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概要

“病机十九条”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是我国古代医家根据长期的医疗实践,将疾病错综复杂的发病机制加以归纳、分类而总结出来的条目,作为临证探讨病机的理论准则,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经过刘完素、张景岳等医家的阐发,“病机十九条”理论更趋完善。21世纪,时代面临六大类疾病的挑战,即:老龄化社会所带来的老年病、与医疗进步伴行的慢病、与经济发展伴行的全社会的代谢病、与社会节奏加快伴行的心理性疾病、药物不合理应用或滥用造成的医源性或药源性疾病,以及与交通出行发达伴行的全球性传染病。中医将在这些疾病的诊疗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仝小林教授根据当代疾病之新特点,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出“新病机十九条”。

“新病机十九条”的具体内容:诸型感冒,太卫胃表,皆属于膜。诸脏沉疴,屡感加重,皆属于痹。诸温内发,有表无表,皆属于伏。诸疹痒喘,嚏涕窍塞,皆属于敏。诸狂躁癫,痰瘀火毒,皆属于神。诸颤瘫痿,腰脊难挺,皆属于髓。诸扑抽哑,查无实变,皆属于癔。诸颓抑郁,易感易疲,皆属于霾。诸屑肤燥,窍干肢凉,皆属于燥。诸火郁阻,肤灼窍热,皆属于脾。诸脏纤化,久病久痛,皆属于络。诸寒湿郁,久治不愈,皆属于瘀。诸结癖瘤,菱形发病,皆属于郁。诸汗尿多,神耗阴伤,皆属于散。诸呆迟弱,四道虚损,皆属于老(老年病)。诸病缠绵,入络累脏,皆属于慢(慢病)。诸糖脂酸,上溢中满,皆属于浊(代谢紊乱性疾病)。诸眠焦躁,烦倦压抑,皆属于心(心理性疾病)。诸病乱投,百药杂陈,皆属于医(医源性、药源性疾病)。

1 诸型感冒,太卫胃表,皆属于膜

感冒是一种由于外界环境(温度、湿度)与人体环境之间的平衡被打破,所形成的温度、湿度差导致机体局部环境变化,或人体自身微生物产生变化而表现为不同部位、不同症状的发病过程 [1] 。感冒的病位在皮肤黏膜、呼吸道黏膜及消化道黏膜。黏膜的免疫功能下降,不能很好地保护机体,而使机体感染风寒邪气,即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至虚之处,乃客邪之所。感冒的起病主要有3条途径:皮肤黏膜的免疫功能低下,则走太阳之表,临床宜用葛根汤类方治疗。呼吸道黏膜免疫功能低下,则走卫分之表,以燥热作为发病基础,临床宜用银翘散类方治疗。消化道黏膜免疫功能低下,则走胃肠之表,尤其在暑湿季节,临床宜用三仁汤类方治疗;若在内湿的基础上,胃肠道黏膜感受风寒,临床宜用藿香正气散类方治疗。由于皮肤黏膜和呼吸道黏膜、消化道黏膜都是接壤的,临床感冒症状常“三表并见”。三表汤(葛根、生麻黄、川桂枝、羌活、金银花、桔梗、生甘草、藿香)为仝教授治疗“三表”合病之效方。

2 诸脏沉疴,屡感加重,皆属于痹

基于《黄帝内经》的“伏邪”和“痹病”理论,仝教授提出了“脏腑风湿”学说,即风、寒、湿邪通过五体而内传脏腑,或通过口鼻等官窍直中脏腑,久而伏留于脏腑,与痰瘀互结,后值外邪引动而反复发作或加重。因“脏腑风湿”而导致的疾病,仝教授称其为“脏腑风湿病” [2] 。《医宗金鉴》言:“三痹之因风、寒、湿,五痹筋、骨、脉、肌、皮……皮麻肌木脉色变,筋挛骨重遇邪时,复感于邪入脏腑,周同脉痹不相移。”由此可见,“痹病”不仅包括由风、寒、湿等邪气闭阻体表经络而形成的“五体痹”,还包括由风、寒、湿等外邪闭阻脏腑而形成的“脏腑痹”。痹病日久不愈,耗损脏腑正气,复感风、寒、湿邪,可使痹邪愈发坚固。因此,仝教授认为,由外邪引起而加重或反复发作的诸多疑难杂症多属于“脏腑风湿病”范畴(包括“脏腑痹”)。对于这类疾病的治疗,要在调治脏腑的同时,时时不忘透邪外出。

