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小儿春季食疗知识点

中医的精髓是顺势,即顺应四季的变化。顺时养生,天人合一,强调养生保健要顺应自然界的气候变化,与天地、阴阳保持协调平衡,使人体内外环境和谐统一。成人养生如此,小儿养生更是如此。这是因为小儿的各个器官,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家长能否顺时应势、应势利导,是孩子茁壮成长的关键。

春天,是万象更新的季节。《黄帝内经·素问》中写道:“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意思也是说,春季是万物推陈出新、生机焕发的季节。阳气经过一个冬天的贮藏也开始生发了,孩子也是这样,且更为明显。春天属木,木曰曲直,指的就是生长、生发、调达、舒畅。表现在孩子身上,则是生机勃勃、发育迅速。

《黄帝内经》说,“春主肝”,肝脏在春季活动比较旺盛。春天到了,草木萌发生长,我们体内的阳气也会由冬天蛰伏于肾水之中的封藏状态,变为肝木之阳气升发的状态。随着气候越来越暖,肝气会越来越盛,孩子对这些季节的变化则更为敏感。

春主生。春季为万物生长之期,自然界阳气开始升发。但此时气候多变,直接影响人体的防御功能,抗病能力也会下降,尤其是婴幼儿机体的免疫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所以受影响更大。另外,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也开始大量繁殖,体质不佳时,病原体就会乘虚而入,小儿尤其需要注意。那么,在春季,家长要如何做才能养护好孩子,才能让孩子少生病、长高个呢?

春天养护的三个重点:健脾调肝祛湿

春天的两个典型特点:一是湿气重,一是肝火旺。

进入春天,南方湿气慢慢加重。“湿”是引发及恶化疾病的关键。古语云:“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春季整体气候潮湿阴冷,湿气会很容易渗透,湿气遇寒成为寒湿,遇热成为热湿,遇风成为风湿,湿气在皮下还会形成肥胖。中医认为,“湿”是引发及恶化疾病的关键。这也是为什么春季孩子感冒、扁桃体炎等疾病频发的原因。

春天又是肝气旺盛之时。肝气要条达,但是不能过亢。一旦过头了,肝木克脾土,肝气过于亢盛就会影响到脾,这对于本来就脾常不足的孩子来所说,在这个季节就更容易出现脾胃虚弱的情况,造成抵抗力下降,动不动就生病。

因此,春季的养护既要健脾,又要调肝,还要注意祛湿。

顺时应势,春天食补四原则

1.正确做好三餐调护

“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春天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但因天气多变、空气湿度大,孩子的一日三餐宜以营养平均、多样化、易消化为原则,清淡为主,少吃油腻、生冷之品。

三餐:1岁后的孩子,家长在饮食喂养中要遵循“早中晚三餐吃饱吃好,晚餐后不吃或少吃”的原则。主食一般应选择粗粮、米粥、淡牛奶、蒸鸡蛋、面制品、鱼类、蔬果等。

饮水/茶:适当饮用温开水。还可以培养小孩喝茶的习惯,茶叶以半发酵的茶叶为宜,如铁观音、乌龙茶等,熟普洱、陈年红茶也可以。

2.适当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春天,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开始繁殖,活力增强,容易侵犯人体而致病,所以,在饮食上应摄取足够的维生素和无机盐。

补充维生素C:可以选择油菜、柿子椒、西红柿等新鲜蔬菜和柑橘、柠檬等水果,具有抗病毒作用;

补充维生素A:可以选择胡萝卜、苋菜等黄绿色蔬菜,具有保护和增强上呼吸道黏膜和呼吸器官上皮细胞的功能,可抵抗各种致病因素侵袭;

补充维生素E: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也应食用,以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这类食物有芝麻、青色卷心菜、菜花等。

3.多喝粥

春季降雨增多,湿气加重,湿邪困扰脾胃,所以,春季一定要注意对脾胃的养护,健脾利湿。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说“春时宜食粥”,提醒我们在春季应多喝粥。粥以米为主,以水为辅,水米交融,不仅香甜可口,便于吸收,还能补脾养胃,去浊生清。家长可多做百合莲子羹、胡萝卜山药粥、韭菜粥、黄芪红枣粥给孩子吃,帮助孩子在春季提高免疫力,有效预防疾病。

