引起发热。

(二)中医学发生机制

祖国医学认为癌性发热是癌症的一种常见症状,属于“内伤发热”的范畴,因肿瘤患者病程多迁延日久,正气不足、阴血耗损、阳气虚衰而致湿热蕴遏、瘀血内结、痰浊郁伏、情志郁久不畅,或因放疗、化疗损伤等均可导致机体阴阳气血耗损,或阴阳气血逆乱而成为内伤发热。张介宾《景岳全书·杂病谟》中记载“至若内生之热,则有因饮食而致者,有因劳倦而致者,有因酒色而致者,有因七情而致者,有因药饵而致者,有因过暖而致者,虽其所因不同,在内者但当察脏腑之阴阳”。癌性发热的病因病机纷繁复杂,但总而言之不外由于人体脏腑功能衰退、气血阴阳不足,加之以外邪乘虚而入,可见实证、虚证、虚实夹杂证三类。

二、发病原因

发热几乎可发生于所有肿瘤患者,其原因复杂,涉及感染、药物热、自身免疫病等。

1.非感染性因素所致的发热

包括癌性发热、药源性发热或抗肿瘤治疗(如介入治疗、放疗或化疗等)所致的发热等。

(1)肿瘤增殖和破坏所致发热

造血系统发生恶性肿瘤、实体肿瘤生长及肿瘤骨转移时,肿瘤细胞的大量增殖和破坏释放出致热物质,刺激体温调节中枢,可导致发热。

(2)药源性发热接受免疫治疗的肿瘤患者,在使用白介素、卡介苗、干扰素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生物制剂后常会出现发热。

2.继发性感染所致的发热

这是肿瘤患者发热的主要原因。任何脏器晚期癌症患者或放疗、化疗后机体免疫功能受抑制者易继发感染,常见细菌感染,其次为真菌和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常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如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杆菌和克雷伯菌),近年来α-溶血性链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感染,已成为肿瘤患者难治性感染的主要原因。导致肿瘤患者易继发感染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1)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受抑制

恶性肿瘤细胞本身和抗肿瘤治疗过程所使用的药物(如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对机体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作用。

(2)中性粒细胞减少

肿瘤患者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是发生严重细菌和真菌感染的最明确的原因。一般认为肿瘤患者若粒细胞计数等于或低于0.5×10 9 /L且伴有发热时,极易发生严重感染。此外,化疗药物的细胞毒性作用能导致辅助性T细胞(CD 4 +)的减少,会导致感染的发生率增加。

(3)营养不良

恶性肿瘤为消耗性疾病,晚期癌症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很高,甚至可能出现乏力、厌食、组织消耗和脏器功能损害等恶病质表现。此外,抗肿瘤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消化道黏膜溃烂及恶心、呕吐等症状,均可使患者营养状况恶化,从而导致人血白蛋白下降而加重感染。

(4)神经心理因素

患者一旦被告知确诊为恶性肿瘤,即会产生恐惧、否认、悲观、低沉、紧张、焦虑等情绪反应,而恶劣和消极的情绪可使交感神经抑制,内分泌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下降,极易发生感染。

(5)其他因素

占位性病变所致的胆道梗阻、肠梗阻等都会增加感染的机会;放疗所致的溃疡、皮肤受损等,易引起细菌或病毒感染;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易发生耐药菌、真菌或病毒感染。

三、分类

(一)根据热型分类
1.稽留热

稽留热是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稽留热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2.弛张热

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弛张热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3.间歇热

间歇热是指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间歇热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波状热

波状热是指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波状热常见于布氏杆菌病。

5.回归热

回归热是指体温急剧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回归热可见于回归热(病)、霍奇金病等。

6.不规则热

不规则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

(二)根据发热病程的时间长短分类
1.急性发热

急性发热指发热时间少于2周的发热,多伴有局部症状及体征。

2.长期发热

长期发热指发热时间不少于2周的发热,有的可无明显症状、体征,需实验室检查帮助诊断。

3.原因不明发热(FUO)

