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题解

本篇讨论痉湿暍三种病证的辨证论治内容。因其皆与外邪相关,故三病合篇而论。

痉病者,筋脉之疾,拘挛之候。其由或外邪壅滞,或热炽津伤,或大病亏乏,或误治虚损,或生化不足,或久病入络,或外伤瘀阻。或虚或实,筋脉失养而挛急强直,是其基本病机。

湿病者,因湿留而发之病,症象多端。感受雾露雨湿,或久居潮湿之处,湿邪入侵肌腠,是谓外湿。若因过食生冷,或脾虚不运,水湿因停于内,是为内湿。虽内外之源有别,然统属湿病范畴,而以黏滞重着缠绵难解为其临床特征。

中暍者,伤暑之病。总发于夏,而以热盛津伤气耗为其临床特点。

原文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1)

解读

本条讨论刚痉临床特点。

此条之义,与《伤寒论·太阳病中篇》原文第31条并无本质区别,唯二者立意角度不同,一者从外感解读,一者以痉病释义而已。

故而本条以筋脉拘挛之主症,而辨其内伤外感之缘由。曰太阳病发热恶寒,显然邪自外来,病在肌腠。无汗者,玄府滞塞,每因寒闭。以其三焦元真通会之处闭而不开,气血因之郁而不畅,如此则筋脉失去濡养,拘急挛缩,痉病因成。

刚柔者,虚实也,阴阳也。此以无汗曰刚,显然与《伤寒论·太阳病中篇》原文第31条病机类同,证属表实,寒闭肌腠是也。然31条以外感发热恶寒身痛脉浮为着眼点,项背强急为其兼。故此两条之辨,一重杂病之痉,一重外感之表,症情各有侧重,而发病机理无异。

此之“反”字,诸本不同,有曰衍文者,有曰“及”者。据文意,似以衍文为是。

原文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2)

解读

本条讨论柔痉临床特点。

此条之义,类于《伤寒论·太阳病上篇》原文第14条。仿上条例,从杂病角度立论,阐述痉病之因于外邪所致者。而《伤寒论·太阳病上篇》原文第14条则从外感角度出发,重点讨论邪犯肌表卫强营弱之中风表虚证,其项背强急者,仅为邪阻经输之兼。

本条既言发热汗出,自是肌表腠理疏松,易开难闭,情属表虚。此类筋脉拘挛之证,显然风邪壅滞为主,与前条寒邪闭束为主之刚痉,虚实相对,故谓之柔痉。

从两条文字比对而论,此之“不恶寒”,与前之“反恶寒”,语义语气恰属刚柔相对,应属无误。其行文类于《伤寒论·太阳病篇》原文第31条与原文第14条之对比手法,言项背强急之症,当以“无汗恶风”为常,“反汗出恶风”为变。

然从临床意义而论,太阳病邪在肌表,病必恶寒,今既言太阳之病,如此则前条之“反”字疑衍,而本条之“不”字似亦疑为衍文,故《脉经》文下注曰“一云恶寒”。

原文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3)

解读

本条讨论痉病因于表闭的预后。

痉病无论外感内伤,总因筋脉失养,拘挛强急,故而其脉,每每“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因于表者,可兼浮象;缘于内者,沉取乃得,然总不离弦紧之义。

今言太阳病发热,此痉病因于表闭,治之唯宜宣疏开达,散邪为要。而其脉不现浮紧、反见沉细者,显然表闭之外,里虚难免。如此正虚邪实,攻补两碍,故曰难治。

原文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4)

解读

本条讨论表病过汗致痉。

太阳表证,唯汗可解,然以遍身微汗舒畅为宜。太过者,称为过汗,常多伤津耗气。不及者,谓之不彻,每易郁热伤阴。

今言发汗太过,必然伤津耗气。阴液不足者,筋脉失于濡润。阳气虚乏者,筋脉失于温煦。经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故而无论过汗伤阴抑或损阳,唯其筋脉失于温煦濡养,则痉病自发。故曰: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原文

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5)

解读

本条讨论风病误用汗下致痉。

夫风气之与湿气,相互影响。湿盛可生风,风强则胜湿。是以风胜之病,津液本自不足,今反恣意下之,津液复伤;或下之不解而得复汗之,汗下失序,迭经误治,阴津阳气必然更形耗损,如此则筋脉失于温养濡润,拘挛强急而为痉。

原文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6)

解读

本条讨论疮家误汗致痉。

本条亦见于《伤寒论·太阳病中篇》原文第85条。久患疮疡之人,谓之疮家。热毒蕴结日久,气血已然暗伤。正气不足之际,即或新感寒热身疼,头痛脉浮,亦不宜贸然汗之。可斟酌桂枝新加汤之类加减化裁,补虚托表,似属可行。若不顾正虚而强汗之,则气血更形亏乏,筋脉失养则拘挛强直而为痉。

以上三条,所论皆为内伤因虚致痉,与前三条所论外感邪实致痉,其发病机制之侧重点,迥然不同。

原文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7)

解读

本条讨论痉病临床特点及外感痉病化热入里的变化。

痉者,会意兼形声。“巠”义为绷直、笔直、僵直。从“疒”从“巠”者,肌肉绷紧僵化之义也。故《说文》曰:痉,强急也。

《至真要大论》云厥阴在泉,客胜则大关节不利,内为痉强拘瘛,外为不便。且言诸痉项强,皆属于湿。《热病篇》曰风痉身反折,曰热而痉者死,腰折,瘛疭,齿噤𬹼也。由是可见,痉之为病,总以强直拘挛为其特征。

仲景于本条,总结前贤认识,而详述痉病之临床特征。曰颈项强急,卒口噤,背反张而独头动摇,是其候也。《广韵》曰其为风强病,喻示痉病具有风胜之特质,是以强急拘挛、抽搐瘛疭、口噤齿齘头摇之类,皆属其外象。此类症象,较之《伤寒论》所言之头项强痛、项背强急,显然所涉病位更广,病情更重。独头动摇者,或曰风动之象,或曰背强难动而独头可动摇,似以前说为佳。盖背反张不能动,而颈项强则转头亦难是也。

