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国医学发展史,中医新的历史变革时期已经来临!其标志是:适应当代医疗的教育体系已臻完善,借助于现代科技的若干个国家级五年计划已取得诸多成果,以现代医学为依据的分科诊疗体系已经形成,前所未有的多学科交叉渗透和多途径发展模式已初具规模。因此,我们有理由说:中医的大变革时机已经成熟。这场变革,可能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的变革都要广泛而深刻。那么,变革、维新的目标是什么呢?我用8个字概括:承载、开放、创新、融合。变革、维新的抓手又是什么呢?那就是重新构建中医诊疗体系和以提高疗效为目标的方药量效关系研究。如果以目标为体,以抓手为翼,那就是一体两翼。
时代的推动,是中医发展最强大的动力。21世纪,老年病、慢病、代谢病、心源性疾病、医(药)源性疾病和突发瘟疫在疾病谱中的比例不断攀升,这将会使中医有机会重新回到医学的主流和前沿。面对这些带有时代特征的疾病,中医需要重新梳理和总结。这就是“新病机十九条”产生的时代背景。诸型感冒,太卫胃表,皆属于膜,强调了三种感冒之共性;诸脏沉疴,屡感加重,皆属于痹,强调了风、寒、湿是伏邪的重要组成部分;诸温内发,有表无表,皆属于伏,强调了内伤伏气温病的临床特征;诸疹痒喘,嚏涕窍塞,皆属于敏,强调了过敏性疾病的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诸狂躁癫,痰瘀火毒,皆属于神,强调了神系疾病要与心系疾病区别看待;诸颤瘫痿,腰脊难挺,皆属于髓,强调了髓系疾病的独立存在性;诸扑抽哑,查无实变,皆属于癔,强调了癔症的纷繁复杂性;诸颓抑郁,易感易疲,皆属于霾,强调了“给点阳光”的特殊治法;诸屑肤燥,窍干肢凉,皆属于燥,强调了凉燥与温燥的鉴别诊断;诸火郁阻,肤灼窍热,皆属于脾,强调了火郁发之的特殊治法;诸脏纤化,久病久痛,皆属于络,强调了脏器纤维化的治疗大法;诸寒湿郁,久治不愈,皆属于瘀,强调了寒、湿、瘀在顽固性疾病当中的地位和作用;诸结癖瘤,菱形发病,皆属于郁,强调了女性特殊的菱形发病特征;诸汗尿多,神耗阴伤,皆属于散,强调了补气收敛法;诸呆迟弱,四道虚损,皆属于老(老年病),强调了老年病的自然衰老属性;诸病缠绵,入络累脏,皆属于慢(慢病),强调了慢病是21世纪的主流疾病;诸糖脂酸,上溢中满,皆属于浊(代谢紊乱性疾病),强调了过食肥甘、中满内热是代谢性疾病的源头;诸眠焦躁,烦倦压抑,皆属于心(心理性疾病),强调了心理性疾病在当今社会的普遍性和高发性;诸病乱投,百药杂陈,皆属于医(医源性、药源性疾病),强调了要高度重视医源性、药源性疾病。
我早年师从首批国医大师李济仁先生学习《黄帝内经》。其中之“病机十九条”内容宏富,高屋建瓴,凝练抽提,深刻地影响了我。随着时代的变迁,疾病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理法方药量也随之而变化。“新病机十九条”正是在对当代疾病新认识的基础上加以抽提凝练而成,虽不能全面勾勒,但可初绘时病之轮廓,虽不能尽述病源,但可以举一反三。需要说明的是,本书包含的处方等内容可能涉及穿山甲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药材,这类药材在文中未做删除,仅供读者参考,请读者遵守野生动物保护的相关法规。
在此书出版之际,我要特别感谢我的《黄帝内经》老师李济仁、陈玉峰、秦德平、阎洪臣等老先生,正是他们的启蒙,带我走进了《黄帝内经》的宝库。同时,还要感谢杨映映、宋斌、逄冰、沈仕伟、郑玉娇、李青伟、王青、吴学敏、顾成娟等一大批我的学生,是他们的推动,使我辑成此书。感谢广东科技出版社的曾永琳编辑对此书出版所付出的辛劳。感谢胡镜清先生、胡树毅先生,感谢他们对“新病机十九条”系列论文发表的支持。感谢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仝小林学术传承工作室对此书出版所给予的帮助。
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9年9月17日于知行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