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题解

本篇讨论百合病、狐惑病与阴阳毒三种病证的辨证论治内容。以其皆与火热相关,症象部分相类,故合篇而论。

百合病以精神恍惚为其临床特征,责之心肺阴虚内热。因其治疗每以百合为君,故名之百合病。

狐惑病以目、咽、二阴毒蚀腐坏为其临床特征,责之湿热虫毒内蕴。

阴阳毒以发斑咽痛为其临床特征,责之疫毒损伤营血。

原文

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每溺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时头不痛,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

其证或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见者,各随证治之。(1)

解读

本条论百合病病因脉症及预后。

百合名病,其说有二:一者此病以百合主治,一者百脉合归一宗。其说皆通,而似以前说较为合理。

本病之临床表现,虚幻与现实交错。所谓虚幻之象者,其症似有若无,变幻不一,难以确定,每以心神意识欲望之类的反复无常为典型。故神情默然而反卧起不宁,欲卧反起,欲行反坐。意欲饮食却不能进食,时而食欲亢进,时而闻食而恶。似恶寒而反似身燥,似燥热而反似恶寒。如此虚幻不定,反复无常,皆属病家主观感受,显然神识失调之表现。如此症象,辨证殊难,极易误治而逆。另者病家疑虑,诸药不受,故而时有得药而吐利之反常。以其身形如常而幻象百出,俨然形神两分,故曰如有神灵附体之状。

所谓现实之象者,其症确然存在,有据可证,口苦小便赤而脉微数是也。口苦虽属主观感受,然始终不变,确定无疑。至于小便黄赤与脉来微数,观之可见,切之可知,内热之兆是也。

夫心主血脉而统神明,肺主治节而朝百脉。君相同心,百脉归宗。今曰病数日乃至一月之后方现此证者,多是外感热病后期,余热未尽,阴液亏乏。或未病而预见者,实由心境抑郁,化热伤阴。如此则心肺功能失常,百脉违和,气血失调,神识无主,而有百般症象,变幻无常。以其阴虚内热之常情,而有口苦溲赤脉数之常态。

肺为水之上源,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而膀胱者,州都之官,气化则能出焉。且膀胱之脉,上巅顶而入络脑,外应腠理皮毛。今以小便排泄时的反应,而断病情轻重预后,显然与津液输布藏泄相关。至于是否必然如原文所述,以头痛、恶风、头眩不同症象,而断其愈期渐短,则当验之临床。

原文

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2)

百合知母汤方:

百合七枚(擘)知母三两(切)

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二升煎知母,取一升,去滓,后合和,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解读

本条论百合病误汗后证治。

百合病责之心肺阴液亏虚而内热为患,断无汗解之理。故有医家认为,此条应作热病误汗之后,津伤阴亏,以致心肺失养而为百合病。然据后文,本条及其后诸条,当是为百合病误治而设法御变。

阴亏内热之证,而复辛散发汗,必致阴液更伤,而内热转甚,如此则舌红口燥、心烦意乱诸般燥热症象,可得而见之。治宜清热养阴,润肺宁心。方以百合甘润,知母苦泄,更以山泉之清冽,生津泄热。二药别煮混煎,独出心裁,犹似攻补两途并行不悖之意。

名案选录

王孟英医案:此病仲景以百合主治,即以百合名其病。其实余热逗留肺经之证,凡温暑湿热诸病后皆有之,不必疫也。肺主魄,魄不安则如有神灵,肺失整肃,则小便赤,百合功专清肺,故以为君也。忆辛丑暮春,于役兰溪,在严州舟次,见一女子患此证,其父母以为祟也。余询其起于时证之后,察其脉数,第百合无觅处,遂以苇茎、麦冬、丝瓜子、冬瓜皮、知母为方,服之一剂和,二剂已。(引自《温热经纬》)

原文

百合病下之后者,滑石代赭汤主之。(3)

滑石代赭汤方:

百合七枚(擘)滑石三两(碎,绵裹)代赭石如弹丸大─枚(碎,绵裹)

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二升煎滑石、代赭,取一升,去滓,后合和重煎,取一升五合,分温服。

