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真红树植被的修复与重建技术

真红树植物在红树林环境中完成生育,只能在潮间带环境中生长繁衍,并不延伸出陆生群落,它们可以在海水的周期性浸淹的环境下存活。

第一节 秋茄( Kandelia candel

秋茄隶属红树科(Rhizophoraceae)秋茄树属( Kandelia ),是红树林的常见物种,果实头部的形状似笔,果实成熟后的形状跟茄子极为相似(图2-1)。

秋茄为灌木或小乔木,通常高1.5~6m,最高可达10m,具板状根;单叶对生,椭圆形或近倒卵形,全缘;叶柄粗,具托叶,早落;二歧聚伞花序腋生,花白色;果卵圆形,胚轴圆柱形或棒形,表面光滑,成熟后红褐色。花期4—8月,果期8月至翌年6月。从林外看,树木高度相差无几,呈翠绿色的漂亮林相,观赏价值极高。

秋茄是典型的红树植物,果实近陆地的末端呈尖弯钩形,与木榄、红海榄一样,具有“胎生苗”的特别生长功能。果实还挂在树上时,种子已长出胚根。果实落下时,弯钩形尖端的胚根会插进泥土内。假如落在海水里,种子还能浮水并随水漂流,待退潮时快速在泥土中扎根生长。

图2-1 秋茄

秋茄多生长于红树林群落的中高潮带,常见于白骨壤和桐花树的内缘,属于演替中期种类。耐盐能力低于白骨壤,高于桐花树。在一般情况下,秋茄在高潮带土壤盐度7.5‰~21‰的淤泥质滩涂中生长繁茂。在香港,秋茄可以在海水盐度达30‰的地段上正常生长。

林鹏(1993)、叶庆华等(1988)、郑文教等(1990)、黄薇等(2002)发现秋茄按地理位置可清楚地分为两个不同种群,并以南中国海为分界线。南中国海以南及以西的种群(即泰国、缅甸、印度、马来半岛以至加里曼丹岛北部的种群)属模式标本,继续沿用原有学名 Kandelia candel ;南中国海以北的种群(即越南北部,中国的海南、广东、香港、台湾、福建,以及日本南部的种群)由Sheue等(2003b)确定为不同的物种,并加以描述,且由于其叶片呈倒卵形(obovate),便命名为 Kandelia obovata ,但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秋茄是中国红树林的常见物种,也是最耐寒的物种,向北可天然分布至33°N的日本鹿儿岛,中国引种最北至浙江省乐清市西门岛(28°25′09.44″N,121°11′22.71″E)。秋茄在中国的海南、广西、广东、台湾、香港、福建等地的海湾都有广泛分布,多生长在河流入海口海湾较平坦的泥滩上,从高潮滩到低潮滩的区域里都随处可见它们的靓影。

秋茄的树皮呈半筒状或片状,大小不一。外表面灰色或灰棕褐色,有纵向裂纹和红色皮孔。内表面老树皮红褐色或红色,幼枝皮灰绿色,较平滑。质硬,断面红褐色,老树皮呈纤维状。木材质坚硬,耐腐,断面红褐色,为优良薪炭材,也可作农具等小件用材。树皮含单宁17%~26%,可用于提制栲胶。气味特异,味涩、咸、苦,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一、对潮水淹浸的适应能力

国内外学者对红树植物淹水耐性的许多研究表明,红树植物由于长期适应于日周期淹水生境,具有适应于潮间带生长的抗淹水机制(Scholander et al.,1955,1962;Ball,1988a),如特异的形态特征、生理响应以及营养循环。在不同高程的滩涂上,这些生理上和结构上的适应特性具有显著的梯度变化(Ball,1988b;Pezeshki et al.,1990;Youssef et al.,1996)。陈桂珠等(1994b)对秋茄幼苗对人工合成污水的适应性进行了研究;陈鹭真等(2005)通过淹水时间,从幼苗生长及生物量方面研究了秋茄的适应范围;黄运挺(2007)的研究认为,秋茄一般适生于中高潮带,低潮带淹水时间太长,不适合其生长。廖宝文(2010)对150天的秋茄幼苗在不同淹水时间的生长、生物量积累及生理指标的试验研究表明,秋茄幼苗的叶绿素含量、过氧化物酶含量和根活力等随淹水时间的延长而先升后降,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丙二醛(MAD)含量、游离脯氨酸(FPRO)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则随淹水时间的延长而先降后升,并在淹水16h·天 -1 处出现骤变分界点。淹水逆境对秋茄幼苗叶片影响最大,月均叶片数增长最大值(淹水2h·天 -1 )比月均叶片数增长最小值(淹水24h·天 -1 )增大了80%。秋茄幼苗的总生物量、茎及根干重均在淹水12h·天 -1 时最大,当淹水超过16h·天 -1 时,秋茄幼苗总生物量骤降。由此可见,秋茄的最适淹水时间为8~12h·天 -1 ,临界淹水时间在16h·天 -1

二、对不同盐度的适应能力

许多学者就不同盐度处理对秋茄幼苗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林鹏(1990)对秋茄和桐花树的叶绿素含量与土壤盐度的关系进行研究后,认为秋茄在盐度为9.2‰时,叶绿素含量最高,当盐度大于10‰时,秋茄的叶绿素合成和累积受到抑制;陈桂珠等(1994b)认为污水浓度也对秋茄幼苗的生长及生理指标有明显影响;李春艳(2005)认为,在盐胁迫条件下,秋茄幼苗体内各组织均有较高的Cl、Na含量,说明秋茄主要通过累积盐分来抵御高盐生境引起的渗透胁迫。廖宝文(2010)也开展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其实验结果为:

(1)秋茄幼苗在淡水中的生长受到显著限制,对盐度具有较广的适应范围,在盐度为5‰时生长最旺盛,但盐度超过30‰后,生长明显受抑制。

(2)在盐度为5‰~30‰时,秋茄幼苗叶片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游离脯氨酸、丙二醛含量及质膜透性均随着盐度的上升而不断增大。

(3)秋茄幼苗的生物量、生长量、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根活力均以盐度为5‰时最大,但在盐度超过5‰后,随着盐度的增大而下降;秋茄幼苗的最适生长盐度为5‰,盐度在10‰~30‰时,秋茄幼苗能够生长,但随着盐度的上升,秋茄幼苗的各种生长指标不断下降。

三、胚轴的性状及贮藏方法

廖宝文等(1996a)对红树植物秋茄胚轴的性状特征、含水量、贮藏、“感光休眠”现象的研究结果如下。

1.胚轴的性状特征

成熟胚轴为棒棍状,光滑,呈青褐色。长17~27cm,平均长21.8cm;鲜重9~20g,平均重13.7g;含水量为60%;新鲜成熟胚轴成活率100%。

2.胚轴的含水量

(1)新鲜成熟秋茄胚轴放在室内(20~25℃,80%RH)自然失水,30天时间含水量由60%下降至46.6%,成活率由100%速降至27%。当在室内放置45天,胚轴含水量降至35.1%时,则全部丧失活力。

(2)胚轴含水量是保存其活力的内在因素,秋茄胚轴在室温条件下的临界安全含水量为51.2%,若含水量低于51.2%则明显丧失活力。因此,用绝对含水量为30%~40%的保水介质(锯末)控制胚轴含水量在55.2%~58.3%,有利于胚轴贮藏。

3.胚轴的贮藏

(1)采用沙埋、锯末保湿、海水浸泡、低温和室内干藏5种方法贮藏秋茄胚轴的试验结果表明:低温(5~8℃)贮藏效果较好,6个月后成活率仍可达83.3%;锯末保湿室温贮藏次之,105天后成活率为70%;沙埋、海水浸泡和室内干藏仅适用于胚轴的暂时(15天内)存放,不宜用于较长时间的贮藏。

(2)秋茄胚轴在5~8℃的冰箱内贮藏6个月后,未发生明显的冻害现象,成活率较高。根据Gordon提出的一种把不耐藏种子(胚轴)按能否经受住10℃以下低温而不损失生活力进行分类的方法(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1991),秋茄胚轴应属于能耐10℃以下低温但不耐贮藏的胚轴,对低温驯化引种有参考价值。

(3)秋茄胚轴用海水浸泡贮藏因易萌根、生虫和腐烂而丧失活力,而锯末保湿贮藏胚轴(例如把胚轴铺放在透明塑料薄膜内,置于室内自然光可以照到的地方,或用人工气候箱控制光照等)能否成为在常温下实现既保湿,又能控制胚轴萌根和变黄,并保存其活力的更好的贮藏方法,这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4.胚轴“感光休眠”现象

胚轴在无光照条件下,培育15天后,平均有30%的胚轴萌发了根,30天后2个重复组各有15条胚轴全部萌根;而有自然散射光照条件的,却在培育30天后仍处于“休眠状态”,没有发根。

四、海上育苗技术

1990—1991年,刘治平选择广东内伶仃岛-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车公庙前沿海滩,在离潮水能淹到的海堤外40m处建立了海上育苗场,进行了近两年的红树林育苗试验。这里淤泥深0.3~0.5m,滩涂开阔,便于管理。种胚为就地选自福田红树林群落的秋茄胚胎苗。

1.胚轴插植方法

首先清除苗场浪渣,然后用绳索开厢,厢宽1~2m,每厢插8行,分3个梯度向海中插植,第1个梯度离海岸40~70m(A),第2个梯度离海岸70~100m(B),第3个梯度离海岸100~130m(C)。胚轴苗插植规格为16.7cm×20cm,插植深度8~10cm,插植过浅易随潮漂起,过深对生根成活不利。插植时注意选用粗壮清秀、新鲜无病的胎苗,要求插直插稳,整齐均匀。