3 诸温内发,有表无表,皆属于伏

伏气温病是以发热为主症,从内而发的一类疾病,多指感邪后未即时发病,郁而化热,由于某种诱因而引发的疾病 [3] 。伏气温病最显著的特点是常有发热恶寒等表证,但却难寻表邪之因。例如,急性胆囊炎可因进食油腻而诱发,急性胰腺炎可因过量饮酒而引起,它们均可能与外邪无关。然为何见表证而无表邪? [4] 由于邪气伏藏于内,易积热化火,形成内热;里热由气分、营分、血分而出,波及于表,此时的表证实为内伤疾病表现于外之症状,由于邪气留伏所致。所以这类疾病的急性发作期,虽有恶寒发热等表证,然并非表邪所致,且很快出现类似温病气营两燔、气血同病或温热病的某些证候,难以治愈,甚至病情迅速恶化。临证治疗应抓住疾病本质,莫为表证障眼而用解表之药徒发其表,可从气营入手,直捣其穴,并精确辨明病位是在上在下,在营在血,抑或是在脏在腑。凡泌尿系感染、肺炎、肠炎、肾炎、过敏性紫癜、药疹等疾病急性发作,虽有表证出现,皆应注意从其本病治疗,以清里为主,里热一清,则表气自透,否则就易于舍本逐末。

4 诸疹痒喘,嚏涕窍塞,皆属于敏

过敏性疾病可自幼而发,亦可随年龄、环境、饮食的变化而逐渐出现,常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常在鼻、咽、支气管、胃肠、皮肤等不同部位发病。此类疾病多是在先天禀赋异常的基础上,邪正交争所致。此处之“邪”,多指各种变态反应的变应原(包括吸入性变应原、接触性变应原、食入性变应原),或机体阴阳失调所产生的病邪(自身免疫性疾病);“正”即为具有抗病、祛邪、调节能力的正气,多指人体的免疫力。在先天禀赋异常的基础上,机体表里不和,气血阴阳失调,则“邪”“正”交争,正不胜邪,影响脏腑气血运行和津液代谢,疾病始生,而肺、脾、肾虚是禀赋异常的主要基础。它一般分为免疫亢进和免疫低下两种状态。前者由于体内正气与邪气势均力敌,应激反应激烈所致,多见于体质较实者,治疗应以和解法为主,常用柴胡类方、桂枝类方治疗。后者多由于肺、脾、肾亏虚,抵御外邪无力,而致外邪侵袭,治疗应以温补为主,需益气固表、扶正,提高机体的抵抗能力,常以玉屏风散、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 [5]

5诸狂躁癫,痰瘀火毒,皆属于神
6 诸颤瘫痿,腰脊难挺,皆属于髓

顶焦包括神系(主司神志)与髓系(主司运动)两个部分。人的精神、意识、感觉及认知活动等,最根本的控制中枢在脑,故“脑主神明”,并非“心主神明” [6] 。何为脑主神明?《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神明者,意识、思维、觉悟、智慧是也。产生于脑,映射于五脏六腑……脑之体为髓,脑之用为神。髓赖气血以滋养,故心肺为之父母,非由心之独揽。” [7] 临床中许多精神、情志类疾病皆属于神系的病变:如邪犯顶焦,加之痰瘀火毒胶着,则表现为精神狂躁、不眠不休,甚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等症状;如痰浊蒙蔽清窍,则表现为悲忧欲哭、淡漠痴呆等症状。髓系主司运动,它主要包含现代医学的中枢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等。髓系功能失司所致疾病归属于中医的痿病、痹病等范畴,表现为肢体颤抖、瘫痪、痿软无力等症状。顶焦的病理状态主要表现为亢奋和不足,仝教授以刚柔辨证作为主要辨治法则。痉挛、强直、躁狂等亢奋性症状属刚证辨治范畴,可用三黄躁狂煎(天竺黄、生大黄、牛黄)等治疗;迟钝、瘫痪、无力等虚弱性症状属柔证辨治范畴,可用地黄饮子或四逆汤加减治疗。经络之病属刚痉者首选葛根汤;病在督脉、脊髓者,处方可加鹿茸片、乌头、牛脊髓等要药;中风所导致的肢体偏瘫、痿软无力等症状,可考虑应用大续命汤、小续命汤或补阳还五汤等治疗。

