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某,女,25岁,2017年2月20日初诊。患者因风寒感冒未痊愈,又于吃火锅时受凉,致咽痛,并于19日晨起发热,达39℃,中午服乐松1粒,服后出汗,热退至38℃。夜间又增至39℃,口服对乙酰氨基酚1片,服药后汗出热减,然20日晨起体温仍为39.2℃。因既往有类似发热病史,持续高热不退,连续5日左右,后经CT检查发现大面积肺炎而入院治疗,故心有余悸,遂至医院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正常,X线检查示胸片正常。诊断为病毒性感冒,即服院内制剂“葛根汤”1剂,服后体温无明显改善,故于20日中午请仝教授面诊。刻下症:高热,39℃,畏寒重,无汗,头晕,头痛欲裂,周身酸痛,咳有黄痰。舌红,苔白腻,脉数。
【诊断】
西医诊断: 上呼吸道感染。
中医诊断: 感冒(皮肤黏膜外感)。
中医辨证: 风寒束表,肺气失宣。
【治疗】
治法: 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处方: 麻杏石甘汤加减。
生麻黄30g,石膏60g,芦根120g,葛根30g,荆芥9g,化橘红15g,生姜30g,前胡15g。
每剂分4次服,每2h服1次。
第1剂分4次服用,服药半剂,遍身
微汗,服至3/4剂时体温开始下降,1剂后体温退至37.7℃。第2剂改分8次服用,每小时服1次,睡时未服,待服至3/8剂时,体温降至37℃,此后2h内又各服1次以巩固,至此热已尽退。全程仅用20h,脉静身凉,病去神安,体温未有反弹。
【按语】
发热是人体对抗病邪的外在表现形式,既为人体受邪,又表明人体在抗邪。人体对抗外邪的结果分为两种:一是正盛邪衰,此时体温可不升高或轻度升高;二是邪盛正衰,此时表现为高热,体温常高于38℃,恶寒怕冷,周身疼痛。此方重用生麻黄发汗解表,使邪有出路,重用石膏60g、芦根120g以清热,重剂使用,以起重症。如此用量需果断及时,体温恢复正常后即止,根据症状重新辨证。故而对于急性高热病,建议一日一方,及时调整。佐以生姜寒温并用,调和药味,兼顾温胃散寒。频服,一是防止体温速退而有留邪之弊,二是因生麻黄量大而可随时关注心率变化,三是可维持较高的血药浓度。
张某,女,27岁,2016年12月23日就诊。患者吹暖风空调后出现咽痛,继则发热,体温38℃,双侧扁桃体Ⅱ度肿大,咽部充血水肿。刻下症:发热头痛,微恶风寒,咽痛,口干口渴,偶有咳嗽。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诊断】
西医诊断: 上呼吸道感染。
中医诊断: 感冒(呼吸道黏膜外感)。
中医辨证: 外感风热,卫表郁闭,肺失清肃。
【治疗】
治法: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处方: 银翘散加减。
连翘15g,金银花30g,桔梗15g,薄荷9g,生甘草15g,荆芥15g,牛蒡子15g,竹叶9g。
3剂,当天下午服用1剂,第2日1剂药分早中晚3次服用,第3日分2次服。
2剂后,患者症状大减,继服后痊愈。
【按语】
风热感冒多在呼吸道黏膜干燥的基础上,在人体疲劳的状态下,因短时间内大量抽烟或吹暖风空调所致。该患者正是在吹暖风空调这一因素的诱导下发病,故结合其临床表现,可将其诊断为“风热感冒”。银翘散出自《温病条辨》,吴鞠通言:“本方谨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训,又宗喻嘉言芳香逐秽之说,用东垣清心凉膈散,辛凉苦甘。病初起,且去入里之黄芩,勿犯中焦;加银花辛凉,芥穗芳香,散热解毒,牛蒡子辛平润肺,解热散结,除风利咽,皆手太阴药也……此方之妙,预护其虚,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无开门揖盗之弊,有轻以去实之能,用之得法,自然奏效。”
刘某,男,35岁,2015年6月29日就诊。患者出汗后饮用大量冷饮,第2日发热,体温38℃,恶寒,鼻塞,流清涕,腹泻,每日5~6次,大便呈水样,恶心呕吐,胃脘胀满。舌淡,苔白腻,脉浮缓。
【诊断】
西医诊断: 胃肠型感冒。
中医诊断: 感冒(消化道黏膜外感)。
中医辨证: 外感风寒,内伤湿滞。
【治疗】
治法: 解表散寒,芳香化湿。
处方: 藿香正气散加减。
藿香9g,紫苏叶15g,白芷9g,陈皮15g,厚朴9g,大腹皮9g,半夏9g,白术9g,桔梗9g,茯苓15g,防风15g,葛根15g,甘草9g,生姜15g。
水煎取300mL,早晚分服。
3日后复诊,体温恢复正常,无恶寒、头痛,偶有干呕,大便每日2次,为软便,纳少,腹胀。前方加神曲9g,继服2剂而愈。
【按语】
