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简介
谭宁,教授,主任医师,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
每年冬天即11月至来年3月,都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期。相对于冬天严寒但气温相对稳定的北方,南方时暖时寒,气温波动较大,对血管考验更大,而年底亲友团聚多,生活节奏被打乱,加上心情激动,容易导致心血管病发作。
不少“护心”讲座的听众往往是银发老人。实际上,冠心病并不是老年人的专利。
动脉粥样硬化的前奏开始于人20岁的时候,到30岁时血管有一些脂肪条纹的改变,到50岁时出现了动脉粥样硬化,到70岁时粥样硬化的地方不断增大,可能造成心肌梗死等。
当冠状动脉狭窄达到或超过50%时可出现临床症状。一般当病变相对稳定的时候,患者上楼、爬山才会出现明显症状。
冠心病的常见症状是心绞痛。而心绞痛有一定的诱因,比如说运动后、天气寒冷等,一般持续几分钟到10分钟,然后缓解。如果胸口痛只有几秒,那不是心绞痛。
随着人体衰老,动脉硬化进展不会停止,因此,冠心病不能根治,一旦发病,必须终生预防,终生吃药。
从患者情况来看,冠心病发病有几大特点:
一是有年龄差别。动脉粥样硬化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致死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约80%是65岁以上老人。
二是有性别差别。男性的冠心病患病率和死亡率都比女性高一倍,男性发病高峰在50岁左右,女性发病多在绝经期后,较男性迟约10年。
三是运动习惯因素。久坐不运动的白领患冠心病风险比体力劳动者高一倍,而得了冠心病,中度体力劳动者比缺少体力劳动者的死亡率少27%。
四是个人性格因素。性格表现为强势、暴躁、功利心或者说事业心比较强的人,患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危险性是性格温和者的2倍。
因为冠心病发病的最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病、高胆固醇血症、吸烟、肥胖和糖尿病,因此人们要爱护心脏,首先要做到戒烟、减肥、控制好血压、降低血糖,多运动、少吃不良食品。
生活中,出现如下情况的人,就应该警惕是否患了冠心病。
(1)劳累或紧张时出现胸骨后或心前区闷痛或压榨样疼痛,并放射至左肩、背部,持续3~5分钟,休息后可自行缓解。可伴有胸闷、心悸、气短等症状。
(2)出现与运动有关的头痛、牙痛、腿痛。
(3)饱餐、寒冷或参加惊险活动时出现胸闷、心悸者。
(4)睡眠中突然出现胸闷、心悸、憋气、呼吸困难,需要立即坐起方能缓解者。
(5)反复出现心律不齐、突发性的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者,经常性咳嗽痰中带血者。
(6)老年人长期感到胃疼,吃胃药反复治疗疼痛不能缓解。
确诊冠心病,常做的检查有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超声心动图(激发试验)、同位素心肌显像(运动)、快速CT(钙化、CTA)、磁共振(MRIA)、PE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金标准)。
一旦出现胸痛胸闷,且以左侧为主,应该原地休息,含服硝酸甘油等药物,尽快就医。特别强调的是,疼痛持续半小时不缓解,考虑患心肌梗死的可能,一定要立即到医院就诊!
要“养心”,第一要改变饮食习惯,饮食注意低盐、低热量、低脂肪,多食蔬菜水果。
心血管病医生推荐十大“护心”食物:蘑菇、燕麦、海鱼、洋葱、黄豆、橄榄油(茶油)、葡萄酒、番茄、山楂和胡萝卜。
蘑菇
燕麦
海鱼
洋葱
黄豆
橄榄油(茶油)
葡萄酒
番茄
山楂
胡萝卜
第二,不抽烟,少喝酒,迫不得已喝酒也不超过300mL葡萄酒。
第三,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心理压力。
第四,每天一动。要预防心血管病,医生认为最佳的活动是走路。每天走一万步,可以用记步器来计算你走路的数量,在办公室走来走去也算是走路。
第五,积极治疗。控制好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控制好血压,冠心病发病率会下降28%;控制好胆固醇,会降低27%;吃阿司匹林,可以降低15%;戒烟可以减少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