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炎夏,阳气生发扩散,本来阳气就不足的孩子,这时就显得更加虚弱。芒种是天地间的阳气逐渐达到旺盛的时期,孩子的成长发育也会达到高峰期,新陈代谢旺盛,生长发育迅猛。此时是顾护孩子阳气、增强抵抗力的一个关键时期。如果这个阶段调理好,就把握住了一年中非常宝贵的调养孩子的最好时机,孩子在一整年都会有个很好的体质基础,也会明显降低一些秋冬季多发的病的发生。
另外,芒种过后,进入梅雨季,湿热越来越重,“湿邪重浊易伤脾胃”,而脾是孩子抵抗力的本源。因此,这段时间,家长养护孩子要围绕三个重点:祛湿、温阳、健脾。
进入盛夏,孩子祛湿显得越来越重要,家长首先要学会判断孩子是不是湿气重。
(1)看起床气。如果孩子早上起床气比平时重得多,打不起精神,家长就要有所警惕。因为脾主肌肉、四肢,湿邪入侵会让四肢乏力,身体感觉很沉重,人没有精神。如果孩子早上起床比平时更耍懒,家长要特别观察一下孩子的其他表现,比如便便和舌苔。
(2)看便便。湿邪的一大特点就是湿性黏滞,直接表现为排泄物和分泌物的滞涩不畅。便便粘在便池上,不容易冲洗掉,就是俗称的便溏。这种情况说明孩子有比较明显的湿邪入侵了。
(3)看舌苔。“舌为心之苗,又为脾之外候”,舌相对孩子脾胃的情况反应最为敏感。家长要养成每天看孩子舌苔的习惯。如果发现舌苔厚腻,甚至有厚厚的一层黄色;或有齿痕印,舌体边缘有牙齿压迫的痕迹,说明孩子的湿气已经很重了。
盛夏给孩子祛湿有以下几种方法。
(1)食疗祛湿是很好的方法,但是孩子夏天脾胃功能弱,用食疗方煲汤水时,家长总是忍不住放过多的肉或者骨头,这反而会增加脾胃的负担。用素汤、糖水更好,或者让孩子喝汤不吃渣。食疗期间,家长要做到每天观察孩子的消化情况,及时助消化。
健脾祛湿汤
材料: 土茯苓15克,白术10克,五指毛桃15克,芡实10克。
用法用量: 煲汤或者煲水喝都可以。这是是1岁以上孩子一人份量。
功效: 平补、健脾、祛湿。
(2)运动能排汗,又不会给脾胃增加负担,但容易过度流汗,所以家长要避免孩子过多出汗伤阳。孩子生性好动,夏天天气闷热,稍微动一下就满身大汗,阳随汗泄,而孩子本身阳气就不足。孩子动起来就停不住,到了盛夏,容易过度流汗,特别是比较体虚的孩子。
(3)泡脚排汗既不会给脾胃增加负担,又不容易过汗。用温水泡脚,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孩子出汗后,湿气随之排出体外。同时水温可以刺激这些穴位,增强五脏六腑的机能,所以老人说:“富人吃补药,穷人泡泡脚”。可见泡脚的作用有多大。
要注意的是:用药汁泡脚也是药浴的一种方式,跟吃药、打针的功效是一样的。尤其对孩子来说,孩子皮肤吸收能力强,直接浸浴,一定要有医生的指导。给孩子泡脚时,家长一定要注意:水温不可过烫,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一岁以内的孩子,不推荐泡脚。
阳气是生长之气,人的生气。阳气足,外邪不易入侵,抵抗力就强;阳气不足,就会百病生。湿气重很大一个原因是体内阳气不足。中医认为,阳加于阴谓之汗。汗是阳气作用的结果,尿则是在人体肾阳温煦作用下的结果。所以,只要人体阳气旺,湿气就不容易积聚下来。
同时,祛湿必然会损耗阳气,所以我们说阳随汗泄。孩子流汗过多,阳气就会流失损耗,阳气不足,孩子就更容易犯湿邪。
所以,在祛湿的同时,一定要温阳。再加上孩子是“虚寒之体”,本身的阳气非常弱、不稳固,温补阳气,就显得更为重要。
(1)孩子养阳,一定要温养。
由于孩子稚嫩的体质特点,需要温和平缓地补益,家长千万不要过于心急,大补大益,以免揠苗助长,产生副作用。
我们经常说“扶阳”,指的是稍微给点帮扶,让孩子身体里的阳气流通起来,就能调动身体机能,萌发阳气,健康成长。
(2)孩子温阳的一些要点。
①忌食寒凉。炎夏,对于清热的汤水,家长一定要控制,不可过量,不可天天饮用。生冷食物和苦寒药物最为损阳,要尽量避免。
②子午觉睡补。“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睡补”。让孩子在子时和午时进入深度睡眠,是很多家长都忽视的养阳滋阴小秘技。顺应天时的睡眠可以帮助孩子养阴养阳,而且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睡好子午觉的孩子,抵抗力比一般的孩子都要好得多。
子时(23点至次日1点)和午时(11点至13点)分别是阳气初生和阴气初生的时间段,不论阴气和阳气,在初生时都很微弱,这跟孩子的体质特点是一致的,孩子稚阴稚阳,初生的阳气和阴气既非常稚嫩不成熟,又是生机勃发的。如果这时候得到很好的保护,它就可以很好地发展;如果在生发的时候就消耗它,那么它就会更加弱小和不足了。
此外,家长最怕孩子夏季上火,午睡不仅可以养阳,还可以降心火。孩子午睡时间以1~2小时为佳,不宜过长。
③食疗食补。如果方法得当,食疗食补的效果最显著。食补的前提是消化好,不损伤脾的功能。脾阳强,孩子的整个阳气都会流通旺盛起来。所以,助消化和健脾要贯穿四季,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达到帮孩子温补阳气的效果。
糯米红糖红枣粥
材料: 糯米30克,去核红枣2枚,红糖适量。
做法: 糯米、红枣加清水1 000毫升,大火煮开后转文火再煎1小时,放入红糖。分次服用。
功效: 补中益气、健脾养胃。
专家提示: 孩子无病痛、消化好的时候食用。不适合1岁以下孩子。
脾是孩子抵抗力的根本。健脾,是贯穿孩子四季的调护重点。四季脾旺不受邪,孩子“脾常不足”,天生脾的功能就比较薄弱。脾最为喜燥恶湿,到了盛夏,暑湿伤脾,脾系最弱,脾土生肺金,脾弱了,肺系的功能也就薄弱了,所以夏季是孩子呼吸道疾病的多发季节。
孩子要养好脾,首要在于保证日常消化的良好,不给脾胃过多的负担,预防积食,及时消食导滞,家长一定要做好两点。
(1)控制饮食。日常饮食中不宜过度补充营养,不宜过饱,否则孩子很容易积食。一旦出现积食的迹象,就要控制饮食,少量多餐,减少脾胃的负担。
(2)忌食寒凉。对于脾气虚的孩子,家长千万不能给孩子喝凉茶。冰激凌、冷饮、碎碎冰等温度低的食物,也要少吃,最好不吃。
在日常饮食中,可适当增加补脾益气的食材,如红枣、薏米、扁豆、小米、山药等。另外 ,家长也可选用对孩子健脾最好的两味药,白术和太子参来调养孩子的脾胃。
白术陈皮汤
材料: 白术15克,陈皮1克,山药10克,太子参5克,谷芽5克。
用法用量: 煲汤或煎水服用。
注意: 孩子补脾食疗要在消化好的情况下食用,1岁以内的孩子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