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不是成年人的缩影。不同年龄段的小儿有不同的生长发育规律,表现出不同的生理现象。同样的疾病,小儿与成年人有差异;各个年龄段小儿疾病的病理特征也有区别。只有了解小儿生理特点,熟悉和掌握小儿各个时期的生长发育规律,才能对具体小儿的体质及生长发育情况做出正确判断,从而指导小儿的保健以及疾病的辨证治疗。中医将小儿生理特点和病理特点高度概括为32个字: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熟记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对于疾病的诊治、预防和儿童保健具有重要意义。
小儿的五脏六腑稚嫩柔弱且不成熟,一切有形之体包括脏腑、四肢、百骸、皮毛、五官、筋脉、经络等结构,与精、气血、津液等人体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还有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活动,即无形之物,如肺气、肾气、脾气等都相对不足。
特点:清代医家吴鞠通根据阴阳理论及小儿生理情况,将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特点概括为“稚阴稚阳”(《温病条辨·解儿难》),即机体柔嫩、经脉未盛、气血未充、神气怯懦、脾胃薄弱、肾气未满、精气未足、筋骨未坚,所以小儿的整体适应性、生活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也较低下。
古人以草木和太阳比喻人的一生,小儿时期就犹如初破土之草木和冉冉升起之太阳。无论是在机体的形态结构方面,还是在生理功能方面,小儿都在不断地向着成熟和完善的方向极速发展,且年龄越小,生长速度越快。
特点:古代医家将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特点概括为“纯阳”,《颅囟经·脉法》有“凡孩子3岁以下,呼为纯阳”的记载。“阳”代表生长、发育、上升、功能,“纯”言其旺盛,言其迅速,言其主导地位。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认为小儿为“纯阳”并非指小儿只有“阳”而没有“阴”,“纯阳”所指的是小儿的发育状态,既有功能,又有阳气,也包含了血液、骨髓及各种阴液的生成与壮大。
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其自护、调节、适应、防御等能力均不足,病邪容易入侵,尤其是感冒、咳嗽、哮喘、腹泻、便秘、乳蛾、黄疸、鼻渊、风疹等,更是小儿时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特点:小儿一旦患病,很容易传变。如普通发热易演变为厥证、脱证;感受风寒,常常热化,甚则引发肺炎、喘嗽。且常常在一日之内,证型数变,且每每虚实夹杂,寒热交错,不利于小儿疾病的治疗。
小儿患病虽有传变迅速、病情易转恶化的一面,但由于小儿生机旺盛,再生与修复力强,且脏气清灵,对外界刺激较为敏感,加之病因单纯,又少七情之害、色欲之伤,因而在患病之后,只要诊断正确、治疗得法,病情较易好转,身体较易恢复。
特点:小儿生机勃勃、活力充沛,如果病因单纯或疾病初次发生,未成宿疾则少有忧患,身体能较快恢复健康。
总而言之,科学认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才能在孩子生病时有目的地运用合理的方法,包括饮食、用药、推拿等来缓解病情从而治愈,提升体质。
从古到今,从事儿科临床研究的医家都高度重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正所谓“知常达变”,只有了解小儿的特点才能做到合理育儿,让孩子健康成长。我国古代医家在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方面的研究很多,提出了许多具有指导意义的学术观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给后世很大的启迪与指导。
