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脏沉疴,屡感加重,皆属于痹”指脏腑之沉疴痼疾常在反复感受风、寒、湿等外邪的情况下反复或加重者皆可归属于“脏腑风湿”范畴。《素问·痹论》指出痹病包括五体痹和五脏痹。五体痹是由于遭受风、寒、湿等邪气侵袭,邪气乘经脉之虚侵入五体,壅滞气血,闭阻经脉,根据闭阻部位的不同可分为皮痹、肌痹、脉痹、筋痹及骨痹五种。《素问·痹论》言:“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与五体相合的脏腑,由于气血不足,风、寒、湿等邪气反复侵袭,伏留脏腑,壅滞气血,闭阻经脉,损及脏腑,形成脏腑痹。在痹病的发病过程中,脏腑功能不足是发病基础,外感风、寒、湿等外邪是发病的主要外因。
在《黄帝内经》痹病的基础上,仝教授提出了“脏腑风湿”的概念,由此确定的“脏腑风湿病”不仅涵盖了由五体痹发展而来的脏腑痹,亦包括风、寒、湿等外邪直接侵袭脏腑而诱发的病种。“脏腑风湿病”涉及的疾病范围广泛,其特征是以外感风、寒、湿邪为始动因素,脏腑功能不足为发病的内在因素,而外邪伏留是致病的关键。伏邪或盘踞某处,或流动循行,与痰、湿、瘀等胶着混杂而成顽疾,它常在外邪等诱因的引动下反复发作 [2] 。外邪伏留,盘踞脏腑,反复发作,发作一次,病加一层,越久越虚。
伏邪常与痰浊瘀毒交错混杂而成顽疾。久病入络,可成积、成瘤、成癌,故需积极治络。脏腑风湿概念的提出,为临床对伏邪留驻或反复感邪而发的顽疾提供了一种治疗的新思路,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某些肿瘤;亦包括由风、寒、湿等外邪直接侵袭脏腑而造成的疾病,如寒湿型哮喘。而风、寒、湿等外邪尚未侵袭脏腑,仅停留于肢体官窍者,则不属于脏腑风湿病,但可依据脏腑风湿的理论和治法指导治疗,如过敏性鼻炎、银屑病等。复感为透邪之机,治疗上运用温阳、补中、除湿、散寒、疏风、升阳、散热、透表、启玄、清络、散瘀、通经、润燥、化痰、宣肺、布津等方法,时时以透邪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