然其风胜者,或因于外风,或缘于内热,或咎之湿盛,或责之正虚……病因多种,不外邪实与正虚两端。或因邪阻而气血失运,或因正虚而气血匮乏,进而筋脉失却温煦濡养而病痉。

以其起源不同,而兼夹症象自有所异。今言其痉,而兼身热恶寒,颈项强急,自是太阳受邪、肌表营卫失调、太阳经气郁滞之象,无汗每属必然,故而可知此为刚痉之病。然寒闭而阳郁,阳郁不伸则易化热。如《伤寒论》原文第46条、第47条、第55条诸条,乃其郁阳不得外透、唯破络而出者,郁热得散,其病自解。若既不能外透,亦不能破络者,必然郁阳化热而燥,加剧筋脉之失养。且其外寒之闭,郁热因而上冲,上盛下虚,是以头热足寒、面赤目赤。热盛伤津,内风骤起,因而卒然口噤难开,角弓反张,此邪滞太阳之颈项强急,渐转阳明而突发口噤反张之重症,是病情由表及里、由轻转重之自然病程。

“若发汗已”以下17字,《玉函》《脉经》无,疑衍。而成本《伤寒论》更以后之“发其汗已,其脉如蛇”八字,俱属衍文。揆其辞句,此段文字接续于刚痉化热之后,义理确然难明,姑存疑待考。然若将此段转属下条,则似可另作解读,详见后条。

原文

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8)

解读

本条讨论痉病预后转归。

关于本条之解读,有医家认为,应当与前条之后25字相承接,以此阐明外感痉病之不同转归,其说颇有见地。

将上条之“若发其汗者”以后文字,转为本条之首句,如此则独立成条,而与前条刚痉化热内容的关联度明显降低,转为单独讨论外感痉病(包括柔痉)预后转归。

风寒犯表,营卫失调,经气郁滞,筋脉强急,而为外感致痉之由。此际唯当治病求本,发散风寒,解除邪闭,如此则筋脉舒柔,痉急自解。然发汗之道,忌其太过不及,当以遍身微微透汗为度,是为王道。

对于表虚柔痉而言,肌腠本自疏而不密,若发汗太过,则玄府洞开,鬼门不闭,汗出如漏,绵绵不绝,以致水湿与风寒相搏于肌表,卫气因汗益虚,恶寒更甚,故曰“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

痉脉弦紧直长,此邪闭之象,不必赘言。若发其汗,正气得药力之助奋力祛邪,邪气欲解未除之际,脉气欲和而未得,故阴柔滞涩而屈曲欲伸,往来如蛇行之状。此时若突现腹胀欲便者,乃表邪将解而里气欲和之兆,必汗出便畅而解。此与《伤寒论·阳明病篇》原文第230条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相类,三焦调畅,表里气和是也。

若汗后诸症未解,且其脉象由浮紧而转沉弦,此病情由表渐里,痉病有加重之势。伏者,极深也,推筋着骨始得,谓之伏脉。言脉如故者,乃谓弦紧同类之意。

原文

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9)

解读

本条讨论痉病典型脉象。

痉者,肌肉强急之义。筋脉肌肉拘挛强急,其脉象自亦劲急不柔。盖脉道者,亦筋脉之属也。按之者,沉取也。紧如弦,弦紧同类,弦而紧者是也。直上下行,脉气端直以长,贯穿尺寸三部。此痉病之主脉,故《脉经》云:“痉家其脉伏坚,直上下。”

本条与第7条相互参酌,则痉病之主症主脉至此俱备,鉴证辨析因而有据可依。

原文

痉病有灸疮,难治。(10)

解读

本条讨论痉病误灸预后。

灸法之治,适用于虚寒之证,补益气血,散寒除湿,是其义也。用之得法,效如桴鼓。然用之不当,则遗祸无穷。故《伤寒论·太阳病中篇》原文第116条曰: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由此可见,灸法之于阴虚内热或实热壅盛者,唯有虚虚实实之弊,必无祛邪匡正之功。

痉之为病,或由邪阻,或缘正虚,总是筋脉失于温煦濡养,拘挛强急而成。灸法虽可散寒除湿,以行气活血而止痛,然多适用于寒湿久滞之痹,而于寒滞湿动风胜病势迅疾之痉,则往往徒伤其阴,而难止其痉。是以痉病之发,不宜灸以治之。

久灸成疮者,灸热内炙,其阴暗耗,则筋脉必定失养。今揆其辞意,此之痉病灸疮相兼,似为灸疮于前,痉病继后。如此则气血暗伤于先,筋脉拘挛于后。其痉之成,无论始于外感内伤,终是以虚为本。正虚不复,痉终难止,故曰难治。

原文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11)

栝蒌桂枝汤方:

栝蒌根二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

解读

本条讨论柔痉证治。

曰太阳病其证备,显然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诸症悉具。其脉沉迟而曰反者,自是脉应浮而反沉,脉症相悖,必有其因。

夫脉浮主表,脉沉在里。表症里脉者,每为表里同病,治之或先表后里,或先里后表,或表里同治。其要者,决于里证之虚实缓急轻重。故《伤寒论·太阳病中篇》曰病发热头痛脉反沉宜四逆汤,曰尺中迟不可汗,其意皆因里虚。

本条脉反沉迟,显然里虚。而其虚者,观其用方,推论可知乃津液不足是矣。《神农本草经》曰栝楼根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本草纲目》谓之味甘微苦酸,酸能生津,故能止渴润枯,微苦降火,甘不伤胃。方用桂枝汤,疗太阳表病,以汗出为常,证属表虚。今加天花粉,显然津伤,且有生热化燥之势。故其身体强几几然,筋脉失养,拘挛强急。较之《伤寒论·太阳病上篇》原文第14条之证,本证津液损伤,表里同病。彼证津液郁滞,重在表邪。因之本证加花粉以润燥生津,彼证加葛根以升津舒经,一重润养,一重宣通,虚实有别,攻补不同。

《伤寒论·太阳病中篇》原文第62条曰脉沉迟身疼痛而用桂枝新加汤,其病机与本条颇有相类之处。两者皆属表里同病,62条汗后新虚,气阴两伤;本条素弱新感,津伤化燥。

然而本证之重心,仍是痉病之强急。身体强几几然,显然较之颈项强,病情更重,病位更广,此诊断痉病之依据,表明其与普通外感,有着不同病理变化,发展转归亦自当别论。故以栝蒌桂枝汤,调和营卫,生津解痉。