唐代孙思邈指出:“天和暖无风之时,令母将儿抱日中嬉戏,数见风日,则血凝气刚,肌肉牢密,堪耐风寒,不致疾病。若常藏于帏帐之内,重衣温暖,譬如阴地之草木,不见风日,软脆而不任风寒。”
宋代钱乙提出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的观点,认为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这些观点为以后中医儿科学确立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提供了理论依据。钱乙被后世尊称为“儿科始祖”“儿科之圣”。
宋代陈文忠在预防小儿生病方面特别注重小儿的饮食喂养问题,主张“吃热不吃冷,吃液体不吃固体,吃小量不吃过量”,提出“忍三分寒,吃七分饱”的观点。
明代万全在治疗小儿疾病特别重视保护胃气,提出“五脏六腑以胃气为本,赖其滋养,如五脏有病,或泻或补,慎勿犯胃气”。他在钱乙“脏腑辨证”的基础上提出的小儿“五脏之中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和“心常有余而肺常不足”的观点,高度概括了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对于小儿的保育与疾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元代曾世荣善于把自己的学术观点以歌诀形式表现出来,朗朗上口,易于流传,如保健方面的歌诀:“四时欲得小儿安,常须两分饥与寒,但愿人皆依此法,自然诸病不相干。”
“纯阳之体”学说:唐末宋初《颅囟经》首次把小儿生理特点用“纯阳”来描述,指出“凡小儿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是形容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特点。
“稚阴稚阳”学说:清代吴鞠通在他的代表作《温病条辨·解儿难》中高度概括小儿体质特点为“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代表的是小儿另一个生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纯阳之体”与“稚阴稚阳”之间的关系:“稚阴稚阳”学说表述的是小儿机体柔弱,阴阳二气均较幼稚,形体和功能未臻完善的一面;“纯阳”之说则是指其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一面。由于稚阴稚阳,才需要迅速生长;由于生长旺盛,又使小儿形与气、阴与阳均显得相对不足,二者共同构成了小儿生理特点的两个方面。“稚阴稚阳”学说是“纯阳”学说在理论上的发展,都在阴阳学说范畴内,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小儿生理特点,同时也为阐明小儿病理特点、指导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本书在纯阳学说和稚阴稚阳的基础上,经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儿为虚寒”的观点。所谓“虚寒”,就是指小儿体质之“寒”是由于出生以后“阳气不足”、功能未成熟所致,是随年龄的逐渐增长而不断充盛和完善的,是假的“寒”,所以,生活中应注意适时给孩子温阳益气,慎用寒凉清热、攻伐太猛之药或饮食。对于儿童“虚寒”,可以理解为蜡烛初燃时,火势不猛且极不稳定,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波动。所以,小儿不能过度进补、过用凉茶、随意吊针补液、过多使用消炎药、过度穿着等,这些行为均会损耗阳气,让机体更加“虚寒”,会严重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和抗病能力。
