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伤寒》《金匮》,本自一源。惜乎仲景原著,佚于乱世,散之民间,诸本歧出,莫之适从。幸赖宋臣孙奇、林亿诸贤,校雠考订,拾遗补阙,而得花开并蒂,流芳千古。遂有《伤寒》《金匮》之并驾齐驱而传杂病、外感之经典原旨。
先贤曰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其言时代兴替之象,而于学术之发展,未尝不可作如是观。是以《伤寒》《金匮》之分流,虽有世事变迁之缘故,而尤关乎学术演化之内萌。若证以后世温病学说之兴盛,则其理益明。正是仲景学术之开枝散叶,乃有后世诸子争鸣、百花齐放之盛象。
然诸学繁茂并立之际,渐有文人陋习之泛起。故有方、喻对王、成之攻讦,温门与寒户之对峙。时日既久,渐至各演己意,而鲜涉它说。是以论温病者少言伤寒,研六经者无视三焦,辨太阳不知痉病,治黄疸忘却阳明,唯恃一技之长,以应万变之局。呜呼!治学如此自囚,不亦悲乎!而芸芸众生性命,何所托耶?
愚寡智不敏,虽以伤寒研习为业,然未敢摒弃诸说,内难、本草、温病,凡力之能及者,多所览阅。更因《金匮》之同宗,而尤加着意。故而继《读伤寒》之后,续以《金匮》之研读,焚膏继晷,历时年余,而有此作之面世。非存标榜之意,唯有问道之诚,此心祈望同仁鉴之。
广州中医药大学
万晓刚
2018年8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