2.生长状况及生物量

如表2-1所示,离岸较近的滩涂育苗,其生物量比离岸较远的大。如A样地每株秋茄的总生物量为24.86g,而在离岸较远的C样地,每株秋茄的总生物量仅为16.92g,比A样地的低31.94%。其中又以每株叶的生物量差别较大,在A样地,每株秋茄叶的生物量为8.45g,而在C样地只有4.41g,相当于A样地的52.19%。

表2-1 秋茄一年生苗木的生长状况及干重生物量

资料来源:刘治平(1991)。

五、造林技术

秋茄是我国红树林中分布范围最广的主要树种,生产上用其造林较多,廖宝文等(1996a)的造林试验研究结果为:

(1)秋茄胚轴成熟期因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而异,纬度低的成熟早,反之则晚;胚轴采收以其脱落的初、中期为最佳。具体来说,海南(琼山)、廉江、深圳的胚轴最佳采收期分别为2月上旬至3月初、2月下旬至4月底和3月上旬至5月初。

(2)秋茄采用胚轴插植方法造林效果较好,在淤泥深厚、风浪大的地方应适当深栽,深度约为种苗长度的2/3;土质硬实、风浪小的滩涂插稳胚轴即可,深度为种苗长度的1/3~2/3。秋茄为海绵状根系,极易损伤折断,不提倡裸根小苗造林,若要小苗造林,必须选择营养袋苗造林,且必须在其根系长出袋外之前进行,1至多年生小苗或幼树难于移活,不宜采用。

(3)多点造林试验证明,秋茄在淤泥深厚、肥沃、海水盐度低的滩涂生长最好,在沙质、硬实、盐度高的滩涂生长不良,选择秋茄造林地时,应尽量选取淤泥深厚、肥沃、海水盐度较低(<20‰)、风浪小的滩涂。初植要适当密植,以0.5m×1m或1m×1m较为合适,过密会造成幼树茎干细小,容易倒伏,过疏则难于郁闭成林。

(4)秋茄幼苗、幼林的生长对潮浸深度反应极为显著,尤其是秋冬大潮期的潮浸深度,这成为造林成败的关键因子。因此,当地的宜林滩涂高程是规划造林地的控制指标。如在不规则半日潮的深圳湾,宜林滩涂的潮汐基面高程应大于130cm,即秋茄造林地的规划应不低于平均海面以下22cm。

(5)秋茄造林地多处于低于平均海面以下的淤泥海滩,受潮水影响大,常有一些幼树枯死或被潮流卷走。此外,潮间滩涂人为活动频繁,造林地有很多渔民在其中挖取和捕捞海滩经济动物,严重干扰幼林生长。因此,新造林地应派专人管护,封滩3~5年,3年内对于成活或保存率低于85%的还应加强补植,这样才能做到营造一片,见效一片。

第二节 白骨壤( Avicennia marina

白骨壤(图2 -2),即海榄雌,隶属马鞭草科(Verbenaceae)海榄雌属( Avicennia )。灌木或小乔木,高1.5~6m。枝条有隆起条纹,小枝四方形。叶近无柄,革质,卵形至倒卵形、椭圆形,顶端钝圆,基部楔形,表面无毛,有光泽,背面有细短毛,主脉明显。花序梗长1~2.5cm;花小,直径约5mm,聚伞花序紧密成头状;苞片5枚,长约2.5mm,宽约3mm,有内外2层,外层密生绒毛,内层较光滑,黑褐色;花萼顶端5裂,宽2~3mm,长约3mm,外面有绒毛;花冠黄褐色,顶端4裂,裂片长约2mm,外被绒毛,花冠管长约2mm;雄蕊4枚,着生于花冠管内喉部而与裂片互生,花丝极短,花药2室,纵裂;子房上部密生绒毛。果近球形,直径约1.5cm,有毛。花果期7—10月。

图2-2 白骨壤的植株和叶、花、果

白骨壤分布于非洲东部至印度、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在中国,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和台湾等地。

白骨壤群落生长于海边和盐沼地带,通常为组成海岸红树林的主要植物物种之一。具有防护海岸堤坝、防风消浪、促淤固岸、调控海岸生态平衡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果实浸泡去涩后可炒食,也可做饲料。

白骨壤作为红树林的主要组成树种之一,具有特殊的生存智慧,能适应高盐的特殊生境:①在其主干的四周长有可帮助气体交换的细棒状的出水呼吸根;②具有隐胎生繁殖特征来保证其在海岸生存的能力,其种子在果实内萌发,形成胚体幼苗雏形,果实掉落后,随海潮漂流或被海潮冲击,一旦遇到合适的泥滩,胚体就能开始生长发育,萌发生根;③其叶肉内有泌盐细胞,能把叶内的含盐水液排出叶面,因此可生长在60‰盐度的海滩,高者甚至可达90‰;④白骨壤对土壤肥力要求不严苛,适应性广,在淤泥、半泥沙质和沙质海滩均可正常生长。

一、对潮水淹浸的适应能力

白骨壤除具有高耐盐的重要特性外,还具有可以生长于海滩前沿的生境特征,是红树植物中较为耐淹的植物之一。廖宝文等(2010b)就白骨壤小苗对模拟潮汐淹浸时间的生长适应性进行了研究并获得如下成果:

(1)随淹水时间的延长,白骨壤小苗的月均苗高、地茎及叶片数增量等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均在淹水8~12h·天 -1 时保持较高值,淹水超过16h·天 -1 后,生长变差,甚至不能生长。

(2)随淹水时间的延长,白骨壤小苗的生物量先增后减,在淹水处理10h·天 -1 时值最大,淹水超过16h·天 -1 后,生物量则显著下降。

(3)在不同淹水时间的处理下,通过对白骨壤小苗的单株叶干重、单株茎干重、单株根干重、总生物量、月均苗高增量、月均地茎增量、叶面积、净光合速率、叶绿素总量和根活力10项生长信息指标的主成分进行分析可知,白骨壤在淹水<16h·天 -1 处理下均能正常生长,在淹水8~12h·天 -1 处理下最适生长,呈不适生长的临界淹水时间为16h·天 -1

二、育苗造林技术

1.育苗技术

白骨壤属隐胎生植物,采用营养袋苗造林是用其促进红树林修复与重建的重要环节,许多科技工作者(陈伟 等,2006;陈元献 等,2012;容卫冰 等,2016)就此技术开展了颇有成效的试验,现将其综合介绍如下。

(1)育苗圃地选择。

一般来说,红树林苗圃地选择在风浪较小的高潮带滩涂或林中空地,应选择受港湾和潮沟的缓冲作用、土壤深厚而疏松、表土呈酸性、风浪影响较小、海水盐度在5‰~20‰的立地。最好具备淡水补充,以利于小苗的管理,促进苗木的生长和提高苗木的品质。

(2)育苗基质配制。

采用白骨壤林地的沙土、红壤和人工配制的营养土的育苗试验表明:营养土所育苗木生长最好,苗木的生长量、成苗率和出圃率三项指标分别是76cm、95%、82%;红壤次之,三项指标分别是59cm、83%、71%;沙土较差,三项指标分别是55cm、51%、39%。由此可见,白骨壤育苗以人工配制的营养土为佳,因此在育苗上我们建议采用营养土育苗,其土壤配方(质量比)为:红土∶沙土∶牛粪∶磷肥=2∶2∶1∶1。

(3)采种及种子处理。

掌握好采种季节,白骨壤一年中5—6月开花,次年3月中旬左右种子大量成熟,8月下旬开始逐渐落果,采种工作要在8月中旬完成。

在种子成熟期将其种子采回,人工挑选出大粒种子用于育苗。大粒种子子叶大,所含营养丰富,有利于培育优质壮苗。优良的白骨壤种子的千粒重在2 260~2 280g。

种子通常采取随采随播。先用清水将采回的成熟白骨壤种子浸泡1~2h,取出用箩筐或纱网袋装好,置于阴凉处。每隔5~6h泡水一次,连续浸泡5~7天。浸泡种子第2天,种皮开始脱落,将种皮挑出,取出种子用海水浸湿,保持种子湿润,防止种子发热霉烂。1~2天后种子开始萌动出根柄,同时准备海沙催芽,采用层积法催芽,沙床宽1m,底层先铺20cm中粒海沙催芽,铺上一层种子,覆盖3~5cm细沙,又铺上一层种子,再覆盖3~5cm细沙。层积催芽一般以两层为宜,种子应按种粒大小、成熟程度分层催芽,种粒大而成熟的应铺在上层,这样种子从上层到下层,3~5天后根柄长出3~5cm便可移苗上床。每天要淋海水以保持沙土湿润。连续浸泡白骨壤种子有催芽之效果,种子开始萌动再植于营养袋中可缩短播种后种子发根时间,从而减小因涨退潮时潮水把种子冲走的可能性。

(4)播种。

一般来说,红树林造林条件比较恶劣,造林成活率低,因此白骨壤必须采用营养袋苗造林。营养袋规格可为12cm×14cm。将配好的营养土装于营养袋,挑到滩涂的苗圃地中按陇状整齐摆放。取出经过浸泡催芽的白骨壤种子,用500倍的百菌清溶液浸泡3~5min后取出置于阴凉处,阴干即可播种。播种前需用水充分浇透营养袋中的土壤,袋中的土壤充分沉降后方可播种。每袋插播种子1~2粒,把种子长胚根端朝下插入营养土,插入深度为种子长度的1/4~1/3;插好种子后及时淋水,使营养土下沉变实,固定种子,避免涨潮后潮水把种子冲走。