西医儿科学是研究自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小儿生长发育、卫生保健及疾病防治的一门综合性医学学科。进入19世纪,西方近代医学才开始发展,德国儿科起步较早,在婴儿喂养、传染病诊治方面有一定贡献,随后法国、英国、美国接踵而起,并发展迅速,如开始按能量计算营养的需要,用白喉抗毒素治疗抢救白喉患儿、分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及确认引起婴幼儿腹泻的大肠杆菌等,此时儿童心理学研究亦已开始。1896年Holt所著的《儿科学》是美国儿科医学方面的第一本教科书,成为儿科的经典著作。20世纪初,西医儿科学除了进一步研究婴幼儿营养、小儿营养性疾病外,还重视婴幼儿腹泻与电解质平衡。20世纪50年代后研究重点移向新生儿疾病、血液病、遗传代谢性疾病、免疫性疾病、内分泌疾病等疑难病症。
19世纪下半叶,许多外国人来中国开办诊所、医院,加快了西方医学在我国的传播,使我国的医学包括儿科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辛亥革命后,我国开始创办新式医学院校。20世纪40年代,医院中开始设立儿科,逐渐培养了不少儿科医生。1943年,我国儿科专家诸福棠编写的《实用儿科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儿科学著作,为西方医学儿科领域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整个小儿阶段一直处在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而且年龄越小,这种特点越明显,与成年人的差别越大,因此绝不能将小儿简单地看成是成年人的缩影。关于这方面的相关医学研究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是广泛的医学基础。与西医儿科学有关的基础学科有胚胎学、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遗传学、免疫学、微生物学、营养学、心理学等。这些基础学科把对于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的认识,由宏观引向微观,从而深化了人们的认识。
第二是临床方面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小儿的疾病种类、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和预防等方面均与成年人明显不同。所以,只有正确认识儿科的学科属性及小儿的生理特点,才能做到科学育儿,准确诊治疾病,保护小儿健康成长。
免疫是机体的生理性保护机制,其本质为识别自我、排除异己,具有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和免疫清除三大功能。免疫功能失调可致异常免疫反应,即变态反应、自身免疫反应、免疫缺陷和发生恶性肿瘤。
机体的免疫反应由免疫系统来执行。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免疫系统借助免疫器官、细胞和分子,通过抗原提呈、淋巴细胞增殖、免疫效应、淋巴细胞凋亡四个阶段完成免疫反应,发挥对抗原的效应。
若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异常,可发生异常的免疫反应:免疫功能亢进,发生炎症、过敏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反之,免疫功能低下则易发生免疫缺陷和肿瘤。
小儿的免疫状况与成年人明显不同,导致儿童疾病的特殊性。过去一度认为小儿时期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通过研究,现已发现人在出生时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已经相当成熟,免疫功能低下可能为尚未充分接触抗原所致。
循环指的是以心脏、血管为核心的系统循环功能。胎儿的心脏何时开始发育?原始心脏于胚胎第2周后开始形成,约于第4周起有循环作用,至第8周房室长成,即成为四腔心脏。先天性心脏畸形的形成主要就是在这一时期。原始的心脏出口是一根动脉总干,在总干的内层对侧各长出一纵隔,两者在中央轴相连,将总干分为主动脉与肺动脉。由于该纵隔自总干分支处成螺旋形向心室生长,使肺动脉向前、向右旋转与右心室连接,主动脉向左、向后旋转与左心室连接。如该纵隔发育遇到障碍,分隔发生偏差或扭转不全,则可能会造成主动脉骑跨或大动脉错位等畸形。