关于本方,桂芍用量为桂枝汤原量,较之葛根汤与桂枝加葛根汤略大。而天花粉用量,以其在本方之功用而论,则有偏轻之嫌,故胡希恕先生谓之宜予重用,方显其功。

名案选录

赖良蒲医案:丁某,男,半岁。时值初夏,身热,汗出,口渴,目斜,项强,角弓反张,手足搐搦,指尖发冷。指纹浮紫,舌苔薄黄。此为伤湿兼风,袭入太阳卫分,表虚液竭,筋脉失荣。用调和阴阳、滋养营液法,以瓜蒌桂枝汤主之:瓜蒌根6g,桂枝3g,白芍3g,甘草2.4g,生姜2片,大枣2枚,水煎服。3剂,各症减轻。改投:当归、川贝、秦艽各3g,生地黄、白芍、瓜蒌根、忍冬藤各6g,水煎服,1剂而愈。(引自《蒲园医案》)

原文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12)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上七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

解读

本条讨论刚痉证治。

前条论柔痉证治,此条则论刚痉证治,与本章开篇两条,共同构成外感痉病虚实刚柔分类证治体系。

本条外感,曰太阳病无汗,证属表实,自无疑义。如此则发热恶寒、头痛身疼、脉浮弦紧,必有所见。

以其风寒闭郁,气血津液运行不畅,筋脉失却温煦濡养,因而拘挛强急而为痉。然痉之所发,因其经脉郁滞部位有别,而其先兆各有所异。太阳经脉凝滞者,头项先强;阳明经气不畅者,口噤不语。此以口噤不语为先,寓示太阳表病已然累及阳明,其义与《伤寒论·太阳病中篇》原文第32条太阳阳明合病相类。然无论口噤不语或项背强急,若外邪不散,终将角弓反张,身挛瘛疭,诸般风强之象,悉然而现。因其初发之际尚未尽见,故曰欲作刚痉。

夫汗之与溺,皆津液所化,浊液外泄是矣。大凡汗出多者小便短少,汗出少者小便频数,此生理调节之常态也。今因风寒束表而无汗,小便当数而反少者,此表气闭郁而里气不和之象,经谓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是矣。气机不和,升降反作,是以秽浊难于宣泄,反而气冲胸闷,甚或咳呕。

本证主以葛根汤,发散风寒,升清止痉。以桂枝汤加葛根麻黄为方,用葛根解肌退热,与麻黄相伍,发散表邪而敷畅气血津液,于缓急解痉大有功效。

名案选录

方承康医案:章某某,男性,74岁,1985年11月9日初诊。患者于7月底行“前列腺摘除术”后外感发热,经用中西药后寒热退,同时出现双下肢痿软酸痛,行走需人搀扶,双侧颈项牵强疼痛,在外院用中西药两月余,下肢症状渐为好转,颈项诸症却有增无减。诊见:身体瘦薄,头项左倾,两侧颈项和后枕部僵硬麻木,牵强疼痛,转侧时疼痛益剧,患者自诉头似不在脖子上,二便自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弦。观前医处方多为羌防一类祛风胜湿止痛或夹通络养血之品,然患者颈项诸症实属仲圣所谓“强几几”也,其太阳经证已跃然眼前,遂处以《伤寒论》葛根汤方:葛根40g,生麻黄10g,桂枝10g,赤白芍各30g,生甘草10g,生姜3g,大枣12枚。2剂。嘱药后稍加被覆以取小汗。复诊时头颈已正,精神振奋,谓当日药后略有汗出,颈项部隐感热辣,诸症明显减轻,颈项大松,如释重负。次日药后并无汗出,颈项症豁然若失,转侧裕如,稍感头晕。病既愈,未再处方。一月后门诊遇之,谓一切良好。(引自《江西中医药》1989年第5期)

原文

痉为病 一本痉字上有刚字 ,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13)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止服。

解读

本条讨论阳明热盛痉病证治。

前论外感痉病属太阳表证之证治,以其汗出有无,而有桂枝葛根选方之异。此则论其表病之痉,转入阳明之里,热盛津伤而风动,其证治自与前者大不相同。

《伤寒论·太阳病上篇》原文第6条曾言,太阳温病误汗误下,而有直视惊痫瘛疭之变;本篇第4条亦曰太阳病发汗过多因致痉,此皆因误治而伤津化燥,表病传里而痉。

前论刚痉卒口噤背反张,身热足寒,面赤目赤,是表证有入里化热之势。本条之论,实则为前论之深化。

表闭阳郁,不得宣泄,继而化热入里,耗伤阴津,筋脉失养,热极生风,以致口噤不语,齿齘有声,角弓反张,身强挛急。阳明热壅,气机郁滞,而胸腹满胀。《伤寒论·阳明病篇》原文第252条所言之目睛不了了睛不和,与此同理。

以其风动缘于津伤,津伤因于热极,故而泄热存阴,诚为不二之选。大承气汤可与者,苦寒泻热,力猛效速是也。然可与者,并非必予也。要知承气之用,贵在泄热救阴,而非涤荡腑实是也。如此推论,若调胃承气汤、白虎加人参汤之类,皆可酌情选用,此又属活法圆机之义也。

名案选录

麦冠民医案:某患儿,病起迄四日,曾用玉真散不效。诊见热不退,便不通,痉不止,舌燥苔黄,脉数实。证属热结阳明,热极生风,法当下。即予大承气汤:大黄15g(后下),芒硝12g(冲),厚朴24g,枳实12g。越日再诊,证情未减。询知乃病家恐前方过峻,自行减半以进。由于病重药轻,服后便结如故,当此风热正盛,燥结如石,非将军之力,下之不为功。遂照方急煎叠进,药后四五个小时,肠中辘辘,先排出石硬黑色如鸡卵大粪块,随下秽物半便盆,如鼓之腹得平。再剂,又畅行三次,痉止,身凉,病痊。继用养血舒肝剂,调理巩固。(引自《新中医》1981年第6期)

原文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 一作缓。 者,此名湿痹 《玉 函》云中湿。 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14)

解读

本条讨论湿痹证治原则。

痹者,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矣。《说文》曰痹乃湿病,《汉书·艺文志》谓风湿之病矣。此皆言其病因,而其内涵,痹者闭也,凡机体气血津液阻滞不通者,皆曰痹。痹病之辨,以病因类之,有风痹、寒痹、湿痹之异。以症象类之,有行痹、痛痹、着痹之别。以病位类之,有五体痹、五脏痹之分。所辨虽有不同,而其气血久痹、迁延难愈,是其特征矣。

因之可知,痹证外因,必不离湿。若纯因风寒,每易速去而难久滞,故麻黄桂枝等证,虽身痛骨疼,难以言痹。唯湿性黏腻,缠绵难去,与风寒诸邪相合,则气血闭阻,久久不通而为痹病。故《说文》以湿病释其义,确属简明至当。