解读

本条论百合病误下后证治。

本条仿前条之例,设法御变。百合病正治之法,养阴生津,宁心润肺。汗吐下诸法,徒伤气阴,每致变证。今误下伤正,胃之气液伤损,则气逆呕哕;膀胱气液不足,则溲赤涩痛。而百合病寒热神识之恍惚有无,仍是其主症无疑。故而仍以百合为君,清心润肺。另以滑石滑利润窍,寓猪苓汤之意。更以赭石和胃降逆,仿旋复代赭汤之义。如此则清养润降,合奏其功。临证可酌情选加麦冬阿胶之属,以增其效。

名案选录

赵锡武医案:李某,女。诊时步履艰难,必以他人背负,自述胸痛胸闷、心悸气短、头晕,乃按胸痹治之。投以瓜蒌薤白半夏汤之类,久治不效。细审之,患者每于发病时,除上述症状外,尚喜悲欲哭、嗳气、善太息,便于前方中合以百合、地黄、代赭石之类治之,药后其症渐消。(引自《赵锡武医疗经验》)

原文

百合病,吐之后者,用后方主之。(4)

百合鸡子汤方:

百合七枚(擘)鸡子黄一枚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内鸡子黄,搅匀,煎五分,温服。

解读

本条论百合病误吐后证治。

本条仍仿前例,设法御变。

百合病因其症象多变,虚实疑似之间,每易误诊而误治。以其寒热而误汗,以其饮食异常,则或误下,或误吐,因而变证百出。前以误汗而增其苦寒清热之力,则其变当以热化为显著。以误下而用润窍降逆之品,其变自是下燥中逆为其特点。今言误吐而以鸡子黄与百合相伍,如此则可知其变当以阴液伤损更为突出。是以口燥舌干而瘦小、心烦不眠、脉形细数等症,自不必言。故而君以百合,臣以鸡黄,恰似黄连阿胶汤之半,意在甘凉润补。

以上三条,曰汗曰下曰吐,俱是互文见义,不可拘泥。

名案选录

肝昏迷案:王某,男,44岁。因肝炎后肝硬化合并克鲍二氏征,第二次出现腹水。经综合治疗,腹水消退。但患者性格改变,一反平日谨慎寡言而为多言,渐至啼哭不宁,不能辨清手指数目,精神错乱,考虑肝昏迷Ⅰ度,经西药及清营开窍、清热镇静之中药治疗,症状无改善。清晨好转,午后狂乱,用安定剂常不效,需耳尖放血,始能平静入睡,醒后错乱如故。舌红脉虚,神魂颠倒,乃从百合病论治,予百合鸡子黄汤(百合30g,鸡子黄1枚),日1剂。药后意识障碍明显改善,后改服百合地黄汤,患者病情稳定,调治月余,精神好,如常人,腹水征(-),肝功能基本正常。随访1年,情况良好。(引自《新医药学杂志》1974年第2期第13页)

原文

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5)

百合地黄汤方:

百合七枚(擘)生地黄汁一升上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内地黄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中病,勿更服,大便当如漆。

解读

本条论百合病正治法。

言百合病未经汗吐下诸般误治,则其病情当一如首条所言,寒热似有似无,饮食或厌或喜,神情亦郁亦烦,起卧不宁,行止难定。症情变化多端,虚实无常,难以确认。而口苦溲黄脉微数,因之成为辨识病证本质之依据。其病或缘于心境抑郁,气结化火而阴液亏损。或因于热病后期,余热未清而阴液已耗。以其阴虚内热,位涉心肺,百脉失和,而神思恍惚为病。

夫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今上焦虚热,气血俱受其累,在肺者气热,在心者营热,故以百合清气润肺,地黄凉营宁心,后世清营汤组方之义,殆仿乎此耶?其方以甘洌之山泉先煮百合取汁,助其泄热生津。而以生地黄另榨取汁,与之混煎。此气血分途而入,虚热合力而清,且无滋腻碍胃之弊。服后大便当如漆者,地黄之色矣。

