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和肺都与痰的生成息息相关。
小儿脾、肺之气常不足,若加上饮食不节或者外感病邪,容易出现脾失健运、肺失宣降的情况,导致体内水液输布不利,水湿停聚而成痰。
痰既然与脾、肺关系密切,因此辨病、辨证就不能脱离脾、肺而论。
孩子咳嗽、痰又很多的时候,我们需要分清楚痰和咳嗽的先后关系,明确究竟是咳嗽以后才出现痰,还是因为痰导致了咳嗽。
孩子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早期,一般是咳嗽以后逐渐导致痰增多,因咳动痰,病位在肺,应宣肺止咳化痰。而到了疾病后期,也就是恢复期、缓解期的时候,因痰而咳,病位在脾,应呵护脾土,保持脾胃健运。
但不管痰和咳嗽的先后关系如何,科学的做法都是先化痰再止咳。而且正如前面我们提到过的,孩子咳嗽时不一定非要吃止咳药,只是偶尔咳嗽或轻咳是不需要使用止咳药的。咳嗽归根结底是机体的自我保护动作,当呼吸道内分泌物增多或有异物时,咳嗽可以将其有效排出。一味止咳很可能使痰聚集在孩子的气管、支气管内,进而加重病情,不利于康复。
不同的痰有不同的病因,只有找对病因,对证化痰,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多为受寒所致,表现为舌白、苔薄,咳出的痰不黏、色白,主要是受寒引起,多见于秋冬季节。孩子咳出的如果是此类白痰,食疗要以驱寒为主,比如适当食用性温的陈皮,同时少吃生冷寒凉的蔬菜水果;外出注意保暖,避免孩子再次受凉。
痰黄且黏稠,多有热。黄痰为热邪侵肺或先受风寒发高热数天后转化而来,孩子可能会有怕热、舌尖红、舌苔黄等症状。化此类黄痰宜清热,饮食清淡。若是外感风寒后入里化热所致,可以用一些散寒解表兼清内热的食疗方,如大青龙汤;若是寒热错杂、半表半里的,则用小柴胡汤。在家长中颇为流行的川贝,正是治疗热咳的有效食材。
白色稀水样痰一般说明有湿,孩子会表现出身体沉重、大便稀、舌体胖、舌苔厚腻、舌边有齿痕等症状,这是湿邪入体或是饮食过油腻又缺乏运动等所致。此时孩子脾、肺运化功能会有些失调,可以吃一些炒白扁豆、赤小豆等祛湿食药材,并加强锻炼。居住环境也很重要,要尽量控制空气湿度。
这种痰为燥痰,较黏稠,孩子舌苔薄黄。化痰以润燥为主,可以让孩子多喝水,适当将沙参、麦冬等养阴药材泡水服用可缓解,家里要适当增加湿度。
除了化痰之外,对于有痰咳不出的孩子,尤其是婴幼儿,自己没能力把痰咳出来,家长可以使用物理方法帮孩子排痰,比较常用的方法是拍背。另外,我还建议采用食疗加小儿推拿的方法。
低龄的孩子可以竖抱,将孩子的头搭在家长的肩膀上;年龄稍大的孩子可以反坐在椅子上,前胸趴在椅背上。家长将五指稍屈,握成空拳,轻轻拍打孩子的背部,促使痰液排出。但是拍打力量不要过大,以孩子没有感到不适为宜。但不要在饭后拍背,以免造成孩子呕吐。
位置:在颈部,胸骨上窝凹陷处。
手法:用食指螺纹面以顺时针方向,轻柔地揉搓30~50下,再突然稍微用力往下压,往往孩子就能吐一些痰出来。
位置:在两个乳头连线的中点。
手法:用食指或拇指螺纹面以顺时针方向,揉搓膻中穴,对排出孩子不上不下的痰有辅助作用。
位置:在环状软骨下方两边旁开1寸,也就是喉结下方的气管软骨两侧旁开0.5厘米,两侧均为“咳嗽穴”。
手法:用食指和拇指的螺纹面轻轻地上下揉搓该穴,再突然按压,有助于让孩子把黏痰给吐出来。
材料
陈皮3g 茯苓10g 芡实10g 南杏仁5g
做法
这四味药材皆可用,也可以选其中一到三味,轮换着来给孩子煲水、煲粥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