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 疾病概述

“伏气温病”理论本用于指导治疗春温、冬温、伏暑等传统的伏气温病,这些疾病的发作往往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仝教授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指出“伏气温病”理论也可用于指导慢性感染性疾病的急性发作、过敏性紫癜、药疹等疾病的治疗,而这些疾病的发作一般不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如慢性胆囊炎可因过食油腻而急性发作。其中常见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包括慢性扁桃体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胰腺炎、慢性盆腔炎、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 [1] 、慢性心肌炎 [2] 等。慢性感染性疾病初次发病多由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直接感染机体而产生慢性炎症,此后机体常因外感邪气、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劳累等因素而使该病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当它再次发病时,多起病突然,初期即见高热,或伴有寒战、口干口苦、心烦急躁、小便黄、大便干结、舌质红、舌苔黄等里热壅盛的证候。但其所表现出的高热或寒战并非表证之高热寒战,而是里热及表所致,此时若不加深思而误以表证论治,给予辛温解表药物,则为火上浇油,可加重病情。此类疾病在发病初期,或有表证,或无表证,但不管有无表证,皆以清里为要,兼以透表散热。

“伏气温病”理论亦广泛应用于免疫相关性疾病、传染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如干燥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艾滋病、乙肝 [3] 、流行性乙脑、流行性出血热、白血病等。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以免疫性炎症为突出表现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红斑、高热,全身关节疼痛、变形,后期可累及消化系统、血液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循环系统等全身多个系统,最终可导致死亡。它发病急骤、传变迅猛,初起即见高热、面部红斑等气营两燔之象 [3-5] 。再如流行性出血热,它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由感染出血热病毒引起,潜伏期一般为2~3周,其临床表现为起病急,伴有高热,常有头痛、腰痛,脸、颈、上胸部发红等特点,重者可有烦躁、谵语等神志改变,或伴有皮肤瘀点、咳血、尿血、便血等出血的危重证候。其病初起即见里热证候、邪热充斥于气分、营血分 [6] 。再如艾滋病,它是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入侵人体之后,悄悄潜伏在靶细胞中,在一定时期内,感染者的免疫防御系统尚未遭到严重破坏,故不发病。随着免疫系统的不断破坏,最终导致严重的免疫缺陷,并发大量的机会性感染。正气不足、外邪入侵并潜伏体内是病邪潜藏的必要条件,邪气内伏,正邪相争,正气渐耗,正不胜邪,即发为本病。本病具有较长的潜伏期,邪气伏藏于内而不发,待到一定时间后,方显症状。而本病初起即表现为发热、皮疹、咳血、便血等邪入营血的证候,或由外感邪气、情志不畅、劳倦等因素诱发 [7] JzmICfdImD0PKQ76yfWYNy1ICzvS2Nm2NIb0nKqqLEd2sjrNsdOO/dmdxwjg7IG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