播种时间:最好先观察潮汐的变化情况,选择在潮位较低时及时播种,最好是播种后3~5天才涨潮浸淹种子,此时经催芽的种子已发根并扎根于土中,种子基本定根完成,涨退潮对种子影响不大,潮水不易于把种子冲走。

(5)幼苗管理。

水肥管理:经过浸泡催芽的种子播种后一周开始长芽,未经浸泡催芽的种子通常要15天左右才开始长芽。因此,播种后每天早晚要对种苗各浇水一次,同时每天退潮后用自来水将种苗淋洗一遍,直到黏附于种苗上的泥浆被冲洗干净为止。

白骨壤苗木通常是选在中低潮带造林,因此造林苗木高度需在50cm以上。加强合理施肥是白骨壤提早出圃的关键。当苗高小于20cm的时候,可喷3~4次叶面肥。其肥料主要是“爱多收”、生根壮苗剂、绿芬威1号、尿素或氨基酸等。刚发芽时喷“爱多收”,隔5天后再喷一次;1周后喷生根壮苗剂一次;视小苗生长情况,如果苗生长较差可喷1~2次绿芬威1号,喷药时可加入适量尿素或氨基酸。苗高20cm后施低浓度的复合肥水溶液,冬季遇气温较低时可喷适量含钾量高的叶面肥以提高小苗抗性。总之,施肥可视苗生长情况而定,不可千篇一律施肥而造成肥料过剩和浪费。

病虫害防治:白骨壤育苗过程中病害较少,主要是在种子发芽时到苗高15cm期间,子叶或幼苗基部易感染真菌而腐烂,导致幼苗死亡,因此种子处理时可用百菌清浸种杀菌。发芽后喷1~2次“施保功”(1 000~1 500倍)。种子发芽期间遇阴雨天可喷等量式波尔多液加以防护。每3~5天喷500倍的甲基托布津或 800倍的瑞毒霉一次。

白骨壤育苗过程的主要害虫有卷叶蛾和螟蛾科幼虫,危害部位为其叶片,可喷敌敌畏或氧化乐果加适量敌百虫加以防治。在播种时由于白骨壤种子富含淀粉,有甜味,因此易成为老鼠、 螃蟹的美味食品,要加强防治。

(6)炼苗出圃。

白骨壤苗长到50cm、基径0.6cm左右时,即可进行炼苗。红树林炼苗是指将苗从苗床上连袋拔起,置于苗圃光照较强处接受强光照射,同时停浇淡水,让海水自然浇灌,使苗木能适应滩涂的自然生长环境。炼苗时间需要15~20天。经过炼苗的苗木,其木质化程度明显提高,切断穿袋的根系后,苗木从基部重新长出新的根系于营养袋内,此时是出圃造林的最佳时期,能提高成活率。

2.造林技术

(1)容器苗造林。

造林宜在秋季进行,这时天气凉,可提高造林成活率。株行距1.5m,每亩(1亩≈666.7m 2 )种300株,可在每天退潮时进行种植。当植地海泥过于深软,植株固定有困难时,造林前15~30天要在造林地挖沟排水,露晒植地,使之坚实,达到提高成活率的目的。起苗时用脚或手在苗木旁边挖苗,苗木要带泥坯,保持根系完整。造林时把苗木直接插种在泥坯中,使幼苗能固定扎根即可。

造林后要加强抚育管理,防止人畜为害,或是青苔垃圾等压苗,发现浮苗或死苗时应及时补植。在人工造林的同时,应抓好原有红树林的保护工作,使其自然生长繁殖,以加快修复和发展红树林。

(2)直播造林。

造林地应选择背风、风浪较小、涨退潮水比较稳定、海水浸没时间短、露干时间长的地方。造林前几天要挖沟排水和晒地,使泥坯坚实1天,这样可提高成活率。造林规格1m×1m,每穴下种1~2粒,覆土厚度2~3cm,使种子固定,并要防止潮水刮走种子,以提高造林成效。

第三节 红海榄( Rhizophora stylosa

红海榄(图2-3),别名红海兰、鸡爪榄、厚皮等,常绿灌木或乔木,隶属红树科(Rhizophoraceae)红树属( Rhizophora ),是具有观赏性的红树林树种。树皮光滑,呈灰褐色;由茎的下部发出的伸入淤泥中的支柱根发达;小枝较粗大,落叶后的叶痕明显;单叶对生,具长柄,先端具芒尖,托叶早落,长椭圆形或椭圆状倒卵形,宽3~4(~5.5)cm,长6.5~11cm,基部阔楔形,顶端凸尖或钝短尖,中脉和叶柄均绿色;叶柄粗壮,长2~3cm;托叶长4~6cm;花2至多朵,夏季开花,排成一至三回聚伞花序,生于短或长的总花梗上;总花梗生于当年生的叶腋或已落的叶腋;萼4裂,基部有小苞片;花瓣4枚,全缘;雄蕊8~12枚,近无花丝,花药多室,瓣裂;子房半下位,2室,每室有胚珠2颗;果实倒圆锥状卵形,有宿存、外弯的萼,革质,下垂;一般胚轴长25~35cm,较长者可达50cm以上,皮孔明显;种子在果实离开母树前发芽,胚根呈长柱状,胎生苗至翌年6—8月成熟。

图2-3 红海榄的林分、植株和花、果、叶

红海榄天然分布于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爪哇)、新西兰、澳大利亚(北部)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广东(徐闻、阳江和廉江)、海南(东北部)、广西(防城港和合浦)和台湾地区,生长于沿海盐滩红树林的内缘。对环境条件要求不严格,除沙滩和珊瑚岛地形外,沿海盐滩都可以生长。

红海榄对抵御海浪冲击比其他同属种要强。树皮含单宁17%~22%,可用作染料。

一、宜林临界线

何斌源等(2007a)在广西英罗港滩涂上建造了8个高程梯度(320~390cm,相邻梯级间高度差10cm)的试验平台,研究全日潮海区潮汐淹水胁迫对红海榄幼苗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小高程(320~330cm)生境对红海榄幼苗茎高生长有微弱促进作用,但幼苗叶片叶绿素a受损明显,叶绿素b则受损相对较轻,叶绿素a/叶绿素b值随滩涂高程降低而减少;长时间淹水诱导使根系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上升,叶片中则表现为中等高程组酶活性较低,叶片和根系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随高程降低而增加;滩涂高程越低,幼苗叶数、叶面积和叶保存率越低;淹水胁迫使红海榄幼苗各器官及全株的生物量降低,随着淹水程度加大,新生器官生物量分配比例由叶向茎转移;随着高程降低,幼苗存活率从88.9%降至40.0%,但370cm以上高程组存活率均在80%以上;340cm以上高程组幼苗茎高随滩涂高程增加而增大,中等高程(350~370cm)有利于幼苗茎节数的增加。因此,当地平均海面高程线是沿海红海榄胚轴造林的宜林临界线。

二、人工幼苗的生长特征

为了解红海榄人工幼苗的生长特征,莫竹承等(2012)在北海市南部海岸的北海(防护林场)红树林良种基地北背岭育苗站开展了以下试验。

该地为典型的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高温多雨、干湿分明、夏长冬短、季风盛行是其主要特点。根据北海市气象台1972—2007年(36年)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平均气温为22.9℃,7月平均气温为28.7℃,为最热月,1月平均气温为14.3℃,为最冷月。极端最高气温为37.1℃,极端最低气温为2℃。

该地的海洋潮汐类型为规则全日潮,平均潮差2.46m,最大潮差5.36m。苗圃地位于海堤外,育苗面积4.6hm 2 ,每日涨潮均能淹及,海水盐度18‰~24‰,潮滩为泥质至泥沙质。苗圃地外缘周边生长的白骨壤群落盖度80%,平均高2.5m,平均基径11.9cm,平均冠幅2.1m,密度2 500株/hm 2 ,对育苗地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2004年8月在山口红树林保护区采集红海榄胚轴,选择红褐色、无缺损、无畸形的成熟胚轴,用毒死蜱40.7%乳油稀释800倍液喷洒红海榄胚轴,闷盖24h后用清水冲洗,在北海红树林良种育苗基地北背岭育苗站潮滩上栽植。栽植方法:在育苗地内设置3个重复组,每一重复组用木条在潮滩上围成2m×0.5m栽植试验样框,用潮滩淤泥填满,每个样框内种植红海榄胚轴100条,密度为100株/hm 2 ,3个重复组种植3个样框共300条胚轴。栽植后第1年内每月1次、第2年和第3年每年1次对每一重复组随机抽取10株幼苗测定其生长高度(精度为0.1cm)、叶片数量以及分枝数等生长指标。每年用收获法随机抽取10株幼苗测定其生物量,即将幼苗水洗干净后带回实验室,分成根、原胚轴、茎、枝、叶等部分,105℃烘至恒重,用电子天平称量干物质质量(精度0.01g)。

1.周年生长节律

红海榄胚轴栽植后从2004年9月至2005年8月逐月测定实生高,取平均值,每月幼苗生长速率为当月平均苗高减去上月平均苗高,并从北海市气象观测站获取同期各月气温均值进行对比(图2-4)。

