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黏膜多伤寒(风寒),代表方为麻黄汤、桂枝汤;呼吸道黏膜多伤热(风热),代表方为银翘散、桑菊饮;消化道黏膜多伤湿(暑湿),代表方为藿香正气散。因此按照黏膜分类,可避免被恶寒轻重、发热高低这些表象所迷惑,而且治疗准确有效,辨证简便易行。外感之邪不同,侵袭途径亦会有所差异。风寒之邪,先犯肌表,而多从督脉、太阳经起病,尤其是背部、后头部至鼻颚、鼻鞍,周身怕冷,恶风恶寒,旋即高热蜂起,但舌不甚红,苔不甚干,此可按伤寒手法,以麻黄汤或桂枝汤治之。风热之邪,先犯咽喉,咽痛、咽干、口燥,恶寒轻,发热重,舌开始即显红色,苔干,此可按温病手法,以银翘散、桑菊饮治之。暑湿病邪,易犯胃肠道黏膜,热势不扬,舌淡,苔黄而滑,脉弦细而濡,且多伴有腹泻、呕吐等胃肠道症状,此处当从湿温着手,以三仁汤治之;若为夏月乘凉饮冷所致,恶寒发热,伴有呕恶腹泻,则以藿香正气散治之。
按照黏膜分类辨治感冒,是为了不被恶寒轻重、发热高低这些表象所迷惑,而且疗效确切,直达病所。仝教授辨治感冒的要点如下:①重症感冒,传变迅速,一日可传一经,故需及时辨证,随时调整处方。②寒温并用,调和药味,兼顾温胃散寒。③重剂疗重症,对于高热患者,发汗时需把握药物用量,斩关夺隘,使邪有出路,不可杯水车薪,药难胜病。④少量多次,即频服。⑤中病即减或即止。
1.风寒表实证
症状: 轻者仅见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流涕清稀,咽痒,咳嗽,痰白,苔薄白,脉浮。重者可伴恶寒发热,无汗,头项强痛,肢体酸痛,脉浮而紧。
处方: 麻黄汤加减。
生麻黄,发汗速,欲使汗出透,需加石膏。石膏发汗缓,但持久。所谓真懂石膏者,断不会以其为大寒而畏之,汗出脉静身凉,知其为发汗圣药。仝教授在治疗流行性出血热、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重症禽流感、急性风湿热等急重症时,生麻黄常用15~30g,石膏常用30~120g,分4~6次服用 [5-6] ,这样既可保证安全性,又可保持较高的血药浓度,中病即减。头痛者,加白芷祛风散寒止痛;项背强者,加葛根疏足太阳膀胱经脉;咳嗽痰白者,加陈皮、杏仁、炒莱菔子宣肺化痰止咳;鼻塞流涕者,加苍耳子、辛夷通窍散寒;四肢酸痛者,加桑枝、羌活等祛风散寒通络;纳差者,加神曲、炒谷芽消食化滞。
2.风寒表虚证
症状: 恶风发热,汗出,头痛,或有项强,咳喘,咯痰稀白,舌苔薄白,脉浮缓。
处方: 桂枝汤加减。
原方随证施量,加减附后。
咳喘、痰白者,加厚朴、杏仁、半夏宣肺化痰平喘;食纳欠佳者,加神曲、麦芽消食健脾;鼻塞流涕者,加苍耳子、辛夷通窍散寒;头痛项强者,加白芷、葛根疏风止痛。
另外,对于体实之人,无论是表实发汗,还是里实透汗,不要惧怕汗出太多,出得越透越好,只是要大量补充水分,汗出到位的标志是脉静身凉,精神清爽。对于体虚之人,外感高热,说明病邪来势凶猛,仍宜大剂短程,因势利导,顿挫热势,切莫杯水车薪,药难胜病。
症状: 发热,微恶风寒,鼻塞,流黄浊涕,咽痛,口干欲饮,头痛,或有咳嗽、咳痰、心烦,咽干口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处方: 银翘散或桑菊饮加减。