名案选录

彭履祥医案:曾某,男,56岁,农民。神志恍惚多年,中西治疗不效。其症心慌不宁,情绪不定,欲动不能动,欲行不能行,心神涣散,情绪低落,烦躁易怒,寝寐不安,不耐劳力,遂整日钓鱼养病。唯口苦口渴,小便黄,舌质红赤少苔,脉弦略数。同时,遍身疮疹,甚似杨梅疮毒。询其故,曰偶遇打鱼人,吸其烟具后,遂遍体生疮,缠绵不愈。据症审因,乃心肺阴伤,里热偏盛,为百合病之典型者。方用:百合、生地黄、知母、滑石等味。服10剂后,诸症略减,唯疮疹如故。因加金银花以解疮毒。但1剂未已,翻胃呕吐,腹泻如水,再次来诊。思之恐系银花伤其胃气,非百合病所宜,故再投原方,吐利即止,守方20多剂,疮疹隐没而愈,诸症若失。(引自成都中医学院《老中医医案选》第一集1977年内部资料)

原文

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6)

百合洗方:

上以百合一升,以水一斗,渍之一宿,以洗身。洗已,食煮饼,勿以盐豉也。

解读

本条论百合病外治法。

百合病,时日既久,未经正确治疗调养,其病情发展趋向,自是虚者更虚。阴液亏损,无以润养,是以口苦进而成渴。因虚而热,百脉失养,内外俱燥。此时之治,仍应予百合地黄汤润肺生津、清心养营。然若配合外治之法,庶几内外药力相助,则获效更速。故以百合渍水洗身,令皮毛得润,肌腠宣通,百脉调畅。更食以素饼,以助胃气,如此则津液生化有源,气血运行畅达,虚者得养,热者可泄,病必可除。少盐者,防其燥液也。

名案选录

贾河先医案:一女性患者,头昏不能站立,神志恍惚,有时胃纳甚佳,有时厌食,虽时有尿意,但小便排泄甚少,服中西药物,既无效,且吐利。各种检查均无异常,病者自觉病情严重,呕吐拒食,日下利七八次,病休在家。首以心理治疗。复诊时,病如既往,嘱其食用百合,服后呕吐渐止,食欲渐增,诸证消失,随访3年未发。(引自《江苏中医杂志》1985年第9期)

原文

百合病,渴不差者,用后方主之。(7)

栝蒌牡蛎散方:

栝蒌根 牡蛎熬等分上为细末,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解读

本条论百合病渴甚证治。

此承上条证治而来,言百合病日久生渴,经内服外洗之治,其渴不解者,病证不唯阴液亏虚,抑且内热亦甚。夫釜底有火,扬汤岂能止沸。百合虽能清热,究属润养之品。地黄甘寒,凉营养血为优,清气止渴则力有不逮。故以天花粉苦寒清热,甘凉生津。更以牡蛎咸寒入肾,引热下泄。二者相伍,逐邪且可护阴,于湿热、瘀热、虚热诸般热渴者,俱可酌情选用。观《伤寒论》柴胡桂姜汤、牡蛎泽泻散等方,结合本条所论,当可领悟其理。现代医家,据此以之治疗糖尿病、肝硬化等多种疑难病症,而屡有效验。

名案选录

吴才伦医案:王某,女,13岁。因受惊吓,随之欲便,便时跌倒。诊时体检未见异常,返家后颈项不能竖立,头向左右转动,不语,对答不能,曾用镇静剂无效,脉浮数,舌赤无苔,予百合7枚,知母4.5g,1剂后颈项已能竖起十分之七,问其所苦,已稍知,再服1剂,头活动自如,自诉口干燥大渴,改用瓜蒌牡蛎散(瓜蒌、牡蛎各9g),服1剂痊愈。(引自《江西中医药》1960年第12期)

原文

百合病变发热者 一作发寒热 ,百合滑石散主之。(8)

百合滑石散方:

