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 病机阐述

“伏气温病”理论首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金匮真言论》亦言“夫精者,身之本,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8] 。晋代王叔和在《伤寒论·伤寒例》中言:“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此即为后世的“伏寒化温”学说。明代医家汪机,在伏邪温病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新感温病的概念 [9] 。至清代,伏邪的概念得到了扩充,如刘吉人在《伏邪新书》中言:“感六淫而不即病,过后方发者,总谓之曰伏邪。”他指出六淫邪气潜藏于内,过时而发均为伏邪 [10] 。《王氏医存》曰:“伏匿诸病,六淫、诸郁、饮食、瘀血、结痰、积气、蓄水、诸虫皆有之。”它将伏邪的病因从外感六淫扩充到一切潜伏而不即病的致病因素。因此,《中医大辞典》将伏邪定义为: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

仝教授指出“伏气温病”是机体在受邪后未及时发病,邪气潜藏,郁而化热,或者机体脏腑失调,以致痰、热、瘀等病理产物(包括病原微生物、肿瘤、结石等停留于人体内的病理产物或代谢产物)聚而生热,潜藏于内。在人体正气尚足时,伏邪潜伏体内,正邪相争,正气尚可压制邪气,故邪伏而不发。而当机体再逢外邪侵袭、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因素时,正气受损,不能制约邪气,邪气由内而发,由于邪气郁结日久,故初发即表现为里热证候。

杨栗山在《伤寒温疫条辨》中言:“发热恶寒恶风,头痛身痛,项背强痛,目痛鼻干,不眠……在温病,邪热内攻,凡见表证,皆里证郁结,浮越于外也,虽有表证,实无表邪,断无正发汗之理。”由于邪气伏藏于内,易积热化火,形成内热,由气分、营分、血分而出,波及于表,此时的表证实为内伤疾病的外在表现。因此这类疾病的急性发作,虽然有恶寒发热等表证,然非外邪所致,而且这类表证往往很短暂,很快就出现气分、营分、血分的证候。临证辨治本病,需抓住疾病本质,莫为表证障眼,勿用辛温类解表之药发表,以免助火。而应从气分、营分入手,直捣其穴,并精确辨明病位是在脏、在腑、在营、在血、在上、在下。因此,凡泌尿系感染、肺炎、肠炎、过敏性紫癜、药疹等疾病急性发作,虽有表证,皆应注意从其本病治疗,以清里热为主,里热一清,则表气自透。 c2AjCRe1IxWBYImbeDrBctEd8oiexZmEkHnCpm1uJ2gHwIjDcZwPKN1rEgmX2AS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