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来郑重介绍一下人体内唯一能够降血糖的激素——胰岛素。它主要由胰腺β细胞分泌,是众所周知的“大明星”。
有的朋友或许不明白,为什么自身分泌的胰岛素属于“内源性胰岛素”?
因为在治疗糖尿病过程中,需要注射进人体内的胰岛素叫外源性胰岛素。
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影响着胰岛素的分泌,健康人即使不进食,也随时分泌着胰岛素,只是很微量而已。
大多数人进食以后,食物中的糖类物质通过消化系统吸收进入血液,这时会引起胰腺分泌大量胰岛素,来降低体内血糖的水平。一段时间以后,胰腺分泌的胰岛素又急剧地减少。因此,胰岛素平时除了跟那些“升糖激素”做斗争之外,一日三餐的前后还是胰岛素最忙的时候,所以把胰岛素理解为业务繁忙的劳动者是恰当的。
很多人会对胰岛素产生误解,认为胰岛素除了降血糖之外就没有其他作用了,这就大错特错了,胰岛素除了能降血糖,还有很多作用。
胰岛素可以把人体的营养成分储存起来以备后用,还能调节蛋白质和脂肪的代谢,胰岛素一方面促进细胞对氨基酸的摄取和蛋白质的合成,另一方面抑制蛋白质的分解,因此可以和生长激素一并促进人体的生长。胰岛素还能促进细胞核中DNA的合成,DNA的重要性不必多说,这是生命活动的“总开关”“总指挥”。
食物中的糖被人体摄入经消化成单糖吸收后,体内血糖由此升高,随之体内的胰腺就开始分泌胰岛素了,健康人胰岛素分泌存在两个时相,俗称第一时相和第二时相。在了解时相之前,咱们先了解一下胰岛素分泌模式,其主要包含两种状态,分别为基础状态和刺激状态。
平时不进食的时候,胰腺也会不停地分泌胰岛素,只不过很少,这时叫基础状态。
进食以后,胰腺开始分泌大量的胰岛素,这时称为刺激状态。
再说回胰岛素分泌时相,我们绘制一张图,纵坐标是胰岛素含量,横坐标是时间。我们会发现在三餐后有两个时间段,胰岛素的水平非常高,有两个向上突起的“山坡”,这两个“山坡”称为胰岛素分泌的两个时相,饭后增高的第一个向上突起的“山坡”称为第一时相,随后相隔一段时间,第二个向上突起的“山坡”称为第二时相。
第一时相的曲线高峰一般出现在进食后0~10分钟,这个高峰出现可称得上是相当早了,可能你还没吃完饭呢,胰腺分泌的大量胰岛素就来了,第一时相的意义在于可以迅速抑制血糖的升高,第一时相的高峰很高,是人体胰岛素分泌的最高峰。
90分钟以后,大多数人已经进食完,这时逐渐形成第二个向上突起的“山坡”,迎接第二高峰的到来。第二个“山坡”的特点就是没有第一个“山坡”宽,也没有第一个“山坡”高,整体看上去像个矮山包。第二时相的意义在于第一时相过后,若血糖还不能够下降,第二时相会接着帮忙降血糖,血糖降不下来的话,第二时相一般不会结束。当血糖升高时,胰腺首先分泌出大量胰岛素来降血糖,而后再分泌出曾经储存在胰腺中的胰岛素来做善后工作。有人不明白,为什么胰腺会呈现出这样两个时相,会不会显得有点多此一举?
实际上,两个时相先后分泌胰岛素来降血糖,是为了把血糖降得平稳,对维持体内血糖的稳定有重要的意义,这种分泌模式也给医生带来启发,即使血糖很高的患者,也不能把血糖贸然降得太低,维持相对平稳的血糖数值,比单纯降糖更好。
上面详细说了健康人的胰岛素分泌模式,那么糖尿病患者的呢?
1型糖尿病患者分泌胰岛素含量的曲线基本上就是条直线。
2型糖尿病患者分泌胰岛素含量的曲线非常有特点,一种是胰岛素分泌第一时相的曲线“山坡”,宽度变窄,高度变低。
另一种是没有第一时相那么高的曲线“山坡”,因此第二时相曲线“山坡”的宽度变大,高度变高,来代偿第一时相曲线的不足。
无论有没有第一时相高峰,第一时相和第二时相的曲线都会分泌延迟,随着病情的不断加重,曲线慢慢就会变成直线,这代表着胰岛功能的衰竭!
为什么2型糖尿病的曲线呈现这样的变化?
这就涉及后文所讲的胰岛素抵抗。第一时相和第二时相的曲线异常,代表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的组织和器官对胰岛素不敏感,就因为不敏感,胰岛素才会延迟分泌,对胰岛素的反应相对于正常人来说“慢半拍”,所以曲线才会缺失、错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