百合一两(炙)滑石三两上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当微利者,止服,热则除。

解读

本条论百合病发热证治。

百合之病,似寒非寒,如热无热。病久而热者,因虚而热发,象形于外也。前之口渴,虚而燥也。此之发热,虚而热也。热而邪实者,可透发,可攻下。热而正虚者,唯扶正以内消。

百合色白入肺,喜燥恶湿,恰合太阴之性。味甘微寒,润肺宁心。本经谓其通大小便,盖有滑利之性也。滑石甘寒泄热通窍,二者相伍,甘润之中,泄热于下。显然本证发热,必见小便赤涩不畅之症。

名案选录

谭日强医案:谢某,女,23岁。经常头痛、失眠、眼花、口干口苦、手足心热,食欲时好时差,月经提前,量少,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若问其有无其他不适,则恍惚去来疑似有无之间。营养中等,面色如常,舌润无苔,边尖俱赤,脉弦细而数。病已年余。曾服丹栀逍遥散、天王补心丹、六味地黄丸等,并西医对症治疗,皆无效。此《金匮》所谓“百脉一宗,悉致其病”,治宜滋养心肺之阴,佐以清热镇静,用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瓜蒌牡蛎散、百合滑石汤合为一方,服10剂而口苦口干减除,小便转清,于前方增损连进20余剂而诸证悉平。(引自《金匮要略浅述》)

原文

百合病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为逆;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9)

解读

本条论百合病治疗原则。

凡病,无论内伤外感,寒热虚实,终属机体阴阳失调。此之阴阳,于病证治法,其义各别。见于阴者,谓阴常有余而阳气亏乏,故以救阳之法治之。见于阳者,谓阳常有余而阴气虚损,故以救阴之法治之。无论有余不足,于百合之病,总以虚损为关键,不得恣意攻伐。故阳有余,当滋阴以和阳,不得反攻其阴,故误汗液泄者,阴气重伤,此自为逆。阴有余,当养阳以配阴,不得反攻其阳,故误下伤正,阳气重虚,此亦为逆。此乃互文见义之手法,言其汗下误用,或伤阴,或伤阳,每视病情体质而论,不可拘泥于汗之伤阴、下之伤阳之语。

百合病,每以心肺阴虚为其常,而阴亏日久,亦可虚及其阳,所谓阴损及阳是也,此即本条所谓病分阴阳之义。而前文唯论阴虚内热证治之常,至于阳虚之变,论中虽未明言其法其方,学者自可举一反三。

亦有医家以阴阳定义表里气血之病位,其说可备一格。无论如何理解此条病证之阴阳定义,以阴救阳,以阳救阴,总是以药性之偏纠脏气之偏,进而使机体阴阳恢复平衡。

原文

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 ,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 一作嘎 ,甘草泻心汤主之。(10)

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四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升上七味,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解读

本条论狐 证治。

之病,缘由湿热虫毒内伏而逆上犯下,累及营血,外蚀肌肤,内损脏腑,而见症繁杂。大要而论,状如伤寒者,意其在外者,或寒热或身痛,类于外感表证,湿滞营卫之兆。在内者,神情抑郁,心烦不安,欲眠而目不得闭,此湿热扰及心胆之象。不欲饮食,恶闻食臭者,湿热困阻中焦之征。因其湿热熏灼,面色或红或黑或白,变幻无常。虫蚀于上,咽喉溃破,声嘶音哑。虫蚀于下,二阴溃烂。如此繁杂之证,咎其机理,仍以中焦升降失常、湿浊郁伏、逆上犯下所致,故以甘草泻心汤为治,方用芩连苦寒解毒,姜夏辛温燥湿,参枣扶中培正,而妙在甘草生用,解毒尤效。《临证指南·虚劳》曰“上下交损,当治其中”,可为本条证治之绝妙注释。

名案选录

刘渡舟医案:郑某,女,32岁。患病而有上、中、下三部的特点。在上有口腔经常糜烂作痛,而不易愈合;在下有前阴黏膜溃破,既痛且痒;中部则见心下痞满,饮食乏味。问其小便尚可,大便则每日二次犹能成形。切其脉弦而无力,舌苔薄白而润。三部之证由中州发起,辨为脾虚不运,升降失常,气痞于中,而挟有湿螽之毒。治宜健脾调中,升清降浊,兼解虫毒之侵蚀。处方:炙甘草12g,黄芩9g,人参9g,干姜9g,黄连6g,半夏10g,大枣7枚。共服10余剂,以上诸症逐渐获愈。(引自《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