图2-4 红海榄一年生苗实生高及生长速率

如图2-4所示,红海榄幼苗各月生长速率变化规律与月均温度变化规律相同,有两个较快生长期和一个较慢生长期。红海榄幼苗栽植后前3个月(9—11月)生长速率较高,并随着气温的下降而下降,从9月的6.3cm·月 -1 下降到11月的4.3cm·月 -1 ;进入12月后生长速率处于较低的水平直到翌年4月,最小值为3月的0.7cm·月 -1 ;5月后生长速率又变得较高,从2.9cm·月 -1 增加到7.9cm·月 -1 。全年月均生长速率为3.7cm·月 1 ,以超过或者低于平均值50%作为速生或慢生的标准:一年中的7—10月为达到了速生标准(>5.5cm·月 -1 )的月份,平均生长速率6.75cm·月 -1 ;12月和1—3月为达到了慢生标准(<1.8cm·月 -1 )的月份,平均生长速率0.9cm·月 -1 ;4—6月和11月为达到了中速生长标准(1.9~5.4cm·月 -1 )的月份,平均生长速率3.4cm·月 -1

红海榄一年生苗速生期对应的月均温为24.2~28.8℃,平均27.1℃;慢生期对应的月均温为14.5~18.8℃,平均16.3℃;中速生长期对应的月均温为20.4~28.4℃,平均24.7℃。速生期最低月均温24.2℃可视为红海榄幼苗生长最适温度的下限。

2.苗期生长规律

在第1年8月、之后两年的10月固定对100株幼苗的成活率进行调查。连续3年的红海榄幼苗成活率均比较高,分别为100%、96%和83%。第3年成活率降幅较大可能是幼苗生长空间竞争激烈所致。同时随机选择10株红海榄幼苗,采收测定其生长特征与生物量,测定结果见表2-2。

红海榄幼苗形态变化规律:第1年红海榄的高生长和叶片增加最快,为以后的形态生长做了充分准备,但此时几乎没有分枝。第2年为分枝长叶旺盛期,实生苗高和主茎节数的增加也很快。第3年的生长速率较前两年有所减缓,在完善扩大营养空间的同时着重进行生态防护功能的构建,如产生支柱根等。

表2-2 红海榄幼苗期生长特征与干重生物量

资料来源:莫竹承等(2012)。

红海榄幼苗干重生物量的变化规律:第1年为21.2g·株 -1 ,第2年的全株干重生物量比第1年增加了1.4倍,第3年比第2年增加了24%,是第1年的3倍。这是在完全光照条件下的生长状况,光照不足时红海榄幼苗的生长受到限制。

红海榄的根、茎、叶、枝等组分的生物量均随苗龄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但胚轴生物量仅在第3年略有增加,这说明红海榄的苗期生长以构建根、茎、叶等器官为主要特征。苗期根生物量所占比例逐年下降,而茎、枝、叶的生物量所占比例逐年上升,特别是枝叶比例的增加提高了幼苗的营养空间和初级生产力,促进了幼苗生长。

综上所述,一年生红海榄幼苗的平均生长速率为3.7cm·月 -1 。7—10月为速生期,平均气温27.1℃,平均生长速率6.75cm·月 -1 ;12月至次年3月为慢生期,平均气温16.3℃,平均生长速率0.9cm·月 -1 ;4—6月和11月为中速生长期,平均气温24.7℃,平均生长速率3.4cm·月 -1 ;速生期最低月均温24.2℃,可视为红海榄幼苗生长最适温度的下限。红海榄3年生苗的生长规律表现:第1年的叶片增加和高生长最快;第2年的全株生物量比第1年增加了1.4倍,为分枝长叶旺盛时期;第3年的全株生物量比第2年增加了24%,生长速率较前两年有所减缓。

三、育苗造林技术

1.种子采集

红海榄为典型的胚生植物,每年的6—8月为成熟期,当胚轴由绿色逐渐变成红褐色,胚根先端有小点分布时,表明果实已成熟。采集时,最好选取胚轴长度25cm以上、大头直径1.4cm以上的种子,这样的种子培育出的小苗才健壮。有虫蛀的、已出芽萌根的、受损严重的胚轴应弃用抛掉。胚轴在育苗前需进行消毒处理,把胚轴放在多菌灵溶液或百菌清溶液中浸泡2min即可。

2.圃地基质

苗圃地的选择:陆岸环境不适合红海榄的育苗,其立地条件多为盐碱地,为提高育苗成活率,一般选在大片潮水正常涨及的红树林疏林地,且应离居民区近,以保证淡水供给充足。

3.育苗容器基质

红海榄幼苗的生长对基质盐度有一定的要求,高盐抑制生长,低盐促进生长,以含盐量10‰左右、土层深厚的沙壤土为宜,容器规格为15cm×20cm。

4.播种方法

在播种前,采用高锰酸钾溶液对苗床进行消毒。把消毒过的胚轴垂直插入苗床,插入深度为胚轴长度的1/3,种子插入苗床或容器后,可用手轻轻按压一下基部,以便胚轴、基质紧密,同时在苗床上喷洒农药,防止螃蟹等浅海动物的危害,播种初期盖上透光率为60%的遮光网。

5.栽培技术

(1)苗期管理。

在幼苗生长时期,要根据潮汐的变化和海水盐度给幼苗浇水,退潮时应用海水对苗木进行浇水。平时以早晚各浇一次淡水为宜。注意及时清理苗圃内潮水冲来的污染物及危害生物。20天生根抽芽后,可打开遮光网炼苗。

(2)起苗。

播种后5~6个月,当苗木长高到40~50cm时,可以起苗出圃。苗床育苗的根部必须保留部分泥团,细致包扎,苗顶向上并装在箩筐里才可以运输。

(3)栽植。

将苗木运输到造林地,对退潮后的裸露滩涂地进行边定标边种植,最好沿海岸线进行形状定位,根据海水涨退潮方向设计株行距。造林密度5 000~10 000株/hm 2 ,挖穴规格为20cm×25cm,在淤泥不肥沃的地方造林,需把配制好的基肥和泥土搅匀后放入穴中,栽植深度10~12cm。

(4)抚育管理。

在幼林期不进行除萌,根据林分郁闭度情况,在造林3年后才考虑是否进行去劣留优的疏伐,并保证林木均匀分布。

(5)病虫防治。

红海榄虫害较多,根据不同虫害对症下药,有趋光性的害虫用诱虫灯诱杀,其他害虫可选择在各代幼虫发生的盛期喷洒农药。

第四节 木榄( Bruguiera gymnorhiza

木榄(图2-5),隶属红树科(Rhizophoraceae)木榄属( Bruguiera ),乔木或灌木。树皮有粗糙裂纹,灰黑色。叶长7~15cm,宽3~5.5cm,椭圆状矩圆形,顶端短尖,基部楔形;叶柄长2.5~4.5cm,暗绿色;托叶淡红色,长3~4cm。花盛开时长3~3.5cm,单生,有长1.2~2.5cm的花梗;萼平滑无棱,暗黄红色,裂片11~13枚;花瓣长1.1~1.3cm,中部以下密被长毛,上部无毛或几乎无毛,2裂,裂片顶端有2~3(~4)条刺毛,裂缝间具刺毛1条;雄蕊略短于花瓣;花柱长约2cm,棱柱形,柱头黄色,3~4裂。胚轴长15~25cm。花果期几乎全年,种胚成熟期为6—8月。

图2-5 木榄的花、果和幼苗

木榄是中国红树林的优势树种,树叶翠绿,为胎生植物,能形成自然稳定的生态植物景观。喜生于空气流通、伸向内陆的浅海盐滩,大多散生于秋茄的灌丛中,可作为热带、亚热带滨海城市以及景区的滩涂、海堤的绿化植物,种植于沿海生态景观林带。材质坚硬,色红,树皮含单宁19%~20%。

木榄分布于中国、印度、斯里兰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非洲东南部、澳大利亚北部及波利尼西亚;在中国,分布于海南、广西、广东、福建、台湾等地。

一、淹水胁迫条件下幼苗的生长和生理反应

同一种红树植物的宜林临界线在不同地区有差异。以红树植物秋茄为例,在深圳赤湾,秋茄造林的潮滩高程不低于当地平均海面22cm;而在海南东寨港,造林潮滩的高程不低于当地平均海面30cm(廖宝文 等,1996b)。

为研究淹水胁迫对木榄幼苗的生长和生理反应,赖廷和等(2007)在广西英罗港野外滩涂建造了设有8个梯度高程(海面高程为320~390cm,相邻高程组相差10cm,幼苗培养时间为1年)的试验平台,比较研究不同淹水胁迫条件下木榄幼苗的生长形态建成、生物量分配及抗淹水胁迫酶类活性等,结果表明:小高程(320~340cm)和大高程(360~390cm)处理下,木榄幼苗茎节数和茎高度的增长均较快,中等高程(350cm)幼苗茎节数增长稍慢,茎高度的增长也较慢;随淹水程度加大,叶数、叶面积与叶保存率均急剧下降;大高程生境更有利于叶绿素含量上升,小高程生境对叶片叶绿素含量的促进作用较微弱,但较长时间的淹水胁迫反而使叶绿素a/叶绿素b比值较高;小高程处理可促使叶片和根系中的SOD和POD酶活性增强,同一高程组的木榄幼苗根系中SOD和POD酶的活性均高于叶片的数倍;较大高程生境更有利于木榄幼苗生物量累积,尤其是叶生物量,同时随着淹水程度的加大,新生器官中生物量分配比例由叶向茎转移;所有高程组均有一些幼苗死亡,海面高程越小幼苗存活率越低,由73.6%下降到35.0%。因此,建议北部湾海区(广西钦州等地)木榄胚轴造林的宜林临界线为不低于当地平均海面以上21cm。