今言太阳病,则发热恶寒,头项强痛等,自不待言。若自汗者,脉必浮缓,身体疼痛,此太阳中风,治以桂枝剂。若无汗者,脉自浮紧,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此太阳伤寒,治用麻黄剂。曰关节疼痛而烦,然脉不浮盛而反沉细,沉者主里,且小便不利而大便快利,显然水湿渍里,偏渗肠间。而在表之湿与风寒相合,着于肌腠骨节,则关节疼痛而烦。湿邪郁滞表里内外,则脉气难于浮现,是以沉细。

此与前论之桂枝麻黄诸证,同中有异,重在湿邪内外为患,外滞骨节,内阻三焦,而以里湿为重。以其肢节疼痛沉重,故曰湿痹。治之或散或利,总以祛湿为要义,故曰但当利其小便。论曰服五苓散多饮暖水汗出愈,以利小便可宣肌表,此三焦膀胱与腠理毫毛相应之义,整体观念之体现。据此而推论之,则本条湿痹之治,以五苓散为主,酌加麻桂杏苏之流,渗利而兼宣散,似属可行。

本证之湿,或曰新感外湿与素体内湿相引者,或云表湿渐延于里而内外俱郁者,或谓内湿外渍而表里同病者,各具其理,仁智互见。临证当视其具体发病过程,审慎而辨。

原文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 一云疼烦 ,发热,身色如熏黄也。(15)

解读

本条讨论湿病发黄。

湿家者,久患湿病之人。无论伤于内湿,或是感于外湿,湿邪久困,脾胃多虚。脾胃升降失常,水湿更易泛滥。内伏之湿,逆上犯下,或咳或喘,或呕或悸,或利或窿,不必尽言。而脾主肌肉,水湿外泛,肌肉关节气血不畅,故一身尽疼,或肢体沉重,或肌肤肿胀,如溢饮之类。湿滞肌腠,营卫不和,阳郁化热,故可见发热之象。脾湿内阻,肝胆失疏,胆液外泄,故而身目发黄。以其湿多热少,阴邪为主,是以色黄而晦。

此属内外俱湿之证,故其发病,亦有素体内湿相召新感外湿而病者,如此则于常自咳喘呕利之外,骤见寒热头痛鼻鸣等太阳表象。

此条之义,宜与后文《黄疸病篇》互参。

原文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 一云利 ,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16)

解读

本条讨论湿病误下之变。

湿困日久,或有脾胃素旺,阳郁化热,致湿热胶滞者,此与湿阻阳馁者,自有虚实之别。观《伤寒论·太阳病下篇》原文第131及原文第134条之湿热结胸或发黄,与此条似有互通之处。

头汗之缘于实者,每因阳郁于里,不得外透,蒸腾于上,迫液外泄而致。今湿阻而阳郁,不能外达以温煦肌表而畏恶风寒,是以欲得被覆向火。唯其上蒸而为头汗,且兼湿滞筋脉而背强不舒,颇类结胸之如柔痉状(原文第131条)。结胸者,自可下之,如大陷胸丸之类。然此邪尚偏表,且未结实,若下之太早,或结胸,或痞满,或发黄,或下利,或呕哕,变证多端,每随病家体质禀赋之阴阳而异。

此则论其误下伤正,胃气虚竭,上冲而为哕呃,其情类于《伤寒论·厥阴病篇》原文第380条。浊阴上逆于胸,满闷不适,故曰胸上有寒;清阳下陷而郁,气化失司,津液敷布障碍,小便不利而渴烦,故曰丹田有热。舌上如胎者,似苔非苔,水滑透明,浊阴上泛是也。

如此寒热夹杂,治宜温中降逆,化气利湿而通阳,可予吴茱萸汤合五苓散,略佐清化之品。

原文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 一云不利 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17)

解读

本条讨论湿病误下之逆。

前条误下之前而见头汗,乃湿郁上蒸之故。此条湿家误下而额上汗出,为虚阳上越所致。湿为阴邪,其性黏滞胶结,其为病,若无阳热之蒸,多无汗出之象。且湿胜阳微,寒气自盛,则以无汗为常。今误用下法,复损其阳,以致无根之阳浮越,阴液随之而泄,是以额上冷汗如冰,涔涔而出,而息微喘促、身踡肢厥、脉沉微弱诸症,自是不必赘言。

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此湿阻不化、偏渗肠间之常态也。若下焦真元大虚,无以温摄,自可小便清长,或大便滑脱不禁,阳竭而致阴脱是也。

是以此条所论,湿家本自阳气不足,因误下之伤,而变证百出。上越而为额汗,肺脱而为喘促,下脱而为滑利溲清。此阴阳失固、上下俱脱之危象,故曰死。急予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四逆加人参汤之类,勉力图之。

原文

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18)

解读

本条论风湿发汗原则。

风湿者,湿痹之类。因其湿邪夹风,是以身痛游移,遍体皆累,故曰一身尽疼痛。湿邪之源,或自外犯,或自内生。其与外风相兼为病者,多为外湿。以其里气尚旺,则可遵循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之论,故曰法当汗出而解。

风湿已然相搏于肌腠,适值凄风冷雨之时,天阳之行不健,则肌表阳气更难宣畅,是以身重疼痛加剧而绵绵不休。必渍形为汗,以宣其阳,此风湿相兼郁于肌腠为主之治法。而于寒湿偏于内盛者,前文则曰“但当利其小便”,以通宣阳气,所谓“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是也。此病位内外有别,兼夹各有偏重,是以治法因之而异,贵在因势利导。

然发汗之道,忌其太过不及,此义于《伤寒论》中早有详论,不必赘言。风湿宜汗,仍当遵循微汗透体之法。若汗出不彻者,邪必不去。若汗出淋漓者,风气虽去,而湿气仍羁,且阳因汗伤,温化不及,则湿郁更甚,故曰不愈。盖风性速而湿性缓,骤汗之下,风易散而湿尚滞,是以风去湿留,其病难愈。治之宜乎微微似欲出汗,则风轻雾散,湿泄风去,如此则可一汗俱解,杜其遗患。

原文

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 《脉经》云:病人喘。而无“湿家病”以下至“而喘”十一字。 (19)

解读

本条论头中寒湿证治。

湿家为病,或偏于表,或偏于里。或外湿为主,或内湿为重。随其所伤不同,而症象各异。其滞于肌腠骨节者,肌肉疼烦关节掣痛。留连三焦脏腑者,咳喘呕利痞满癃闭。更有内外合邪者,随其所犯而症状杂出,难以尽述。