FUO指发热持续或间歇超过3周,经体检、常规辅助检查不能确诊者。

4.慢性低热

慢性低热指低热持续1个月以上者。

四、分级与评估

以口腔温度为例,37.3~38.0℃是低热,38.1~39℃是中热,39.1~41.0℃是高热,41.0℃以上是超高热。

五、护理

(一)起居调护
1.环境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控制室温在20~24℃,湿度55%~60%,床位整洁干燥,使患者保持舒适,充分休息,以减少能量消耗,利于机体的恢复。

2.皮肤护理

高热患者在降温过程中常伴有大量出汗,应及时擦干汗液,更换潮湿的衣裤、床单和被褥等;对长期高热卧床的患者应协助其改变体位,防止压疮的发生。

3.口腔护理

高热患者唾液分泌减少,口腔黏膜容易干燥,易发生口腔干裂,应保持口腔清洁,协助患者漱口或进行口腔护理。对口腔干裂者予以甘油涂抹。

4.休息

发病初期患者应适当休息,减少体力活动。年老体弱者应卧床休息。低热者可酌情减少活动,适当休息。高热者应绝对卧床休息。

(二)病情观察

1)询问患者的一般情况、治疗史和既往史,了解患者出现发热的急缓、发热程度及热型特点。

2)了解患者发热有无感染的诱因,如皮肤黏膜损伤。查看有无感染的临床表现,如局部皮肤红肿痛、尿路刺激征等。

3)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密切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的变化,并做好记录。高热患者每4h监测体温和脉搏1次,必要时可增加测量的频率。

4)注意伴随症状及体征,观察患者的面色、呼吸、脉搏、皮肤弹性、食欲、出汗及大小便情况有无异常,注意患者高热同时是否伴有寒战、皮疹等症状,是否出现眩晕、疼痛加剧等不适主诉,是否出现意识障碍、头痛和抽搐。

5)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饮水量、饮食摄入量、尿量和体重变化,并做好记录。

(三)情志护理

肿瘤所致的全身不适会使患者产生烦躁不安、焦虑、猜疑等心理反应,尤其是高热持续不退时,患者会因担心病情恶化、预后不佳而使原有的心理问题加重,或出现新的心理问题,甚至面临绝望而走向轻生,故护士应通过对患者的评估,及时了解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动态发展趋势。

对肿瘤患者而言,发热所致的不适及疾病症状的加重,常会诱发其焦虑和不安,增加心理压力,应及时给予降温处理,并向患者及家属解释肿瘤导致发热的原理,以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担心。

(四)膳食调理

发热期间应选用富含营养且易消化的流质饮食,如豆浆、藕粉、果泥和菜汤等。体温下降病情好转时,可改为半流质饮食(如面条、粥等),配以高蛋白、高热量菜肴(如豆制品、鱼类、蛋黄)及新鲜果汁。恢复期改为普通饮食,鼓励进食鸡、鸭、牛肉、鱼、猪肉、蛋、牛奶和豆类。

