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4 协同式生产型虚拟企业的效益分析

3.4.1整合前后的价格和产量变化

经济模式中的需求简化函数为

而商业自动化后的需求函数为

经济模式中的供给简化函数为

而制造业自动化后的供给函数为:

其中, a a ′, b c c ′, d 均 > 0。图3.8和图3.9为式(3.1)~式(3.4)的供需函数示意图。

图3.8 商业自动化前后的需求线函数

图3.9 制造自动化前后的供给线函数

3.4.1.1 各点在价格( P )和数量( Q )均衡的解释

A 点为原始的市场供需均衡点, B 点为导入商业自动化后的供需均衡点, C 点为制造自动化后的供需均衡点, D 点为制造及商业整合(虚拟企业)后的供需均衡点。

A B C D 四点的坐标代入式(3.1)~式(3.4),可得

3.4.1.2 求各阶段的价格( P )与数量( Q )的大小顺序

由假设三可知∆ c > ∆ a ,即制造及商业整合后的供给的变动产量 > 需求的变动产量。

1)各阶段 P 的排列顺序

①比较 P A P B

已知 a ' > a ,所以得知

②比较 P A P C

已知 c ' > c ,所以得知

③比较 P C P D

已知 a ' > a ,所以得知

④比较 P A P D

由式(3.9)已知 c '− a ' > c a ,所以得知

综合式(3.10)、(3.11)、(3.12)、(3.13)得知

2)各阶段 Q 的排列顺序

①比较 Q A Q B

已知 a ' > a ,所以得知

②比较 Q C Q D

已知 a ' > a ,所以得知

由于 Q B Q C 的大小无法明显得证(视 b d 而决定,可能会因产业不同而有所不同),所以综合式(3.14)、(3.15)得知

综合推论式(Ⅰ)、(Ⅱ),可知四个阶段的变化以导入商业自动化后的售价最高( P B ),而在制造及商业整合后的产量最高( Q D ),说明了产业加入自动化后都使得产能逐步增加,详见图3.10。另外,根据假设三的∆ c > ∆ a ,制造自动化所增加的产能大于商业自动化所增加的产能,一般产业界也是如此,而产能增加易造成市场供给大于需求的失衡状态。商业自动化所造成的价格提高,也会影响市场需求的改变。所以,制造及商业整合模式自有其必要性。

图3.10 自动化前后各阶段价格与数量的比较

企业在制造自动化时可使产能增加、成本下降,而产品的售价反应在消费者的需求上,如果未虑及消费者(需求面),将会导致产能过剩,而过剩的产能常常会造成经营波动。

一般而言,商业自动化中的快速响应系统最能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因此制造业与商业整合后,生产制造环节能够实时得知商业环节消费者的需求,来实时调整产量,将可避免供给过剩的窘境。本研究将仍以经济基本模型证明此论点。

现在有一情况:当企业定价在 P A 时,从制造自动化后的供给函数来看,其最大的产能可为 Q E 。所以以式(3.4)的供给曲线 Q = c '+ dP

将式(3.5)中 代入式(3.4),得

因此图3.10中的 E 点可解释为,在制造自动化后,定价在 P A 时的可供给产量为 Q E ;但当市场价格为 P A 时,消费者的需求仅为 Q A ,若要把市场需求量提高为 Q C ,则消费者接受的价格会由 P A 下降至 P C 。也就是说,制造自动化后,因成本下降而导致企业把原有的价格 P A 调低至 P C ,而产能也要控制在 Q C 之内。如企业未考虑市场的需求,仍旧大量生产至产能极限 Q E ,会造成 Q E - Q C 的“无谓损失”,其损失量为

所以,可知制造自动化后产量的控制需要在 Q C 之内,不然易造成不必要的存货。但是,由于“心理库存”的存在,产量要比需求多一点。商业自动化正好可解决制造自动化的问题,因为商业自动化系统可以反映市场的需求,如果制造自动化和商业自动化能相互利用,制造自动化就依靠商业自动化把产能控制在市场的需求内,而不会造成不必要的存货,如 Q D 内(为何不是 Q C ,因为制造自动化的产能是 Q C ,而加入商业自动化后会刺激需求量,故产能增加到 Q D ),所以制造及商业协同能使资源得到充分的配置和利用,易达到供给等于需求的境界。另外,价格也可定于 P D (高于 P C ),此点对产业而言,有其利润优势。

3.4.2整合前后的利润变化

制造及商业整合后,供给和需求量都有大幅的增加,而价格的变化量下降,这反映了制造及商业协同产品的数量与价格对消费者和企业均有利。以下将推导出在制造及商业整合后,每增加一单位的产能使得制造及商业整合在价格上产生的变化。注意,本研究在此所算出的变化并非所谓经济学的弹性,而是探讨市场供需均衡后制造及商业整合前后的价格和数量的变化。

已知,制造及商业整合前的价格与数量为

且制造及商业整合后的价格与数量为

首先,在整合后价格变动方面

由式(3.9)已知 c '− c > a '− a

∴∆ P < 0

表示整合后的价格下降了 [= ]。

其次,在整合后数量变动方面

Q = Q D Q A

Q A Q B 为制造自动化前的产量, Q C Q D 为制造自动化后的产量。

3.4.2.1 商业自动化前后利润的比较

C 1 为制造自动化前的平均成本, Π A 为商业自动化前的利润, Π B 为商业自动化后的利润,依假设四,当利润为非负的情况下, Π A , Π B ≥0。

所以

所以

已知 a ' > a

因此得知 Π B > Π A ,即商业自动化后的利润大于商业自动化前的利润。

3.4.2.2 制造自动化进而制造及商业整合前后的利润比较

又令 C 2 为制造自动化前的平均成本, Π C 为制造自动化前的利润, Π D 为制造自动化后的利润,仍旧是依假设四,当利润为非负的情况下, Π C , Π D ≥0。

所以

已知 a ' > a

因此可得知 Π D > Π C

3.4.2.3 商业自动化进而制造及商业整合前后的利润比较

令∆co s t =( C 1 C 2 )为制造自动化前后的成本变动,

由于其中 > ( c ' > c ),所以比较 Π D Π B ,可从 来探讨:

Π D > Π B

式(3.16)可解释为,每变动一单位产量,若能使成本变动大于 倍,制造及商业整合后的利润才会增加,否则整合结果反而会导致利润的减少。当商业自动化整合为制造产业时,需评估其边际成本是否超过 倍,而其中 b d 分别代表需求函数与供给函数的斜率,其值的大小是由产业类别与消费者行为来决定的。

由推论可得,制造及商业整合经济模型,制造自动化及商业自动化均能提高企业的利润;而制造自动化整合商业自动化也证明利润会绝对增加;但商业自动化整合制造自动化则未如其他整合情况乐观,受产业与消费者行为变化的影响。 2aZf/B62REprdLuDBwoQXH5NMPjCPJGx/FbzsRVoG3Byu3pRBeqhB+XRjKcgWuC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