7 诸扑抽哑,查无实变,皆属于癔

临床上常见一些顽疾怪症,如患者突发晕倒,或抽搐,或突发声哑,或心前区疼痛,或呼吸困难等,反复发作,久治不愈,又难以查出器质性病变,这类病证皆可归属于癔症范畴。它们多因情绪刺激诱发或加重,或有长时间情志异常病史。情志变化与气密切相关,治疗此类癔症,除了“心病当用心药医”的治本之法外,还应注重调气与补脏腑虚损,并可配合针刺、放血、暗示等疗法。通过临床观察,我们发现白金丸(白矾、郁金)治疗癫狂、郁病效果颇佳,可视为本病的辨病方 [8] 。赵学敏《串雅内外编》摘录此方,命之为“截癫”方,治疗失心癫狂,“其效如神” [9] 。若伴有痰热扰神的表现,可合用黄连温胆汤或小陷胸汤;痰饮内停,可合用苓桂术甘汤;如发生癔症性晕厥,可用癔症晕厥丸(枯矾、广郁金、天竺黄)。

8 诸颓抑郁,易感易疲,皆属于霾

临床上患有抑郁症、易感综合征、疲劳综合征以及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多由于阳气不足、脏腑功能减退引起。此谓霾也,即一派晦暗、阴沉、衰落的阴霾之象,多为阳气虚弱的表现。阳气不足,则生机暗淡,气化、温煦、推动不行。取类比象、扶阳散霾为此类疾病的治疗大法,“离照当空,则阴霾自散”也。老年期抑郁症,病位在顶焦,神系、髓系不足为其本,属于阴证、柔证,治疗以“扶阳则阴霾自散,壮火则忧郁自除”为法则 [10] 。但实际运用中并不是一味强调扶阳,应根据证候或兼补肾阴、填精益髓,或兼以扶正培元、调畅气机,或顾护心、肝、脾等其他脏腑。淫羊藿、附子、人参为治疗老年期抑郁症的要药。淫羊藿大补命门(太阳),附子温肾壮火(阳光),人参大补元气(能量),临床用之有效。

9 诸屑肤燥,窍干肢凉,皆属于燥

燥证分为温燥与凉燥两种类型。温燥者热多水少,由于阴液亏虚而生燥热,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多属此类,养阴清热即为效法。凉燥者最难辨识,患者虽有燥象,但阴液并不亏虚,也并无伤津耗液之因,燥象多因阳气亏虚,冰伏热少,温化不及,故水液凝而不化,皮肤和诸窍失于润泽所致。患者表现为皮肤干燥脱屑、皲裂、四肢发凉、诸窍干燥等症,多见于老年干燥症患者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治疗若不问燥由何来,一概予以养阴,患者的症状非但不能改善,反愈发加重。故凉燥的治疗,当以温阳化气、活血通络为大法,乌头桂枝汤、黄芪桂枝五物汤、乌头汤等为治疗基本方。唯有细分温、凉之燥,审因论治,临床疗效才可大为提高。

10 诸火郁阻,肤灼窍热,皆属于脾

火郁之火,既非实火,也不同于阴虚火旺所致的虚火,而是阳气内郁之火。此处所指的阳气,为机体代谢产生的热能。火郁的临床表现多样:火郁在表,则见皮似火燎、瘙痒或疮疡;火郁在上,则或为结膜炎、鼻炎、耳炎、咽炎、唇炎等,或为甲状腺炎、淋巴结炎等。辨证要点有四:一为自觉发烫,但扪之不热;二为虽有火郁,但舌色不红;三为临床治疗按实火或虚火论治,皆不起效或效不明显;四为长期不愈,反复发作,病程较长。治疗应以《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记述的“火郁发之”为治疗总则。偏实者,予升阳散火汤,此方针对脾胃气虚程度较轻者;偏虚者,予补中益气汤,老年人、体型偏瘦者、小腹坠胀者使用;若介于两者之间,即脾虚兼有脾胃湿热者,多予升阳益胃汤 [11]

