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孩子的生理特点是“儿为虚寒”,即孩子虽然生机蓬勃、发育迅速,但阳气不足,是虚寒体质,需要补充阳气。
在中医儿科学相关教材中有关于儿童生理特点的两个学说——“纯阳”学说和“稚阴稚阳”学说。“纯阳”学说是宋代《颅囟经》里的观点,它指出儿童具有“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特点。“稚阴稚阳”学说是清代吴鞠通的学术观点,它主要是说孩子的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即“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这两个古代学说从不同层面描述了孩子的生理特点。我在临床实践中,根据孩子的生理特点,得出孩子的体质是虚寒的结论,因此我提出“儿为虚寒”这一观点。那么,怎样来理解“儿为虚寒”呢?“儿为虚寒”与古代医家的“纯阳”学说、“稚阴稚阳”学说会不会有冲突呢?
“儿为虚寒”意思是说,孩子一出生就是虚寒之体。“虚”字是“寒”的定语,“儿为虚寒”就是孩子生出来就是寒的,但这个“寒”是“假”的,这是因为孩子出生的稚阳不足,稚阴的相对过亢导致的。
有人会说,古代医者不是说孩童是“纯阳”吗?你怎么说他是寒呢?
前面已经提到,“纯阳”的意思是孩子“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指的是孩子充满活力的生理特点,并非指孩子的阳气很旺盛。
古代医家认为,孩子是体禀少阳,孩子的阳气是幼稚的,它不如成年人的壮阳,也就是我们说过的“孩子是少阳,成年人是太阳”的道理。成年人的阳气是比较壮实成熟的,孩子的阳气是充满活力的。此外,吴鞠通所说的“稚阴稚阳”,其阳气也是幼稚之阳气,并不是说由于孩子是“纯阳”,就等同于孩子的阳气很盛,或者是“有阳无阴”。其实,孩子的阳气是幼稚的、不成熟的,虽然它是充满活力的阳气,但又是不成熟的阳气。
而且相比之下,体内的稚阴要盛于稚阳,孩子的阳气比阴气更幼稚,所以孩子看起来更偏虚寒。但这个“虚寒”是假的,是阳气相对不足、阴气相对过盛导致的,所以护理孩子的正确方法,就是时刻呵护他不足的阳气,简单理解就是应该适当地给孩子补充阳气。在临床中很多家长经常讲,他们从来不敢给孩子吃“热气”的东西,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孩子总是上火。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正确认识孩子的生理特点。
家长通常认为孩子“上火”的那些特征,其实并不是上火,往往是孩子的阳气不足,消化功能不好,体内积滞化热导致的,故正确的做法是及时地纠正孩子的饮食喂养方式,给孩子减轻肠胃负担,有积食时给他吃消食导滞的食疗方及药物,而不是一味喝凉茶或服用清热解毒的药。这是很多家长经常犯的错误,也正是因为没有正确理解孩子的“纯阳”“稚阴稚阳”导致的。作为家长或医者,要知道孩子的身体特点是虚寒体质,要知道孩子的阳气是幼稚的,要时刻顾护他不足的阳气,这对用药、饮食,甚至是孩子疾病的防治都有很大的益处。
有一次,我和一位家长说,他的女儿是虚寒体质,并和他解释了“虚寒”的意思。女孩的父亲说道:“能不能这样理解,虚寒的意思就是蜡烛刚刚开始燃烧的那种状态?”我觉得这个比喻是对“虚寒”很好的描述。
蜡烛初燃的时候,火焰看起来很旺,但是它没有充分燃烧,是不稳定的火焰,这时候有点风吹草动,就很容易熄灭,孩子的“虚寒”就是这样。所以应该时刻呵护孩子的阳气,适当地给他吃点热性的东西,比如,在孩子消化好、没热气上火的时候吃点姜、葱、蒜等比较温热的东西,对孩子的生长发育和防病治病都是有较大帮助的。这就是我对孩子生理特点的一个独到见解。
一些成年人也有偏虚寒的体质,这类成年人通常就会表现为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自汗、脉虚无力等。
由于孩子是生机勃勃、向上生发、跳跃灵动的,所以不常出现成年人的这些表现。但是孩子的另一特点是“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腑的功能是很稚嫩的、不成熟的、相对较弱的,家长可以学会辨识孩子是否偏虚寒,进而着手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