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六 验案举隅

(一)升降散加减治疗IgA肾病

郭某,男,32岁。主诉:反复蛋白尿,血尿,咽痛1年余。患者因反复蛋白尿,行肾活检而确诊为IgA肾病,就诊时24h尿蛋白定量为3.6g,血肌酐(SCr)127μmol/L,血尿酸(UA)544μmol/L,血清总胆固醇(TC) 5.38mmol/L,甘油三酯(TG)2.29mmol/L。刻下症:咽痒、咽痛,时有腰酸、乏力,大便偏干,2日1次。舌苔黄厚微腻,脉稍滑数。

【诊断】

西医诊断: IgA肾病。

中医诊断: 肾痹。

中医辨证: 风湿伏肾。

【治疗】

治法: 透邪疏络。

处方: 升降散加减。

蝉蜕9g,僵蚕9g,生大黄9g,生黄芪30g,金银花30g,赤芍30g,水蛭粉3g(冲服),丹参15g,雷公藤15g,生甘草15g,荷叶15g,威灵仙15g。

此方加减服用1年,咽痛消失,24h尿蛋白定量降为0.66g,UA 429μmol/L,其余指标均降至正常范围。

【按语】

IgA肾病之蛋白尿、血尿,常因上呼吸道感染而加重,尤其是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此因邪伏肾络,新感牵动伏邪所致,当从脏腑风湿辨治。辨治之法,必攘外安内。主方升降散出自杨栗山的《伤寒温疫条辨》。原方中僵蚕、蝉蜕祛风解痉,宣阳中之清阳;大黄、姜黄荡积行瘀、清邪热,降阴中之浊阴;又加黄酒为引,蜂蜜为导。两两相伍,一升一降,可使阳升阴降,内外通和,而温病表里三焦之热全清。本例病案用升降散以透邪外出;生黄芪、丹参、生大黄和水蛭粉组成肾浊方,补气通络,消尿蛋白疗效显著;雷公藤对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特殊疗效;威灵仙则为降尿酸之“靶药”。此外,临证中亦常加金银花、冬凌草以控制反复的咽炎、咽痛;水肿者,用麻黄加术汤加减;气虚者,用玉屏风散补气托邪。临证之时,切勿见尿蛋白增多即固涩,勿见血尿加重即止血。应审证求因,所谓“透出一分邪气,便有一分胜算”。

(二)从脏腑风湿辨治颅内肿瘤

吴某,男,62岁。主诉:头晕伴喷射状呕吐1个月。患者发病前反复感受寒邪,1个月前出现头晕呕吐。北京某医院诊断为左桥小脑角占位,因无法手术,遂求诊中医。刻下症:头晕困重,伴喷射状呕吐,咳嗽,咯吐白黏痰,额汗多,失眠。舌苔白厚腻,脉弦滑。核磁共振(MRI)显示:左桥小脑角占位,血管网状细胞瘤。

【诊断】

西医诊断: 左桥小脑角占位,血管网状细胞瘤。

中医诊断: 头晕。

中医辨证: 寒湿伏脑,痰瘀互结。

【治疗】

治法: 祛风散寒,化痰通络。

处方: 三生饮加减。

生麻黄20g,胆南星30g,附子15g(先煎2h),清半夏50g,土鳖虫30g,蜈蚣4条,全蝎9g,广郁金30g,枯矾15g,三七12g,天麻15g。

一剂药分4次服用。服上方14剂,头晕、呕吐减轻约50%,出汗减少。上方加减,继服药1个月,喷射状呕吐已停止,头晕基本消失,咯痰减少。调整处方,研粉服用,巩固治疗。

【按语】

追本溯源,病之初起与外感风、寒、湿邪有关,当从脏腑风湿辨治。风池、风府为对外之门户,头部肿瘤常有感受外邪史。处方以三生饮加减。三生饮由天南星、川乌、附子组成,为治疗原发性脑瘤之常用基础方,取其温散大寒之功著,临床常用炮制品,以保证用药安全。生麻黄重用至20g,解表散寒之力大,以散脑中伏留之寒湿邪气。《神农本草经》明确指出麻黄具有“破癥坚积聚”的功用,生用者破散之力更甚。清半夏重用至50g,以取其止呕化痰散结之功。矾金丸由枯矾和广郁金组成,为消痰之峻剂。虫类药则有通脑络、化瘀滞之功效。此外,祛除顶焦伏寒伏风,亦可选防风、白芷、羌活、细辛、荆芥等祛风解表散寒药。

(三)自拟“免疫方”加减治疗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

马某,男,48岁。糖尿病3年余。患者3年多前因出现口渴、多饮、易饥、消瘦,查随机血糖23.9mmol/L,胰岛素自身抗体检查: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确诊为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曾口服二甲双胍、阿卡波糖、格列美脲,服药后因胃部不适而停药。后自服降糖保健品,现空腹血糖(FBG)控制在8~9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lc)7.7%。刻下症:乏力,口臭,大便黏滞不爽,伴臭秽难闻,小便黄。舌苔滑腻,脉滑数。