11 诸脏纤化,久病久痛,皆属于络

古籍中并无脏纤维化的描述,由于纤维化病位多在络脉,故可归属于中医的络病范畴 [12-13] 。脏纤维化一般病程较长,迁延日久不愈,会引起人体脏腑气血流行受阻,淤则瘀,久则化瘀入络,从而产生一系列络脉阻滞的病理变化。络脉瘀阻,不通则痛,日久化生痰瘀浊毒,甚或形成癥积,诚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所言:“久发频发之恙,必伤及络,络乃聚血之所,久病必瘀闭。”临床多以活血化瘀、通络的方法治疗脏纤维化。化纤散(三七粉、水蛭粉、生蒲黄、生大黄、炙黄芪)可作为治疗脏纤维化的辨病方。活血化瘀通络法贯穿于各治疗阶段,辛香、辛润药物走窜通络,藤类药物可活血通络,虫类药物可化瘀通络。扶助正气乃治疗络病的根本,化纤散中加入黄芪、白术、鸡血藤等药,气化恢复,络中气血运行方能畅行无滞,络中瘀阻方能逐步祛除。

12 诸寒湿郁,久治不愈,皆属于瘀

在机体阳虚、抗邪无力的基础上,外界的寒湿等阴寒邪气既可侵袭体表,亦可通过口鼻等官窍侵袭脏腑。堆积于五体和/或五脏的寒湿邪气,可进一步耗损阳气。另外,由于寒湿邪气可痹阻气血的运行,故日久可形成停痰聚瘀,使机体形成“寒湿瘀”的内环境。克于经络,则使经络痹阻;克于脏腑,则成痼化毒;若寒湿瘀结,甚则成瘤、成癌 [14] 。临床许多疾病的寒湿瘀阻证均由此而发。而对于“寒湿瘀”类疾病的治疗,要点在于补充阳光,阳光足则寒湿自除矣,同时辅以活血化瘀。另外,气血、痰火、湿食等病理产物久聚蕴结,可形成“郁”的内环境。诸类“郁”证,日久亦可导致“瘀”的形成,“瘀”本身也可加重“郁”的程度。但因“郁”而成的“瘀”,多为“瘀热”,如某些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

13 诸结癖瘤,菱形发病,皆属于郁

甲状腺、乳腺、子宫(卵巢)之结节、痞块、癥瘕的发病具有相关性,即女性在这三个地方的一处出现结节、肿块、囊肿,其他两个地方也往往会出现伴随症状。由于四个点的位置连接起来类似菱形,故形象地称之为“菱形发病”。西医认为,三者发病均与卵巢分泌功能紊乱,尤其是雌激素分泌过多影响和刺激甲状腺细胞、乳腺组织和子宫平滑肌有密切的相关性 [15] 。女子月经为冲任二脉所主,颈部(甲状腺)、乳腺与胞宫通过冲任二脉的维系而上下连通,三者均处于足厥阴肝经的循经所过之处。肝气疏泄有度,冲任调和,则气血通畅。肝气不舒,气机郁滞,冲任失调,则气血凝滞。气滞、血瘀、痰凝,日久成积,常用疏肝解郁、化痰、活血、软坚散结之法,以求“郁者散之,虚者补之”。疏肝解郁,常用四逆散;化痰散结,常用夏枯草、浙贝母、生牡蛎;化瘀、破瘀,常用桂枝茯苓丸,或加三七、桃仁、三棱、水蛭;治疗子宫肌瘤,常用莪术配三七。

14 诸汗尿多,神耗阴伤,皆属于散

散是指人体气、血、精、津液等生命物质过度消耗、散失不收,以至于出现滑脱不禁的症状。阴伤者,如自汗盗汗、尿频遗尿、遗精滑泄等;神耗者,多见于急重症患者,出现心神耗散,以致真阴欲竭或阳气欲脱,阴阳不相维系之证。二者皆属于“散”的范畴 [16] 。治疗当以“散者收之”为法则,施以具有敛汗、缩尿、固精、救阴敛阳或回阳救逆等收敛固涩功效的方药治疗。具有代表性的收敛药物包括:敛精之芡实,敛气之山茱萸,敛汗之煅龙骨、煅牡蛎,敛尿之白果,敛神之酸枣仁,敛津之乌梅,敛心气之五味子,敛肺之诃子,敛肝之白芍。大剂量山茱萸(>60g)酸收作用极强,可作为救脱第一要药。敛气可以固脱,敛神可以回志,敛汗可救气阴,敛尿可治尿失禁。老年夜尿频多之症由于脾肾两虚、肾气不固、开阖失司引起,治疗应注重培补肾元,更需在补肾的基础上佐以收敛固摄、活血通络之品,缩泉饮可作为治疗夜尿频多的效方 [17]