原文

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11)

解读

本条论狐 病蚀于前阴证治。

湿毒,有偏盛于下者,以二阴溃烂为其主要症象。此条所言之下部,通过后文比较,可知其为前阴而已。前阴溃疡,或红或白,三五不一,大小不等。其间小便黄赤,大便黏滞,舌红苔腻,脉滑或缓或数,俱是可见之象。其咽干者,所谓病在下者及于肾,肾脉通于咽喉是也。

治以苦参煎汤熏洗,自属的对之法。然若采用内外相合之治,内服白头翁汤、葛根芩连汤之类,可望获效更速。

苦参汤,邓珍本、赵刻本俱阙,据《医宗金鉴》及诸注本载:苦参一升,以水一斗,煎取七升,去滓。熏洗,日三。

名案选录

赵明锐医案:梁某,女,35岁。患白带下注二年之久,近一年来加重,并发外阴瘙痒难忍,经妇科检查,诊断为“滴虫性阴道炎”。经用“灭滴灵”等治疗两个疗程,效果不明显。后用苦参汤熏,每晚熏一小时,兼服清热利湿之中药,两周后,带净痒止。又经妇科数次检查,阴道未见滴虫。(引自《经方发挥》)

原文

蚀于肛者,雄黄熏之。(12)

雄黄:

上一味为末,筒瓦二枚合之烧,向肛熏之。 《脉经》云:病人或 从呼吸上蚀其咽,或从下焦蚀其肛阴,蚀上为惑,蚀下为狐,狐惑病者,猪苓散主之。

解读

本条论狐 病蚀于后阴证治。

此承前条而论狐 病邪热偏盛于下、而以后阴溃烂为甚者。湿热下注,虫毒腐蚀,或偏于上,或甚于下。甚于下者,或有前后之分。今偏蚀后阴,肛周溃烂,是症象有别,而病机无异。治之仍可仿效前法,内服外洗。今更出一治,以广其法。雄黄一物,味辛性温而燥烈,本不宜于湿热之患,然其解毒杀虫之效,每无替代。今湿热为患,以雄黄熏之,是解毒杀虫为其要,而内服清利湿热之品,仍是不可或缺之治法。

名案选录

王子和医案:焦某,女,41岁,干部。患者于20年前因在狱中居处潮湿得病,发冷发烧,关节疼痛,目赤,视物不清,皮肤起有大小不等之硬斑,口腔、前阴、肛门均见溃疡。20年来,时轻时重,缠绵不愈。近来月经先期,色紫有块,有黄白带,五心烦热,失眠,咽干、声嗄,手足指趾硬斑,日久已呈角化。肛门周围及直肠溃疡严重,不能正坐,口腔黏膜及舌面也有溃疡,满舌白如粉霜,大便干结,小溲短黄,脉滑数。诊断为狐惑病,即予治惑丸、甘草泻心汤加减内服,苦参煎水熏洗前阴,并以雄黄粉熏肛。肛门熏后,见有蕈状物突出肛外,奇痒难忍,用苦参汤洗涤后,渐即收回。服药期间,大便排出恶臭黏液多量,阴道也有大量带状浊液排出,病情日有起色,四肢角化硬斑亦渐消失。治疗4个月后,诸证消失,经停药观察1年余,未见复发。(引自《中医杂志》1963年第11期)

原文

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 一本此有黄字 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豆当归散主之。(13)

赤豆当归散方:

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干)当归上二味,杵为散,浆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解读

本条论狐 病偏甚于上证治。

前论狐 病湿热下注、虫毒蚀阴证治,此则论湿热虫毒偏盛于上之证治。其盛于上部者,或伤于咽喉而肿痛溃烂,或郁于面部而斑色变幻,或瘀于目睛而目赤痈脓。见症不一,机理无异。

