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4屏蔽防护设计的考虑

对于核医学工作场所射线的屏蔽防护,应根据场所的射线产生来源考虑,如墙面、地面、楼层与门等。

1.墙体

(1)PET-CT或SPECT-CT等扫描设备属于Ⅲ类射线装备,屏蔽材料与屏蔽厚度应依据所使用的设备参数(电压、电流),前瞻性地适当保守设计。

(2)对工作场所中所使用的放射性核素标记化合物中的核素,屏蔽材料与屏蔽厚度依据核素能量和使用的最大活度,前瞻性地适当保守设计。

2.地面

为确保核医学工作场所地面易清洗,实践中一般采用混凝土结构地板,在地板上再铺聚氯乙烯或聚乙烯地板胶,与墙连接处不留缝隙且呈圆角形(不呈直角形),每块地板胶间应无缝焊接成完整一体。核医学工作场所内各功能房之间的地板连接处按此同一要求焊接。

为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无序流动,在核医学工作场所内的地板胶上,应标示出清晰的前进或流动方向的箭头示意。

3.表面

此处表面指工作场所内工作人员操作的实验台面。实验台面有木质结构的,也有混凝土结构的,可根据使用者的实际需要和条件而定。为确保台表面不易污染和易清洗,应在台面上再铺上聚氯乙烯或聚乙烯面胶,或铺上钢化玻璃。

而工作场所墙壁表面,一般可涂上白色或淡黄色油漆。为防止在敷贴治疗中敷贴剂破裂造成室内污染,治疗室内1.5m以下高度墙面应涂有易去污的保护油漆。

4.通风

核医学工作场所均应有通风要求:整体而言,风向流动应由放射性活度较低,或污染可能较低的房间向放射性活度较高,或污染可能性较大的房间流动;最好是场所中各功能房间均有独立的各向总排风管道排放的排风系统,室内空气经核医学工作场所屋顶上的机械排风口,经活性炭等过滤网后向大气排出。

应确保不会发生经排风口回流倒灌的状况。

核医学工作场所的通风总要求:应合理设置工作场所通风气流组织,遵循自非放射性区域的监督区向控制区的流向设计。还应注意保持操作放射性核素标记化合物场所(如分装、注射等场所)负压及防止含放射性气体交叉发生污染,保证工作场所的空气质量。操作放射性核素标记化合物的分装柜应有专用的通风装置,操作窗口的负压风速不小于1m/s,其排气口与核医学工作场所通风管道相连;或有独立的排风管道向核医学工作场所建筑物屋顶排放。对于处理放射性碘等具有挥发性核素的排风装置,应慎重考虑加设活性炭或其他专用过滤装置,以确保排出口空气中放射性核素的浓度不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限值。

5.分装柜

核医学工作场所操作所有的放射性核素标记化合物均应在通风柜内进行,分装柜应有足够或良好的通风,保持分装柜所在分装室通风管道相连接后,排风口应高于核医学工作场所的屋顶。最好在分装柜的出气口处加装活性炭过滤装置。

分装柜内台面上应设置垫有吸水纸的托盘,在托盘内操作放射性核素标记化合物。

操作放射性碘化物或挥发性、放射性气体时,工作人员除必须在分装柜内操作外,还应佩戴过滤式口罩。

6.管道

管道分为通风管道与废水管道。

通风管道应配置、设计流向合理,尽量考虑减少过多弯拐造成的风流量损失,避免流量损失造成通风风量不够而增加工作场所内污染辐射水平,同时还必须对主要通风管道作出标记(或建档备案)以便于维修、检修。

废液管道从工作场所、住院病房或洗消处流出的放射性废液汇集到设置的放射性废液衰变池间的管道不应过长。若设置在地表部分,不仅要避开人员活动多的区域,还要注意管道的防酸碱,防止泄露,结构可靠,同时还应考虑在管道表面设置防护的屏蔽覆盖。为便于对废液管道的维修、检修,应对主要的管道作出标记(建档备案)。

7.盥洗与去污

在核医学工作场所分装、注射或废物处理过程中,工作人员都有可能受到放射性核素标记化合物污染,当他们离开工作场所前必须将可能的放射性污染去除,最简单、可靠的办法就是盥洗与去污。为此,必须设置盥洗与去污的设施,应设置洗手盆或全身淋浴装置。

洗手时,应防止出现污染水溅在地上的可能或溅在工作人员衣服上的可能,因此洗手盆应尽可能设置得比实际需要大一些、深一些。同时还应防止出现工作人员用污染的手开洗手盆水龙头后又用已经清洗干净的手去关闭水龙头的再次污染,洗手盆的水龙头应该选用感应式或脚踏式。 SXZHIykJAU8C4UHTCDHpQzw6lb0A0DZBXfmXmYhXJjWNnj824QzFsjxPDXBUMyE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