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了经济学供给需求分析理论、虚拟企业运行、知识创新等相关理论与知识,采用了文献研究、理论研究、实证研究等研究方法,力求对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全面而又深刻的阐述和剖析。
(1)文献研究。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在收集、整理与分析关于虚拟企业的基本概念、构建及影响因素、知识创新机制等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了解及把握国内外研究现状,完成文献综述,并进行简要述评。
(2)理论研究。综合应用制造自动化、商业自动化的相关理论,借助经济学分析,比较生产型虚拟企业发展进程中的各阶段(具体包括整合前、制造自动化、商业自动化、制造及商业整合四阶段)的经济效益;综合应用知识管理、信息网络、关系网络理论,逻辑推理推导出涵盖协调机制、成员选择、协调成本及组织绩效四大因素的研究模型;以知识创新理论及知识创新场为理论基础,讨论各种促进知识场与相关知识创新机制间的关系,以及对协同收益的影响;基于知识创新管理系统架构的分析与探讨,进行生产型虚拟企业知识创新需求分析(知识界定、分析、表达与模式建立),提出协同式生产型虚拟企业跨组织知识创新系统架构设计。
(3)实证研究。用逻辑推理方式推导出协同式生产型虚拟企业的4个因素及各因素包含的变量,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来确认各因素包含的变量;针对840份有效的企业调查样本,本研究以结构方程模型LISREL法分析验证研究模型与假设,以确立协同式生产型虚拟企业构建模型各因素彼此间的关系。整合知识创新相关研究,设计理论模型,针对282份有效的企业调查样本,本研究以结构方程模型PLS法分析验证研究模型与假设,辨识出能够支持不同知识场的信息科技机制和关系机制,并探讨这些机制和各种知识创新活动之间的匹配关系,以及对协同合作收益的影响。归纳出国内协同式生产型虚拟企业在跨区域布局中所需应用的知识创新信息支撑机制的因素,编制AHP问卷,分别对各种运作模式的跨区域协同式虚拟企业进行AHP问卷调查和分析,并选取3家典型跨区域协同式虚拟企业进行案例分析,评估其信息机制发展状况。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如图1.1所示。
图1.1 技术路线
(1)在前期工作方面,梳理研究背景:确定研究问题后,初步搜集关于虚拟企业运行、知识创新等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文献综述,归纳分析本研究议题与内容。
(2)在研究设计与实施方面:从经济学供给需求理论角度,经由经济学分析推导,比较生产型虚拟企业制造和商业整合各阶段的经济效益;从知识创新与分享相关的信息网络与关系网络视角,确定协调机制、成员选择、协调成本,以及组织绩效的研究假设、样本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选择、数据收集方式及相关研究方法等;从知识创新活动与特定环境的配合角度出发,探讨知识场机制和各种知识创新活动之间的匹配关系,从而进行模型设计、研究方法选择。
(3)在实证研究阶段:以福建省共840家生产制造型企业为有效实证研究对象,从信息网络和关系网络视角探究生产型虚拟企业合作伙伴如何选择,以及合作中沟通协调机制、协调成本和合作伙伴绩效间的影响关系机制;以福建省共282家生产制造型企业为有效实证研究对象,探讨4种知识场及8种信息科技机制如何影响知识社会化、知识外化、知识结合化与知识内化4种知识创新机制,进而如何影响协同收益;通过开放式问卷建立AHP模型的层次架构,通过AHP评估各因素间的相对权重,并分析不同全球化协同式生产型虚拟企业形态的知识创新信息支撑机制的具体应用,辅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对典型企业信息支撑机制应用下的协同发展状况、做法经验和问题进行总结。
(4)在跨组织知识创新系统建设阶段,根据协同式生产型虚拟企业跨组织知识创新系统中的知识类别、知识属性、需求分析等特征要求,提出一种具重用性、延展性、扩充性、安全性、易维护性与易整合性的系统架构设计。
与现有有关虚拟企业运行、知识创新研究领域所形成的研究成果相比,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创新点。
(1)协同式生产型虚拟企业的制造与商业自动化整合效益分析。协同式生产型虚拟企业的实质在于制造与商业自动化的整合。制造自动化着重产品的供给面,使得产能快速增加、产品制造周期缩短、生产成本下降、生产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而商业自动化则侧重于需求端,使消费者的需求被更好地了解,为客户管理和供应链管理提供便利,使生产资源利用更为高效。首先,从制造及商业自动化整合的角度来探讨协同式生产型虚拟企业协同之后的最大效益;其次,将制造及商业自动化整合前的价格和数量与制造及商业自动化整合后的价格和数量作对比分析,从中得到利润极大化,体现协同式生产型虚拟企业模式的效益优势。
(2)实证研究基于信息与关系网络的协同式生产型虚拟企业构建机制。基于文献探讨的理论基础,结合协同式生产型虚拟企业现况调查的统计分析结果,以逻辑推理推导出研究模式,然后基于文献管理理论与相关理论推导出研究模型及假设。模型与假设的验证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以福建省生产制造型企业为母群体,实施问卷调查,进行实证研究。提出包含协调机制、成员选择、协调成本与组织绩效4个因素的协同式生产型虚拟企业构建机制模型。经由LISREL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协同式生产型虚拟企业的协调机制对成员选择与协调成本的直接影响达到显著水平;成员选择与协调成本对组织绩效的直接影响达到显著水平;协调机制必须经由中介变量(成员选择与协调成本)的间接效果才能影响组织绩效。
(3)实证研究协同式生产型虚拟企业知识创新模型。援引知识创新理论,整合过去相关的跨组织关系和跨组织信息系统研究,辨识出能够支持不同知识场的信息科技机制和关系机制,探讨这些机制与社会化、外化、结合化和内化等知识创新活动之间的匹配关系,并探讨生产型虚拟企业伙伴在协同合作过程中进行的社会化、外化、结合化和内化等知识创新活动对于提升协作收益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支持知识创新活动进行的跨组织协作关系与信息科技机制上,除了联合规划外,其他机制均对其对应的知识创新活动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知识社会化活动对协同运营收益和战略收益有显著影响,知识内化对协同运营收益有显著影响。本研究结果可协助管理者辨识协同式生产型虚拟企业情境下促成知识创新活动进行的关系与信息科技机制,进一步改善协同收益。
(4)协同式生产型虚拟企业跨组织知识创新系统架构设计。在协同式生产型虚拟企业这种跨组织运营活动中,知识扮演着串联各企业有效运作的重要角色,然而在核心企业运作流程中,目前尚无一套能有效储存、整合、管理与分享知识的知识创新系统架构,以致协同式生产型虚拟企业的协同知识创新目标无法实现。本研究建立了面向对象的知识模式,以利于知识储存、分享与搜寻,设计了知识个体卷标,以利于知识表达和摘要并使知识能与企业流程结合,并提出了跨组织知识创新系统架构,以利于协同式生产型虚拟企业跨组织知识创新系统开发。该跨组织知识创新系统架构,能够帮助核心企业建立知识创新系统,协助伙伴企业间进行沟通、协调与知识分享,进而帮助我国制造业提高生产力与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