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简介
张敏州,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中医院胸痛中心医疗总监、重症医学科学术带头人,广州市心肌梗死中医药防治重点实验室负责人。
心有多大,你知道吗?心脏大小一般如本人拳头,虽不大,却是头部、四肢、脏器等全身机体的强而有力的泵,保障着全身顺畅的血气循环。而冠状动脉,则是进出心脏这个泵站的管道,由右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回旋支、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组成,一旦它有问题,冠心病就来了,将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坏死。
在我国,急性心肌梗死已是心血管病夺命的“头号杀手”,患病率为(45~55)/10万,急性期死亡率达到30%以上。临床发现95%以上的心肌梗死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
冠状动脉是为心肌供血的通道,当动脉硬化、血管内斑块形成并破裂,新鲜血栓迅速形成,突然堵塞冠脉,导致血流中断而引起心肌缺血、坏死。患者前一分钟还好好的,突然捂着胸口,脸青说不出话,很快就倒地猝死,这是人们熟知的心脏病发情形。事实上,心肌梗死是临床急危重病,接近一半的患者在1小时之内于院外救治不及而死亡。
冠心病源自动脉粥样硬化,这是一个血管疾病的全身性、进展性过程。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缺乏运动、吸烟酗酒、肥胖、高龄、家族史等都是心血管病的高度危险因素,除了高龄与家族史这二者外,其余六项是可以控制的。肥胖、高胆固醇血症(或低密度脂蛋白增多)、高血压和吸烟者,尤其需要注意。
性别与年龄,也影响着心肌梗死的发病比例:男性患者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2∶1~3∶1;绝大多数急性心肌梗死发生于40岁以上的中年和老年人,个别患者不到30岁,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明显增高。
除了危险因素外,心肌梗死的诱发因素也不少,当中1/2~2/3的病例有诱因可寻,其中以过度劳累、情绪激动或精神紧张最为多见,其次是饱餐及上呼吸道或其他感染,少数为手术大出血或其他原因的低血压、休克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寒冷也被列为诱发因素,北方寒冷地区的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高。
心肌梗死的典型症状就是胸痛,突发胸前区闷痛不适,有压榨感、濒死感,疼痛向左肩部放射,持续时间超过半小时,伴有冷汗出,含服硝酸甘油、复方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等药物难以缓解。
在胸痛之前,还会有前驱症状——多数患者在发病前1周出现胸闷,气短,心前区隐痛、紧缩或压迫感等表现,或心绞痛发作程度较日常更重。
心肌梗死表现
出现上述胸痛,一定要马上到医院,找到病因或者排除其他致死性疾病。医生会根据你的胸闷、胸痛、气促等典型症状,查找冠心病危险因素,通过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或运动负荷心电图、心脏螺旋CT或心脏彩超等检查,甚至给予冠脉造影,确诊病因是否为冠心病。
是不是所有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都首先出现胸痛症状?并非如此!特别是感觉神经功能减退的老年人,当出现以下五大症状之一或多个时,应高度怀疑心肌梗死,应尽快到医院就诊排除心肌梗死;原有心绞痛症状的患者,一旦出现症状明显加重且持续时间较长不易缓解,也应尽快就诊。
(1)疼痛:多为胸前区压榨样痛或紧缩感,也可表现为颈部紧缩感、牙痛、上腹痛等不典型疼痛,甚至可以放射至左肩痛和手指痛。可发生于任何时段,甚至于安静或者睡眠时亦可出现。疼痛程度往往较重、疼痛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多持续半小时以上),部分患者可有濒死感。休息或含用硝酸甘油多不缓解,患者疼痛时往往伴有出冷汗症状,有时候通过出冷汗症状可以高度怀疑急性心肌梗死。