【诊断】

西医诊断: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

中医诊断: 消渴。

中医辨证: 湿热内蕴,内有伏邪。

【治疗】

治法: 清热利湿,兼散伏邪。

处方: 自拟“免疫方”合葛根芩连汤。

雷公藤15g,五味子15g,生甘草15g,葛根72g,黄芩27g,黄连27g,干姜4.5g,鸡血藤30g,炒杜仲30g。

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1次。上方加减治疗3个月后,患者查HbAlc 6.1%,胰岛素自身抗体检查:ICA(-),IAA(-),GADA(-)。守法守方,现患者仍在门诊定期复诊,单服用中药汤剂,病情稳定。

【按语】

雷公藤为祛风除湿止痛药,同时具有免疫抑制、抗炎、抗肿瘤作用,临床常用于治疗甲状腺抗体升高、肾小球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应用时常配伍五味子、生甘草以减轻其毒性,组成自拟“免疫方”,调节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此外,雷公藤可与鸡血藤、夜交藤、青风藤、海风藤、络石藤等藤类药配伍使用,能增强通络活血作用。本例患者症见黄腻苔、臭黏便,辨为肠道湿热证,故用葛根芩连汤清热利湿、降糖。此外,在临床中,我们发现1型糖尿病初发者,多有反复外感的病史,病由外感引动,透邪外出可延缓胰岛功能衰退的进展。

(四)从脏腑风湿辨治脊髓空洞症

张某,女,38岁。因“小脑下疝,颈椎脊髓空洞(第2、第3、第4节)”就诊。现病史:患者因反复感冒,手脚麻木半个月于当地医院就诊,脊椎MRI显示小脑下疝,颈椎脊髓空洞。诊断为小脑下疝,颈椎脊髓空洞症。未予治疗,建议病情加重后行手术治疗。刻下症:手足麻凉,头蒙,眠差,醒后难入睡,胃胀,下腹隐痛,纳可,大便日1~2行,质稀不成形,量少,小便可。舌淡,苔黏腻,脉略滑。

【诊断】

西医诊断: 小脑下疝,颈椎脊髓空洞症。

中医诊断: 脑痹。

中医辨证: 寒湿伏于髓。

【治疗】

治法: 祛风散寒,解肌除痹。

处方: 葛根汤加减。

葛根30g,生麻黄6g,川桂枝15g,白芍15g,鸡血藤30g,川芎15g,黄芪45g,大枣9g,鹿茸粉1.5g(分冲),牛脊髓粉3g(分冲),生姜9g。

服上方1个月,手部麻木缓解80%。以上方加减服用1年后,MRI显示颈椎脊髓空洞有所缩小,病情稳定。

【按语】

本案属于顶焦髓系范畴,因素有阳气亏虚,复因风、寒、湿邪所侵,致使气血不畅,寒凝血滞,以致脊髓空虚,发而成痹。葛根汤可散寒祛邪,为顶焦髓系的重要方剂,其中葛根可根据病情重用至120g,它能解肌除痹,祛除骨髓之风、寒、湿邪。凡督脉之病,皆可使用葛根疏散颈肩部的肌肉,通阳气。合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可益气通络。现代药理研究也显示,葛根、桂枝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循环的作用。鹿茸粉和牛脊髓粉则能补肾填髓。诸药合用,运肌肉之气血津液,生髓除痹。

(五)从脏腑风湿辨治免疫性肺间质纤维化

邹某,女,46岁。患者因免疫性肺间质纤维化1年就诊。服用醋酸泼尼松龙片每次50mg,每日1次;环磷酰胺每次100mg,每日2次。刻下症:反复感冒,咳嗽,咳少量白色痰,流清涕,气喘,气短乏力,心悸,眠差,易醒,纳可,二便调,鼻头红,上鱼际皮肤潮红伴瘙痒。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诊断】

西医诊断: 免疫性肺间质纤维化。

中医诊断: 肺痹。

中医辨证: 寒湿伏肺。

【治疗】

治法: 散寒除湿,扶正化瘀。

处方: 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射干麻黄汤加减。

生麻黄6g,炙麻黄6g,射干15g,川贝母9g,黑附片30g(先煎12h),细辛3g,五味子15g,苍术15g,黄柏15g,薏苡仁30g,苦参15g,水蛭粉3g(分冲),桃仁12g,三七12g,半夏15g,化橘红15g,黄芪30g,杏仁9g。

服药1年,咳喘明显减轻,醋酸泼尼松龙逐渐减量至每次13.75mg,每日1次。后以上方为基础制成水丸,每次9g,每日2次,继服1年后,撤掉激素,咳喘消失。其间偶有感冒后咳喘发作,则改丸为汤,缓解后用丸剂。