正常胎儿循环: 胎儿时期的营养和气体代谢是通过脐血管和胎盘与母体之间以弥散方式而进行交换的。由胎盘来的动脉血经脐静脉进入胎儿体内,至肝脏下缘,约50%的血流入肝与门静脉血流汇合,另一部分经静脉导管入下腔静脉,与来自下半身的静脉血混合,共同流入右心房。由于下腔静脉瓣的阻隔,使来自下腔静脉的混合血(以动脉血为主)入右心房后,约1/3经卵圆孔入左心房,再经左心室流入升主动脉,主要供应心脏、脑及上肢,其余的流入右心室。从上腔静脉回流、来自上半身的静脉血,入右心房后绝大部分流入右心室,与来自下腔静脉的血一起进入肺动脉。由于胎儿肺脏处于压缩状态,故只有少量肺动脉的血流入肺脏经肺静脉回到左心房,而约80%的血液经动脉导管与来自升主动脉的血汇合后,进入降主动脉(以静脉血为主),供应腹腔器官及下肢,同时经过脐动脉回至胎盘,换取营养及氧气。故胎儿期供应脑、心、肝及上肢的血氧量远较下半身高。
出生后血循环的改变: 出生后脐血管被阻断,呼吸建立,肺泡扩张,肺小动脉管壁肌层逐渐退化,管壁变薄并扩张,肺循环压力下降;从右心房经肺动脉流入肺脏的血液增多,使肺静脉回流至左心房的血量也增多,左心房压力因而增高。当左心房压力超过右心房时,卵圆孔瓣膜先在功能上关闭,到出生后5~7个月,解剖上大多闭合。自主呼吸使血氧增高,动脉导管壁平滑肌受到刺激后收缩,同时,低阻力的胎盘循环由于脐带结扎而终止,体循环阻力增高,动脉导管处逆转为由左向右分流,高动脉氧分压加上出生后体内前列腺素的减少,使导管逐渐收缩、闭塞,最后血流停止,成为动脉韧带。约80%的足月儿在出生后24小时形成功能性关闭。约80%的婴儿于出生后3个月内、95%的婴儿于出生后1年内形成解剖上关闭。若动脉导管持续未闭,可认为有畸形存在。脐血管则在血流停止后6~8周完全闭锁,形成韧带。
呼吸频率与节律: 小儿呼吸频率快,而且年龄越小,频率越快。小儿肺脏容量按体表面积计算约为成年人的1/6,但由于新陈代谢旺盛,需氧量接近成年人,为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只能以增加呼吸频率来进行代偿;加之受小儿胸廓解剖特点的限制,婴幼儿由于呼吸中枢发育尚未完善,呼吸调节功能差,容易出现呼吸节律不整,可有间歇、暂停等现象,以早产儿或新生儿更为明显。
呼吸型: 婴幼儿呼吸肌发育不全,呼吸时肺主要向膈肌方向移动,呈腹膈式呼吸。此后随小儿站立行走,膈肌与腹腔器官下移,肋骨由水平位变为斜位,呼吸肌也随年龄增长而渐发达,2岁时开始出现胸腹式呼吸,7岁以后则以混合式呼吸为主。
呼吸功能的特点:
肺活量:指一次深吸气后的最大呼气量,小儿肺活量为50~70mL/kg。它受到呼吸肌强弱、肺组织和胸廓弹性以及气道通畅程度的影响,同时也和年龄、性别、身材等因素有关。在安静时,年纪稍大婴儿仅用肺活量的12.5%来呼吸,而年幼婴儿则需用30%左右,说明小儿呼吸功能储备量较小,因此易发生呼吸衰竭。
潮气量:指安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小儿肺容量小,安静呼吸时其潮气量仅为成年人的1/2。而且年龄越小,潮气量越少。
每分钟通气量:指每分钟呼吸频率和潮气量的乘积。正常婴幼儿由于呼吸频率较快,虽然潮气量小,但如按体表面积计算,每分钟通气量与成年人相近。
呼吸道免疫特点: 小儿呼吸道的非特异性及特异性免疫功能均较差。呼吸道的防御机制始于鼻道,鼻毛能阻挡较大的外来异物。鼻黏膜富有血管,产生的湿化作用也可使吸水性颗粒增大,以利吞噬细胞吞噬,而婴儿不仅缺乏鼻毛,鼻道黏膜下层血管又较丰富,易充血肿胀而阻塞鼻道。其次,气管黏膜上皮细胞均有纤毛突起,纤毛一致不断地向后摆动,将粘有病原体等异物的黏液痰排出呼吸道,而婴幼儿的此种防御机制及咳嗽反射功能发育不够成熟。此外,婴幼儿时期肺泡巨噬细胞功能不足,辅助性T细胞功能暂时低下,使分泌型IgA、IgG,尤其是IgG 2 含量低微。此外,乳铁蛋白、溶菌酶、干扰素及补体等的数量和活性不足,故易患呼吸道感染。
