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气不足,邪气内驻,是伏邪致病的必要条件。因而伏气温病的形成亦与病邪侵袭和邪气伏藏密切相关。其中病邪侵袭既可导致邪气伏藏,亦可以引动伏邪,进而诱发疾病。邪气伏藏则是伏气温病发生的关键。因此对于伏气温病的治疗,需内外兼攻 [11] ,既要内除伏气,又要外透表邪。
伏气温病,起病即表现为里热证候,病由内而发,或波及卫分而伴有表证,或不见表证。如慢性感染性疾病急性发作、过敏性紫癜 [12] 、药疹等,初起即表现为里热证候,故治疗以清里热为主。根据其病性的不同,兼有湿热者以清热利湿为法,兼有血热者以清营凉血为主,兼有胃肠实热者以通腑泻热为主。临床常用的方剂有三仁汤、黄连解毒汤、清瘟败毒饮、清营汤、犀角地黄汤等。
伏气温病可由外感六淫邪气而引动,里热蕴蒸波及于表亦可出现表证相关证候。外透表邪一方面是祛除在表之邪气,以防其与内热互结,形成缠绵之势。如慢性炎症性疾病多由外感诱发,治疗时既要清里热以治本,又要解表邪以除诱因。另一方面是透热外出,里热或在脏腑,或在血营,透热外出,可使其外达于表,给邪以出路。如高热伴周身皮肤红疹,属于热入营血分,波及气分,治疗时常在清营凉血药物的基础上加金银花、连翘等清透之品。
辨别伏邪的病位有利于指导治疗。伏邪根据其性质及特点或潜伏于脏,或潜伏于腑,如扁桃体、胆囊、肾脏等,用药选择上可根据脏腑的不同而有所偏重,如泌尿系感染可用八正散,化脓性扁桃体炎可用防风通圣散。而发病即见高热、红斑、咳血、便血等气分、营分、血分证候者,说明邪气潜伏于气分、营分、血分,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流行性出血热等,用药选择上多用清营凉血之品,同时加用金银花、连翘等透邪之品。
伏邪潜伏,可耗伤人体正气,而疾病的反复发作亦是正气和邪气相互斗争的结果。因此,对于病程久、反复发作、病势缠绵者,要考虑到患者正气的虚弱,治疗上要注意运用益气养阴之品顾护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