15 诸呆迟弱,四道虚损,皆属于老(老年病)

老年期具有显著的生理病理特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肾气渐衰,逐渐出现衰老的表现。阳气从下渐衰于上,老从足起;阴精从上渐亏于下,精从脑衰。故善补阳者必补于肾,命火旺则足健;善补阴者必填于髓,脑髓充则神明。四道指气道、谷道、水道、血道,虚损多指不同程度的脏腑气血阴阳的虚衰,同时也伴有不同程度的病理产物,诸如痰浊、瘀血等的聚集。总之,物质匮乏(精)、能量不足(气)、信息失控(神)是老年病的三大特征,即精、气、神的不足。从西医内分泌的角度来讲,这是垂体、肾上腺、甲状腺、性腺等的功能不足。从中医来讲,这是精微不足、命门火衰、气机不利。中医防治老年病之根本目标是颐养天年,温补脾肾、扶正培元、调畅气机是治疗老年病的通则。中医治疗老年病,大多围绕平衡及中和而展开,在生理性平衡无法恢复时,应最大程度实现病理状态下的平衡。

16 诸病缠绵,入络累脏,皆属于慢(慢病)

慢病指一时难以治愈、病程较长或终身难愈的疾病,久病多虚、久病入络是慢病的主要特点。慢病之亏,是气血阴阳耗而渐亏,补亦需缓;骤补或过补,机体难以接受,轻则化火,重则损命。因此,在慢病的治疗上,峻补不若缓补,采用小剂量、多靶点、宽覆盖、蚕食的组方原则十分重要,治疗宜先调理脾胃,培育胃气,注意防变,树立患者的信心。在治疗方法的选择上,宜选用“围方”,宜丸散膏丹,宜采用蚕食策略,应用调补之法;如自觉治法准确,虽疗效未立竿见影,仍可守法守方,坚持长时间治疗。此外,慢病常常伴有痰、湿、浊、瘀、毒等病理产物,成为加重疾病的第二病因,作为治标之法,从清理病理产物入手,或可为本病治疗扫清障碍。

17 诸糖脂酸,上溢中满,皆属于浊(多代谢紊乱性疾病)

《素问·奇病论》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嗜食肥甘厚味,则伤及脾胃,导致脾胃壅滞,或脾虚失运,不能将精微物质输送到脏腑与四肢百骸,精微堆积,滋生病理之膏浊。“膏”即体脂,“浊”包括糖浊、脂浊、尿酸浊等。膏浊停聚于不同脏腑,变证丛生,表现为糖、脂、酸等的异常。膏浊病的病理中心在胃肠,核心病机是中满内热(脾瘅),开郁清热启脾为治疗之大法。若属肝胃郁热,治以大柴胡汤;属脾滞痰热,治以小陷胸汤;属肠道湿热,治以葛根芩连汤;属胃肠实热,治以大黄黄连泻心汤;属脾虚胃滞,治以泻心汤类方等 [18]

18 诸眠焦躁,烦倦压抑,皆属于心(心理性疾病)

中医所讲的心,应包括肉心和灵心两部分,即循环系统的心和精神系统的心,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和主神明。形伤血脉,多由血而及气,故肉心之病,重在调血脉;神阻气道,多由气而病血,故灵心之病,重在调情志。心理性疾病多指灵心之病,此类疾病多具有明确的病因,治疗应注重调神,同时配合疏肝、理气、潜镇、安神、清热等法。焦虑、烦躁引起的失眠,常用黄连温胆汤治疗;工作或学习压力大,用脑过多所致的脑阴不足型失眠,多使用黄连阿胶汤;心神不宁、心火亢盛于上而肾亏于下所导致的失眠,常用交泰丸,配伍酸枣仁、茯神、夜交藤等药物。另外,心理疏导法亦是治疗心理性疾病的重要方法。情志之病,郁而滞,滞而乱,乱而散。郁从何来?多由智慧不足也。智慧不够则想不开,故郁滞之所由生,而狂乱之所由成也。与患者谈话治疗,找准其根蒂,劝其调整心态、加强自我认知、提升自我能力等,往往一击中的,收到意想不到的治疗效果。