1.经典膳食方

可根据患者发热的症型,辨证施膳。

1)地黄枣仁粥:适用于阴虚发热者。

【做法】取酸枣仁30g,加水研碎,取汁100mL;生地黄30g,煎汁100mL;大米煮粥,粥成加入枣仁汁及地黄汁温服。

2)桂圆莲子汤:适用于气虚血亏者。

【做法】将20个桂圆、50个莲子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煮至莲子软熟即可。

3)绿豆粥:适用于热毒炽盛者。

【做法】将绿豆、粳米入锅,加水,用武火烧沸,转用文火煮至米烂成粥,将冰糖入锅,加少许水,用文火熬成冰糖汁,将其加入粥内,搅拌均匀即成。

4)荷菊饮:适用于肝经郁热者。

【做法】干薄荷8g(鲜品10g)、白菊花12g,用沸水300mL冲泡,加盖焖10min即可饮用,可每天1次。

5)桃仁粥:适用于瘀毒内阻者。

【做法】将10g桃仁去皮打碎,加入100g粳米,煮成粥,放入适量冰糖以调味。

6)赤小豆苡仁粥:适用于湿热蕴结者。

【做法】将赤小豆和薏苡仁按1∶1洗干净,然后泡2~3h后放入电饭煲中,加入适量的清水,煮30min即可。

(五)用药护理
1.规范给药

根据患者的发热原因、发热程度、热型及持续时间,遵医嘱给予患者合适的降温药物,指导患者正确使用降温药物。

2.观察常用降温药物不良反应

对诊断明确,但物理降温效果不明显者,可遵医嘱予退热药。常见的降温药物有非甾体抗炎药和糖皮质激素药。

(1)非甾体抗炎药

非甾体抗炎药包括萘普生、吲哚美辛、布洛芬、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等。非甾体抗炎药能抑制环氧化酶,减少前列腺素(PG)的生成,消除PG对致炎物质的增敏作用,具有解热、镇痛及抗炎的作用,可以有效缓解癌性发热。其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炎、消化道出血和血小板减少,心功能、肾功能和肝功能不全者禁止使用此类药物。萘普生应是治疗肿瘤热的首选,其治疗肿瘤热的成功率为94.1%,并且在鉴别肿瘤性发热和非肿瘤性发热具有诊断价值。有些患者在停用萘普生后发热会复发,若再次出现发热,应重新评估,再次排除感染和其他原因的发热。

(2)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类的代表药物主要有泼尼松和地塞米松。糖皮质激素能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对致热原的反应、稳定溶酶体膜、减少内源性致热源的产生释放,进而达到退热的效果。其不良反应为大剂量用药会引起糖尿病、骨质疏松、消化道溃疡和类库欣综合征症状,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抑制作用较强,并发感染为主要的不良反应。

(六)中医特色疗法
1.大椎穴刺血拔罐

(1)作用机制

大椎穴刺血拔罐的方法用于治疗癌性发热中的实证患者。大椎穴归属于督脉,而督脉总督一身之阳气。针刺大椎穴可清热泻火,刺血拔罐可化瘀解毒、驱毒外出,起到退热的作用。

(2)操作方法

发热时于大椎穴(第7颈椎棘突下)常规消毒,用三棱针在穴位处浅刺出血,后取一小号拔火罐拔罐放血,30min后取罐,一般可吸出血1~2mL。

(3)注意事项

治疗前询问患者有无进食、进食多少,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看皮肤有无过敏、有无水肿。避免在过饥、过饱、劳累或身体极度虚弱时做治疗,避免在有皮肤过敏、水肿处拔火罐。注意火罐不宜大,罐口要光滑,应用透明的玻璃火罐,以观察出血情况,忌用竹制等不透明的火罐。针刺大椎穴时应注意进针的深度,不宜过深,以浅刺出血为宜;拔罐时火力要足,罐口靠近穴位,操作要迅速而轻巧;取罐时切忌硬拔,应用手指压在罐口旁侧皮肤,使空气进入罐内,轻松取罐;治疗后护理取罐后,用生理盐水棉球擦去血迹,再用安尔碘消毒针眼处。嘱患者24h内不要洗澡,不要穿衣料很硬的衣服,以防止针眼处感染。

2.新癀片灌肠

(1)作用机制

癌症病因复杂,或外感六淫邪气,或内伤七情,或正气亏损,均可致气滞血瘀、痰湿结聚,郁而成毒,“毒”可引发各种病变,癌症发热亦是邪为患。黄星垣教授指出:“毒”随邪来,热由“毒”生;“毒”不除,则热不去。由是观之,癌症发热源于“毒”,故清热解毒为治疗癌症发热之大法。针对病机,选用清热解毒的新癀片。该药主要成分是九节茶、三七、牛黄、珍珠粉。九节茶、牛黄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抗肿瘤之功效;三七活血化瘀;珍珠粉平肝潜阳、降心火、保护黏膜。采用此药具有清热解毒、抗癌消肿、扶正、祛邪的功效。肿瘤患者往往体质虚弱、脾胃功能下降,新癀片灌肠降温过程中,患者汗出较少,保护了患者的津液,防止患者因津伤气耗而致正气亏虚,又避免了口服给药对胃肠道的刺激。另外,直肠直接吸收,降温效果快于口服给药法,4~8h灌肠1次,保证了持久的降温效果。