二、盐胁迫对木榄生长的影响

盐度是影响红树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许多研究表明,盐胁迫降低了红树植物叶片的净光合速率(Ball,1988a;Ball et al.,1984,1986),但适当程度的盐胁迫对红树植物的生长有促进作用。盐度对红树植物幼苗生长的影响已有不少研究(沈瑞池 等,1991;郑文教 等,1990,1992),但这些研究只侧重于盐胁迫对红树植物幼苗高生长、叶片大小,以及根、茎、叶生物量积累的影响,且培养时间不长(最长230天),并没有对盐胁迫下红树植物幼苗的根、茎、叶的生长进行系统的研究。木榄是一种嗜热广布性的红树植物(张娆挺 等,1984),最北可自然分布到福建云霄(23°59′N)。1987年从海南琼山(19°30′N)引种到福建九龙江口的龙海市浮宫镇(24°29′N),10年生树木高度已达2.5m以上,且能正常开花结果并繁殖后代,在较高纬度地区是一种比较有发展前途的红树植物。

王文卿等(2001)在厦门市以木榄为研究对象,在人工栽培条件下,系统地研究了盐胁迫对其幼苗生长的影响。木榄幼苗各器官的能量积累存在低盐促进和高盐抑制的现象,茎、大根、细根的能量积累最高值均出现于盐度10mg·g -1 处,而叶片的能量积累在盐度30mg·g -1 处达到最大。木榄幼苗总能量于盐度10mg·g -1 时最高,当盐度不超过30mg·g -1 时,其能量积累高于对照组,而当盐度超过30mg·g -1 时,其能量积累迅速降低,盐度50mg·g -1 处植物体总能量分别只有对照组的43.8%和盐度10mg·g -1 处的27.4%。就总能量在各器官的分配来说,随盐度的提高,叶片和细根的能量占植株总能量(不包括胚轴)的比例逐步升高,叶片和细根的能量百分比分别由对照的24.8%和8.1%升高到盐度50mg·g -1 时的52.6%和15.9%,而大根则由对照的51.4 %下降到盐度50mg·g -1 处的16.2%,茎的能量百分比受盐度的影响不大。

三、母树下的幼苗生长特征

木榄林的人工更新或人工辅助自然更新,不能以破坏原有群落、牺牲防护功能为代价,因此,保留母树的林下更新方式是红树林群落得以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莫竹承等(2001b)通过栽植试验评估木榄林下红海榄和木榄幼苗的生长发育情况,对红树林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和红树林造林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该研究地点位于广西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珍珠港内。珍珠港为半封闭的漏斗状港湾,北面有江平江和黄竹江陆源淡水注入,南面湾口与北部湾水域相通,属典型的溺谷湾海岸类型。

珍珠港红树林有林面积1 061hm 2 ,植物种类13种。滩涂土壤主要为沙质和壤质(沙泥质)盐土,沙质盐土上主要分布有白骨壤群落,而壤质和黏质盐土上主要分布的是以木榄、秋茄为优势种的红树林群落。

该地潮汐为正规全日潮,平均潮差2.22m,最大潮差5.64m,平均海面0.44m。四季平均海水温度为:春20.56℃,夏30.14℃,秋22.37℃,冬13.3℃。近海平均海水盐度为:春27.25‰,夏27.78‰,秋29.12‰,冬30.82‰。年平均气温22.3℃,最热月平均气温28.6℃,极端最高温36.5℃,最冷月平均气温14.1℃,极端最低温2.8℃。年均降雨量2 220.5mm,集中在夏季,年均蒸发量1 400mm,全年盛行东北偏北和西南偏南风向(莫竹承 等,1998)。

1.母树个体生长指标情况、栽植试验及生物量测定

在石角管理站中内滩,木榄+秋茄群落的乔木层平均高度为3.1m,平均胸径9.8cm,滩面上木榄膝状根纵横交错;灌木层平均高度1.5m,平均基径8.7cm;群落总盖度70%。林下散布少量1~2年生木榄幼苗,高20~80cm。随机选取3株散生木榄母树,分别调查树高、枝下高、冠幅等测树因子(表2-3)。

表2-3 木榄母树测树因子调查结果

资料来源:莫竹承等(2001b)。

按试验设计,分别在3株母树下栽植木榄成熟胚轴。栽植方法:以木榄母树主干为中心点,在南、北、东、西方向上,离母树5.0m距离内按每0.5m栽植2条胚轴,共栽植22条;每1株母树4个方向共栽植88条胚轴。1998年7月按同样方法插植红海榄胚轴,以1月、4月、7月、10月为冬季、春季、夏季、秋季的代表月,1999年底前每季度调查1次、2000年8月调查1次母树下幼苗实生高、基径、节数、叶数及分枝等生长指标。用接近林下生境的林缘苗圃地中留床的红海榄和木榄幼苗,分别按1年生、2年生和3年生的苗龄进行全株生物量测定,每苗龄分别抽取红海榄、木榄苗木各30株,在实验室测定苗木实生高、基径、节数等主要形态因子(苗木实生高和基径均为自胚轴顶端长出的实生高和实生基径)。每株苗木按原胚轴、根、茎、枝、叶分组称鲜重,在烘箱中用85℃烘至恒重,求算各器官含水率及生物量。

由于母树下幼苗的成活率、保存率偏低,不同生境下苗高、基径差异大,因此,用平均值作为评价母树下不同距离的幼苗生长情况的参考指标。

2.母树下幼苗生长的季节变化

木榄幼苗的平均成活率随着季节的推移呈下降趋势,造林1年后的成活率为67.0%,2年后的平均保存率仅为48.9%;夏季造林的存活率较春季造林的高3.7%,这表明部分木榄胚轴插入泥滩近1年后才萌芽。

木榄幼苗的苗高和基径随时间增加而不断增长,1年生木榄幼苗的苗高和基径分别为20.6cm和0.50cm,2年后分别达到31.3cm和0.68cm。以栽植当年的秋季(高11.5cm,基径0.43cm)为基准,木榄幼苗在经历秋→冬→春→夏→秋的季节变化中,高生长速率分别为1.7%→17.9%→49.3% →16.0%,基径生长速率分别为7.0%→4.3%→4.2%→24.0%。可见,夏季是木榄幼苗主茎生长的高峰期,而秋季则是基径生长的高峰期,高生长最快时基径生长却变得最慢,因此木榄幼苗高径生长的季节规律为高生长在前,茎生长在后。

3.母树下幼苗生长的距离动态

试验结果显示,木榄幼苗在距母树1m处保存率最低,为0。木榄幼苗在3.0~5.0m和0m处的保存率高于平均值(48.9%),木榄幼苗高在2.5~5.0m内大于平均值(31.3cm),木榄幼苗直径在2.5~5.0m内大于平均值(0.68cm)。因此,在木榄母树下,距母树3.0~5.0m是其幼苗的适宜生长范围。

4.幼苗生物量构成

从幼苗全株生物量来看,木榄3年生幼苗的生物量是1年生幼苗的2倍,木榄根生物量所占比例随着苗龄的增加而增加,叶生物量的比例则稍有下降,地下根系的增加对幼苗的固着和增加营养面积有促进作用。各龄幼苗生物量大小表现不同,1年生苗:胚轴>叶>茎>根>枝;2年生苗:茎>叶>胚轴>根>枝;3年生苗:胚轴>茎>叶>根>枝。可见,胚轴、茎和叶始终是木榄幼苗生物量的主要组分。

四、育苗造林技术

1.胎生苗的获取

木榄为显胎生真红树林树种,胚轴圆锥形,成熟后胚轴插入泥中即可成苗。胚芽与果实接连处呈紫红色、胚根先端显出黄绿色小点时,表明果已成熟,可采集。采集时可用竹竿等工具拍打枝条,此时落下的胚轴即为成熟苗(即胎生苗)。

2.胎生苗的运输

木榄宜随采随造,以提高成活率。在苗木运输过程中,要细致包扎,苗顶向上并粘在箩筐里,底层放些稻草,但不要堆积得太高,以免发热腐烂。

3.栽培技术

(1)选地。

盐度对木榄幼苗的根、茎、叶的生长的影响表现为低盐促进和高盐抑制的态势,就整个植物体的生物量积累来说,也存在同样的现象。适当浓度的盐分能够促进木榄幼苗的生长。实验证明,木榄的造林地以土层深厚的沙质淤泥土壤为宜,海水含盐量在10‰~15‰为宜。

(2)栽植。

移植人工苗:一般在5—6月。插植时应避开大潮日期,最好在大潮后的两三天,并在退潮后的阴天或晴天实施。不用除去果壳,要让其自然脱落,以免其子叶受损伤或折断而不能萌发新芽。宜在避风海滩或西南向海滩栽植。每穴种1株。株行距0.6m×1m,采用三角形法插植。栽植深度10~12cm。插植时,要插直,须防止倒插和胎苗皮部受损。

移植天然生苗:在稀疏的红树林下生长的天然生苗中挖取苗木。一般采用高30~45cm并有3~4个分枝的苗木移植,运输与包扎方法同胎生苗。栽植深度视苗木高度和根的长度而定。一般高30cm的苗木入土深12~15cm,高40~50cm的苗木入土可比根基深些。苗木放入穴中,再用淤泥填满苗穴。

营养袋苗种植:采用人工培育的营养袋苗木,一般采用高为30~50cm并有3~4个分枝的苗木种植。苗木栽植深度视苗木高度和根的长度而定。一般高30cm的苗木入土深12~15cm,高40~50cm的苗木入土比根基深些。苗木放入穴中,再把穴用泥填满。

(3)抚育。

一般幼林期不进行除萌松土等工作。因红树林密度较大,林分很快郁闭,一般3年后就应考虑进行疏伐。疏伐时砍劣留壮,并注意使保留木分布均匀。疏伐有利于红树林成长成材,如果是作为防浪护堤用的海潮防护林,则可保留较大的密度。同时应注意管护,防止人畜等损伤幼林和海潮为害。

