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的饮食调理、食疗防癌抗癌和饮食宜忌都是祖国医学食疗学的组成部分,对于治疗疾病和健康长寿具有重要意义。饮食抗癌与中医一样,总体上来说是一种实践科学,是历经数千年、经过数十亿人验证的科学。
“药食同源。”我国第一部药物书《神农本草经》收载药物365种,其中一半以上既是药物又是食物。我国研究食疗历史之悠久,内容之丰富,乃居世界之首位。
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药学家屠呦呦在《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的主题演讲中,用幻灯片形式展示了毛泽东同志当年亲笔题词:“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作为药学家的屠呦呦正是从中国医药学这个宝库中,发掘出了青蒿素这一瑰宝,获得了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饮食防治癌症与中医防治癌症一样,都是中国医药学这座宝库中有待发掘的瑰宝。
记得有一次大会诊,有“北孙南管”之称的肿瘤界权威管仲正教授对笔者说:“中医有一个巨大的项目,就是中医预防癌症的发生和复发,如果能够成功,那就是中医中药造福全人类。”现在回头看,这与屠呦呦研究青蒿获诺奖的感言如出一辙,中医药造福人类是实实在在的。
食疗是中医防治疾病的方法之一,食物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食物不仅为人体在发育、生长、成熟等生命过程中提供必需的“原料”和“能源”,而且在各种食物代谢中,相互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以促使人体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
但是食物与防治疾病也存在一定的关系,摄入某一些食物不仅可以治病,而且还可以更广泛地用于平时防病。从许多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一些食物的质与量以及摄取的方法与许多疾病的发生与防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祖国医学食疗学的理论精髓有两大观点:
分析历代食养与食疗著作不难看出,掌握阴阳变化规律,围绕调理阴阳进行食疗活动,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乃是传统营养学的理论核心所在。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谨察明阳之所在,以平为期。”
中医理论认为,机体发生疾病,究其原因,皆由于阴阳失调之故。因此,饮食养生、治疗与康复手段,以及药物疗法、针灸、气功、按摩、导引等,都将调理阴阳作为基本原则。《素问·骨空论》说:“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
对饮食的宜与忌,中医也是以阴阳平衡作为出发点的,有利于阴平阳秘则为宜,反之则为忌。例如痰湿质人忌食油腻,木火质人忌食辛辣,阴不足阳有余的老年人则忌食大热峻补之品,某些皮肤病、哮喘患者应忌食鱼虾等海产品发物,胃寒患者忌食生冷食物等。总之,体现“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原则。
另外,在食物搭配和饮食烹制方面,中医也是注重调和阴阳的,使所用膳食无偏寒、偏热、偏升、偏降等缺陷。例如烹调鱼、虾、蟹等寒性食物时总要配以姜、葱、酒等温性的调料,以防止性偏寒凉,食后有损脾胃之弊。又如食用助阳类蔬菜韭菜常配以蛋类滋阴之品,也是为了达到阴阳互补之目的。
药食同源,食物与药物都具有形、色、气、味、质等特性。因此,中医使用食物或(和)药物来进行营养保健或治疗康复的情况是极其普遍的。食与药同用,主要基于食物和药物的应用皆由同一理论指导,也就是食药同理。正如金代《寿亲养老书》所说:“水陆之物为饮食者不下千百品,其五气五味冷热补泻之性,亦皆属于阴阳五行,与药无殊……人若知其食性,调而用之,则倍胜于药也……善治药者不如善治食。”
点评
数千年来,在中医药发展过程中,食药同路、食药同理、食药同用已经成为民间常识,这也是中医饮食营养学的一大特点。如乌鸡、羊肉、驴皮、猪肤、鸟卵、葱、姜、枣等皆有补益阴阳气血之用或调补胃气之功,与药同用可取得相得益彰的作用。而大量食谱、菜谱、茶谱中也含有不少可以作为药物的食物,如枸杞子、淮山药、黄芪、当归、肉桂等,从而提高了食品保健强身和防治疾病、防癌抗癌的功效。
中国的中医药必将继续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贡献,饮食防癌理应争夺头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