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家长认为给孩子喂食就是将自己平常烹调的食物再弄细碎一点,但孩子不是成人的缩影,成人能吃、能用的东西未必适合孩子。如果不深入了解孩子的生理、病理特点和生长发育特点,就很容易出现安全问题,严重时甚至会威胁孩子的生命。
明代医家万全在《育婴秘诀》中明确指出:“小儿无知,见物即爱,岂能节之?节之者,父母也。父母不知,纵其所欲,如甜腻粑饼、瓜果生冷之类,无不与之,任其无度,以致生疾。虽曰爱之,其实害之。”由此可见,孩子是懵懂无知的,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家长就要注重引导和教育,学习规范的育儿知识,合理调护孩子的衣食住行、情志、医疗,这是家长的责任也是爱孩子的表现。
清楚认识孩子的生理特点对于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该采用哪些喂养措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孩子不是成人的缩影,他们的五脏六腑“成而未全, 全而未壮”,家长在照护中切勿违背孩子的生理特点,影响孩子的健康生长。
古代有两个关于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学说,即“纯阳之体”与“稚阴稚阳”。
“纯阳”学说:唐末宋初《颅囟经》中首次把小儿生理特点用“纯阳”来描述,指出“凡小儿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是形容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特点。
“稚阴稚阳”学说:清代吴鞠通在代表作《温病条辨·解儿难》中概括出小儿体质特点为“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它所陈述的是小儿另一个生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如果用孩子阳气很盛来解读“纯阳”学说是不正确的。中医认为,少儿体禀少阳,孩子的阳气是稚嫩的阳气,这与成人的阳气是有区别的,成人的阳气是壮阳,即成熟的阳气。我们可以将孩子看作是竹笋初生的状态,脆嫩、鲜美、香甜,但是只有给予合理的生长发育空间,经历风雨的洗礼与四季的变换,竹笋才能长成参天的竹子。
“稚阴稚阳”学说表述了小儿机体柔弱,阴、阳二气均较幼稚,形体和功能未臻完善的一面,而“纯阳”之说恰指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由于稚阴稚阳,才需要迅速生长,由于生长旺盛,又使小儿形与气、阴与阳均显得相对不足,二者共同构成小儿生理特点的两个方面。在理论上,“稚阴稚阳”学说是“纯阳”学说的发展,它们都在阴阳学说范畴内,是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小儿的生理特点,同时也为阐明小儿的病理特点、指导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本书在“纯阳”和“稚阴稚阳”的基础上,提出“儿为虚寒”的观点,认为小儿无形之物——功能,如中医所说的肺气、脾气等(即“气”—“阳”)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波动,而有形之物——骨骼等(即“形”—“阴”)则相对稳定,但无论阴和阳都是稚嫩的,处于萌芽的阶段,故小儿多为虚寒体质,而且年龄愈小,虚寒愈明显。
所谓“虚寒”就是指小儿体质之“寒”是由于出生以后阳气不足——功能未成熟,必须随年龄的逐渐增长而不断充盛和完善,是假的“寒”,所以,生活中应注意适时温阳益气,慎用寒凉清热、攻伐太猛之药或饮食。对儿童虚寒的理解,可以比喻为蜡烛初燃时,其火势不猛且极不稳定,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波动,其波动常常表现为不足的波动。所以,小儿不能过度摄入营养、过用凉茶、随意吊针补液、过多使用抗炎药、过度穿着等,这些行为均会损耗阳气,表现为更加虚寒,严重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和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