4.多吃食用菌

春季饮食应清淡一些,多吃蔬菜和一些食用菌,如黑木耳、银耳、蘑菇、香菇等。春季是病毒频繁出没的时节,很多病毒会乘虚进入孩子的体内,多食食用菌能增强孩子的抗病毒能力。但小孩的脾胃多虚寒,所以食用菌当以熟食为宜,并可加少量生姜、甜醋或陈皮。

春季,不要错过让孩子长高个的大好时机

春天来了,如何才能让孩子长高长个呢?一说到长高,家长们第一时间就想到的肯定是补钙,但是,如果这么简单,还会有矮小的孩子吗?要让孩子“高人一等”,也没有什么秘诀,只要把握好时机,养护得当,就能让孩子长高个。

1.如何帮助孩子长高个

春天是肝气旺盛之时,肝木克脾土,肝气过于亢盛就会影响到脾,这对于本来就脾常不足的孩子来说,就更容易出现脾胃虚弱的情况。而肝肾同源,春天里孩子肝木的生发需要肾水之精的滋养,只有阳气充足、肾水之精充盈,孩子的肝木才能在春天生发旺盛。因此,在孩子阳气萌发的时候,要呵护好孩子阳气,就要顾护好肾水之精和肝木的条达,还要不忘脾土的温煦。所以,调理好肾、脾、肝,对孩子的生长生育尤为重要。

肾藏精,在体合骨,生髓。

肾是人体能量的大仓库,是储藏先天之精的器官。人体每一个阶段的机体生长发育状态,都取决于肾气和肾精的盛衰。肾更是孩子骨骼发育的“大主管”,调节骨和髓的生长。为什么有时候补钙对孩子的发育效果不明显,就是由于这种调节的能力不足,钙质不能被吸收和发挥作用。而这一切都取决于肾的能力。

脾主运化,主四肢,在体合肉。

脾是生产能量的大机器,是人体后天合成和调度能量的器官。这个也是我多年临床经验的总结,顾护好孩子的脾,古人说它是后天之本,一点不为过。

脾主管肌肉和四肢的生长。很多孩子到了学龄阶段后,容易出现长个不长肉的情况,其实就是脾胃功能相对落后所致。

肝主疏泄,藏血,在体合筋。

肝是全身气机的协调者,因为它的协调,五脏才能协同。肝调畅气血津液的运行输布。协调脾胃的升降功能,各个器官才能很好地进行合作,各司其职,是生长发育中尤为关键的一环。

肝,在体合筋。筋是连接骨和肉的部分,在关节运动中有重要的作用。肝与春季相对应,春季是孩子生长发育最快的季节,肝在其中的疏通协调作用至关重要。

2.顺应春季特点,调理孩子脾、肾、肝

首先,要调理好孩子的消化状态。家长的首要任务就是调理孩子的消化,避免孩子积食。一旦积食,脾就容易出现状况,消化吸收系统不能良好运作。只有消化好、吸收好,吃进去的食物才能够被消化吸收,才能保证孩子的身体获得充足的养料。

消化好了,再进行食疗补脾益肾,适当补钙。给孩子补钙,比吃钙剂更好的方法是食疗。从日常饮食中来汲取钙剂和全面的营养,是最安全和最高效的。适合孩子的健脾益肾又含钙高的食物有板栗、芝麻、黑豆、海带、虾皮、桂花鱼、泥鳅等。除了补钙,也要吃一些应季的升发的蔬菜来帮助孩子成长,最适合的是清爽新鲜的芽菜和绿色蔬菜,因为冬天过后,最先钻出地面的,就是这些最娇嫩的芽苗,如春笋、香椿芽、荠菜等。这些嫩芽具有升发的特性,还能将在体内堆积了一整个冬天的积食郁热都清理掉。我给大家重点推荐两个应季的蔬菜,家长在春天可以交替着多做给孩子吃:一是豆芽。豆芽分为黄豆芽和绿豆芽。黄豆芽能补气养血,补脾消滞;绿豆芽则清肝泻火,清热明目。二是韭菜。韭菜性温,有健胃、温中散寒、提神、强肾等功效,最宜保养阳气。

保证孩子有充足的睡眠,最宜保养阳气。这个时期只要让孩子睡得好,正常饮食就会有不错的效果。让孩子睡得好,是指保证孩子在晚上9点前睡觉,因为睡眠1小时后才能进入深睡阶段,才会分泌生长素。1岁后的孩子宜戒掉夜奶,以保证睡整夜的睡眠质量;睡前喝奶、夜尿、开灯睡觉,这些都会影响深度睡眠。