文曰虽无发热而脉数,心烦抑郁而默然,此湿热郁滞肝胆,不得外发,逆而上冲,故汗出偏于头面,热毒蕴于目睛,初则白睛红赤,肺经蕴热矣。日久目胞痈脓,脾经蕴热矣。内眦太阳,外眦少阳,四眦皆黑者,诸经皆热矣。热弥诸经,影响脾胃升降,多不能食。日久毒聚局部,脏腑受累反轻,故而能食者脓成矣。治宜清热利湿,排脓解毒,以赤小豆当归散主之。其方当归《千金》作三两,宋本作十两,贵在审时度势,据湿热血郁之轻重,权衡而用。

名案选录

王足明医案:李某,女,32岁。患白塞氏综合征,经治疗,口腔溃疡已愈。诊见:外阴湿疹,瘙痒溢水,双眼干涩,全身发小脓疮,双下肢红斑累累,抓破流脂,形体瘦弱,面白无华,纳差口苦,小便灼热短黄,大便干结难下,每次经血量多,经潮时诸症减经,经净后病复如故,舌红,苔黄厚腻,脉细缓。此乃狐惑病,舌红,苔黄腻乃湿热之象。湿热蕴结,蒸腐气血,泛滥周身则为脓疮,流注阴部则生溃烂,湿疹瘙痒等,热毒迫血则经多,经行诸症减乃湿热随经而泄,病久损伤气血,故脉细缓而形神俱不足也。此虚中夹实,治当凉血解毒,清利湿热,调补气血:赤小豆25g,当归10g,苦参12g,金银花12g,知母12g,薏苡仁25g,车前子10g(包),地榆炭18g,熟地炭18g,山药15g,党参12g,黄芩炭10g。每日1剂,水煎。服4剂后,月经尚未干净,阴部溃疡如故,但湿痒消失;下肢红斑隐退,脓疮亦有愈合之势,食纳稍增,仍溲黄便结,舌苔黄,根部稍腻,为防经后病情加重,守服原方4剂,药后月经已净,外阴湿痒未发,脓疮已愈,阴部溃疡亦将愈合,唯黄白带下增多,此乃湿热蕴毒已现外出之机,仍守原方去知母,加萆薢12g,连服10剂后,诸症消失,经妇科检查证实“阴部溃疡已全部愈合”。出院后仍予上方5剂,以巩固疗效,随访年余,未见复发。(引自《广西中医药》1982年第4期)

原文

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14)

解读

本条论阳毒病证治及预后。

毒者,邪气久郁不解谓之毒,意其郁滞既久、为患非轻是矣。此条阳毒之病,乃疫毒为患,以其毒发相对表浅,症情偏外、因而具有阳性类属之特征者。故其面部红班,鲜如锦彩,咽喉红肿、疼痛溃烂、咳唾脓血。其性火热自是必然,更因其毒易于外发而现,故谓之阳毒。

毒发之病,曰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者,言其病程之久暂,于预后转归之影响,各不相同。时日短暂者,病情相对轻浅易治;时日长久者,病情相对深重难愈。

病属疫毒热发头面咽喉之部,故以升麻鳖甲汤滋阴透热、活血解毒。

名案选录

匡萃璋医案:一男性患者,年50余,双眼眼胞红肿4年,诊时见双眼胞肿如深红色之李子,下眼睑外翻,睑结膜、球结膜均充血,双眼发痒,时时以手拭之,目眵多,食纳二便无大碍,舌胖赤,苔薄黄,脉弦不任按。热毒深伏于厥阴,试以升麻鳖甲汤清透之,处方:升麻30g,鳖甲30g,当归15g,甘草10g,雄黄3g(布包煎),川椒2.5g,水煎服3剂。3日后复诊,双眼眼胞红肿明显减轻,结膜充血明显变淡,自诉初服1剂时双眼自感灼热,2剂灼热已轻,服第3剂时已无灼热反应,舌脉同前,仍以前方3剂,病去其九。(引自《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原文

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15)

升麻鳖甲汤方:

升麻二两 当归一两 蜀椒(炒去汗)一两 甘草二两 雄黄半两(研)鳖甲手指大一片(炙)