19 诸病乱投,百药杂陈,皆属于医(医源性、药源性疾病)

医(药)源性疾病是在防治疾病或其他医事活动中,由于诊断或用药不当而引起其他疾病,或加重原有疾病,或致伤致残,甚至导致死亡 [19]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新药物、新技术、新器材不断涌现,医(药)源性危害也越来越突出。中医药在防治医(药)源性疾病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如中药能很好地减轻癌症放疗、化疗后的并发症等。医者应高度重视医(药)源性疾病的防治,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医(药)源性疾病对患者的伤害。首先应做到准确诊断,对证下药,这是防治医(药)源性疾病的有效前提;还要遵循整体观,针对疾病、病证、症状及病因等多重因素整体用药,对药剂进行合理配伍,从而避免现代医学的负面影响 [20]

以上是对仝教授提出的“新病机十九条”的简要释义。“病机十九条”是《黄帝内经》病机理论的核心内容,仝教授提出的“新病机十九条”采用了《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的“诸……皆……”的形式,虽言病机,实则比病机的内容更为丰富,多是对疾病规律的精要概括,以治疗当代疾病为主,可反映当代老年病、慢病、多代谢紊乱性疾病(脾瘅)、心理性疾病与医(药)源性疾病的特点。他提醒医者在临证过程中,除了注重辨证论治以外,应更加关注辨病与对症治疗,多参考西医关于病理生理特点的研究成果,抓住疾病的内在规律,在治疗上找到靶点,从而提高临床疗效。同时,他对一些疾病提出了新的治疗理念及新的思考,医者可结合临床实际情况,灵活加以运用。

参考文献

[1] 刘佩军.关于普通感冒发病机制的新思考[J].医学争鸣,2015,6(3):33-37.

[2] 仝小林,刘文科,田佳星.论脏腑风湿[J].中医杂志,2013,54(7):547-550.

[3] 仝小林,李平.中医博士临证精华[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4] 单书健,陈子华.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外感热病卷:上[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73.

[5] 仝小林,刘文科.论过敏性疾病的中医药治疗[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5(5):8-10.

[6] 仝小林.论四焦八系理论体系及其临床价值[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4):357-359.

[7] 仝小林.维新医集:仝小林中医新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8] 周强,夏乐,吴笛.仝小林运用白金丸治疗癔病3则[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6):91-92.

[9] 赵学敏.串雅内外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10] 周强,张家成,赵锡艳,等.仝小林教授治疗肝硬化经验[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6(9):741-743,762.

[11] 王涵,周强,顾成娟.仝小林教授运用三升阳方的经验[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5):743-744,753.

[12]吴银根,张天嵩.络病理论指导肺纤维化中医证治探析[J].中医药学刊,2005,23(1):14-15,19,123.

[13] 刘为民,姚乃礼.络病理论与肝纤维化关系探讨[J].中医杂志,2003,44(2):85-87.

[14] 韩耀巍,王学岭.寒凝血瘀证实验及临床研究近况[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8(3):167-168.

[15] 丛萍.外周血雌二醇水平与同时患有甲状腺结节子宫肌瘤和良性乳腺疾病之间的关系[D].济南:山东大学,2009.

[16] 鲁明源.“散者收之”的病机与临床应用探讨[J].山东中医杂志,2009,28(6):371-372.

[17] 李洪皎.仝小林诊治夜尿多经验[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7,23(3):185.

[18] 仝小林,姬航宇,李敏,等.脾瘅新论[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8):988-991.

[19] 马丽,戴铭.医源性疾病的中医防治[J].中医文献杂志,2014,32(1):35-37.

[20] 邢哲斌,邢文台,邢文华.中医重视医源性疾病的防治[J].中医杂志,2007,48(7):667-668.

(逄冰) 8/xYUmO5ZSqNEMIPCISUfcW05L+R/Ff2Kk6YlVx30ND1rZdofmYYpSfljGs+hTI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