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石是由于血清中尿酸浓度超过溶解度,致使尿酸以尿酸单钠结晶形态沉积在软骨、关节腔、肌腱等软组织中形成的。肉眼下的痛风石是黄白色的赘生物,形状不规则,位置表浅,其表面覆盖的皮肤较薄,质地中等,一般无明显的压痛和波动感。痛风石大小不一,小的有数毫米,如沙粒,称为痛风沙粒,大的有鸡蛋大或更大。
典型的痛风石多见于耳轮、跖趾、指间和掌指关节,且多见于关节远端,表现为关节肿胀、僵硬、畸形及周围组织的纤维化和变性,严重时患处皮肤发亮、菲薄,位于浅表的痛风石表面皮肤可因摩擦或外伤而发生破溃,继而排出白色粉笔屑样的尿酸盐结晶物,此类溃疡很难愈合,但是由于尿酸盐具有抑菌作用,所以一般很少发生继发性感染。有时亦可见于鼻软骨、舌、会厌、声带、心脏瓣膜、心肌、肾脏等处。
痛风石的形成与血尿酸浓度密切相关。当血尿酸浓度超过540μmol/L(9mg/dL)时,约 50%的患者会出现痛风石。当血尿酸浓度低于 480μmol/L(8mg/dL)时,约 90%的人不出现痛风石。痛风石是痛风慢性期的特征性改变,通常在痛风首次发作后的3~8年发生。高尿酸血症的病程越长,痛风石就越多。
那么痛风石能消掉吗?其实,发生时间较短的痛风石,经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后,可逐渐缩小甚至消失。但若是出现痛风石后仍不加以重视,不控制饮食,不给以治疗,随着关节中尿酸盐结晶的不断增多,痛风石不但难以消除,而且会使关节结构及关节周围软组织受到破坏,引起纤维组织增生和骨质增生,从而导致关节畸形与活动障碍。痛风石不仅可以造成局部关节损害,还可能使患者产生自卑、尴尬等不良情绪,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