多进行户外运动,多晒太阳。晒太阳有助于钙的合成,运动可以升发阳气,经常带孩子去公园散步,既心情舒畅,又能帮助生长,还能加快脾胃运动,对孩子体质的增强也大有裨益,一举多得。

专家推荐食疗方1
绿豆芽炒肉

材料: 猪肉200克,绿豆芽100克。

做法: 豆芽洗净;猪肉切丝,用适量酱油、盐、姜丝、淀粉腌一会儿;油入炒锅,烧热后放入肉丝,翻炒匀,放入洗好晾干的绿豆芽翻炒,加入适量盐炒匀即可。

功效: 清凉滋养。作为日常食疗。

专家推荐食疗方2
土豆丝炒韭菜

材料: 韭菜200克,土豆2个。

做法: 土豆削皮切丝,清洗晾干装盘待用;韭菜洗净切段,装盘待用;锅内加适量油烧至七成热,放入土豆丝煸炒至七成熟,再放入韭菜继续翻炒几下即可。

功效: 健脾温胃。作为日常食疗。

春天,这样给孩子祛湿

前文中提到,春季的一个典型特点是湿气重,加上孩子脾常不足的特点,导致很多孩子在春季容易出现湿气重的问题。

湿气重有哪些危害呢?对孩子来说,湿气重最主要的危害在两方面:一是外感,湿邪伙同寒邪、热邪危害孩子健康;二是伤脾,脾最恶湿,脾有问题,抵抗力就会有问题。因此,要帮孩子健脾增强体质,就要懂得怎样祛湿。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孩子在春季都会出现湿气重的问题,作为家长首先要了解如何判断孩子是否湿气重了。下面,我向大家简单介绍几种方法:

从体形上判断:肥胖的孩子湿气重的可能性很大。形体肥胖多为痰湿体质,如果加上性格内向、情志不畅,平时稍微一活动就喜欢出黏汗,嘴里常有黏腻的感觉,那就有可能长期湿气重,导致了痰湿体质。这类孩子的体质较差,要长期调理脾胃功能,适度运动。

从便便上判断:如果孩子的大便粘腻、软烂、挂壁、不容易被水冲走,我们称之为“便溏”,这也是近期体内有湿的表现。这时候就要控制饮食,再用祛湿的食疗辅助。

从舌苔判断:舌苔分为润和腻,舌苔润说明有津液上承,是好的表现。如果湿气重,就有一些特殊的表现。

舌苔水滑就是有湿。当机体阳气不足,不能运化水湿的时候,就会出现舌苔水滑。如果发现孩子舌面湿哒哒的,有很大的水汽,那就有可能是湿气;或者白腻苔铺满舌面,那也有可能是湿气。

齿痕舌就是有湿。如果发现孩子舌体胖大,舌边有齿印,这是长期的湿气重、脾虚湿盛的表现。

黄腻苔也有可能是湿气重。孩子舌苔厚腻,偏黄,多是因为湿浊内蕴遏制了阳气,湿浊内蕴化热,夹痰夹滞。这个时候如果不及时帮助消化,孩子很有可能会生病。助消化的同时配合理气燥湿,效果会更好。

如何帮助孩子有效祛湿?

常见的祛湿方法有健脾祛湿、健脾燥湿等。帮孩子祛湿,消积健脾是尤为关键的。脾胃强了,孩子就不容易生湿。平时要鼓励孩子多运动,一为发汗,将体内的湿邪糟粕排出;二是为了提升阳气,促进脾肾之阳的生长;三为调畅情志。

在这里,向大家推荐两味我用得最多能有效祛除湿气的药:陈皮和木棉花。

陈皮,是干燥成熟的柑橘果皮,味苦、辛,性温,归肺、脾二经。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需要注意的是,陈皮性温,如果孩子有偏热的表现,比如舌尖比较红,或者有热咳的表现,那就不适用陈皮。如果孩子是寒性疾病,比如寒咳、有寒湿,那用陈皮就很对证。另外,不能给孩子大量长期使用陈皮。大量长期使用,反而会损耗孩子的正气。日常给孩子保健,比如泡陈皮水、煲汤、煲粥,1克足够了,最多不要超过2克,一周不超过3天。

