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由成束的收缩基本单元——横纹肌纤维组成。大部分肌肉走行方向与收缩方向一致。肌纤维相互之间平行排列,结缔组织提供支撑。肌肉外部包裹增厚的结缔组织鞘,即肌外膜。肌外膜内部发出一些分隔构成肌束膜(即纤维-脂肪隔)。肌束膜包裹数股肌纤维后形成肌束。血管神经走行在肌束膜内,肌束膜内还包含有神经肌肉主行轴。肌束膜发出更细、更薄的分隔伸入肌束内,形成肌内膜,包裹每一根肌纤维(图1-9)。
肌肉末端可以延续为肌腱,或者附着到骨膜、腱膜或皮肤上。任何肌肉附着点处的阻力都很大,因为附着点处的牵拉力很容易转变成正切力。
因功能不同,肌肉的宏观形态各异。每一块肌肉至少有一个肌腹、两个肌腱,分别是起点和止点。肌纤维走向平行于人体长轴方向,如腹肌、头颈肌等。它们能承受一定的重量,适合长距离活动。而单羽、双羽、环羽结构的肌肉,如四肢肌肉等,能在短时间内承受更大重量。
超声能轻而易举地评估肌肉内部结构。在长轴切面上,肌外膜表现为肌肉外部厚2~3mm,连续性、无中断的高回声带,并逐渐延续为肌腱。肌束膜表现为高回声线性结构,分隔一股股连续的低回声肌束。
典型的羽状肌表现为肌束膜形成的分隔朝一个方向汇聚(
)。
:肌腱膜
图1-9 羽状肌长轴切面
典型的羽状肌在长轴切面上很容易辨认,表现为高回声纤维脂肪隔朝一个方向汇聚排列,中心腱膜表现为菲薄、高回声光带(图1-9)。
肌纤维走行方向的超声评估是检测羽状肌角度的重要参数。羽状肌角度指的是肌纤维走行方向与中心腱膜长轴(常与肌肉长轴方向一致)之间的夹角。不同功能的肌肉,夹角值不同。同一块肌肉,不同的功能状态(收缩/舒张),夹角值也会变化。
短轴切面上肌肉的声像图表现取决于超声切面与肌肉长轴是否正相交。一、二级肌束表现为不规则多边形,每条肌束被菲薄细长的高回声纤维-脂肪隔(肌束膜)分隔开(图1-10)。
在观察肌肉和肌腱时,为了避免低回声伪像的出现,超声束应尽可能垂直于要观察的肌肉或肌腱,否则因操作不当导致的伪像会误导缺少经验的操作者。
超声检查时还应在收缩和静息两种状态下,充分利用对侧肢体的肌肉做对比,并做主动和被动活动的比较,这样才能全面评估肌肉功能。
短轴切面显示多条肌束呈多边形排列,高回声肌束间隔膜将每条肌束分隔开
图1-10 短轴切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