泌尿系统的功能是将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和毒素通过尿的形式排出体外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肾脏是尿生成的重要器官,不仅可将体内的代谢终末产物如尿素、有机酸等排出体外,而且对调节体内水与电解质和维持血液的酸碱平衡都有很重要的作用。肾脏还具有内分泌作用,可分泌激素和生物活性物质,如肾素、促红细胞生成素、前列腺素、1,25-二羟骨化醇[1,25-(OH) 2 D 3 ],参与调节血压、红细胞的生成和钙的吸收。肾脏主要通过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重吸收、分泌及排泄完成其生理活动。小儿肾脏虽具备大部分成年人肾脏的功能,但其发育是由未成熟逐渐趋向成熟的。在胎龄36周时肾单位数量已达到成年人水平,出生后已基本具备上述功能,但调节能力较弱,储备能力差,一般1~1.5岁时才达到成年人水平。一般情况下,年龄越小排尿次数越多,1岁时每天排尿15~16次,到了学龄前和学龄期每天6~7次。若新生儿尿量每小时少于1.0mL/kg为少尿,每小时少于0.5mL/kg为无尿。儿童排尿每天少于400mL/m 2 时为少尿,每天少于50mL/m 2 时为无尿。
肾的各组成部分之间有密切联系。损伤时会相互影响,一部分的病变可引起其他部分的损害。因此,往往在肾疾病晚期,各个部分都已被破坏。肾小球不能再生,损伤后只能由存留的肾单位肥大来代偿损失的功能,所以肾小球发生严重的弥漫性病变时可造成严重后果。肾小管的再生能力很强,发生损伤时,如及时再生可恢复功能。肾的代偿储备能力很大,因此肾功能障碍往往在病变比较严重时才会表现出来,有时已到疾病晚期,所以注意早期可能出现的症状非常重要。
口腔: 口腔是消化道的起端,具有吸吮、咀嚼、消化、吞咽、味觉、感觉、语言等功能。足月新生儿舌及双颊部脂肪垫发育良好,出生后即能吮乳及吞咽,早产儿则较差。新生儿及婴幼儿口腔黏膜薄嫩,血管丰富,唾液腺发育不够完善,唾液分泌少,口腔黏膜较干燥,局部易受损伤及感染。3~4个月时唾液分泌量开始增多,但婴儿口底浅,尚不能及时吞咽所分泌的全部唾液,常发生生理性流涎。
注意,3个月以下小儿唾液中淀粉酶含量低,不宜喂食淀粉类食物。
食管: 食管有推进食物和液体由口入胃并防止吞下期间胃内容物反流的功能。新生儿和婴儿的食管呈漏斗状,黏膜纤弱、腺体缺乏、弹力纤维和肌层尚不发达,食管下段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易发生胃食管反流,吮奶时常因吞咽过多空气而发生溢奶,该情况一般随年龄增长逐渐减轻。
胃: 胃有贮存、运动和分泌功能,可贮纳食物,将其磨碎并与胃液充分混合,形成食糜,并调节食糜进入十二指肠的速度。胃容量在出生时为30~60mL,1~3个月时90~150mL,1岁时250~300mL,5岁时700~850mL,成年人约为2000 mL。新生儿和婴儿胃呈水平位,直立行走后变为垂直位。胃平滑肌发育尚未完善,在充满液体食物后易使胃扩张。由于胃幽门括约肌发育较好,而贲门和胃底部肌张力低,故易发生幽门痉挛而出现呕吐。胃排空时间随食物种类不同而异:稠厚含凝乳块的乳汁排空慢,糖类、冷饮等排空快;水的排空时间为1.5~2小时,母乳2~3小时,牛奶3~4小时。早产儿胃排空更慢,易发生胃潴留。新生儿胃酸和各种酶分泌较成年人少且活性低,消化功能差。
肠: 小肠的主要功能包括运动(蠕动、摆动、分节运动)、消化、吸收及免疫保护;大肠的主要功能是贮存食物残渣、进一步吸收水分以及形成粪便。小儿肠管相对比成年人长,一般为身长的5~7倍。小儿肠黏膜肌层发育差,肠系膜软而长,结肠无明显结肠带与脂肪垂,升结肠及直肠与后腹壁固定差,易发生肠扭转和肠套叠。早产儿的肠蠕动协调能力差,易发生粪便滞留甚至功能性肠梗阻。婴幼儿肠黏膜屏障功能差,肠壁薄,血管丰富且通透性高,肠内细菌、毒素、消化不全产物和过敏源等可经肠黏膜进入体内,引起全身感染和变态反应性疾病。婴幼儿结肠较短,不利于水分吸收,故婴儿大便多不成形而为糊状。小儿乙状结肠和直肠相对较长,是造成小儿便秘的原因之一,直肠黏膜与黏膜下层固定差,肌肉发育不良,易发生肛门、直肠黏膜脱垂。小儿大脑皮层功能发育不完善,进食时常引起胃—结肠反射,产生便意,所以小儿大便次数多于成年人。
胰腺: 胰腺分为内分泌部及外分泌部,前者分泌胰岛素主要控制糖代谢;后者分泌胰腺液,分泌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至成年人每天可分泌1~2L,内含各种消化酶,酶类出现的顺序依次为: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羧基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新生儿胰液所含脂肪酶活性不高,2~3岁才接近成年人水平。婴幼儿时期胰腺液的分泌易受炎热天气和各种疾病的影响而被抑制,容易产生消化不良。