(2)心慌心悸:由于突然发生心律失常,患者可表现为心悸、头晕,严重者甚至意识丧失等,此时如有条件行心电图检查,往往可以捕捉到室性心律失常或严重过缓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如果出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往往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
(3)低血压或休克:多表现为头晕、乏力,多发生于起病数小时到1周内,严重休克可于数小时内致死。
(4)心力衰竭: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发绀、烦躁,甚至不能平卧等,急性者甚至出现急性左心衰竭,表现为突然出现呼吸困难、烦躁不安、口唇发绀、大汗淋漓、心率加快、咯粉红色泡沫痰等。
(5)消化道症状:部分患者在发病早期,可伴有恶心、呕吐、上腹胀痛等不适,胃肠胀气亦不少见,少数老年人胸痛不明显,而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临床表现。
当高度怀疑心肌梗死发生时,应该立即卧床,保持情绪平稳,静息为主,然后由家人及时拨打120,如果有硝酸甘油制剂、速效救心丸、复方丹参滴丸等药物立即舌下含服,如果有阿司匹林,可以服用300mg(3粒),并及时去医院就诊,进行必要的检查和及时治疗。
用于缓解心绞痛的硝酸甘油和速效救心丸,被简称“救心药”。专家为服“救心药”患者便于记忆和掌握,编了24字诀:药物要“新”,防止“上瘾”,先嚼后含,讲究姿势,事不过三,药不离身。
也就是说,“救心药”不可变质,避光保存于有效期内;为防“上瘾”,可两种急救药交替使用;心绞痛发作时先嚼后再压在舌下含服,“救心”效果更好;含服药物应坐着,站着服可能晕厥,而卧服可能令血液大量回流心脏而加重负担;服药数分钟一般可缓解心绞痛,不见效就隔5~10分钟后再服一次。如此重复2~3次,若仍然无效应即时去医院;“救心药”应随身携带并固定、易取,晚上也应放于枕侧。
开通血管是抢救心肌梗死患者的首选方法,包括药物溶栓、导管介入、心脏搭桥等治疗。溶栓最好的时间窗是心肌梗死急性发作3小时之内,在没有介入条件的基层医院使用,但有效性只约为70%,且部分人还会发生血管再闭塞。因此,专家强调,6小时之内,最好是介入治疗;如超过6小时,24小时内没有禁忌证,还是要介入治疗。一旦心肌梗死发生在左主干病变,并三支血管严重狭窄,就需要采取搭桥手术治疗。
特别提醒的是,手术治疗不是一劳永逸的,因为心脏病发病是渐进式的,危险因素会加重再狭窄。“好消息是,随着药物支架的使用,再狭窄发生率已经从原来的20%~30%,降到现在的5%左右。”张敏州说。
心血管出了问题,从保护心脏出发,务必要遵从医嘱,无论西药还是中成药,坚持服药非常重要。合理的药物治疗,一般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调脂药物、降血压药物、降血糖药、中医中药等。
预防心肌梗死,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采取针对性措施,逐一排除心肌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比如,在医生的指导下安全有效地控制血压<140/90mmHg,如果糖尿病或慢性肾病患者要<130/80mmHg;空腹血糖要控制在<6mmol/L;按“体重指数=体重(kg)/身高(m)的平方”,控制体重指数低于24kg/m;戒烟、少喝酒;按运动后心率+年龄=170次/分的公式,适度运动,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等。
而不管你是否冠心病患者,年龄多大,都请记住一个神奇的“电话号码”:140-6-543-0-268。照着做,能助你保护心脑血管。
“140”是血压达标值。要保护心脏和脑血管,必须把收缩压降到140mmHg以下。
“6”是血糖达标值。含义是:空腹血糖降到6mmol/L以下,糖化血红蛋白6%以下。
“543”是血胆固醇达标值。含义是:仅有高血压或仅吸烟者总胆固醇水平在5mmol/L以下,有冠心病或糖尿病的患者胆固醇水平要控制在4mmol/L以下,有冠心病和糖尿病的患者胆固醇水平在3mmo1/L以下。
“0”指的是不吸烟。
“268”指的是腰围。所谓“人与腰带同寿”,就是说要长寿得时刻关注自己的腰围。中国女性应把腰围控制2.6尺(约86.7cm)以下,男性则应控制在2.8尺(约93.3cm)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