(2)操作方法

将新癀片2~4片研碎,温开水稀释10~20mL备用,灌肠前嘱患者排空大小便,取卧位姿势,臀下垫以10cm高的枕垫。用20mL注射器抽吸药液,连接14号导尿管。导尿管前端涂石蜡油,缓缓插入肛门15~20cm,缓缓推入药液。灌肠完毕后,患者取平卧位,抬高臀10cm,保留10~20min,根据病情每4~8h灌肠1次,直至体温降至正常。

(3)注意事项

注意灌肠后的体位及保留时间;灌肠后注意观察患者体温变化,并注意患者有无腹痛、腹泻等不适,如大便稀水样每天超过3次,应暂停灌肠,并及时处理。对长期灌肠患者,要注意保护其肛门及直肠黏膜,避免损伤。一般选用柔软的14号导尿管前端涂润滑油,且插管要深,15~20cm为宜,插管动作宜轻柔。如果患者有痔疮,尽量避开痔疮部位插管,灌肠后及时涂擦痔疮膏,以防感染。

3.三仁汤中药汤剂灌肠

(1)作用机制

将三仁汤中药汤剂从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黏膜吸收,并快速进入血液循环,进而发挥药效。此药方为杏仁15g,飞滑石、生薏苡仁各18g,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各6g,半夏10g。在药理作用上,竹叶、飞滑石、白通草可清热利湿,厚朴、半夏可理气燥湿,生薏苡仁可疏导下焦、益脾渗湿,白蔻仁可和畅中焦、芳化湿浊,杏仁善开上交、宣降肺气。

(2)操作方法

将煲好的三仁汤中药汤剂冷却至39~41℃,使用150mL中药汤剂进行灌肠护理,方法同新癀片灌肠,每天2次,连续10天。

(3)注意事项

操作中严密观察病情,注意腹部保暖。药液温度应保持在39~41℃,过低可使肠蠕动加强,腹痛加剧,过高则导致肠黏膜烫伤或肛管扩张,产生强烈便意,致使药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短,吸收少、效果差。

4.中药穴位贴敷

(1)作用机制

中医认为穴位是机体气血运行的交汇点,运用穴位贴敷对体表穴位刺激可改善患者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中药穴位贴敷采用清热消燥的原则,使得气血通畅,进而可以消解郁积的湿热、清热袪火解毒。此药方为青蒿、山豆根、葛根、栀子、冰片、金银花各15g,白花蛇舌草35g。金银花是清热解毒、疏风散热的草药,白花蛇舌草具有清热解毒、消痈利湿的功效,配合栀子的清热利尿、消肿止痛的功效,共同达到清热解毒、退热凉血的功效。

(2)操作方法

将以上药材共同进行细研,并以姜汁进行调和,直至成为黏度适中的糊状,将其均匀涂抹于粘贴纸上,每天贴敷2次,每次40min。取穴:胰腺癌患者取肝俞穴;肺癌患者取肺俞、乳根穴;肝癌患者取肝俞、期门、神阙等穴位;淋巴癌患者取肺俞以及咽喉部位。

(3)注意事项

敷药前评估患者,清洁皮肤;敷药期间注意观察患者皮肤有无出现瘙痒、疼痛等过敏反应;敷药后注意固定,以防药物移动或脱落。

5.涌泉穴贴敷疗法

(1)作用机制

涌泉穴通于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在热力的作用下可疏通经络、调整脏腑、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将氨咖黄敏颗粒用伤湿止痛膏敷贴于涌泉穴,通过对穴位的刺激及皮肤腠理对药物的吸收,可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免疫力,达到治病的目的。

(2)操作方法

进行贴敷前,指导患者先用温水泡脚30min,水温以不烫脚为准,水量没过脚踝。泡脚后擦干双脚,将一粒氨咖黄敏胶囊掰开倒在外用伤寒止痛膏上,贴于涌泉穴,每晚睡前贴敷一次,连续贴敷3天为1疗程。

(3)注意事项

贴敷药物期间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过敏反应,足底皮肤有破损或局部皮肤有病变者忌用。 W7EFoKqL7D8n9DohSNtFOrwYb4bn/sUaICoGjf6C2I+Y/Tz86d8pyNWuIg8gOZ3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