(4)病虫防治。

白缘蛀果斑螟和荔枝异形小卷蛾的成虫具有趋光的习性,可以通过灯光诱杀进行防治;也可选择在各代幼虫发生的盛期(3龄前)喷洒Bt农药、1.8%阿维菌素乳油3 000倍液、25%灭幼脲3号2 000倍液等生物农药,或用25%杀虫双1 000倍液,或喷施90%晶体敌百虫1 000倍液。

第五节 桐花树( Aegiceras corniculatum

桐花树(图2-6),又名蜡烛果,隶属紫金牛科(Myrsinaceae)桐花树属( Aegiceras )。灌木或小乔木,高1.5~4m。小枝无毛,褐黑色。叶互生,于枝条顶端近对生,叶片革质,倒卵形、椭圆形或广倒卵形,顶端圆形或微凹,基部楔形,长3~8cm,宽2~4.5cm,全缘,边缘反卷,两面密布小窝点,叶面无毛,中脉平整,侧脉微隆起,背面密被微柔毛,中脉隆起,侧脉微隆起,侧脉7~11对;叶柄长5~10mm。伞形花序,生于枝条顶端,无柄,有花10余朵;花梗长约1cm,多少具腺点;花长约9mm,花萼仅基部连合,长约5mm,无毛,萼片斜菱形,不对称,顶端广圆形,薄,基部厚,全缘,紧包花冠;花冠白色,钟形,长约9mm,管长3~4mm,里面被长柔毛,裂片卵形,顶端渐尖,基部略不对称,长约5mm,花时反折,花后全部脱落,子房为花萼紧包,露圆锥形花柱;雄蕊较花冠略短;花丝基部连合成管,与花冠管等长或略短,连合部位向花冠的一面被长柔毛,里面无毛,分离部分无毛;花药卵形或长卵形,与花丝成丁字形;雌蕊与花冠等长,子房卵形,与花柱无明显的界线,连成一圆锥体。隐胎生胚果圆柱形,弯曲如新月形,顶端渐尖,长6~8cm,直径约5mm;宿存萼紧包基部。花期9月至翌年3月,胚果期7—9月。

图2-6 桐花树及其叶、花、果

桐花树多生于海边潮水涨落的淤泥滩上,为红树林组成树种之一。对盐度的适应性很广,大多单独组成群落,成为纯林,也常与其他树种混生成为混交林。

桐花树树皮含革质,可做提取栲胶的原料;木材是较好的薪炭柴;组成的森林有防风、防浪作用。

桐花树分布于中国、印度、中南半岛至菲律宾及澳大利亚南部等地。在中国,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一、幼苗对梯度淹水的反应

何斌源等(2007b)以红树植物桐花树幼苗为材料,在梯度海面高程的野外人工平台上开展了为期1年的淹水胁迫试验。3座平台作为重复组,每座设置8个梯度,相邻梯度间高度相差10cm,幼苗立地基质平面的海面高程为320~390cm。试验1年后,测定1年幼苗的生长状况及部分生理指标。结果表明:小高程生境对桐花树幼苗茎的纵向生长有显著促进作用,并有较高的叶片保存率。幼苗生物量在各器官的分配为:叶>根>茎,叶、根、茎3个器官平均所占比例分别为49.6%、33.0%和17.4%。桐花树幼苗在中等高程生境中有较大的生物量,其造林地选择不应低于当地平均海面。

二、幼苗在淡水培养时的生长发育情况

刁俊明等(2010a)开展了以恒定淡水淹水位培养处理桐花树幼苗1年,并以人工海水(8‰盐水)处理为对照的试验,结果表明:两种处理下桐花树幼苗叶片的生长变化基本一致,随着生长时间的延长,叶片数持续增加,经方差分析,两种处理的幼苗叶片数没有显著差异;在2008年10月至11月期间,淡水组幼苗叶片的最大叶面积显著大于人工海水组,但两种处理在其他月份并无显著差异,且两种处理的幼苗叶片长宽比没有显著差异;在第360天,淡水组幼苗叶片的鲜重和干重分别低于人工海水组16.79%和19.01%,但两者没有显著差异;两种处理的幼苗叶片的总叶绿素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两种处理没有显著差异。因此,淡水驯化对桐花树幼苗叶片的生长发育没有不利影响,桐花树幼苗可以正常生长发育,这表明桐花树对淡水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三、育苗造林技术

为了解决桐花树育苗造林技术的问题,廖宝文等(1998)就其物候期、育苗和造林技术进行了研究,其结果如下。

(1)桐花树隐胎生胚轴成熟期依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纬度低的成熟早,反之则迟。胚轴采收以其脱落的初期为最佳,海南(琼山)、廉江、深圳的胚轴最佳采收期分别为8月中旬、8月下旬和9月上旬。

(2)桐花树胚轴短小、光滑,直接插入海滩苗圃易被浪潮漂走。育苗前应先催芽(海水浸泡5~6天),待胚根萌发时(此时胚轴亦伸长12.2%~19.0%)再点播入袋,这样成苗率可达83.4%,比直接点播的成苗率提高了80.8%。

(3)桐花树育苗宜采用容器袋育苗,培养基质以30%细沙+70%海滩淤泥为最佳。

(4)桐花树比其他红树植物种类忍耐海水淹浸能力强,树体的1/3连续浸入水中达3年仍可正常生长。这为将来把红树林引入静水区(库区)造林提供了新线索。

(5)桐花树根系具有分布较浅、细根须根极多、集中于根桩周围等特点,人工移栽效果很好,移栽大小植株成活率均达100%。由于受风浪冲击的影响,桐花树在不同潮浸深度带间的3年造林保存率差异极显著。因此,确定当地的宜林滩涂高程是规划造林地的首要条件。深圳湾的桐花树宜林滩涂高程应高于潮高基准面142cm,即不低于平均海面以下10cm。

(6)由于海滩造林地生境条件恶劣,造林保存率低,初植应适当密植,以0.5m×1m或1m×1m较为合适。3年内保存率低于80%的应进行补植。

第六节 老鼠簕( Acanthus ilicifolius

老鼠簕(图2-7)为爵床科(Acanthaceae)老鼠簕属( Acanthus )直立常绿灌木,高达2m。茎粗壮,直径达9mm,圆柱状,上部无毛,有分枝。叶柄长3~6mm,托叶成刺状;叶片长6~14cm,宽2~5cm,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边缘4~5羽状浅裂,先端急尖,基部楔形,近革质,两面无毛,主脉在上面凹下,侧脉每侧4~5,主侧脉在背面明显凸起,自裂片顶端突出为尖锐硬刺。穗状花序顶生;苞片对生,长7~8mm,宽卵形,无刺,早落;小苞片长约5mm,卵形,革质;花萼裂片4枚,长10~13mm,外方的1对宽卵形,边缘质薄,顶端微缺,有时呈皱波状,具缘毛,内方的1对卵形,长约10mm,全缘。花冠长3~4cm,白色,花冠管长约6mm,上唇退化,下唇倒卵形,长约3cm,薄革质,外面被柔毛,顶端3裂,内面上部两侧各有1条3~4mm宽的被毛带;雄蕊4枚,花药1室,近等长,纵裂,裂缝两侧各有1列髯毛,花丝长1.5cm,最宽处约2mm,粗厚,近软骨质;子房顶部软骨质,花柱有纵纹,长2.2cm;柱头2裂。蒴果椭圆形,长2.5~3cm,有种子4颗。种子圆肾形,扁平,淡黄色。

图2-7 老鼠簕的叶、花、果

老鼠簕是优良的红树植物,为非胎生红树的一种,故不能使用胚轴直接繁殖,只能采用种子繁殖和扦插繁殖。

老鼠簕生长于中国南部海岸及潮汐能至的滨海地带,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和福建。老鼠簕的根可入药,有散痰积、解毒止痛、凉血清热功能。

一、水淹浸对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水淹浸时间长短和淹浸深度对红树植物的生长影响较大,张留恩等(2011)采用自动控制装置在温室内模拟正规半日潮淹浸处理对老鼠簕种子发芽与幼苗生长的影响,设淹水0h·天 -1 、3h·天 -1 、6h·天 -1 、9h·天 -1 、12h·天 -1 、15h·天 -1 、18h·天 -1 、21h·天 -1 和24h·天 -1 共9个淹水时间梯度,人工模拟海水盐度为2‰,测定不同淹水时间下老鼠簕种子萌发、叶面积、幼苗株高、生物量以及幼苗叶MDA(丙二醛)含量、Pro(脯氨酸)含量、叶绿素含量和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等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超过15h·天 -1 的长时间淹水会推迟老鼠簕种子的萌发时间,并使发芽率和成苗率降低,小于15h·天 -1 的淹水时间适宜老鼠簕种子的萌发。随着淹水时间的增长,MDA含量、Pro含量和SOD活性均先下降后上升,叶绿素含量则逐渐降低。淹水时间不小于3h·天 -1 ,单株叶面积、高生长、幼苗生物量和叶绿素含量与淹水时间均呈负相关。淹水时间在0~3h·天 -1 ,老鼠簕总叶绿素含量及根、茎、地上部分的生物量和总生物量积累均显著大于其他处理;淹水时间≥18h·天 -1 ,老鼠簕的幼苗总生物量、叶面积、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根冠比开始上升。在上述人工培养条件下,淹水时间0~3h·天 -1 是老鼠簕幼苗生长的最佳淹水时间,淹水时间不小于18h·天 -1 的老鼠簕幼苗生长显著受到抑制。