今言湿家身疼发热,显然湿自外来,邪偏于表。新感何以谓之湿家?盖素有里湿,复召外邪,内外相引是也。以其里湿暗伏日久,故谓湿家。脾家喜燥恶湿,面黄者,脾色外露,此里湿之据也。喘者,肺卫失宣之故。然随湿之清浊,雾伤皮腠,湿流关节,清者犯上,浊者注下。今雾露犯上,重在头面,故而头痛困重,鼻塞鼻鸣,呼吸不顺,烦乱不安。以其腹和无病食纳二便如常,里湿尚自未盛。此内外相合之势未成,重在外湿犯上为患,故曰病在头中寒湿。脉大者,浮盛之意,与里湿为病之脉沉细相对,意其表湿偏盛。

湿在肌表,雾露犯上,治宜宣散。纳辛散之药于鼻中,宣通肺窍,振奋卫阳,庶几可使湿邪透散,寒热自解。若夫后文之麻黄加术之类,酌加辛通肺窍之辛夷苍耳等,亦属可行。

原文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20)麻黄加术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白术四两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解读

本条论寒湿痹阻证治。

湿家,多为脾胃失运而内湿久伏者,然亦有外湿久羁肌腠关节者,谓之湿痹,以其病程缠绵,仍可谓之湿家。

今曰湿家身疼而烦,以麻黄加术汗之,显系风寒与湿邪相合,寒闭肌腠,湿滞关节,故而身疼难忍,心烦意乱。其脉或浮或沉,必多弦紧之象。其舌或淡或暗,苔多白滑之征。若复感新邪,营卫失调,则可见寒热头痛鼻塞之表象。

本证偏于寒湿,多自外犯,故以麻黄汤辛温发散,更以白术健脾化湿,内外兼顾。麻黄因白术之泄,而发散有度;白术因麻黄之散,而化湿增力。如此则风寒与湿邪,轻散缓泄,恰合微汗之义。临证可据寒湿轻重偏胜、湿气内外偏颇,而酌情加减。若汗后寒热消退而痛止者,仍宜健脾化湿,以绝后患。以其湿邪为患日久,缠绵难愈故也。

火攻者,烧针、灸熨之类,其法虽可迅速止痛,而难尽去其风寒湿浊诸邪,反易耗伤正气,故用之宜慎。参酌《伤寒论》火逆诸变,可为警醒之例。

名案选录

萧琢如医案:治黄君,年三十余。体肥多湿,现因受寒而发,医药杂投无效。其症手脚迟重,遍身酸痛,口中淡,不欲食,懒言语,终日危坐。诊脉右缓左紧,舌苔白腻,此《金匮要略》所谓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也。进经方以表达之,使寒湿悉从微汗而解。处方:带节麻黄2.4g,桂枝2.1g,光杏仁4.5g,炙甘草1.5g,苍术3g。连投2剂,诸症悉除而愈。(引自《重印全国名医验案类编》)

原文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21)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

麻黄(去节)半两(汤泡)甘草一两(炙)薏苡仁半两 杏仁十个(去皮尖,炒)

上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

解读

本条论风湿痹阻证治。

前论痹之偏于寒湿者,本条续论痹之偏于风湿者。

痹病,必是诸邪相合,而以湿邪为基础。以其诸邪轻重有别,复因禀赋阴阳不同,临床所见则各有偏重。其寒甚者谓之痛痹,风胜者谓之行痹,热盛者谓之热痹,而湿重者则谓之着痹。

今曰风湿,是痹病之以风邪为主者,行痹是也。以风性散漫,走窜不定,故而全身疼痛,游移不定,此轻彼重。发热日晡更甚者,风湿之邪郁而化热之征。与骤感外邪而致之正邪相争、发热恶寒相兼而现者,显然有别。

关于日晡所发热,有谓其太阴土气盛于日晡、与适时而旺之天湿相合而发者(吴鞠通、曹颖甫),有认为申时阳明气旺而与风湿之邪相争者(程云来),有释以风阳湿阴之邪,相合于阴阳交会之时者(吴谦)……其说不同,各有理据,可资借鉴。

大凡发热午后为甚者,病情每多阴阳夹杂,盖午后阴渐兴、而发热阳尚盛是矣。是以湿温之午后热甚、腑实之日晡潮热、阴虚之身热夜甚……诸般发热午后增高者,析其病理要素,莫不阴阳错杂互见。此之阳者,无论虚实,总属性热。此之阴者,或病邪,或病位,每关阴分。而其发时,总是阳气渐衰阴气渐盛、阴阳交会更替之时。

日晡所,申酉时分,虽阳明气旺,已是日薄西山、由阳转阴之际。湿气归统脾土,胃家喜湿恶燥,是以湿邪为病,总与阳明太阴关联密切。今因湿邪痹阻而郁滞曲伏之阳气,借阳明土旺之时,振奋发越而欲通宣,更得风阳鼎力相助,故而发热日晡所剧。

此病咎之常自汗出,湿滞肌腠,复因贪凉当风,风寒湿诸邪狼狈为奸,相合而痹,肌肉关节因而渐痛渐剧,日久迁延而成痼疾。此与骤感外邪之身痛暴作、一汗即解者,预后转归大不相同。治之宜予缓图,实难速愈。故曰可与麻杏苡甘汤者,权宜之计,发散风湿,兼清郁热。若热退痛止之后,仍宜化湿运脾,防其病复。

前条之方,偏于辛温,量大力宏,长于表散。本条之方,偏于辛凉,量小力缓,重在轻宣。是以两方所治,虽同属痹病,然病位有浅深之别,病性有寒热之异,病势有轻重之分,不可混淆。

名案选录

赵守真医案:农人汤某,40岁。夙患风湿关节病,每届严冬辄发,今冬重伤风寒,复发尤剧。证见发热恶寒,无汗咳嗽,下肢沉重疼痛,腓肌不时抽掣,日晡增剧,卧床不能起,舌苔白厚而燥,《黄帝内经》所谓“风寒湿杂至合而为痹”之证。但自病情观察,则以风湿之成分居多,且内郁既久,渐有化热趋向,而不应以严冬观为寒重也。法当解表宣肺,清热利湿,舒筋活络,以遏止转化之势。窃思《金匮要略》之麻黄加术汤原为寒湿表实证而设,意在辛燥发散,颇与本证风湿而兼热者不合,又不若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场为对证。再加苍术、黄柏、忍冬藤、木通以清热燥湿疏络则比较清和,且效力大而更全面矣。上方服3剂,汗出热清病减。再于原方去麻黄,加牛膝、丹参、络石藤之属,并加重其剂量,专力祛湿通络。日服2剂,3日痛全止,能起床行动,食增神旺。继进行血益气药,一月遂得平复。(引自《治验回忆录》)