【按语】

本例患者虽属自身免疫性疾病,但是考虑发病之始反复外感风、寒、湿邪,肺中留有伏邪,治疗时应不忘透邪。本案治疗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温阳散寒,射干麻黄汤解痉平喘,治之妙在生、炙麻黄的选择,炙麻黄平喘,生麻黄则起透邪之功。患者肺部病本为寒,而激素治疗后又有化热伤阴之象,故全方寒热并用: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去肺之寒;黄柏、薏苡仁、苦参则兼清利湿热;配伍水蛭粉、三七、桃仁活血化瘀,抗纤维化;黄芪益气健脾,使邪而不伤正。

(六)从脏腑风湿辨治强直性脊柱炎

王某,女,25岁。主诉:腰骶、双髋关节疼痛8年。外院明确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一直服用柳氮磺胺吡啶片,引起白细胞下降。刻下症:腰骶、双髋关节疼痛明显伴有麻木,晨僵明显,肌肉酸痛,感寒则加重。夜寐多梦,多噩梦,性急,易怒,易疲劳,皮肤易瘀斑,关节怕风,汗出多。舌苔厚微腻、底瘀,脉沉细弱,右尺偏弱。

【诊断】

西医诊断: 强直性脊柱炎。

中医诊断: 痹病。

中医辨证: 寒湿留驻,日久阴虚生热。

【治疗】

治法: 散寒化湿,滋阴清热。

处方一: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生黄芪30g,川桂枝9g,白芍15g,鸡血藤30g,狗脊30g,炒杜仲30g,骨碎补30g,补骨脂30g,阿胶珠9g,龟板胶9g(烊化),鹿角胶9g(烊化),黄柏15g。

处方二: 九分散加减。

生麻黄0.2g,制川乌0.3g,制乳香0.2g,制没药0.2g,制马钱子0.1g。

处方二药物打为散,用处方一汤剂送服,每次1g,每日3次。服药3个月,腰骶疼痛、肌肉酸痛皆明显减轻。改服水丸,随访至今平稳。

【按语】

本患者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本为寒湿伏于脊柱,湿流关节,阻滞不通,引起腰骶、双髋关节疼痛伴麻木,感寒复发,符合脏腑风湿之表现。但由于病情日久,久病入络,湿郁化热,而出现虚热之象。治疗以黄芪桂枝五物汤为主方,益气通络,辅之以狗脊、炒杜仲、骨碎补、补骨脂补肾强筋,配伍阿胶珠、龟板胶、鹿角胶、黄柏滋阴养血清热。九分散出自清代费山寿的《急救应验良方》,由生麻黄、制马钱子、制乳香、制没药四味药物组成,专事温通,为治痹病之方,亦善止痛,可作为治痛专方。此方入散服,以“九分”命名,因其临床使用量小而效彰。

(七)从脏腑风湿辨治脑膜炎后癫痫

秦某,男,62岁,2009年1月初诊。主诉:癫痫间断发作11年。患者1998年患病毒性脑膜炎,高热4日,诱发癫痫,经治疗痊愈,未服抗癫痫药物;2005年因受寒发热引起癫痫大发作,后大发作4次,均未规律治疗。刻下症:癫痫大发作半年1次,小发作1日2~3次,右半身抽搐,右侧口角抽搐,伴上半身皮肤瘙痒,偶有口臭,头皮油腻,便稍干,纳可,面色潮红。舌红,苔薄黄,舌底郁滞,脉动数。

【诊断】

西医诊断: 癫痫。

中医诊断: 痫病。

中医辨证: 寒邪内伏,痰瘀互结。

【治疗】

治法: 祛风散寒,化瘀通络。

处方: 升降散加减。

酒大黄6g,黄连30g,全蝎9g,蜈蚣4条,半夏30g,天麻15g,天竺黄15g,僵蚕9g,蝉蜕9g,地龙30g,壁虎30g,黄柏30g,龙胆草15g,石菖蒲15g,三七9g,生姜15g。

服上方加减30余剂,癫痫发作时间变短,发病间隔时间延长,发作时症状减轻,大便成形。舌质红,苔微黄,脉滑数。效不更方,以上方加减治疗半年后,疗效明显,癫痫未再发作。

【按语】

本例患者病位在脑,考虑发病之始为外感风寒引起,寒邪伏于脑,久而成伏邪,治疗时应不忘透邪。治以升降散透散伏邪,半夏、天竺黄化痰浊,全蝎、蜈蚣、地龙、壁虎通脑络,天麻平肝定眩,石菖蒲、黄连清心火开心窍。全方以通为用,化痰通络,使脑络通而不塞,伏邪去而不留,则病自除。 S3sRH+7qyTB5Qde9KBkO7w8ACqZWW16QnUxGoAaj4CMEHeSzlXvqTClZ2i7jHI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