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我国粮食中长期供需形势与应对的政策建议》分析,随着我国居民收入增长,畜禽、水产品消费增加,人均口粮消费逐步减少,饲料粮消费持续增长,其占比超过粮食总量的50%。从供需角度看,我国能确保口粮安全,但是饲料粮缺口较大,人畜争粮现象严重,进口依赖度高,导致饲料成本居高不下。2021年,中国粮食进口16 453.9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24.1%,其中大豆进口量为9 651.8万吨,占大豆总需求量的90%,进口大豆的80%被加工成饲料。随着畜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及居民消费进一步升级,我国饲料粮需求还将保持刚性增长。保障粮食安全,主要压力在饲料粮,促进粮食节约,重要潜力也在饲料粮。饲料粮的不足严重影响畜禽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亟待解决。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猪生产和消费国。2021年,我国生猪出栏67 128万头,猪肉产量5 296万吨,养殖量大,但平均成本与发达国家相比较高(如中国自繁自养模式的成本约15元/千克,而美国、巴西、加拿大成本约7.64元/千克),主要原因是饲料成本占养殖成本的60%以上,而豆粕、玉米等粮食成本占整个饲料成本的70%左右,因此,豆粕、玉米等的巨大消耗量导致的高额成本是造成我国养殖生猪成本较高不可忽视的因素。为此,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粮食节约行动方案》,提出加强饲料粮减量替代、助力粮食节约行动,降低养殖成本。充分挖掘利用杂粮、杂粕、粮食加工副产物等替代资源,加快推广低蛋白日粮技术,提高蛋白饲料利用效率,降低豆粕添加比例。
饲料原料加工或利用不充分会降低畜禽的消化吸收率,导致饲料不能被充分利用,进而使氨氮、臭味物质等排放增加。据统计平均每头猪向环境排放16.7千克氮(包括臭味物质),每只鸡排放0.29千克氮,造成环境污染严重。研究表明,饲料中60%的氮都以粪、尿、含氮臭气等形式排放,因此,过高的蛋白比例并不能增加动物的生长性能,反而降低氮利用效率;多余的氮被排泄出去,造成栏舍氨气等臭气浓度增加,影响动物健康,导致生产性能下降。因此,产业上急需要成本低、效果好、能真正落地实施的饲料原料预处理技术和低蛋白日粮技术。这些技术能够充分利用豆粕等高价原料的营养价值,从而降低使用量,减少环境污染。
此外,我国农业或农产品加工废弃物资源丰富、储备巨大,如丢弃不用则污染环境,若将其开发为非粮型蛋白饲料资源替代豆粕等饲料原料,这将是缓解我国饲料资源短缺与人畜争粮矛盾的一条有效途径。我国目前资源化利用的意识不强、一些加工替代技术落地实施效果差,致使许多原料未转化成标准化产品在畜禽养殖业中推广应用,造成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如能进行技术改进,将原料有效开发利用,至少可以替代10%的粮食饲料原料,缓解饲料资源短缺压力,降低养殖成本,还可减少废弃物向环境的输出,保护环境。
即使有了原料的保障,动物本身的健康状况、消化吸收功能也影响饲料利用效率及污染物排放,同时也影响畜禽产品品质。随着畜禽高密度、集约化、规模化养殖的发展,动物的福利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此外,温度骤变、意外刺激、通风不良、驱赶捕捉、免疫接种、分群断奶、分娩、饲料改变等各种应激因素也会影响畜禽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因此,十分有必要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调整畜禽健康状况,改善畜禽的消化吸收功能。在满足动物营养需求及平衡、维持低成本的基础上,开发并应用功能性饲料添加剂如益生菌、植物提取物、酸化剂、纳米材料等,并结合环境控制技术,可以间接降低养殖成本,同时改善肉品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对提高畜禽养殖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