肝脏: 肝脏有排泌胆汁,调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激素、铁、铜等物质代谢及生物转化作用。年龄愈小,肝脏相对愈大。婴幼儿在右锁骨中线肋缘下可触及肝下缘,边缘钝,质地柔软,无压痛,不超过2cm;儿童期肋缘下一般不应触及肝脏。在剑突下,从出生后到7岁可触及2~2.5cm的肝脏。婴儿肝脏血管丰富,肝细胞和肝小叶分化不全,屏障功能差,易受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如缺氧、感染、药物中毒等均可使肝细胞发生肿胀,脂肪浸润、变性、坏死、纤维增生而肿大,影响其正常功能。肝细胞再生能力强,不易发生肝硬化。婴儿时期胆汁分泌较少,故对脂肪的消化、吸收功能较差。小儿肝糖原储存相对较少,易因饥饿而产生低血糖。
肠道细菌: 刚出生的新生儿肠道内无菌,出生后数小时细菌即从口、鼻、肛门入侵至小儿肠道,主要分布在结肠和直肠。肠道菌群受食物成分影响,母乳喂养的婴儿以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为主;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的婴儿肠内的大肠杆菌、嗜酸杆菌、双歧杆菌及肠球菌所占比例几乎相同。断乳后,小儿肠道内菌群逐渐变化,发展为以厌氧菌为主的稳定菌群。正常肠道菌群对侵入肠道的致病菌有一定的拮抗作用。婴幼儿肠道正常菌群脆弱,易受许多内外因素影响,如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可使正常菌群的平衡失调,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另外,消化道功能紊乱时,肠道细菌大量繁殖,可进入小肠甚至胃内成为致病菌。
健康婴幼儿粪便: 食物进入消化道至粪便排出时间因年龄而异,母乳喂养的婴儿平均为13小时,人工喂养的婴儿平均为15小时,成年人平均为18~24小时。
胎粪: 多于出生后12小时内开始排胎便,出生后24小时以上未排胎便者为胎便排出延迟;胎便呈黑绿色,黏稠无味,正常进乳后2~4天渐变为普通婴儿粪便。
人乳喂养儿粪便: 为黄色或金黄色,呈均匀糊状或带少许粪便颗粒,或较稀薄,绿色,有酸味,不臭,呈酸性反应(pH4.7~5.1),每天排便2~4次,一般在添加辅食后粪便变稠、次数减少。
人工喂养儿粪便: 为淡黄色或灰黄色,较干稠,呈中性或碱性反应(pH6~8)。因牛奶含蛋白质较多,粪便有明显的蛋白质分解产物的臭味,有时可混有白色酪蛋白凝块。每天排便1~2次,易发生便秘。但如果只是排便间隔超过48小时,不伴任何痛苦,不应视为便秘。
混合喂养儿粪便: 混合喂养儿粪便与喂牛乳者相似,但较软、黄。添加淀粉类食物可使大便增多,稠度稍减,稍呈暗褐色,臭味加重。添加各类蔬菜、水果等辅食时大便外观与成年人粪便相似,初加菜泥时,常有少量绿色便排出,继用数天后,绿色渐次减少,便次每天1次左右。
小儿神经系统发育最早,发育亦迅速。出生时脑总量平均为370g,占体重的1/9~1/8,已达成年人脑重(约1500g)的25%;6个月时脑重400~700g;1岁时约为出生时的2倍,达成年人脑重的50%;2岁时达900~1000g;7岁时已接近成年人脑重。在解剖学上,出生时小儿大脑外观已具备了成年人脑所具备的沟和回,但比成年人浅,在组织学上也已具备了大脑皮层的6层基本结构,但大脑皮质较成年人薄,细胞分化较差。大脑的神经细胞在出生时已与成年人相同,但轴突与树突形成不足,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神经细胞体积增大,树突增多加长,细胞功能日益复杂化,3岁时皮质细胞大致分化完成;8岁时已与成年人无太大差别。由于婴儿时期皮质发育尚不完善,皮质下中枢的兴奋性较高,神经髓鞘形成不全,当外界刺激通过神经传入大脑时,在皮质不易形成一个明确的兴奋灶,兴奋与刺激容易扩散。6岁左右,大脑半球的一切神经传导通路几乎都已髓鞘化,身体在接受刺激后可以快速准确地由感官沿着神经通路传到大脑皮质高级中枢。婴儿出生时脊髓已较成熟,重2~6g,其下端达第3腰椎水平(成年人在第1腰椎水平上),4岁时达第1~2腰椎水平,因此做腰椎穿刺时应注意。2岁是髓鞘形成阶段,4岁时已相当成熟,之后仍在缓慢发育直至成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