原文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22)

防己黄芪汤方:

防己一两 甘草半两(炒)白术七钱半 黄芪一两一分(去芦)

上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沉寒者加细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差。

解读

本条讨论风湿卫虚证治。

病曰风湿,类属痹病,此与前条义理并无本质区别。然其身痛以困重沉滞为特点,显然湿邪突出,此湿痹之候也,法当小便不利,大便反快,内外俱湿是也。

以其汗出恶风而脉浮,证兼外风而卫虚失固,症象虽与太阳中风表虚相似,而病理机制仍自不同。此因卫气虚乏,失职于温分肉司开合,故而恶风汗出。风自外来,卫虚难与相争,故而脉虽应之而浮,然无发热之象。太阳中风之证,其恶风汗出,缘自卫气浮外抗邪于表、难以顾及开合温煦之责所致,故而伴有正邪相争发热之象。其间虚实之辨,事关遣方用药,不可不慎。

防己黄芪汤,观其药物组成,祛风之力实不足道,而渗利之功乃是重点。其方之名,防己冠首,显然以之并走内外,利湿为主。《神农本草经》谓其利大小便,《名医别录》云其通腠理利九窍,足可明其渗利上下内外之效。而黄芪外可实卫,内能扶脾。若论其祛风散湿于外之效,不外姜枣调和营卫,黄芪白术托里透表而已。故而本方实乃以托里透表之手法,渗湿而扶卫,其本质并非辛散之方。五版教材以其为微汗之剂,似属不妥。后世之玉屏风散,芪术扶中,防风祛风,以收固表防风之效。本方之芪术健脾,防己祛湿,佐以姜枣甘草,共奏益卫渗湿之功。二者组方同中有别,而其扶中以固表,义理无异。

方后加减,多家认为此非仲景原文。气冲、沉寒之加减,其理尚可理解,表虚汗出而喘者,加麻黄则义理难明,胃中不和加芍药,亦殊难解。其服药后的情况,则是临床之真实写照,与后文呼应,形象描述了药后效应。腰下如冰,水湿被逐而下流,阳气痹阻,难以温煦是也。温覆助之,微汗而瘥者,阳气复畅之象也。

本条之证,与前条相较,一者卫虚而汗出恶风,偏于湿胜故身痛困重。一者卫实而无汗发热,偏于风胜故周身疼痛。

以上三条,一论寒湿在外,主以麻黄加术汤辛温发散。一论风湿化热,主以麻杏薏甘汤辛凉宣散。一论风湿卫虚,主以防己黄芪汤利湿扶卫。风寒湿邪,各有偏重,表实表虚,更显不同。

因知仲景用药遣方,匠心独运,其法足资后世效仿。

名案选录

赵明锐医案:田某,女,45岁。患带下三年,时多时少,曾经多医治疗未见显效。现证:精神倦怠,面色发白,自汗恶风,纳呆,便稀,带下清稀不臭,腰部困痛,四肢浮肿,天阴或下雨全身不适。投以防己黄芪汤加桂枝、薏苡仁、茯苓、陈皮、党参等治疗。前后共服20余剂,诸证好转,精神食欲大增,仅有少量白带。以调补脾胃之剂,继服数剂,以资巩固疗效。(引自《经方发挥》)

原文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23)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生姜三两(切)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白术附子汤方: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一两(炙)生姜一两半(切)大枣六枚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解读

本条讨论痹病风胜湿胜之不同证治。

痹证与伤寒,初起皆因伤于外邪,而有身疼骨痛类似证情。然痹证乃风寒湿三气相合而病,《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三者虽有偏重,然缺一不可,邪留肌肉骨节,变化缓慢,反复发作,缠绵难愈。而伤寒之证,风寒犯表,一汗可解;若失治误治,则极易迅速传变。此其鉴别之大略也。

本条所论之病情,缘于风寒湿邪相互搏结。以身体疼烦,活动困难,脉浮虚而涩为主要症象。风寒湿邪痹阻于肌肉筋脉,气血运行因而不畅,故见周身烦疼,难以转侧,并可因肌腠营卫失调而伴见恶寒发热。以风性疏缓,故脉浮缓弱;因寒湿阻滞,故脉涩不畅。若风胜肌腠开泄,每见汗出;若寒胜玄府闭塞,无汗为常。因其外湿渐入,偏渗于肠,故大便溏泄,小便不利。后文之“大便坚,小便自利”,反衬此处当如前文所言“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

痹证初起,因有发热恶寒,身体痛烦,汗出脉浮等,类于太阳表证,宜加鉴别。盖太阳病虽有身痛,但一般不重,亦不致难以转侧,本条虽冠以“伤寒”二字,而实非伤寒表证。其不呕不渴者,反映病情偏表,虽有便溏溲短之变,而胃气尚和,内无郁热。

本证之治疗,宜祛风散寒、除湿止痛,方用桂枝附子汤。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是风去湿存,湿阻便结,治宜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此方之量,较《伤寒论》减半,其理未明,或疑为后人所改,恐与《伤寒论》方后注虚家宜减之语相关。

《伤寒论·太阳病下篇》去桂加术汤方后之注,意味深长。一是药后反应,所谓“药不瞑眩,厥疾弗瘳”是也。二是桂枝之去留,曰一方二法,便硬尿利去桂,便溏尿少加桂,意味着先有术附桂并用之前提,而乃得以有去留桂枝之选,故曰“法当加桂四两”。三是虚弱家及产妇,宜减量运用附子。联系《神农本草经》所论,及《伤寒论》四逆汤方后注“强人可大附子一枚”一语,似可体会到,附子散寒而除湿,祛邪以护正,并非以补益见长。

桂枝附子汤与防己黄芪汤所主,同中有异。桂枝附子汤证,风胜于湿,卫虚不显。防己黄芪汤证,湿重于风,卫虚明显。前者用附子温阳固表、散寒除湿,桂枝辛散祛风。后者以黄芪健脾益气、固表实卫,以防己白术渗利内外湿邪。前者风寒偏盛,后者卫虚湿胜。

而去桂加白术汤证,虽是湿气偏胜,而以寒湿为主,其位偏表,故以附子白术相伍,散寒逐湿,而与防己黄芪汤证之内外俱湿而卫虚者,亦自有异。与麻黄加术汤证较之,去桂加术汤证相对阳气不足,实中见虚。而麻黄加术汤证寒邪偏胜,表闭明显。

