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生产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猪肉是城乡居民的重要食品。我国既是养猪大国,也是猪肉消费大国,生猪饲养量和猪肉消费量均占世界总量的一半左右。发展生猪生产,对保障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项国鹏等,2014)。自2018年非洲猪瘟疫情发生以来,我国生猪养殖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物安全的重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认可和重视,这对未来生猪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2021年全国生猪存栏量如图1-6所示,2017—2021年全国生猪出栏量如图1-7所示。2021年末全国生猪存栏量44 922万头,2021年全国生猪出栏量67 128万头,其中能繁母猪存栏量4 329万头。2018—2020年的非洲猪瘟对我国生猪存栏量、出栏量影响较大。
图1-6 2017—2021年全国生猪存栏量
图1-7 2017—2021年全国生猪出栏量
2018年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后,农业农村部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等多部门从不同方面出台17条硬措施支持生猪生产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2021年全国猪肉产量如图1-8所示。2021年在国家各部委的扶持下,中国猪肉产量急剧上升,2021年中国猪肉产量达5 296万吨,相比2020年增加1 183万吨,上涨幅度达28.76%。
图1-8 2017—2021年全国猪肉产量
我国是全球猪肉消费第一大国,猪肉是我国主要肉类消费品,在过去20年,我国猪肉年产量总体超过4 000万吨,占肉类产量的60%左右。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6—2020年全国猪肉消费量如图1-9所示。数据显示,2019—2020年我国猪肉人均消费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受非洲猪瘟影响,猪肉供应量下降,猪肉价格上涨。2021年我国生猪生产已快速恢复,但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已接近饱和,加之年轻一代消费习惯的转变和人口老龄化等因素,未来猪肉年均消费量增速或将放缓。
图1-9 2016—2020年全国猪肉消费量
我国生猪产量和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是养猪大国,但却不是养猪强国。行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足是目前我国生猪养殖行业最大的特点。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足带来的直接弊端是行业整体抗疫病、抗风险能力不足,容易导致生猪养殖行业出现剧烈波动,行业产能大起大落,形成“猪周期”。而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后,不单单是猪周期风险,防疫的常态化也让很多养殖主体无力承担巨大的投入。在这一背景下,许多有实力的养殖企业开始大量投入资金,对集团养殖场实施防疫升级改造,依靠技术和规模优势,实现了对疫情的有效控制,并且逐步走向“工业化封闭式、自繁自养自宰、集中饲养、就地屠宰、冷链运输”的现代化规模养殖模式。工业化封闭式保障了防控的稳定性;自繁自养自宰保障了体系配套的稳定性;集中饲养解决了效率与管理的痛点;就地屠宰使得疫情风险得到了就地控制;冷链运输更加保障了食品安全(黄毅,2021)。
目前,我国猪肉养殖业的行业整合呈现明显加速现象。500头以下小规模养殖户占比逐渐下降,而500~3 000头小规模养殖场占比大幅上涨,中等规模养殖场和大规模养殖场占比虽然也有一定幅度上涨,但涨幅不及小规模养殖场,随着环保要求变化和非洲猪瘟疫情常态化,500头以下小规模养殖户可能进一步退出养猪业舞台,养猪业将转向以规模化和集约化为主。历年中国规模化养殖占比情况如图1-10所示。
图1-10 中国规模化养殖占比情况
通过对生猪产业发展四大阶段特征的归纳,2000年以来,中国生猪产业环保政策经历了宽松期、收紧期、密集期和暴发期,迎来了绿色、安全、减排的大洗牌。本部分系统梳理环保政策相关条例如下(表1-1)。
表1-1 环保政策相关条例
续表
续表
从以上国家政策的梳理情况来看,我国通过政策引导和行政干预的方式,已让生猪养殖产业加速朝着“绿色、安全、节粮、减排”方向发展,同时养殖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程度将进一步加深。
根据《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与基期(2017—2019年的3年平均值)相比,未来10年猪肉产量将增长18.6%,年均增速1.9%。展望后期产量增速将明显放缓并趋稳,预计2029年生猪出栏73 918万头,猪肉产量达5 972万吨,分别较基期增长14.3%和18.6%,但受肉类消费结构变化影响和国内资源环境约束,未来我国猪肉年均总产量不会超过5 500万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十四五”)全国畜牧兽医行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到2025年国家将确保猪肉自给率保持在95%左右,猪肉产量稳定在5 500万吨左右,生猪养殖业产值保持在1.2万亿元以上(陈来华,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