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仅具有生物学生命,还具有社会学生命,是生物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医学的研究和服务对象是人,这就决定了医学不可能将人的社会属性排除在外而仅仅关注其生物学属性,也不可能只研究其生物生理问题而不研究其心理社会学问题,尤其在医疗活动中,医务人员面对的大多是罹患疾病的人,这些人更需要得到理解、同情、关怀和支持。医学的这种特殊性表明,人文因素是渗透于医学整体之中的,而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加或补充,医学本身有其内在的人文属性。
健康与疾病是人的生命运动的整体表现,是自然生物过程与社会心理过程的统一,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对生命现象进行分门别类的理论研究,并构建不同的知识理论或学科包括生物医学和人文医学,但却不能主观地割裂生命过程的有机性和整体性。人文医学不是独立于医学之外的学科或领域,而是从人文的角度审视生命、健康、疾病等医学问题而形成的学科,这就像从自然科学视角审视生命、健康、疾病等医学问题而形成的生理学、病理学、解剖学等生物医学学科一样,同属于医学门类或领域,是人们从不同的视角对生命、健康与疾病问题加以研究而形成的知识体系。
人们对人文医学问题的关注,始于20世纪70年代,尤其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为人文医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在医疗实践中,人文医学之所以越来越受到重视,与现代医学的技术化、医学教育的功利化、医患矛盾的尖锐化等问题密不可分。可以说,正是现实的需要使人们对近代以来的生物医学产生了质疑和反思,推动了对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卫生法学,以及医患沟通、叙事医学等人文医学的兴趣和热情。
本书主编赖永洪教授,作为临床医学专家和医院管理专家,对人文医学有着独特的情感和厚爱,他既是人文医学的研究者,也是人文医学的践行者和推动者。在他担任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常务副院长期间,建立了全国第一家中国医师协会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基地,并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广东省医师协会人文医学工作委员会,且开展了一系列的人文医学技能培训。在他担任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院长、党委书记期间,依托中国医师协会人文医学专业委员会等平台组织医院管理人员、临床人员、医学伦理学工作者、卫生法律工作者等共同探讨和研究临床实践中的人文医学问题。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著作,正是他与同道们多年研究和教育培训的理论结晶。
该书从人文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准则出发,对人文医学的发展脉络、人文性采集病史的技能、医患沟通中的基本技巧、医疗纠纷的防范处理、知情同意的履行、医学叙事的撰写,以及医疗团队的合作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既有理论剖析,也有经验分享,尤其对钟南山精神的研究有着鲜明的时代价值,体现了中国人文医学的特色。
当然,受时间和篇幅所限,该书对人文医学与医学人文的区别、人文医学技能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关系等部分理论问题,还无暇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阐述。我们也没有理由奢望一本书能够解决和说明所有问题。相信该书对操作层面的经验分享,已能够让您爱不释手,读而不厌。
广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学伦理学专家委员会委员
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医学伦理学试题开发专家组组长
教育部高校医学人文与全科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