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来说,各个年龄段的人均可能罹患痛风,但相对来说,成年男性的发病率高于成年女性和儿童,临床上痛风以中年男性多见,相较之下少见于青少年。大多数男性在青春期后就存在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的可能,而女性则多在停经后进入高尿酸血症的危险期。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一旦产生,通常无法根除,而痛风可能在任何时候发作。
痛风的发病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多于女性,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比例为 15 ︰1。从发病人群来看,痛风更加“青睐”中年男性。男性血尿酸水平通常高于女性,而且同样尿酸水平的人群中,男性痛风的发生率也明显高于女性。这可能和很多中年男性应酬多、喜饮酒吃肉有关。但这并不代表女性朋友们可以放松警惕,女性痛风多发生在绝经后,国外研究显示这可能与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绝经后的女性如果伴有肥胖、高血压、饮酒等情况,往往痛风的发生率会明显升高。
中老年是高尿酸血症、痛风的高发年龄段。这个年龄段的人身体机能逐渐下降,各项功能逐渐衰退,容易患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等疾病,这些疾病容易导致肾脏功能下降,除了这些疾病本身,治疗疾病所使用的药物,如噻嗪类的降压药等,容易产生副作用,也会引起尿酸升高。大约有 80%的高尿酸血症患者同时患有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肾病等疾病。
近年来痛风的年轻化成为一个大问题,很多二三十岁的人也开始跟高尿酸血症或痛风“相依为伴”了,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肥胖:肥胖是痛风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肥胖的后果是体内尿酸增加,肾脏无法彻底清除多余的尿酸,这直接增加了痛风发生的风险,因此肥胖患者痛风发病年龄较一般人偏早。随着体重指数(BMI)的增加,痛风的发生率明显升高,而且内脏脂肪与痛风的发生亦密切相关。高甘油三酯血症和肥胖均是痛风的危险因素。肥胖可导致胰岛素抵抗,通过多种途径最终导致肾脏尿酸排泄减少。近十多年来,我国年轻人肥胖人数在向欧美靠近,加上多数人起居不规律、体力活动越来越少,势必造成体内血尿酸的增加,长期下去,年纪轻轻就发生痛风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饮食:饮食结构不健康、不科学,经常吃高嘌呤的食物是引起痛风的重要因素之一,富含嘌呤的食物(如红肉、海鲜)可增加高尿酸血症或痛风的发生风险。啤酒中含有大量嘌呤成分,因此诱发痛风的风险最大,饮酒过量是痛风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另外,果糖是一种可升高血尿酸水平的碳水化合物,可促进尿酸合成,抑制尿酸排泄,故含果糖的物质,如含糖饮料等的大量摄入也可使血尿酸水平升高。中青年人吃太多的肉类和海鲜,饮过多的啤酒、饮料之后,体内的尿酸水平升高,就可能造成尿酸盐沉积而最终导致痛风的发生。
药物:近年来,血脂异常、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逐渐增多,并且有年轻化的趋势,这些疾病和痛风有密切的关系。它们会通过不同机制影响尿酸的代谢。高血压是痛风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有资料显示,患有高血压的患者发生痛风的风险显著高于非高血压者。可能原因是:高血压导致微血管病变后造成组织缺氧,之后血乳酸水平升高,抑制了尿酸盐在肾小管的排泄,最终引起尿酸潴留导致血尿酸升高。人体内甘油三酯的升高亦会影响嘌呤代谢,阻止尿酸从肾脏排泄。同时,某些疾病可能需要长期使用利尿剂、小剂量阿司匹林(75 ~ 150mg/d)、环孢素、他克莫司和吡嗪酰胺等药物,而这些药物可促进血尿酸升高,增加痛风的发生风险。
家族史:痛风是一种有遗传倾向的疾病。人体中的嘌呤在代谢时需要各种酶的参与,当遗传基因缺损或异常时,酶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嘌呤就会出现代谢异常,从而引发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研究发现,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呈家族聚发倾向。这可能有两种原因:一是环境因素,因为同一家庭的人饮食和生活习惯很相近;二是遗传因素,痛风发病与遗传有关。痛风虽有家族高发的可能,但并不等于说父辈有痛风,后代就一定得痛风。痛风患者的后代在成年后应定期检查,提早预防,以免患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