患者活动出汗后,风寒乘机侵袭,又饮用大量冷饮,脾胃受损,脾失健运,寒湿内生而发病。方中藿香芳香化湿;紫苏叶、白芷辛香发散,以祛风寒;防风祛风解表;葛根解肌清热,升清止泻;半夏降逆止呕;陈皮理气和胃;白术、茯苓益气健脾利湿;厚朴、大腹皮行气化滞;桔梗宣肺解表,通调水道;生姜温中散寒;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外发散风寒,内化湿健脾,药证相符,疗效满意。
【案1】
王某,女,15岁,2011年2月17日就诊。患者恶寒发热1日,测体温38.3℃,无汗,肌肉酸痛,咽痛,扁桃体肿大,微恶心。舌红,苔白,脉浮紧数。
【诊断】
西医诊断: 上呼吸道感染。
中医诊断: 感冒(太阳、卫分、胃肠同病)。
中医辨证: 风寒束表,内伤湿滞。
【治疗】
治法: 解表散寒,清热利咽,化湿和胃。
处方: 三表汤加减。
生麻黄6g,杏仁15g,石膏30g(先煎),羌活15g,金银花30g,连翘30g,野菊花30g,马勃15g,锦灯笼15g,藿香9g,荆芥15g(后下),生姜15g。
每剂分4次服,2剂痊愈。
【按语】
肌肉酸痛,可知病邪侵及皮肤黏膜;咽部红肿疼痛,可知病邪侵入呼吸道黏膜;恶心欲呕,可知病邪侵入消化道黏膜:故曰三表同病。临床中合病多见,但是致病途径仍需明确,这样可指导辨治。生麻黄、石膏等解表,金银花、连翘等疏风利咽,佐以藿香除胃肠之邪,三表同治,故2剂而愈,明显缩短了感冒的自然病程。
【案2】
王某,女,17岁,2010年8月12日初诊。因夏季天气炎热,睡觉时吹空调,醒后即感剧烈头痛、头晕,周身疼痛,不发热而恶寒,无汗,咽痛,略有恶心。舌淡红,苔白,脉浮紧。既往身体健康。因次日需参加画展,不愿服西药,特求中医有速效之法。
【诊断】
西医诊断: 上呼吸道感染。
中医诊断: 感冒(太阳、卫分、胃肠同病)。
中医辨证: 风寒束表,内伤湿滞。
【治疗】
治法: 解表散寒,清热利咽,化湿和胃。
处方: 三表汤加减。
生麻黄24g,杏仁24g(后下),桂枝60g,白芍60g,炙甘草30g,藿香24g(后下),金银花60g,芦根120g。
取1剂。煎服方法:上药水煎50min(杏仁、藿香出锅前15min下),煎取药液约600mL。分4次服,每4h 1次。调护:嘱患者服药后见遍身微微汗出即可,切勿大汗。
患者服1剂药后,全身微微汗出,症状若失,仝教授嘱患者继续以上方原药量减半,如上法再服1剂,遂愈。
【按语】
暑天天气炎热、潮湿,空气中湿热弥漫,常人通过排汗可散湿热。如过吹空调,或室内、室外温差太大,寒邪束表导致腠理闭塞,汗孔密闭,暑湿内蕴而不能外散,形成冒暑之病。风寒束表,凝滞经脉,故头身疼痛;腠理闭塞,故无汗;以外寒重为主,故不发热而恶寒;暑热内闭,故咽痛;暑湿内蕴,清阳不升,故头晕。舌淡红,苔白,脉浮紧为风寒在表。故该患者的总病机为寒邪束表、暑湿内蕴。治宜辛温散寒,涤暑化湿。一般认为夏季慎用麻桂剂。然仝教授认为有是证便用是法,专病专方,合病合方。该患者寒邪束表较重,暑湿内蕴较轻。根据《黄帝内经》“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之旨,治以辛温散寒为主,以涤暑化湿为辅。选用麻黄汤、桂枝汤加减,并酌加涤暑化湿之药。方中生麻黄味苦、辛,性温,为肺经专药,宣肺气,开腠理,散风寒,解卫气之郁,为君药。桂枝发汗解肌,温经散寒,透营达卫,除身疼,为臣药。生麻黄、桂枝相须为用,增强发汗解表的力量。《本草纲目》言“杏仁能散、能降,故解肌、散风、降气”,为佐药。生麻黄、杏仁相配,一升一降,宣降肺气,调畅气机。白芍益阴,使发汗有源,酸收可防麻桂发散太过,配桂枝调和营卫,配炙甘草缓急止痛,为佐药。炙甘草甘平,调和药性,为使药。藿香祛暑解表,化湿和胃;金银花清热;芦根清热生津,利尿。三药合用分消暑湿,共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散寒解表,涤暑化湿之效。用药轻重切中病机,中病即止,调护精当,故获良效。
[1] 陈丽英,何秀云,王紫盈,等.如何合理应用抗生素治疗上呼吸道感染[J].求医问药,2012,10(10):387-388.
[2] 尚清秀.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表现与诊断[J].社区医学杂志,2011,9(1):69-70.
[3] 林江,温先勇,梁军.三种急性时相蛋白在上呼吸道感染诊治中的价值[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20(11):1261-1263.
[4] 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5] 刘华珍,仝小林.仝小林辨治外感病验案3则[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7):143-144.
[6] 徐立鹏,仝小林.麻黄临床用量研究[J].中国临床医生,2014,42(1):81-83.
(顾成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