二、盐胁迫对种子萌发和幼苗萌根的影响

为探索老鼠簕的耐盐性,诸姮等(2008)研究了不同盐度对老鼠簕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盐度对老鼠簕种子的萌根率、初次萌根时间、半数萌根时间均有显著影响。盐度超过5‰时,会推迟老鼠簕种子的初次萌根时间。盐度在5‰以下时,种子的初次萌根时间均为1天,而当盐度大于15‰时,初次萌根时间需2天以上。进一步比较还发现,盐度越高,其半数萌根时间(萌根率达50%时所需的时间)越长,按盐度大小排序为:0(1.5天),5‰(1.8天),15‰(2.2天),25‰(4.2天)。其次,盐度在15‰以下时萌根率均能达到100%,但当盐度达到25‰时,种子萌根率下降到67%;而且在盐度小于5‰时全数萌根时间均为3天,盐度为15‰以上时至少需5天。这说明5‰以下的低盐度适宜老鼠簕种子的萌发,盐度高于15‰会对种子萌根产生显著的不利影响,当盐度达到25‰以上时,会极大地减小老鼠簕种子的萌根率。由于河口海水盐度在10‰~30‰变动,属于老鼠簕种子萌根的敏感盐度区,因此,河口沿岸盐度变化,尤其是25‰以上的盐度将显著影响种子的萌根,从而可能影响老鼠簕种群的自然分布。人工修复老鼠簕而进行岸上育苗时,必须注意控制底质海水的盐度,以保证较高的萌根率。

三、育苗造林技术

老鼠簕属于非胎生红树树种之一,故不能使用胚轴直接繁殖,只能以种子育苗或扦插育苗繁殖为主。雷安平等(2004)、莫逸凡等(2018)对此进行了研究。

1.种子育苗技术

老鼠簕播种繁殖的主要技术:及时采集成熟种子,晾干贮藏,翌年春季,细致整地,施足基肥,采用撒播法播种,播后覆土2cm,以盖过种子为度。同时,喷洒清水保持土壤湿润,幼苗出土后,应及时松土除草、间苗,幼苗高10cm以上时,即可移栽上袋培育营养袋苗。

2.扦插育苗技术

为能更好地开发应用老鼠簕这一优良的红树植物,雷安平等(2004)对老鼠簕进行了扦插繁殖技术试验研究,其主要结果如下。

(1)不同枝段生根差异试验。

剪取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1年生枝条,依枝条木质化程度不同分为初木质化(直径8mm左右,称为上段)和木质化(直径11mm左右,称为下段)枝段,枝条长10~12cm,含1~2个节间,无叶片。每种处理为30枝插穗,重复3次。基质为3‰海水配制的人工沙壤土。

由表2-4可知用老鼠簕不同枝段扦插生根的差异:用老鼠簕枝条上段的生根率为42.5%,而用枝条下段扦插生根率为58.2%;用下段扦插生根数为8.1条,高于用上段扦插生根数(3.8条);根长也是用下段扦插长于用上段扦插。因此,老鼠簕的枝条下段是适宜作扦插的材料。

表2-4 老鼠簕不同枝段生根的差异

资料来源:雷安平等(2004)。

(2)不同激素处理插穗试验。

以老鼠簕的下段枝条为试验材料,以吲哚丁酸(IBA)和 a -萘乙酸(NAA)作为外源激素,设置3个含量梯度对老鼠簕插穗进行处理,分别为100mg·L -1 、200mg·L -1 、300mg·L -1 ,对照组为30‰人工海水。扦插的基质同(1),用育苗袋装放。配置上述2种外源激素不同含量的溶液各200mL,将插穗基部浸入溶液中约3cm,处理24h。扦插时每种处理为20枝,重复3次,扦插后定期浇水,使水面刚好淹没基质,保持水面位置稳定,扦插1个月后一次性起苗观察,统计每种处理的生根率、发根数和平均根长度。

由表2-5可知,不同激素和不同含量的处理对老鼠簕扦插生根的影响有较大差异。NAA含量为100mg·L -1 和IBA含量为200mg·L -1 处理的插条生根率高达75.0%,比对照组高出近20%。生根率最低的是NAA含量为300mg·L -1 的处理,生根率仅为25.0%。生根数是扦插成功、诱导其长成植株的重要标志,生根数最少的是NAA含量为

300mg·L -1 的处理,平均生根数仅为4.4条,其次为NAA处理100mg·L -1 ,为5.0条,生根数最多的是IBA含量为100mg·L -1 的处理。生根长度是生根速度的重要标志,此次试验显示出不同激素处理对老鼠簕扦插的根长无明显影响。综上所述,从生根率、生根数、生根长度等3个指标综合考虑,以IBA含量为200mg·L -1 处理的老鼠簕枝条,诱导生根效果较理想。

表2-5 不同激素及不同含量激素处理对老鼠簕扦插生根的影响

资料来源:雷安平等(2004)。

(3)主要技术指标。

为能更好地解决老鼠簕的扦插技术,莫逸凡等(2018)也对该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其主要结果为:

插前准备:采用普通河沙作为扦插的基质,河沙采集完用自来水清洗,清洗完之后晾在太阳下晒2天,之后置于插床内,平整河沙。设置插床基质厚度为15cm。平整完后,作为扦插之前备用。

插穗采集:9月中旬,挑选生长年龄在4~10年的健壮植株作为母树,在阴天或者晴天的早上和傍晚,采集生长情况良好、叶片无病虫害、弯曲少、生长年龄1~2年的木质化枝条,并将枝条剪成10cm长。上方平剪,剪掉侧枝,顶部留1~2片叶,并裁剪掉叶片的2/3,留下1/3;下方剪的部位选择在腋芽上方1~2cm的地方,剪成与水平轴成45°的斜面,用自来水洗净,以得到插穗。

插穗处理:将插穗用自来水洗净,包括前一步骤留下的切口,尽可能去除切口表面的细菌,以提高扦插的成活率;将清洗完的插穗20条捆成一捆,并将底部对齐,晾干后,将它们的底部浸泡在670mg·L -1 的生根剂中,处理1h,以作催根,处理完之后用无菌水清洗3次,晾干。

扦插方法:扦插时间选择在阴天或者晴天的早上和傍晚,避开阳光,在阴凉通风处。先将河沙基质挖出一个小洞,将清洗完的晾干的插穗插进去5cm,然后用河沙将洞填实,保证插穗和河沙充分接触;适当密植,株距设置为4cm,行距设置为5cm。

插后管理:扦插完后立马浇自来水,保持插床含水量在70%~100%;用广菌灵稀释的640倍液进行喷雾,防止真菌性病害。在扦插后的前10天适当遮阳,防止阳光暴晒,以免干枯,控制透光度为30%~40%;之后每天浇一次自来水;注意使用薄膜保温,控制温度在20~25℃。老鼠簕在大概30天之后可以萌芽长根,枝头和上切口处出现芽苞。以扦插30~40天之后是否生根和出现两个以上的芽孢作为检测标准,如果符合以上标准记为合格,合格率约为78%,平均株高达到24.7cm。

移苗上袋:老鼠簕扦插穗条长根之后,将其转移到用海泥做基质的无纺布营养袋或塑料营养袋继续培育。老鼠簕成苗后,病虫害较少发生,无须过多管理也能生长良好。

3.造林技术

老鼠簕为隐胎生的红树树种,一般采用种子或扦插繁殖的容器苗造林。定植时,无须去除容器,防止根部土团松散和苗木根系损伤,种植深度比原根际深2~3cm。种植密度为5 000~10 000株/hm 2 ,对海水冲刷易倒伏的大苗,应适当深栽,采取辅助加固措施等。

第七节 榄李( Lumnitzera racemosa

榄李(图2-8),隶属使君子科(Combretaceae)榄李属( Lumnitzera )。灌木或小乔木,最大树径约30cm,最高可达8m。树皮粗糙,褐色或灰黑色,枝红色或灰黑色,具明显的叶痕,初时被短柔毛,后变无毛。叶子常聚生枝顶,叶长5.7~6.8cm,宽1.5~2.5cm,叶片厚,肉质,绿色,干后黄褐色,匙形或狭倒卵形,先端钝圆或微凹,基部渐尖,叶脉上举,不明显,侧脉通常3~4对;无柄,或具极短的柄。花为总状花序,花序长2~6cm,腋生;花序有花6~12朵,梗压扁;小苞片2枚,着生于萼管的基部,鳞片状三角形,宿存;萼管长约5mm,宽约3mm,延伸于子房之上,基部狭,渐上则阔而成钟状或为长圆筒状,裂齿5,长1~2mm,三角形,短;花瓣5枚,白色,长

图2-8 榄李及其植株、花、果、种子和小苗

4.5~5mm,宽约1.5mm,长椭圆形,细小而芳香,与萼齿互生;雄蕊10或5枚,插生于萼管上,约与花瓣等长,花丝基部略宽扁,上部收缩,顶端弯曲,长4~5mm,花药小,药隔凸尖,椭圆形;子房长6~8mm,纺锤形;花柱长4mm,圆柱状,上部渐尖;胚珠扁平,长椭圆形,4枚,倒悬于子房室之顶端,珠柄大部分合生而不等长。果成熟时长1.4~2cm,径5~8mm,褐黑色,每侧各有宿存的小苞片1枚,上部具线纹,下部平滑,1侧稍压扁,具2或3棱,顶端冠以萼肢;种子1颗,圆柱状,种皮棕色。花期3—6月,果期7—9月;或花果期为12月至翌年3月。