原方随证施量,加减附后。
咽喉肿痛兼大便干者,津液已伤,宜加沙参、麦冬、射干养阴解毒利咽;咽痛、大便不干者,津液未伤,加马勃、僵蚕、土茯苓清热解毒;咳重痰黄者,加鱼腥草、天竺黄、浙贝母、瓜蒌子清热化痰;胸闷者,加瓜蒌皮、郁金宽胸理气;衄血者,加马勃、白茅根、侧柏叶凉血止血;头痛者,加菊花、蔓荆子疏风清热止痛;口渴者,加天花粉、石斛生津止渴;鼻塞者,加苍耳子宣通鼻窍;咽痒者,加蝉蜕疏风清热、利咽止痒;高热者,加柴胡、葛根、黄芩、石膏辛凉清解;头痛者,加菊花疏风热、清头目;咳嗽者,加浙贝母清热化痰宣肺;咽干者,加麦冬养阴。
风热感冒的发病基础是呼吸道黏膜干燥,若恰逢疲劳、短时间内大量抽烟、吹热风空调等皆可诱发该病。凉饮小口,补充水分,是对风热感冒的有效治法。所谓感冒需多喝水,最适合于风热感冒。至于风寒感冒、暑湿感冒,多喝水不是必需的,除非高热和大量出汗。
症状: 头痛、咽痛、鼻塞、流涕、咳嗽等,同时伴有消化道症状,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腹胀腹痛、稀水样便等。
处方: 藿香正气散加减。
原方随证施量,加减附后。
头痛者,加桑叶、菊花、白芷祛风止痛;心烦、小便短赤者,加竹叶、赤茯苓或六一散(滑石、甘草)清热利湿;恶心呕吐者,加陈皮、半夏、竹茹和胃降逆止呕;胸闷者,加砂仁、枳壳宽胸理气;纳呆者,加神曲、麦芽、鸡内金消食健胃。
即皮肤黏膜、呼吸道黏膜、胃肠道黏膜三表合一,共同发病。
症状: 感冒初起,头身疼痛,骨节疼痛,恶寒无汗,咽喉痛,轻咳,胃肠不适。
处方: 三表汤加减。
三表汤为仝教授自创方,由葛根、生麻黄、川桂枝、羌活、金银花、桔梗、生甘草、藿香组成。高热者,加石膏、芦根;咳重者,加前胡、百部;扁桃体化脓者,加野菊花、紫花地丁;恶心、食欲不振者,加佩兰、生姜。
参考《普通感冒中医诊疗指南(2015版)》。
1.针刺
方1: 主穴有风池、大椎、列缺、合谷、外关。
风寒者,加风门、肺俞;风热者,加曲池、尺泽;暑湿者,加中脘、足三里;邪盛体虚者,加肺俞、足三里。实证针用泻法,虚证针用补法。风寒者,可加灸;风热者,可在大椎、少商点刺放血。
方2: 主穴有风池、大椎、曲池。备穴有迎香、丰隆、天突、肺俞。
每次取主穴、备穴各1~2个,中强刺激,每日1~2次。
2.单方验方
方1: 连须葱白2根,生姜5片,陈皮6g,红糖30g。水煎热服,每日1剂,宜于风寒感冒。
方2: 大青叶30g,鸭跖草15g,桔梗6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宜于风热感冒。
3.拔罐
风寒证可在风门、大椎、肺俞等处拔罐;风热证可在大椎处刺络拔罐,或于肺俞、风门、大椎等处刮痧走罐。
附方: 外用熏鼻方——感冒熏鼻香药。
组成:藿香6g,香白芷6g,紫苏6g。
服法:将药研粉,放入杯中,用热水冲开,趁热熏鼻。
功效:芳香通窍,散寒解表。
主治:风寒感冒初起,头痛、鼻塞、微咳、咽喉不适或胃肠不适。亦可作为易感综合征患者的预防用药。
治疗要点:感冒之预防和初起者可用香熏,症状较重者熏后可将药汁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