上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顿服之,老小再服,取汗。 《肘后》《千金方》:阳毒用升麻汤,无鳖甲,有桂;阴毒用甘草汤,无雄黄。

解读

本条论阴毒病证治及预后。

此与前条,毒分阴阳,并非寒热之辨,而是表里浅深之别。此之阴毒,毒蕴于里,不得外透,故而气血郁滞于内,面目反现青紫之斑。以其气血郁滞严重,因之身痛明显,似如被杖。咽喉疼痛而无破溃唾血者,仍是毒伤气血郁而未溃之象。较之前条之阳毒为病,一者内伏,一者外发,故虽名分阴阳,而其病因,仍是疫毒为患,本质无异。毒聚时短,尚可救治;毒伏日久,预后不佳。故与前条同理,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

因其毒伏于内,病势趋里,与前条外透者,大有不同,故而清热活血解毒治法无异,而去雄黄蜀椒。夫辛温燥烈之品,前证用之,可望透邪外达,此证用之,实为耗血竭阴。

名案选录

何任医案:陆某,女,35岁,农民。生育过多,子宫脱垂,月经如崩已久,周身皮肤有青紫块,面色青灰,咽痛时作,龈血鼻衄,身软肢酸,脉弱舌谈,宜先益血(当地医院诊断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升麻3g,炙鳖甲30g,炒当归9g,甘草4.5g,干地黄30g,玄参15g,黄芪9g,仙鹤草30g,艾叶3g,赤白芍各6g,炒阿胶珠12g,归脾丸60g(包煎)。服7剂后,月经来时量较前为少。又续服7剂,咽痛、出血已解,宫脱亦减轻,自感明显有力,脉平,舌色转正。以丸剂缓进,以期巩固。黑归脾丸1 000g(每日服3次,每次12g),十灰丸500g(每日临睡前服9g),连服2个月。(引自《金匮要略浅释》)

【小结】

本篇所述之百合病、狐 病及阴阳毒,就其病因病机、脉症表现而言,均有相似之处,而又各具特征,故而合篇而论。

百合病以精神恍惚、症象无常为特征,以其心肺阴虚内热,故而得见口苦脉数小便赤之常情。其治每以百合为君,故名之百合病。主以百合地黄汤,示其心肺气营俱热而虚。误予汗吐下诸般攻邪之治,则更伤正气。上焦热燥者,主以百合知母汤;胃逆下燥者,主以滑石代赭汤;阴液亏甚者,主以百合鸡黄汤。津伤口渴者,百合渍水洗身;仍不瘥者,栝蒌牡蛎散主之。虚热外发而热者,百合滑石散主之。无论其变如何,百合病偏阴者,以阳法治之;偏阳者,以阴法治之。此益阴扶阳之法,于百合病之虚情,殊为贴切,反之者为逆。

病以目、咽、二阴毒蚀腐坏为特征,责之湿热虫毒内蕴,逆上犯下,浸淫诸经。若邪阻中焦、升降失常而上下交病者,治以甘草泻心汤,清热燥湿,解毒扶中。若湿热虫毒偏盛于下、以二阴腐烂为主者,重视配合外治之法,以苦参、雄黄之类熏洗而解毒愈疮。若偏盛于上、以目睛红赤、睑胞痈脓为主者,治以赤小豆当归散,清热利湿,活血解毒。

阴阳毒以发斑咽痛为特征,责之疫毒损伤营血,发于咽喉面部。然毒伤营血,也有表浅里深之分,内趋外透之别,故而表现虽仅略异,而名谓则有阴阳之辨。阳毒者,面赤色鲜,咽痛唾血,治以升麻鳖甲汤滋阴透热、活血解毒。阴毒者,面现青黑之斑,咽疼而身痛如被杖,治以升麻鳖甲去蜀椒雄黄汤,滋阴解毒而活血消斑。无论阴毒阳毒,病位偏内偏外,其病程长者病情重而难治,病程短者病情轻而易愈。 fz/nARml7eczzCXOaxnccQ92yezy+ZSkEbsSpU86hVpicr596CpXJtQjKwUAipv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