名案选录

程祖培医案:黄某,女,24岁。下肢关节疼痛已年余,曾经中西医治疗,效果不显。现关节疼痛,尤以右膝关节为甚,伸屈痛剧,行走困难,遇阴雨天则疼痛难忍。胃纳尚好,大便时结时溏,面色㿠白,苔白润滑。脉弦紧,重按无力。诊为寒湿痹证。处方:桂枝尖30g,炮附子24g,生姜18g,炙甘草12g,大枣4枚,3剂。复诊,服药后痛减半,精神、食欲转佳。处方:桂枝尖30g,炮附子30g,生姜24g,炙甘草18g,大枣6枚,连服10剂,疼痛完全消失。(引自《广东医学·祖国医学版》1964年6月刊第40页)

刘渡舟医案:韩某,男,37岁。自诉患关节炎有数年之久,右手腕关节囊肿如蚕豆大,周身酸楚疼痛,尤以两膝关节为甚,已不能蹲立,走路很困难,每遇天气变化,则身痛转剧。视其舌淡嫩而胖,苔白滑,脉弦而迟,问其大便则称干燥难解。辨为寒湿着外而脾虚不运之证。为疏:附子15g,白术15g,生姜10g,炙甘草6g,大枣12枚。服药后,周身如虫行皮中状,两腿膝关节出黏凉之汗甚多,而大便由难变易。转方用:干姜10g,白术15g,茯苓12g,炙甘草6g。服至3剂而下肢不痛,行路便利。又用上方3剂而身痛亦止。后以丸药调理,逐渐平安。(引自《新编伤寒论类方》)

原文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24)

甘草附子汤方:

甘草二两(炙)白术二两 附子二枚(炮,去皮)桂枝四两(去皮)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妙。

解读

本条论痹病兼阳虚证治。

本证以风寒湿邪痹阻于筋骨关节、疼痛剧烈、屈伸困难为特征,与前条身疼沉重、难以转侧之邪气偏痹肌肉之证,同中有异。本证之汗出恶风,尤在泾谓之湿胜阳微,强调正虚。成无己谓之邪阻肌腠,意在邪实。二者之论,各有所据,然据其方药之选用,本证病机仍当以邪实为主,正虚为次。是以风胜则卫气不固,汗出短气而恶风不欲去衣;湿胜则水气不行,小便不利甚或身形微肿也。以其风寒湿邪痹阻筋骨关节,故而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甚或近之则痛剧。治以温经散寒,祛湿止痛,方用甘草附子汤。其方后注曰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始,与《伤寒论》去桂加术汤之方后注相互印证,即可明了其侧重祛邪之功。

本证风寒湿诸邪俱盛,是其邪实一面,必以祛风散寒除湿攻邪为治。而寒伤阳气,湿胜阳微,此又不可不知矣。是以其恶风不欲去衣者,亦可理解为阳虚失煦于肌表。短气者,邪实往往责之痰饮水湿,正虚每每咎之肺肾气虚。至于小便不利身微肿者,湿胜于内之象,亦缘自脾肾阳虚失于温化,而致阴霾四布。以其虚实互见,故其治须权衡于攻补两端。今以附子伍以白术,散寒除湿,自是攻邪之义,而其炮用,更得甘草之力,甘温益气,又不无补益之功。桂枝辛温宣散,得白术之助,散表湿而祛风邪,与附子甘草相合,亦可扶助卫阳。方以甘草附子冠名,甘以缓之,甘温补益,是其义也。

本方与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三方均为治风寒湿痹之方,但各有侧重。偏于风痹肌肉者,宜桂枝附子汤;偏于湿阻肌肉者,宜去桂加白术汤;风湿俱盛偏着骨节者,宜甘草附子汤。

本证之与防己黄芪汤证相较,寒甚阳微明显,而防己黄芪汤证则以卫虚湿胜为重。

名案选录

刘渡舟医案:杨某,男,42岁。患关节炎已3年,最近加剧,骨节烦疼,手不可近,并伴有心慌气短、胸中发憋,每到夜晚则尤重。其脉缓弱无力,视其舌胖而嫩。辨为心肾阳虚,寒湿留于关节之证。为疏:附子15g,白术15g,桂枝10g,炙甘草6g,茯苓皮10g,薏苡仁10g。服3剂而痛减其半,心慌等症亦佳。转方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又服3剂,则病减其七。乃书丸药方而治其顽痹获愈。(引自《新编伤寒论类方》)

原文

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25)

解读

本条讨论中暍脉症及误治之变。

邪自外来,由表入里。暑为夏邪,犯表而入。中暍者,谓太阳受之,言其初发之时,必经太阳肌表屏障。而其病位重心,仍归阳明,所谓夏暑发自阳明是也。

暑气炎热,人居其中,必贪凉饮冷,多致外来寒湿与暑热相兼为患,此其一也。其二,暑性开泄,汗液外渗,每因凉风相逼,则内湿与暑气相搏,留滞肌腠。此皆暑邪为病,初呈太阳表证之理矣。故而发热恶寒、身困重痛,阴阳相杂,寒暑异气。

然暑性疾速,其初犯肌表之时,亦其兵锋直指阳明之际。虽因寒湿留恋而滞表,然其热力所及,已然内伤阳明气液。由此而成表里同病,虚实相兼。更以阳明为中心,或外兼表困,或内逼心营,诸般兼夹逆变,随时可现。

其脉弦细芤迟者,里虚之象,或弦细,或芤迟,若芤与细,显然不能并见。喻嘉言曰:“夏月人身之阳以汗而外泄,人身之阴以热而内耗,阴阳两俱不足。”其言简洁扼要,准确阐明了本证暑伤气阴之机理。至此可明,本条所论,外困暑湿,内蕴暑热,此乃其邪实一面;而阳气阴津,因暑热外泄内耗,则成其正虚一面。

太阳者,内合膀胱外应皮毛。言手足逆冷,显然阳气已虚。有言热伏而厥者,于理有失,盖暑蒸汗泄之际,阳热岂可郁伏?曰小便已,而凛然恶寒、肌栗毛耸者,此已虚之气更随液泄,以致肌表皮毛失煦是矣。气虚不任劳作,微劳其形,则气短不足以息,里阳外浮而身热躁烦。口开者,张口以息。齿燥者,暑热内灼。