榄李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东非热带地区、大洋洲北部、波利尼西亚至中国。在中国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及台湾的海岸边。喜生于中潮滩或高潮滩。

榄李生长速度较慢,是慢生的红树植物,但为红树林造林的主要树种,是优良的红树植物。木质坚硬,可做薪炭材和小件农具。

一、种群分布与区系特征

榄李为红树植物群落演替后期的物种,生长于高潮带或大潮可淹及的泥沙滩。据《广东植物志》记载,榄李在广东省天然分布于雷州半岛南端的徐闻(吴德邻,1995),此外台山、惠东、海丰等沿海县市在20~30年前亦曾有分布记录(标本凭证:李泽贤、邢福武等789和819;陈炳辉1083,ISBC),种群数量不多,在红树林中并非优势种群。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廖宝文研究员曾于2010年在惠东县平海镇研究较大面积呈小块状分布的榄李(廖宝文,2011),为进一步弄清该种现存的分布范围以及种群规模,彭逸生等(2016)对这一嗜热广布的红树植物种群的分布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

惠州市沿海榄李种群,见于平海镇红楼村和黄埠镇盐洲岛,黄埠镇渡头村附近亦有零星分布。平海镇红楼村和黄埠镇盐洲岛种群均分布于废弃的盐池中,其中盐洲岛种群较平海种群纬度高约5′,渡头村种群仅见零星植株散布在养殖塘的灌渠边缘。各个群落内榄李植株整体呈浅黄绿色,平均高度1.5~3.0m,盐洲岛种群最高可达5.0m,群落内混生海漆、桐花树、白骨壤、黄槿( Hibiscus tiliaceus )、苦郎树( Clerodendrum inerme )、杨叶肖槿( Thespesia populnea )、老鼠簕等(表2-6)。

表2-6 惠东沿海榄李种群概况

资料来源:彭逸生等(2016)。

惠东的榄李及其伴生种群共录得红树植物9种,隶属7科9属,其中真红树植物5种,半红树植物2种,伴生植物2种,所有种类占广东红树植物区系26种的34.6%(郑德璋 等,1999),相对较为贫乏。由于盐池生境的隔绝,各个群落外围常见的优势红树植物种群,如木榄、秋茄、无瓣海桑无法在榄李种群内定居,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群落的物种数量。

1.榄李群落的数量特征

惠东榄李群落的整体物种多样性指数( H )为 0.956~1.565,均匀度指数( J )为0.870~0.934(表2-7)。总体上各群落分布点的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属于较低水平,各个红树林群落分布点中,盐洲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而渡头的均匀度指数最高。惠东沿海的榄李群落外貌单调,群落高度较低,平均高度为1.6~2.7m,而且种群密度亦处于较低水平,这与各种群生长条件均以荒废盐池为主有关。盐池底部营养缺乏且长期渍水,大多为坚硬的混凝土,严重影响了红树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扩散定居。

表2-7 惠东沿海榄李群落的数量特征

资料来源:彭逸生等(2016)。

2.榄李群落的立地条件

由于惠东沿海榄李群落生境为荒废灌渠或盐池,缺乏天然潮间带的物质交换和周期性干湿交替,导致立地环境条件相对较差。由于淹水深度较小,因此沉积物电位值并不算低,为-365.5~-179.1mV。而长期缺乏海水交换和凋落物积累,使得沉积物的盐度较低(0.72‰~1.93‰),而pH较高(7.91~8.54),缺乏典型红树林沉积物的“高盐度、酸化”特性。在沉积物养分方面,以有机质、全N和全P为代表的养分含量并不算高,这可能与荒废盐池和灌渠长期渍水,降低了物质输入的频率有关(表2-8)。

表2-8 惠东沿海榄李群落沉积物的理化性质

资料来源:彭逸生等(2016)。

二、育苗造林技术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我国大规模的红树林造林过程中,绝大多数采用的树种为速生的无瓣海桑等外来树种,而且,外来树种所占的比例还在不断增加。国家有关部门规定“严禁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以及生态环境特殊和脆弱的区域从事外来物种引进和应用”。因此,选取速生、耐盐和耐水淹的乡土红树树种用于红树林造林,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榄李则是重要的乡土红树树种,具有耐盐特性,但现有榄李的育苗方法仅使用挂在植株上的成熟种子进行育苗,难以收到足够多的种子,育苗产量小。为此,杨勇等(2019)提出了一种乡土红树植物榄李种子的收集及育苗方法,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问题。现将其技术要点和技术效果予以介绍。

1.技术要点

(1)种子收集。

在6—7月(惠州)采集颜色变黄的成熟榄李种子,并收集林下凋落的种子,去除杂质后洗净备用,分别得到成熟种子和凋落种子。原有种子收集方法通常为在植株上采集成熟种子,然而榄李种子成熟后会很快凋落,在植株上采集到的种子数量较少。该发明采集成熟种子的同时,还收集林下已经凋落的种子,使收集种子的数量大大增加。

(2)种子处理。

将种子在阳光下晾晒2~3天,每天进行翻晒。该发明利用太阳紫外线对榄李种子进行消毒,减少榄李种子因为霉菌感染而死亡的概率。但晾晒时间不能过久,避免种子因失水而死亡。采用在阳光下晾晒的方式,改变了传统方法采用高锰酸钾消毒或者75%酒精消毒成本高的问题,节约了成本。

(3)种子萌发。

采用泥炭土、椰糠、赤红壤土和河沙质量比为1∶1∶1∶1混合制得育苗基质,按厚度为5cm的基质制得育苗床,之后将成熟种子或凋落种子均匀撒播在苗床表面。播种量为1kg·m -2 左右。嗣后,在距离基质高度为50cm的苗床上覆盖聚氯乙烯(PVC)材质的纱网,网孔为100目左右,避免害虫啃食幼苗而导致幼苗死亡。同时,喷洒1次ABT等生根粉溶液,促进幼苗生根,提高幼苗的存活率。喷洒生根粉溶液2天后,为保持种子处于湿润状态,用淡水定期对苗床上的种子进行喷水保湿,这样可为榄李幼苗提供稳定的生长环境,从而提高幼苗成活率。

(4)装袋育苗。

待幼苗高度超过5cm之后,将幼苗连同幼苗根周围的土壤基质移栽到内置有营养土的营养袋中(所述营养袋为PVC材质,直径为10~12cm,高度为10~12cm,底部设有2~3个直径为0.8~1.2cm的圆形孔洞;所述营养土由泥炭土、赤红壤土、海泥和海沙按照质量比为1∶2∶2∶2混合制得)。移栽过程中连同幼苗根周围的营养土一起移栽,可以减少对根的损伤,提高幼苗的成活率。定期喷洒淡海水,为榄李幼苗生长提供必要的元素,同时,榄李幼苗抗盐能力比较弱,该方法喷洒的淡海水盐浓度较之前公布的淡海水盐浓度低(由盐度为5‰~10‰的海水与自来水按照质量比为1∶10混合制得),可以避免盐浓度太高对榄李幼苗生长产生的抑制作用;使营养袋内的营养土保持湿润,并施加水溶肥[由含有氮、磷、钾的复合肥和水按质量比为1∶(2 000~3 000)混合制得]1~2次,施肥使幼苗得到更多营养,促其健康成长,且避免施肥过多导致烧苗现象,使用水溶肥,可以减少肥料局部浓度过高而导致对幼苗的损伤。

(5)苗圃炼苗。

待幼苗高度超过15cm后,将幼苗连同营养袋移栽到河道入海口的苗圃内继续培育。因为连同营养袋一起移栽,可以避免对根的损伤;同时模拟榄李生长的自然环境,提高幼苗的适应能力,并减少幼苗管理的工作量。

(6)移栽造林。

当幼苗高度超过30cm,已具备足够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时,则可移栽到野外林地进行造林。造林密度为(0.5~1)m×(0.5~1)m,视立地条件而增减。造林季节6—9月,种植和管护技术可参照老鼠簕、桐花树等树种的方法施行。

2.技术效果

(1)该技术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榄李育苗方法,非常利于实现榄李规模化育苗,为使用乡土红树树种进行红树林造林奠定了基础。

(2)采用该技术的育苗方法,不仅适用于植株上成熟种子的育苗,还适用于林下凋落种子的育苗,而且种子萌发率高,移栽后成活率高。

(3)若采用传统的收集方法,只收集植株上的成熟种子,以植株为中心,每平方米只能收集0.1kg,而既收集植株上的成熟种子又收集林下凋落的种子,每平方米可以收集0.3kg以上的种子。该技术采集成熟种子,同时收集林下已经凋落的种子,使收集到的种子的数量大大增加,为榄李规模化育苗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4)该技术采用泥炭土、椰糠、赤红壤土和河沙复配的苗床基质,为榄李种子提供充足的营养,尤其能够较大地激发凋落种子的萌芽,提高种子萌芽率;同时采用泥炭土、红土、海泥和海沙复配的营养土,为榄李幼苗提供充足的营养,尤其是弥补了凋落种子幼苗的营养,而且便于移栽时营养土对根苗的保护,提高了幼苗的成活率。

(5)该技术采用ABT等生根粉水溶液,能够较好地促进幼苗生根,尤其能够更好激发凋落种子幼苗生根,提高幼苗的存活率。

(6)将苗圃选址在河道入海口附近,模拟榄李生长的自然环境,提高幼苗的适应能力,可以减少后续的管理,降低了人工成本。 Y0a963z4DurxTC9icBpjo1KHD+fPsVOwhHUFkCi6maNSpApAVUDWL/WbLNsDbUc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