木棉花,味甘、淡,性偏凉,入脾、肝、大肠经。具有清热解毒、祛湿的功效。如果孩子湿滞化热,用木棉花就很适合。木棉花偏凉,但其实并不是特别寒凉,祛湿力也不会太强大,比较温和、可以药食同源、适合小朋友食用,可以拿来和瘦肉或鲫鱼等煲汤,帮助孩子健脾祛湿。但家长也需要注意用量,一般一次5~10克,一周1次。3岁以上小朋友可以酌情食用,1~3岁的小朋友建议只喝汤不吃肉,避免给肠胃增加负担。另外,木棉花清热祛湿,小朋友本“儿为虚寒”,不耐寒凉之物,不能而长期使用,久服容易伤阳。

此外,如果孩子有湿气,或者长期脾虚,以下这些食物就要少吃。性味寒凉的水果有:梨、香蕉、杨桃、橘子、李子、柚子、枇杷、草莓、竹蔗、柿子等。性味寒凉的蔬菜有:茭白、丝瓜、莴笋、白菜、蘑菇、黄瓜、竹笋、苦瓜、冬瓜、西洋菜、马齿苋等。性味寒凉的水产品有:田螺、海螺、螃蟹、蚬肉等。

专家推荐食疗方1
陈皮水

材料: 陈皮1~2克。

用法:陈皮泡水服用,一周喝1~2次。

功效: 燥湿健脾、理气护肝。

专家推荐食疗方2
木棉花瘦肉汤

材料: 木棉花10克,瘦肉50克。

用法:上述食材共煲汤食用。

功效: 健脾祛湿。

春季适合进补吗?

很多家长认为,应该选择在冬季给孩子进补。这个观点并没有错,冬主藏,此时进补易于营养物质吸收蕴藏,不过这不代表其他季节不能进补,相反,有的时候却显得更为适宜,例如谷雨就是春季的进补好时机。

春季,肝木旺盛,脾衰弱。暮春,尤其是谷雨前后15天,脾逐渐进入旺盛时期。脾的旺盛会使胃强健起来,从而使消化功能处于旺盛的状态,消化功能旺盛有利于营养的吸收。所以,谷雨过后的1~2周是孩子健脾进补的好时机。帮孩子做好谷雨养生是孩子夏季健康的基础。

1.给孩子进补的三个重点

这个时候给孩子进补,家长须记住三个关键词:平补、健脾、祛湿。

平补:孩子的脏腑功能稚嫩,特别是脾常不足,家长在给孩子进补时,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脾胃消化能力,切忌急躁。给孩子进补,要做到甘平和缓,补血益气。

健脾:四季健脾不受邪,顾护好脾胃,是孩子健康的根本。谷雨时节,肝脏气伏,心气逐渐旺盛,脾气也处于旺盛时期,顺应天时,帮孩子健脾事半功倍。

祛湿:谷雨前后,天气渐热,气温升高,降水增多。这个时候比早春更加潮湿,湿邪容易侵入人体,因此,在孩子的饮食方面,也要重点注意祛湿。

2.给孩子进补的三个时期

孩子没有生病的时候。孩子生病或者有生病的迹象时,家长切忌给孩子进补。比如孩子有发烧、感冒咳嗽、流鼻涕等症状时,不适合进补。

孩子消化好的时候。只有在孩子消化好的情况下才能进补,任何情况下,家长对孩子的养护都要坚守这条原则。如果孩子消化不好,再喝汤吃肉就会增加脾胃负担,不仅没帮到孩子,反而容易生病。

不可天天喝。时刻顾护孩子的脾胃和消化,进补也不可过于频繁,消化好的时候给孩子煲汤水,一周1~2次为佳,不能天天喝。

总之,谷雨过后,春夏交替,家长可以适当给孩子煲些补益的汤水。给孩子进补时要把握分寸,不能过量,以健脾祛湿为主,让孩子健康入夏。

专家提示:早餐后,花十秒钟检查孩子的消化情况,如果孩子口气清新、舌苔良好、大便正常、睡眠安稳,就可以适当给孩子进补了。

专家推荐食疗方
健脾祛湿汤

材料: 土茯苓15克,白术10克,五指毛桃15克,芡实10克。

用法用量:煲汤或煲水喝都可以。以上是一人份。

功效: 平补、健脾、祛湿。 9O3Yb5IHt5VE9PwYXDKIg2Uvl2Uj7mgfwV2rPmVS/9qDInuSPOQlSVMrHQUOtev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