如此阴阳表里虚实错综兼夹,病情复杂难辨,而其论治之主次缓急,则更是棘手。若因湿困肌表而发汗,必伤其阳而恶寒更重。若因身疼困重而误火,必助暑邪而发热益剧。若因身热齿燥而攻下,则必耗其阴而溲赤淋涩更甚。

本证之病理重心,细心品味其文意,似属虚多邪少。因揆其病机,斟酌其方,偏气虚者,可选东垣清暑益气汤;偏阴伤者,宜用王氏清暑益气汤。据其湿邪兼夹之有无轻重,而酌情加减变化。

原文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6)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解读

本条讨论中暍热盛证治。

本条所论,可参酌《伤寒论·太阳病下篇》原文第168、原文第169等条文内容。

中热者,伤暑也。曰太阳中于热者,即言暑热之邪犯表而入。然暑热之邪,若无寒湿之邪纠缠,每每迅速入里伤津耗气,而其病理与太阳关联甚少。故此曰太阳者,其意在于阐明暑热外来,乃由太阳肌表而入,并非内伏之郁热外发。

以其邪自外来,而又现恶寒身热,是以必与伤寒外感之表证相鉴别。本证暑邪内炽,热蒸汗泄,以致肌腠不密,阳气随汗而泄,失却温煦之责,是以恶风畏寒。就其时序而论,则烦渴身热汗出之后,乃有恶风畏寒相兼而现。若太阳表证之恶风寒,无论汗出与否,初起必恶,而发热或同时并现,或稍后乃发。

经云气虚身热,得之伤暑。因于暑汗,烦则喘喝。此皆表明,暑邪具有耗气伤津之特质。正因如此,本证热炽津伤气耗之烦渴喘喝脉芤舌红等,亦是太阳表证所不具备之特征。

与前条相较,本条证情,暑热偏盛,不兼湿邪,而以实多虚少为其特点。故其治法,清泄暑热,兼养气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名案选录

江应宿医案:其岳母,年六十余。六月中旬,劳倦中暑,身热如火,口渴饮冷,头痛如破,脉虚豁,二三至一止,投人参白虎汤,日进三服,渴止热退。头痛用萝卜汁吹入鼻中良,愈。

寥笙注:本案属伤暑症。患者于六月中旬,因劳倦中暑,身热如火,口渴饮冷,脉象虚豁,此为中暑特征。暑热伤气,发自阳明,故投白虎加人参汤而愈。(引自《伤寒名案选新注》)

原文

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27)

一物瓜蒂汤方:

瓜蒂二十个上剉,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顿服。

解读

本条讨论中暍伤湿证治。

中暑之人,每因烦热难耐而贪凉,或恣意饮冷,或凉水沐浴,或汗出当风,种种情状,常令暑邪未解,而湿气闭遏。因于暑气,故而身热烦渴;因于湿气,故而身疼困重。脉现微弱者,暑伤气、湿伤阳故也。

本证因暑伤湿,暑湿困遏,而湿气偏盛于肌腠,故曰“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治宜宣湿透暑,方选瓜蒂一物为方,以散湿去水,使暑气无所依托而自消。

瓜蒂苦寒有毒,易伤正气。虽曰能主大水,去身面四肢浮肿,临床仍宜谨慎,中病即止,以作权宜之策。《医宗金鉴》以香薷饮代之,足可师法。

名案选录

曹颖甫医案:治顾五郎,时甲子六月也。甫临病者卧榻,病者默默不语,身重不能自转侧,诊其脉则微弱,证情略同太阳中暍,独多一呕吐。考其病因,始则饮高粱酒大醉,醉后口渴。继以井水浸香瓜五六枚,猝然晕倒。因念酒性外发,遏以凉水浸瓜,凉气内薄,湿乃并入肌腠。此与伤冷水水行皮中正复相似。予乃使店友向市中取香瓜蒂四十余枚,煎汤进之,入口不吐。须臾尽一瓯,再索再进,病者即沉沉睡,遍身微汗,迨醒而诸恙悉愈矣。(引自《伤寒发微》)

【小结】

本篇条文27条,讨论痉湿暍三种与外邪相关的病证的辨治原则与方法。

痉者,风强之疾,筋脉拘挛瘛疭之候。其症颈项强急,卒口噤,背反张;其脉紧而弦。或因外感邪闭,或因内伤津亏,总是责之筋脉失养。

本篇所论,主要是外感所致之痉。其偏表者,无汗恶寒之刚痉,治宜葛根汤;汗出不恶寒之柔痉,治宜栝楼桂枝汤。其在里者,角弓反张之实热痉,治宜大承气汤。

痉病治疗总以顾护津液为原则,误予汗下火灸之法,往往导致阴伤血亏,病情加重或生变。

湿病者,湿盛表里之病,或痹或疼或黄,或喘或呕或利,随其所犯而发,总以黏滞重着缠绵难解为其临床特征。感受雾露,久居湿处,浸淫肌腠,是谓外湿。过食生冷,脾虚不运,湿自里发,是谓内湿。自外感者,多属新邪易解;由内生者,多为伏湿难除,然每多内外相搏、表里同病者。

湿家者,病湿日久之人。经云: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痹属湿病而病久,故亦可谓湿家。风湿虽多易复感其邪而痹,然亦有初犯而尚未成痹者。本篇所论之风湿,或为久病之痹,或为初感之邪,当视其病程之久暂而论。

湿病之治,偏表者宜微汗,偏里者宜渗利。若治失其宜,伤阳耗阴,变证百出,甚或厥脱不救。本篇所论,寒湿痹阻者,麻黄加术汤辛温发散。风湿化热者,麻杏薏甘汤轻清宣利。风湿卫虚者,防己黄芪汤益卫渗利。痹之风胜者,桂枝附子汤祛风胜湿;痹之湿胜者,白术附子汤除湿散寒;痹兼阳虚者,甘草附子汤温阳散寒以除湿。而湿阻头面,则可通窍除湿。

中暍者,独发于夏,以热盛津伤气耗为其临床特点,而每兼湿困。若暑热炽盛者,可以白虎清泄,而加人参补益气液。若湿困为甚者,宜予祛湿之治,瓜蒂虽可除湿,而易伤正气,用之宜慎,或替以香薷饮之类。若气阴两伤为主,可予王氏清暑益气汤;若气虚湿阻为甚,宜乎东垣清暑益气汤。至于汗下火灸诸法,于本病殊非所宜,慎之。 3Bwf1g60xphoHMrlPg5icpfuI8sxyi31hCSfht4luaZ7iqB9P71MyaxEeWDVTFF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